查看原文
其他

一诺:理解孩子,理解人

李一诺 奴隶社会 2023-09-19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3138 篇文章

Photo by Artem Kniaz on Unsplash,本文为《孩子:挑战》(重译本)推荐序。

直播预告——

看到周围的环境,理解环境的组成,是教育社会化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4 月 2 日是孤独症日,我国有超过 1000 万的孤独症(又称自闭症)人群。


今天中午 12:00,一土邀请了从事特需教育工作 10 年多的朱梦佳老师、沈鹏思老师,与华章校长一起分享孤独症的话题。希望能帮助更多人了解孤独症以及孤独症家庭所面临的状况,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


点击下方预约,开播可收到提醒~



剑敏重新翻译《孩子:挑战》这部经典著作,请我作一篇序。
一方面我觉得很荣幸,一方面又觉得底气不足。荣幸,因为这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作品,而且因由剑敏的新译,呈现在各位面前的是一部清晰、流畅的佳作。我如果因为写序能有一篇文字随着这本书和大家见面,当然是荣幸之至。底气不足,同样因为这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作品,这本书的首次出版是 1964 年,之后多次再版。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是将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应用到儿童发展领域的开创者。虽然他早在 1972 年去世,但这部作品在问世之后的半个世纪中一直影响着世界各地的父母和教育者。


既然有这个难得的机会,我想就从一个普通妈妈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为什么值得一读,以及该怎么读。


1

渊源:理解孩子之前,先理解“人”


这本书的作者德雷克斯是阿德勒的同事和学生。在阿德勒 1937 年去世以后,德雷克斯后半生都致力于把阿德勒的学说应用到更多的真实场景,包括家庭、学校、卫生系统,甚至监狱。所以想了解这本书的作者和背景,可能要先从了解阿德勒开始。


阿德勒早先师从弗洛伊德,但后来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开创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个体心理学学说。


个体心理学的核心观点,和“个体”这个词表面所指向的相反,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力量决定的,人天生就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在社会生活中进行交往,相互依赖,相互合作。


其次,个体心理学视人格为统一的整体,强调其不可分割性,认为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由各种动机、特质、兴趣、价值所构成的统一整体。


第三,个体心理学认为意识是人格的中心,人是一个有意识的存在物。


▲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于1870年2月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这些概念,现在听起来也许都符合我们当代的“常识”,但在20世纪初,这些理念和当时被广泛推崇的弗洛伊德的理论是相反的。比方说,弗洛伊德强调人的生物学本能(而非社会的),也就是说人的成长过程是本能的自然展开,其行为是先天决定的。弗洛伊德强调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这些不同的部分,各司其职。同时,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认为无意识是人格的中心,等等。


从理解成人,到理解儿童。在阿德勒的理论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通向理解儿童的桥梁,就是“生活风格”。所谓生活风格,是指个人在早期社会生活道路上已定型化的行为模式。他强调人的生活风格大约四五岁时已在家庭环境中形成,以后几乎一生不变。所以他非常重视家庭行第(即出生顺序)和家庭气氛对儿童性格类型形成的影响。


当然阿德勒并不是宿命论者,他认为影响人的成长有三个要素,即遗传、环境和创造能力。其中关于创造能力,他提出的“创造性自我”的概念,与其他两个要素结合起来,共同成就了人的发展。


2

理解儿童


在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的背景下,德雷克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解儿童的基础,就是理解儿童的所有行为背后都有其“目的”。而这些目的和上面提到的“社会性”“寻求认可”,和“创造性”是息息相关的。


理解了这一点,就会理解如果儿童出现行为不当,背后是为了追求某种“目标”,但这些往往是“不当目标”。德雷克斯把不当目标分成四类:


第一类不当目标是他们渴望得到过度关注。如果他们没有通过自己的行为(好或坏,例如在某方面表现出色或表现糟糕)得到渴望的关注,他们就会转向第二类不当目标“寻求权力”(例如他们可能拒绝完成某项任务)。如果他们的权力斗争受挫,他们还会转向第三类不当目标“寻求报复”。如果连报复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他们开始感到力不从心,从而希望脱离现有环境,这就是第四类不当目标。


从这个角度讲,所谓教育,其实就是通过看到这些“目标”,进而做出相应的引导,最终引导儿童对自身的行为负责。


但如何实现这些呢?德雷克斯提出的方法,不是通过“惩罚”,甚至不是通过“奖赏”,而是通过看到孩子的行为和底层的诉求,给予鼓励。因为“只有得不到鼓励的孩子,才会做出负面的行为”(德雷克斯语)。


