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位少年时屡受欺负的书呆子,是如何通过升级他的操作系统来颠覆世界的?

2015-12-14 兰启昌 奴隶社会

题图:《火星救援》剧照,也许有一天,Elon Musk会带领人类,踏上火星。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604篇原创文章,来自作者公众号。欢迎转发分享,未经授权,不欢迎其他公众号转载。

作者:兰启昌(公众号 lanqichang6,欢迎关注),90后,药学院毕业,去年5月奴隶社会第一次线下见面会的时候认识,后来去了特斯拉中国至今。启昌一直在尝试在思考,于是有了今天这篇文章。此文绝对可以列入我们的“梦想 - 思维方式 - 方法论”系列文章,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有美国媒体做了一次调查:你希望哪位科技明星成为美国总统? 最热门的候选人不是贝佐斯,不是扎克伯格,也不是比尔盖茨。大多数美国人投票给一位在南非出生的美国人——Elon Musk。

他催生了Tesla, Space X, Solar City 三家企业,每一家企业都是对所在行业的一次颠覆——Tesla 改变了人们对电动汽车不靠谱的刻板印象,在美国高端豪华车这一细分市场,Tesla Model S的销量已经超越了奔驰、宝马、奥迪这三家历史悠久的大品牌;Space X 是全球第四个将火箭送上太空的组织,前三个组织是美国、俄罗斯、中国;Solar City成为全美最大的太阳能公司,正在将人们从传统的不可再生能源中解救出来。

在和马斯克的几次接触中,我能体会到他的谦逊温和,但却始终觉得他的智慧与能力仿佛来自天启,与他人之间有一层看不见的薄雾——“天才”与“凡人”之间,仿佛一开始便截然不同。我猜大多数对马斯克感兴趣的人在进行研究后都会产生类似感受。这种感觉让人绝望:如果成就由先天决定,努力有何意义呢?

有一个人提出了不同看法,他是美国深度博客 Wait But Why 的博主,以写作针对某个主题的长篇剖析文章而闻名。今年上半年流传甚广的《为什么最近有很多名人,比如比尔盖茨,马斯克、霍金等,让人们警惕人工智能?》,就出自他的手笔。

这位博主,试图通过与马斯克的深度交流,挖掘出答案:这位在少年时屡受父亲和同学欺负还曾经在加拿大做过工人的书呆子,为何能走到今天这一步?

最后,他写出了一篇需要花几小时才能读完的文章The Cook and the Chef: Musk’s Secret Sauce,他试图说明:

马斯克成就非凡,并非因为他是天才,恰恰相反,他通过练习获得智慧与见识。值得庆幸的是,每个人都可以与他一样,学会一套完整的方法论,从而离“伟大”更近。

这是我今年读过的最精彩文章,它切中了我这些年的成长历程,帮我从一堆迷迷糊糊的线索中梳理出清晰的逻辑道路。仿佛是在黑暗中摸索良久,能模糊感觉到前方有希望,但一直不得其门而出。在某一时刻,突然一道亮光出现——到达了光明灿烂的新世界。

此时此刻,你更好奇的是:马斯克的方法论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难以有耐心读完那篇文章,因此我将文章精华和自身经历相结合,梳理出以下清晰明白的脉络。从旧我到新我之间,都隔着一道“窄门”,今天或许便是越过窄门的时刻。

你是一台电脑,硬件是基础,但软件最关键

好比喻是语言中的珍宝,它帮助人类更深入地理解世界,因为有些复杂事物,难以直接描述,只能用类比的方法展现它的核心。在这类复杂事物中,包含着一种东西——人本身。

人体是一件复杂精密的物件,她能自发产生意识,她能指挥行动,她能造出机器把肉身送上月球,她也能设计出残忍的方案让种群之间自相残杀。大多数人拥有相差无几的构造,但可能会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有些人成就非凡,有些人则庸庸碌碌。关于产生差别的原因,科学家有许多解释,但很多理论过于抽象,而有一种比喻很贴切:

人体可以被看做一台电脑,身体是硬件,思维方式则是软件。

在电脑如此普及的年代,硬件和软件的区分很清晰:

  • 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硬件配置的电脑,但这些硬件配置不会相差太大,换而言之,每一种电脑都有潜力发挥出卓越表现。

  • 如果一千万人买了同一款Macbook,这一千万台Macbook的硬件是完全相同的,但此后这些电脑被主人配备了不同软件,有些电脑成为作家的写作利器,有些电脑成为极客改变世界的编程工具,有些电脑则一直充当着视频播放器。

  • 对一台电脑而言,硬件是基础配置,但决定这台电脑能发挥出何种功效的是软件。

人与电脑有太多相似之处:

