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报告】中国智能制造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2016-2020) | 附一网打尽"智能制造"专题

2016-05-29 战略前沿技术


来源:信息化顾问团、中投顾问

整理发布:工业创新智库


导读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序幕早已拉开,以“工业4.0”为标志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已经到来,制造业将成为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中国制造业规模全球领先,增加值和产品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均居世界第一,目前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体系。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科技和产业前沿,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制造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制造”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2016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将主题锁定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全球范围内,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革命”,第二次是“电气革命”,第三次是“信息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是由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机器人和3D打印技术等掀起新一波汹涌澎湃的创新浪潮,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工业4.0。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序幕早已拉开,以“工业4.0”为标志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已经到来,制造业将成为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中国制造业规模全球领先,增加值和产品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均居世界第一,目前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体系。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科技和产业前沿,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制造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制造”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知识红利日益凸显,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大势所趋。2015年5月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制造业未来十年行动纲领的,明确提出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其核心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智能制造产业链蕴藏巨大的投资机会。智能制造技术包括自动化、信息化、互联网和制造成型四个层次,产业链涵盖机器人及系统集成(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机器人零部件其他自动化装备)、高端数控机床、工业互联网(工业视觉、智能传感器、RFID、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及数据处理系统(ERP/MES/DCS等)、增材制造装备(3D打印)等。“十三五”期间,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在政策扶持、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等多重利好因素的有力推动下,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智能制造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共十四章。首先介绍了智能制造的概念界定、产业链结构,并分析了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环境。接着,报告详细剖析了智能制造行业的整体发展和产业集群状况,然后具体分析了智能装备、智能产品、智能服务等重点领域及智能制造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随后,报告分析了智能制造产业模式的变革方向,并分析了重点智能制造企业的经营状况。最后,报告重点分析了智能制造行业的投资机遇及风险,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做出了科学的预测。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工信部、商务部、国家海关总署、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中投顾问市场调查中心、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您或贵单位若想对智能制造行业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资智能制造相关行业,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工具。



报告目录:

一、智能制造行业运行特征

二、中国智能制造转型升级路径

三、地方政府积极布局智能制造

四、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项目分布

五、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六、移动智能终端多维度发展

七、“互联网+”推动制造业服务化

八、智能制造产业链结构分析

九、中国智能制造产业投资机遇


一、智能制造行业运行特征

制造强国战略出台并实施,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地区规划政策落实

我国制造业步入新常态下的攻坚阶段,制造强国战略开始推进实施。经过多年迅猛发展,我国已稳居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对全球制造业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但随着全球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我国制造业面临“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从国内来看,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速换档和结构调整阵痛的关键节点,制造业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以中高速、优结构、多挑战、新动力为特征的新常态阶段。5月8日,国务院出台制造强国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中国制造2025》,全面部署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实施,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以《中国制造2025》为总纲,各地方陆续出台智能制造领域的扶持政策。在《中国制造2025》这一国家战略的指导下,各级地方政府因地制宜,陆续出台相关行动计划,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江苏、广东、福建、四川、安徽等省份借助《中国制造2025》战略支点,分别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福建省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等政策,以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加快制造强省的建设步伐。佛山、南京等在国家制造强国战略以及省级行动计划的指导下,进一步分析产业特色,陆续制定与《中国制造2025》相衔接的制造业发展计划,找准转型升级基础,引领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随着互联网技术及理念加快渗透,制造企业着手推动商业模式、组织方式等多方位转型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广普及,推动企业组织流程、商业模式创新。一是互联网技术激发了用户被搁置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企业传统商业模式、组织架构难以维系,需要以用户为导向、以需求为核心进行组织形式和经营策略变革。二是网络化、扁平化、同步快速的信息传递方式将促进市场参与主体搜索、获取、分享、沟通信息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充分发挥其自主经营、决策、分配等权利。三是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快速迭代的特点,在其加速渗透的过程中,企业趋向于在短时间内以开放、合作、共享的创新模式,整合内外部资源,促进用户深度参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度协同,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增强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


为了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需要,传统制造企业开始着手推动商业模式、组织形式等变革。在商业模式变革方面,海尔、美的等传统家电制造企业积极改变行业传统的以出售硬件终端赚取成本差价的商业模式,通过构建智能云平台,发挥数据、交互、服务等方面的优势而获得收益。新时达、武汉奋进等企业开始积极探索工业机器人领域服务模式的创新,以将工业机器人的相关服务成为一种独立的商品形态。在组织形态创新方面,海尔、华为、美的等企业已率先通过建立开放型小微经营体、协同化自决策机制股权激励型合伙制等方式,推进企业组织模式去中心化变革,以充分调动各类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深度合作和迭代式创新,以迎接互联网时代的挑战。


