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风,是一个家庭最贵的财产!(深度好文)

点击蓝字关注👉 云修行 2023-03-10


1


北宋文学家苏轼曾说:“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家风,是一个家庭最贵的财产,它影响着后代的命运,决定着家族的兴衰。


放眼世间,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流传千古的人物,都离不开良好家风的熏陶。


然而现今,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家风的力量,一心为子女谋前程,求富贵。


却不知,给子孙留金留银,不如留一个好家风。


三国时期的学者杨泉曾说:“上不正,下参差。”


家中的长辈,是一个家庭的基石,代表着家族的教养和风气。


若长辈言行无状,任性妄为,既不做好表率,又不悉心管教,这个家族又岂会兴旺?


《红楼梦》中的贾府,是历经五世的百年望族,荣极一时。


这样显赫的世家,有着多少人踮起脚尖都够不着的荣华富贵,却落得“树倒猢狲散”的下场,实在令人唏嘘。


贾府的父辈们,顶着世袭的官职,却只顾逍遥快活,不仅散漫于家事,对子孙的教育更是漫不经心。


贾母虽说天天在府中坐镇,却只会带着一众小辈吃喝享乐。


不仅花巨资建造大观园,在平时的吃穿用度上,更是讲究排场。


仅刘姥姥入府时吃的一道茄子,就用了十来只鸡来佐它入味,简直令人乍舌。


好端端的钟鸣鼎食之家,却因为家风不正,子孙皆不成器,最终走上了穷途末路。


一个家族的兴起,也许有几分天命,但若想长盛不衰,却依赖于长辈的言传身教。


就如贾府这般,上不作为,下无规矩,即便再显赫的家世,也迟早会走向衰败。


教育家蔡元培曾写道:“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大抵胚胎于家庭中。”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子女的品性、行为,乃至性格的养成,都离不开父母的教导。


父母明事理,知是非,讲规矩,子女在耳濡目染之下,自会形成良好的品格。


家风正,即使日子再穷再苦,也终有发家的一天;家风不正,哪怕大富大贵,也会因子女无德无才而走向衰亡。


一个家庭兴旺的关键,便是拥有良好的家风。



2


“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一破,污秽尽来。”


行走世间,最重要的莫过于人品,而滋养人品最初的土壤,便是家风。


家风纯正,会令一个人行得正,坐得端;会令一个家立得稳,走得远。


北宋著名文学家周敦颐,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酷爱读书。


十四岁时,他便辞别父母,带着一名家仆和简单的行李,跑到山洞里静心苦读。


可谁也没想到,一年后,父亲就去世了,他只得随母亲寄居在舅舅家。


幸运的是,舅舅非常欣赏他勤学仁孝的品质,不仅没有嫌弃他们孤儿寡母,还将朝廷封荫子弟的名额给了他。


进入仕途的周敦颐,常年穿着旧衣,有时甚至连粥都吃不上,却主动将俸禄拿出来救济世人。


此等“清正仁厚”的家风,不仅让周氏绵延至今,甚至影响了当地的乡民,出了200多名儒士、100多位官员。


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古董得以传承,得益于世代的呵护与打磨;家族得以传承,得益于家风的浸染与沉淀。


古语有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


家风,是一个家族的风骨,更是一个家族的处世原则。


家风纯正,会从源头上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关乎一个家族的繁衍。


好的家风,会润物无声般渗透进子子孙孙的血液。


铸就他们的秉性与格局,引领他们成长,于顺境时不骄不躁,处逆境时不怯不馁。


因此,给子孙留富贵,不如留德行;留家财,不如留规矩。


家风纯正,家庭势必和顺美满,福气连绵。



3


《省心杂言》中说:“为子孙作富贵计者,十败其九。”


为子孙后代谋富贵的人,十个有九个会失败。


有道是:有财无德,财流如水;有德无财,财会自来。


学者梁启超,生前没有给子孙留下一分钱财产,他最宝贵的财富,就是400多封家书。


他一直非常注重子女品性的培养,叮嘱他们“保持元气淋漓的气象,才有前途事业可言”,鼓励他们“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可谓用心良苦。


在他的谆谆教导下,九个子女,个个都成为了所在领域的专家。


可谓是“一门三院士,满庭皆才俊”。


古人说:“以德遗后者昌,以财遗后者亡。”


家财万贯,抵不过家风数言。面对祖宗留下来的财富,子孙们很容易丧失斗志,变得安于现状,贪图享乐,待到家财耗尽时,家族也离消亡不远了。


而家风,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传承千古不腐不灭,指引着一个家族的未来。


西汉文学家刘向有句名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真正爱护子女的父母,往往特别重视家风的力量。


那么,究竟该如何建立良好的家风呢?


一是立德:以德齐家,是家族兴旺的根基。


在平日的生活里,说话有分寸,做事留余地,向贤者看齐,给弱者抬桩,好的品行,自会融进为人处世的细节里。


二是立学:以学兴家,是家族昌盛的源泉。


家中的藏书广一些,留给阅读的时间多一些,不知不觉间,你的谈吐和气质,你家中的氛围,都会温暖和煦。


三是立勤:以勤持家,是家族兴旺的法宝。


不睡懒觉,勤于打扫,努力工作,勤思肯干,久而久之,你会眼明心亮,身强体健,烦劳全无。


四是立俭:以俭守家,是家族昌盛的保障。


衣服暖身即可,食物暖心便好,保持一份俭朴淡然,自会收获一份自在欢欣,负累少了,家道自然长盛不衰。


家,是子女成长的第一课堂,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古语云:“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


家风的好坏,能够直接影响和决定人一生的命运。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留给后代最宝贵的财产,不是房子,不是存款,而是受益终身的家风。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好的家风,是一个人修身成人的开始,是行走于世的底气。


本文作者:国学生活

 

道教ID:daoismcn福生無量天尊

你有多久没有抄写一部经书了?虔心抄经,福气自至!

2022壬寅年,十二生肖运势详解!快来看看你虎年的运势如何!

控制情绪之重要,修行人不可不知!

快速聚气通周天:无意练气气自练,无心通周周自通!

别用修行麻木自己 , 不要被“修行”的假相所迷惑!

中医:脾胃弱,百病缠!用好这个穴位,护脾胃,祛病邪!

命理学:这种八字的人最适合通过投资发财,一定会抓住机会!

古训:没有如意的人生,只有看开的生活!

《道德经》:人有多大德,必有多大福!


道教是天尊对人间最慈悲的叮咛!

回复以下数字查看更多内容

查看以下内容需先关注道教微信,点本文标题下方蓝字"道 教"一键关注,或微信搜索微信号: daoismcn


回复"1"查看:道教入门知识一百八十问

回复"2"查看:道教规矩和礼仪

回复"3"查看:道教戒律

回复"4"查看:道教上香礼仪禁忌

回复"5"查看:道教经文典籍

回复"6"查看:道教斋醮科仪

回复"7"查看:道教道袍法器

回复"8"查看:道教符咒法术

回复"9"查看:道教阴阳术数

回复"10"查看:道教宫观流派

回复"11"查看:如何加入道教

回复"12"查看:道教拜师注意事项

回复"13"查看:道教诵经常识

回复"14"查看:道教请诸供品须知

回复"15"查看:道教宫观庙宇参香禁忌

回复"16"查看:在家之人如何修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