  • 大多数人的硬件条件,包括身高、体重、智商、运动才能,符合幂次分配规律,处在一个区间之内,没有特别大的分别。

  • 许多人面临着差不多的先天条件,比如生活在同一个小区,在同一个小学上学的人,最开始他们站在接近的起跑线上,但30年后,他们之间将产生巨大差别。

  • 个人成就差别的来源是精神、思维方式等非先天性原因

当我们开始把人体分为“硬件”和“软件”,就找到了动手的方向。

绝大多数人生难题,都来自硬件和软件的不适配

根据进化论,人类在不断进化,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其实,更精确地说——人类的硬件在不断进化,而软件有可能停滞不前。因为软件发挥作用的时间尺度更长,所以做出改变的速度也更慢。我们的软件主要来自于两个地方——学校与家庭。这两个场所,正是让许多现代人沦为平庸的根源

在一个播放量排在所有Ted演讲前三名的视频中,主讲人英国教育专家Robinson用十几分钟来讲述一件事——学校教育扼杀了创新。为什么呢?因为现代基础教育体系最初建立的目标,并不是为了培养创新人士,而是为了出产合格的流水线工人

现代基础教育的历史并不久远,在工业革命之后,政府和企业主意识到需要培养许多有识字和运算能力的工人,如此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在这一目的的指导下,现代教育体制被逐步建立起来,它的表现特征与目的完全相符:

  1. 教育制度教导学生循规蹈矩,不能违抗权威。因为工人在工厂中不需要进行独立思考,他的主要任务是听从命令,按时完成生产。

  2. 教育制度重视数理化等科目,而轻视人文艺术等学科。因为工厂最需要工人掌握数理化知识,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对提高生产效率几乎没有帮助。

  3. 教育制度不会区分每个个体的不同天赋和兴趣,而会把所有人都往一个方向培养。因为合格的工人具有统一的标准——不异想天开,只顾着劳作。

这种教育制度对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从校门里走出的学生,走向了建筑工地、化工厂、码头,让经济体系高效运作,让GDP迅猛增长。

但问题在于——现在是21世纪了。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文化、政治局面早已和前两个世纪完全不同

  1. 商业社会的中坚阶层不再是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而是运用脑力寻求答案的白领。21世纪需要打破常规的人才,他们能通过创造性思维找到解决难题的方法,比如乔布斯、马斯克、理查德·布兰森。

  2. 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已得到解决,人们需要更有品质、更有格调的产品和服务。要设计制造出这样的产品和服务,就需要人们充分运用想象力,在艺术和人文中获得灵感。

  3. 不同个体对社会的贡献有天壤之别,每个人在各自领域里深耕细作,发挥自身所长,才能让社会日益繁荣。

但教育体制没有跟上时代。一个又一个出生在21世纪的幼童进入校园,当今的时代需要他们成长为富有创造性、能独立思考、有开创精神的新人类,但是,基础教育体系还在用古老的方式教导他们,校长和老师们仍然在用培养工人的方法在培养他们,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我们这一代人的硬件活在“创意经济时代”,但学校教育仍然试图给我们安装工业时代的软件。很遗憾的是,因为学校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影响——许多年轻人尽管接受过教育,但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只能遵循他人的意见。

家庭是另一个造成问题的根源。大多数80、90后的父母是60、70后,这些父母成长在文化大革命时代,经历过打击私有经济的阶段,后来又受到突如其来的市场经济冲击,从而形成了一套适用于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模式。比如说:

  • 国企比民企更好

  • 三十岁前必须结婚

  • 结婚之前一定要买房

  • 美国对中国一直贼心不死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会持续不断地地将他们的想法告诉我们,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会使用开明的教育方式,而采用独断专行的灌输式风格。最开始,我们可能会提出一些疑问,会追问为什么,但常常得到粗暴的回应:

小孩子懂什么,长大了自然就明白

人总是趋利避害的动物,为了不惹父母生气,我们开始学会隐藏自己的怀疑,不对父母的权威提出挑战。久而久之,我们在不知不觉间接受他们的思想,我们开始对世界失去探索的勇气与兴趣,我们习惯于从他人口中获得答案,而不是经由自己的思考和行动去获得真知

就这样,我们又被父母装上了60、70年代的软件,虽然我们的“硬件”活在今天,但却常常用几十年前的思考方式来应对当下的挑战。这也是当代中国年轻人普遍迷惘的原因所在,被家长和老师灌输了一大堆过时的经验与规定,没有养成独立思考习惯,步入社会以后,却面临变化剧烈的环境,没有能力有效应对。他们最大的特征是“不知道”——不知道想做怎样的工作,不知道喜欢怎样的人,不知道未来方向在何方。

你可能会沮丧:我已经成年了,被学校和家庭强行安装了过时的软件,现在还能有所改变吗?