▲ Photo by Piron Guillaume on Unsplash


3

家长的指针


这本书,就像作者在前言里讲的,“并非向父母传授心理学,而是尝试向他们提供新方向之下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


这一“新方向”,是此书出版的 20 世纪 60 年代的时代背景下,“民主”“平等”“自由”的理念从西方社会的公众层面普遍进入家庭生活,改变了家庭中传统的专制的家长作风和规则,因而对父母所提出的新的挑战。


时间到了 2023 年,“自由”“平等”“民主”在西方世界早已不是“新”的概念,但在我们熟悉的语境里,可以说还是相当“新”的。所以这一“新方向”的挑战,在当今简体中文环境中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和前面讲到的孩子不当行为背后的四类“不当目标”是一一对应的。


书的内容从身为父母的“普遍的困境”开始,引导我们思考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微观环境,进而理解在这些环境下儿童行为后面的“动机”。作者分享了几个重要的原则,包括惩罚和奖赏的谬误、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的应用、引导孩子尊重秩序和他人权利,以及尊重孩子等等。



之后的章节,作者针对常见的儿童“不当行为”,介绍了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让我们看到各种困境背后孩子的心理动因,并教给我们如何引导孩子从“不当目标”的方向中走出来。


可贵的是,书中每一章里都有大量真实的案例,而且这些案例一点都不“学术”:从在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咬弟弟的小女孩,到趁人不注意在爸爸的帽子里大便的小男孩,还有再婚夫妇在餐桌上和各自之前婚姻的子女之间的互动困境。


虽然这些案例都是六十年前的例子,也并不发生在中国,但是每一个案例都让人感觉似曾相识。这也让人感叹,毕竟儿童就是儿童。在进入青少年时期之前,儿童和儿童之间最大的区别其实不是“地域”“语言”这些我们成年人世界里想当然的“鸿沟”,而是这些底层的心理动因和目标,“是否”和“如何”被看到、被对待。在这个层面上,每一个家长只要愿意学习、愿意看到,无论在什么时代和什么样的文化环境里,都可以给孩子提供合适的支持和引导。


在讲完这一系列原则和方法之后,在书的最后,作者还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案例集”,通过对每一个棘手案例的处理,告诉读者这里面用到了书里哪个章节提到的哪个方法,以便检索和随时温习。


▲ 鲁道夫•德雷克斯(Rudolf Dreikurs,1897—1972),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

最后回到作者德雷克斯和阿德勒推动的心理学方法。由于阿德勒的战争经历,阿德勒理论的第一个要素,是人的“社会性”。他认为人都具有一种为他人、为社会的先天思想准备和自然倾向,姑且称之为“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


而这种社会兴趣不仅是一种与别人交往时才有的情感,它也是一种对生活的评价态度和认同能力。阿德勒认为有没有社会兴趣是衡量个体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这也决定了一个人生活意义的大小和社会贡献的高低。而社会兴趣最初是由儿童与父母之间早期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因此父母的重要任务之一乃是唤起和培养儿童的这种社会兴趣,对孩子的溺爱和漠视是阻碍儿童这方面发展的两个重要原因。


所以,当我们作为普通父母学着面对棘手的育儿问题的时候,那些在餐桌上、在卫生间里、在商场里看上去无足轻重的对话,不仅仅是在面对孩子带来的日常“挑战”,同时也是对孩子社会兴趣的培养和鼓励。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我们作为家长有意识、有方法地这样做,可以不夸张地说,每一次和孩子的互动其实都是在推动社会的进步呢。


由此我衷心希望《孩子:挑战》这本书的重新出版,既能给父母们的日常困境提供卓越的解决之道,也能为我们种下一粒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宝贵的种子。





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

畅销全球60年,影响了数百万家庭


大家熟知的三联生活书店版《孩子:挑战》

升级归来!


《孩子:挑战》(重译本)


[美] 鲁道夫·德雷克斯 [美]维琪·索尔兹  著

李剑敏  译

ISBN 978-7-80768-397-1     定价:58.00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  识别上方二维码即可购书


-  END  -

推荐阅读


站在教育的出口,我们选择这么做


一诺:就这么 6000 天


一诺: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一个ZZ


各位读者朋友,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投稿或者商业合作的朋友,请邮件联系(nlsh88@163.com)。


记得点一下在看和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更好的家庭养育社区,一土全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