面对智能制造发展的迫切需求及市场空间,国内各领域企业纷纷进军系统解决方案领域

国内智能制造改造需求迫切,系统解决方案市场需求广阔。一是随着国内劳动力人口逐渐减少以及劳动力成本的逐渐上升,企业迫切需要实施机器换人战略,就工业机器人来看,2014年国内工业机器人销售同比增长了56%。二是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日趋多样化、定制化,企业订单呈现出小型化、碎片化的发展趋势,引进与应用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已经成为企业满足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重要着力点。硬件—中间件—软件的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明匠智能,营业收入呈逐年大幅提升趋势,2013年营业收入仅为1412万元,2014年达到4034万元,同比增长185.7%。


国内各领域企业纷纷投身行业系统解决方案领域,以提升智能制造安全可控程度。如沈阳新松机器人依托装配型搬运机器人领域的优势,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立体仓库建设方案;鼎捷软件凭借多年ERP服务经验,将管理软件与物联网硬件融合,为大型或超大型企业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汽车行业零部件研发制造商无锡贝斯特已经能够向市场提供汽车行业智能工厂建设系统解决方案等;深圳雷柏科技从2013年起将自身成熟的智能工厂解决方案作为独立业务对外提供,已在手机、导航仪、遥控器等领域发展数十家客户;阿里通过线下工厂数据化、工厂产能商品化的模式,从提供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演进为提供用户深度参与、供应链高度协同、迭代式创新的制造智能化、柔性化、定制化解决方案。


二、中国智能制造转型升级路径


产业优化升级是近年来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已取得积极进展,技术改造工作得到更大重视,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市场倒逼过剩产能退出的机制加速形成。


从整个工业运行情况来看,出现了“三个分化”。这种内部分化不是坏事,意味着新的增长动力在形成。一是行业出现分化,有些传统产业比较困难,一些新兴产业增长较好;二是企业出现分化,有比较困难的企业,也有发展比较好的企业;三是区域、地区出现分化,有些地区特别是转型升级行动早的地区出现了好的发展势头。


迈向价值链高端


在贵州黄帝车辆净化器有限公司的车间,一辆卡车突突地排放着黑色的尾气,呛鼻的味道扑面而来。等到工作人员把一套净化器安装上之后,之前黑色的尾气神奇般地变成了白色。经过净化器处理后,尾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对环境基本无害。这项自主知识产权是目前国际上最为先进的重结晶碳化硅颗粒过滤技术,过滤效率达99%。目前,贵州黄帝车辆净化器有限公司正在进行年产500万升过滤器扩能升级,要打造全球最大的柴油机后处理装置全产业链集群。


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偏低,仅仅是美国、日本的一半,在价值链提升方面有很大的潜力。为了推动中国制造业迈向价值链高端,我国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瞄准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等关键环节,让中国制造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其中,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升级的主攻方向,也成为各地制造企业提升价值链的突破口。对此,工信部部长苗圩认为,智能制造包括3个方面,一是研发出一批智能化的产品,比如更加智能的工业机器人;二是生产和管理过程的智能化或信息化,把信息技术用在整个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大大提高效率和效益;三是在企业层面建立工业互联网或物联网,实现信息的充分交流和共享。


在广州博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智能注塑机和机械手无缝结合起来。只见塑料原料在注塑机顶端的搅拌机里翻滚,经过一系列自动加工,一次性生产出8个塑料杯子,机械手再自动把杯子一个个放入包装纸箱,由自动搬运小车运到指定的堆放处。


这种“黑灯工厂”生产线,能节约人力70%,提高效率30%。传统注塑工厂人工成本不断增加,客户对品质要求也在提高,产品交期要不断缩短,产品更新换代更快。市场的竞争加剧和萎缩,促使生产企业转型升级。


智能制造已成为广东省的重点工作,2015年《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出台,目前广东省第一批认定智能制造骨干企业19家,培育企业23家。同时,支持机器人骨干企业发展,大力开展“机器人应用”。自2015年起3年内将组织19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人应用项目,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



调整优化产品结构


贵州翁福集团有最先进的磷矿开采与加工技术,大大提高了磷矿资源的综合利用,使磷酸盐的生产成本、综合能耗分别降低了20%和50%以上。翁福正努力在产品结构上转型升级。在传统化肥方面,努力发展定制、高端、生态多样化、多梯次肥料产品系列,目前在磷铵添加中微量元素、新型水溶肥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在化工产品方面,努力延长产业链,生产高附加值的精细化磷酸盐、碘盐等产品。