答案是肯定的。

肉身衰老,软件不断迭代,人就能不断重生

我在“在行”上遇到过对大学不满想退学创业的学生,或工作多年后不太清楚职业发展方向的技术人员,归根结底,这一切困境产生的根源是:

我们的“软件”不对,它不适应这个时代。我们缺少正确的思考能力,去为当下难题找到恰当答案。

接下来,要真正进入核心——如何成为一个能不断进行进行软件更新的个体。做到这一点,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你会拥有足够的见识与定力,即使在狂风暴雨中也能笃定前行。

第一步:明白自己的无知——我所知道的可能都是错的

心理学有研究表明,当人们拥有一件事物之后,容易高估这件东西的价值,因为他做出了购买或拥有的决定,他需要让自己显得明智,谁会愿意做一个买到劣势商品的蠢人呢? 不仅仅是有形的商品会让人产生此种反应,无形的物品也可以,甚至拥有更强大的力量。譬如说,人们总是捍卫大脑中已有的思想观念,把这些观念与自我绑定在一起,当人们发现新思想与旧有知识体系不兼容,常常会选择顽固守旧

世界如此广袤,知识没有疆界,我们大脑中已有的想法与人类的知识库相比,简直是沧海一粟。更何况在变化如此迅速的当代,人类的整体文明正飞速更新。所以,一个明智的人会认识到自我的局限性,会不断自我审视,敢于承认原有想法的错误,从而接受更符合世界运行规律的新观念。

这正是普通人与杰出人士的差别之处。从牛顿到爱因斯坦到费曼,他们都表现出对知识的谦逊,以及承认自我的无知,因为他们明白

我们目前的所有认识,都可能是错的。但只要拥有开放心胸与纠错性,就能帮助人类离真理越来越近

不过大多数人会把脑海中的已有信息奉为圭臬,容不得他人对此有一丝不敬,即使他活到80岁,其实和30岁没有大不同——因为在30岁之后,他没有再吸收任何新鲜事物,生命只是在重复。

要做到“明白自我无知”的最关键一步是——把自我与大脑的想法彻底分离,别把对想法的质疑看做对自我的不尊重,如此,才可以改变旧有观念

如果想尝试对旧有观念进行挑战,不妨思考以下问题:

  1. 国家是否应该设定最低工资?如果设定了是否能保护劳动者?

  2. 为什么在荷兰等色情业合法的国家,强奸案件的发生率比较低?

  3. 死刑在如今时代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第二步:认清他人的无知——其他人可能都在扯淡

恭喜你,走出了最重要的第一步,但是,你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你要学会如何分辨他人思想中的不对之处,并有勇气大声喊出——Bullshit!

这件事难度极高,因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尤为在意他人的看法与评价。如果我们不遵从社会通用规则,如果我们认为他人的想法是错误的,很有可能产生的结果是——我们自己被孤立了,因此处境艰难。

想想《皇帝的新装》,许多人一开始就明白皇帝没有穿衣服,他们可能正准备说出想法,但是,周边所有人都在赞美这件新衣如何庄重华丽,谁能有勇气表达不同呢?

更何况,在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间里,表达与社会主流想法不同的声音,会被视为挑战权威的异端,将遭到严厉处罚,甚至可能惹来杀身之祸。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想想布鲁诺,想想中国古代那些稍有异见就被杀头的读书人。

正是因为“认清他人的无知”这件事可能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人类为了生存,不自觉地在“软件”中写上了这样的语句:

不要公开质疑主流或他人的想法,如果不小心产生了危险念头,一定要深埋心底。

长此以往,要么是“异见者”的肉身被消灭,要么因为他们将思想禁锢在心底从而使表达异见的精神被消灭。但人类如今来到了21世纪,除了少数奇葩国家,在大多数环境下,挑战他人的观念,做出不同举动,已经成为一件被接受甚至会带来额外红利的事情。

马斯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在他创办Tesla的过程中,他挑战了人们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

  • 电动汽车的性能不可能比汽油车好

  • 充电问题非常麻烦,没人能够解决

  • 只有廉价的电动汽车才可能有市场

时至今日,Tesla Model S被权威汽车媒体Motor Trend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汽车;绝大多数车主可实现在家充电;Tesla 目前车型主打高端市场,而且在细分市场里超越了传统豪车品牌。如果和其他人一样,相信“电动车没有未来”的陈词滥调,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

当一个人有勇气去怀疑常规想法,并能够通过科学思维证明自我时,他就开始脱离平庸了。一个人要想不断成长,就要尝试着发现“原来他们说的都是扯淡”,这是自我觉醒的开始,也是成就强大自我的必经之路

让我们回顾人类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扯淡,由此可以明白——谁都可能会犯错:

  • 我觉得全世界可能只能卖出五台计算机吧。——托马斯·沃森,IBM 主席,1943

  • 640K 内存妥妥够用了。——比尔·盖茨,1981

  • 核反应产生的能量是很微弱的,你们要是想用这个方式来获取能量那简直是做梦。——原子核物理之父 卢瑟福,1930

  • 任何比空气重的机器都不可能飞的起来。——绝对温标发明人、第一和第二热力公式提出者、近代热力学奠基者、英国皇家科学学会会长,开尔文爵士

从大学到如今,我渐渐发现了许多论调都是扯淡:

  • 别早恋

  • 大学是象牙塔

  • 最好去考公务员

  • 读研究生肯定比不读好

  • 千万别跳槽,稳定最重要

还有其他的一些发现,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公开写明,但我相信会有可以表达的一天。

不停地发现“Bullshit”并成为“Outlier”,是一段意义与乐趣兼备的路程。最开始时,你胆战心惊,觉得自己很怪异;紧接着,你会通过更多思考与信息验证判断,让自己有信心;慢慢地,你会在人群中发现为数稀少的同类,每一次相互辨认,都让人惊喜万分;然后你尝试着公开表达,并因为表达收获赞赏,或抨击,但没关系,这世界至少有人听见你的声音;最让人有成就感的是,你渐渐看到,因为你的存在,世界开始产生一些微小但却影响深远的变化。

归根结底,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于如何认识世界与如何行动,也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

第三步:抛弃不必要的恐惧——世界没那么危险

当我们能不断地怀疑大脑中固有的观念,并对他人的论断葆有警惕时,就很难做出真正愚蠢的事情了。我们抛弃了傲慢与盲从的弱点,开始直面人生真正重要的事情。这时,我们面临着“内心的恐惧”这一巨大的敌人。

在很久以前,人类的生活环境非常艰难,可能随时被野兽、敌人或者自然灾害袭击,人类必须时刻警惕,才能保证活下去,因此人类的“软件”中写进了“恐惧”这一条规则。但是在今天,大多数恐惧已经毫无必要了,可是因为软件系统没更新,大多数人仍然按照千百年前的规则行事。

即使在今天,人类社会中仍然普遍存在着许多恐惧:

  • 害怕当众演讲

  • 害怕在街上和异性说话

  • 害怕离开目前工作就没有经济来源

  • 害怕学习新技能时被别人取笑

  • 害怕在群体中说出不同意见被冷落

  • 害怕触犯法律从而进监狱

事实上,唯一真正需要现代人担心的是最后一条,其他的恐惧都毫无理由,它们阻碍着我们前进、创造并作出成就。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其他恐惧的来源,就会明白它们只是“纸老虎”。比如第二条,人类之所以会形成这种恐惧,是因为在古代社会,女性被视作私有财产,如果男性找其他女性搭讪,会被认为侵犯了他人的财产,从而受到财产主人的责罚。那些看到心仪对象不敢表达的现代人,如果能明白恐惧的来源,很可能会觉得自己的行为非常可笑。

因此,在你试着想要做些什么的时候,别被恐惧羁绊,直接了当地问自己——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能承受吗?如果答案让自己心安,即使他人有不同意见,大可放胆去做。你将发现世界的精彩与丰富超出想象,正如乔布斯所说: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你身边被你称为「生活」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那些并不比你聪明的人造就的。你可以改变生活,影响生活……有人认为,人生有命,你只要按照命运的安排过日子就可以了,不需要留下自己的印记。你必须抛弃这种错误的观念,一旦你认识到这点,你的人生将变得不同。

这或许正是“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的真正含义——对自己看重的事物拼命追寻,毫无畏惧,一往无前,即使被众人视作傻瓜

当你在某一天灵光闪现,不再为“硬件”发愁,开始为自己装备更强劲更具适应能力的“软件”,拥有坚定内心与思考力,并通过大量训练,获得看清本质的力量,你就踏上了这条“少有人走的路”,成为一名“异类”,永远难以回头。

此时此刻,大脑里有自由的风暴将临,让它更猛烈一些。


推荐阅读:

从药学院到特斯拉—90后的「试错」-- 作者出品

如何成为奴隶主?— 记北京一夜 -- 作者出品

如何成为神 (一) -- 梦想 - 思维方式 - 方法论

我终于可以说,你有毛病啊? -- 与众不同

生命在于折腾 - 猎头如是说 --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读经典老文章,发送 m 或者点下面的菜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回复「投稿」。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