即使是普遍困难的行业,也能通过产品结构升级取得发展。比如,水泥产业整体是负增长,行业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困难,但是有些做水泥制品的行业发展势头却不错。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特钢行业,生产特钢的一些企业也呈现了比较好的发展势头。”


我国有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产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消费能力的提升以及消费结构的变化。现在的消费结构呈现出向中高端升级的明显态势,这可以反过来支撑产业的结构升级。


依托市场优势,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成为困难行业可借鉴的发展方向。内蒙古正积极延长资源型产业链,将走出“简单挖煤卖煤”的困局。目前计划的4条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项目、配套建设电源点及矸石电厂5000万千瓦、新建280亿立方米煤制气等项目,将于2017年陆续投产,2018年前后全部形成生产能力,新增转化煤炭4.4亿吨,就地转化煤炭达到7.6亿吨,煤炭转化率超过50%。


针对部分传统支柱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智能化程度不高、节能减排压力较大等问题,广东分别制订了水泥、陶瓷、造纸、制糖等支柱型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路线和行动计划,将通过提升关键工序和装备的效率、节约资源能源和循环利用、提高产品质量、推进生产管理智能化、提高产业集约化水平等途径,明确产业技术路线,推进产业链改造提升。



新兴产业比重提高


在中国电信云计算贵州信息园,实时展现交通数据的大屏幕背后是一套云平台大数据分析系统。云平台上有驾驶人员监管、全省重点车辆流向等多种信息,驾驶证状态异常、已注销车辆、累积记分等多项数据实时变化。随机点开重点车辆的驾驶员,就可以进行人脸识别。


这几年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迅猛,2015年增速预计达到37%。贵州正努力营造大数据产业发展生态,包括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大数据金融体系、大数据人才和大数据资源集聚。目前,三大运营商以及富士康、惠普等企业都在贵阳建立了强大的数据中心,并且能效水平相当高。在数据集聚方面,“云上贵州”用两年多的时间迅速实现了政府数据横向和纵向的聚集,形成了统一存储、统一交换、统一安全保障的平台,提前3年实现了国家大数据发展纲要的目标。贵阳还成立了大数据交易所,开展众筹、众包等工作,推动数据金融生态的形成。


下一步,贵州计划建设成为数据内容中心,争取把全国的行业数据都存储到贵州来;二是成为数据的金融中心;三是成为数据服务中心,目前在公安、交通、医疗卫生等方面都有实践。不仅是大数据,目前贵州的特色食品、轻工、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比重都在提升。


2015年,我国制定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地方政府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积极性高涨,贵州、北京、上海、广州、陕西等地方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都在积极布局大数据产业。


积极提升新兴产业比重已成为我国调整产业结构的有力举措。内蒙古自治区在努力培育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这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在10%左右,预计未来5年,占比将超过20%。



“互联网+”升级传统产业


在广东佛山维尚家具制造有限公司,传统家具制造与互联网新技术完美地结合起来。在木材切割车间,一块木板上被机器自动画出多个形状进行切割,这些木块并不是用来制作一件家具,而是系统整合了所有家具的需求,按照最大利用效率设计出来的。维尚家具生产材料的利用率比传统家具高3%,生产效率是传统家具制造企业的7到8倍,出错率大幅降低。


从中国板式家具设计软件起家的维尚,有着应用互联网新技术的先天优势。传统家具制造是员工向机器输入指令,是“人指挥机器”,维尚家具则是“机器指挥人”。机器人可以根据零件上的二维码,自己开料、打孔等,而工人只需按照机器人的要求把原材料放到指定位置即可。


技术改造是提升广东庞大工业存量、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广东省提出用3年左右时间,推动广东先进制造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25%左右,累计完成投资9000亿元以上。


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落后的产能也要坚决淘汰掉。“十二五”期间,我国淘汰落后产能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主要集中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轻工、纺织、食品等19个行业,不仅提前1年完成了“十二五”既定目标,还完成了追加目标。


工信部正抓紧制定《关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以解决部分传统产业‘缺能力’的问题,提振社会信心。



三、地方政府积极布局智能制造


全球制造业正面临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国内制造业受制于劳动力成本和资源环境。国内外机遇叠加,或为地方制造业升级注入新动力,其中,创新驱动已成为各地制造业升级转型的“万能钥匙”。


制造业强,则区域兴


在2016年地方两会中,重视制造业发展,尤其是一线城市上海,重提重视制造业发展,成为今年地方两会的新风向。


从两会期间各地摊出的智能制造园区、智能工厂的规模目标来看,新一轮中国制造发力的重点即为智能制造。而在地方簇拥布局智能制造的过程中,如何避免新一轮产能过剩,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如何融合,将是2016年的重要命题。



经济结构“新风向”:重提制造业比重


在上海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审议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下称《草案》)中,重提出制造业目标。《草案》提出,“十三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保持在25%左右。而这一目标的设置,主要是城市避免产业的空心化。


地方两会中,上海属为数不多的在经济结构中,对制造业比重提出具体目标。上海未来在制造业上的布局也将有结构性的调整,污染、低效的企业将比较快地迁出上海,而先进制造业将是未来上海制造业的重头。


而一位上海市政协委员提到,目前上海制造业仍面临3大短板:一是科研创新能力不足,量够质不高,产品同质化严重;二是资源环境制约,三是全社会创新协同或者产业发展协同意识不强。该委员表示,制造业大有作为,但同时要及时修补短板。


当下上海再提保持制造业比重,或是地方产业布局的“新风向”。从目前全国的布局来看,智能制造的新布局,已提上各地经济规划的日程。


目前已有20多个省市出台地方制造行动计划,其中湖北、安徽均就制造业布局提出具体目标。以湖北为例,该省提出到2020年湖北制造业总量要进入全国前6位,到2025年争取进入全国制造强省第一梯队。



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成为“抢手货”


在要素驱动马力不足之下,智能制造已成各地制造业提质增效的“救命稻草”。已召开的地方两会中,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重庆、天津、上海均提到智能制造的相关布局。


其中,机器人产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产业等高端制造业更是抢手货,成为地方布局制造业的必占高地。


比如上海提出要发展以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3D打印、智能控制系统、智能集成服务等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


河北省工信厅厅长邹平在当地两会期间表示,未来5年河北要建成1500个智能工厂、车间。江苏的目标则是,到2025年,建成1000个智能工厂(车间);研制并应用1000个首台套重大装备,其中50%以上填补国内空白。


浙江省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到2020年全省在役工业机器人超过10万台,“浙江制造”标准达到500个以上,高标准特色小镇100个以上。



地方智能制造“纠偏”


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的大政策背景下,新一轮信息化和智能制造的主要内容,被定位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进入工业领域。2015年至今,地方政府关于智能制造的行动,多集中在建园区和招商上。一方面地方制造业企业,生存艰难,无暇顾及“新概念”;另一方面所谓的互联网、大数据产业在地方并无产业基础,招来的企业质量层次不齐。


另外一个争议的问题,中国制造业该如何升级。以地方两会为例,多地提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腾笼换鸟。


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传统产业活动是构成经济活动的主要部分。在信息技术进入工业领域时,互联网只应该成为一种技术手段,主导中国制造业创新升级的,应该还是传统的工业企业。


在这一轮的全国智能制造大布局年,地方政府和企业将怎么走,或是中国经济转型最重要的一个命题。


四、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项目分布


按照《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和《关于开展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荐的通知》,经各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中央企业集团推荐、专家评审,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已经确定。


图表 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单位

项目所在地

1

航天产品智慧云制造试点示范

北京航天智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市

2

化肥智能制造及服务试点示范

中化化肥有限公司

北京市

3

矿冶工业智能服务云平台试点示范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北京市

4

智能控制系统试点示范

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市

5

微电子组装智能装备试点示范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研究所

山西省

6

电解铝智能车间试点示范

内蒙古锦联铝材有限公司

内蒙古自治区

7

乳品生产智能工厂试点示范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自治区

8

冶金数字矿山试点示范

鞍钢集团矿业公司

辽宁省

9

智能机床试点示范

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辽宁省

10

智能医学影像设备试点示范

沈阳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

辽宁省

11

钢铁热轧智能车间试点示范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市

12

智能煤炭综采装备试点示范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市

13

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

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市

14

船舶制造智能车间试点示范

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省

15

中药生产智能工厂试点示范

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省

16

食品饮料生产智能工厂试点示范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省

17

通信设备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省

18

电子玻璃智能制造综合试点示范

彩虹(合肥)液晶玻璃有限公司

安徽省

19

石化智能工厂试点示范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九江分公司

江西省

20

直升机旋翼系统制造智能车间试点示范

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江西省

21

轮胎智能工厂试点示范

赛轮金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省

22

水泥智能工厂试点示范

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省

23

玻璃纤维智能工厂试点示范

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

山东省

24

柴油机智能制造综合试点示范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省

25

家电智能制造综合试点示范

海尔集团公司

山东省

26

筒子纱染色智能工厂试点示范

山东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省

27

服装个性化定制试点示范

青岛红领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省

28

工业云创新服务平台试点示范

山东云科技应用有限公司

山东省

29

光纤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省

30

工程机械智能制造综合试点示范

三一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省

31

工业级3D打印系统试点示范

湖南华曙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湖南省

32

注塑成型智能装备与服务试点示范

博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

33

彩电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广东省

34  

移动终端配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

35  

键盘一体化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深圳雷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

36  

激光切割机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

37

稀土冶炼智能工厂试点示范

中铝广西国盛稀土开发有限公司

广西壮族自治区

38

药品制剂生产智能工厂试点示范

海南普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海南省

39

汽车智能制造综合试点示范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市

40

彩电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省

41

液压泵零件制造智能车间试点示范

中航力源液压股份有限公司

贵州省

42

动力装备智能服务云平台试点示范

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陕西省

43

支线飞机协同开发与云制造试点示范

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省

44

智能铸造车间试点示范

宁夏共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宁夏回族自治区

45  

变压器智能制造综合试点示范

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6  

家居用品制造智能车间试点示范

美克国际家居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6个试点示范项目覆盖了38个行业,分布在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涉及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服务等6个类别,体现了广泛的行业、区域覆盖面和较强的示范性。


试点示范项目目标是要实现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0%,生产效率提高2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0%,能源利用率提高4%。


图表 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六大类别




类别

代表

项目分配数量

流程制造

智能工厂

5个以上

离散制造

数字化车间

5个以上

智能装备和产品

信息技术深度嵌入

10个以上

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

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开发、电子商务

合计10个以上

智能化管理

物流信息化、能源管理智慧化

智能服务

在线监测、远程诊断与云服务



五、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进入产业化阶段


目前,我国智能测控装置和部件在仪器仪表、包装和食品机械、工程机械、环保机械、重机、印机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进入产业化阶段。其中,仪器仪表领域、包装和食品机械领域发展较为突出,但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整体技术水平依然较低,关键核心部件亟待突破。以工业机器人为例,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因缺少核心技术,使之仍处于单件小批量的生产状态,产品性价比较低。



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设备取得标志性成果


我国在石油石化、机械加工、食品制造等领域的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设备取得标志性成果。如,在石油石化智能成套设备领域,国产全自动油田固井车研制成功、国内首套褐煤提水装置试验成功、国内首套年产1万吨烷基化废酸再生装置实现高水平中交、自主研发“千万吨级炼油加氢装置循环氢压缩机高压干气密封及其控制系统”和“大型煤化工煤制丙烯装置丙烯制冷压缩机大轴径干气密封”两项科技成果问世。在智能化食品制造生产线领域,乳品无菌化数字示范车间年产无菌包装乳品9000万瓶,减少乳品加工环节的原料及成品损耗约15%,节省加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约20%,降低消毒液用量约70%。无菌化饮料吹灌旋数字化车间可为客户产品质量提升约10%,生产效率提高约15%,降低能源消耗约20%,降低人工约20%,降低设备成本、占地成本约20%。在智能化纺织成套装备领域,我国开发出现场“无人化”操作的染色工艺、智能染色系统、筒子纱微波烘干机、元明粉自动称量系统、装卸纱机器人、自动物流系统、中央控制软件系统等,研制出新产品三类18种84台/套。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正积极寻求创新发展


近年来,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重点领域已初步建立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电工电器、液压气动密封件、工程机械和重机等重点领域已建立六个公共服务平台。同时,江苏、上海、广东、洛阳等一些省市相继成立工业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013年4月,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牵头的“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成立。另外,骨干企业的研发经费逐年提升,重点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已超过5%。如,湖北力帝机床、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深圳精密达、上海派芬自动控制技术和深圳正弦电气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均达8%以上。北人集团、上海电气、辽宁大族冠华、杭州科雷机电、湖北力帝机床、西安西电电力等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80%以上。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组织结构加快调整


近两年,国家积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已拥有一批具有专业化、社会化配套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以济南二机床为例,它成功研制出机器人自动化冲压生产线,并与德、日等国际机床巨头同台竞标,最终获得福特汽车美国两个工厂全部五条大型快速智能冲压生产线订货合同,并于2013年6月再次赢得福特汽车美国本土肯塔基工厂的第六条大型快速冲压线订单,实现了进军国际高端市场的连续突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使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具有更明晰的市场战略、产品战略和竞争战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智能专项的引导性作用初显


2011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连续五年组织实施了《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


通过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的实施,加强了装备的应用与工艺流程需求间的契合度,发挥了财政资金在推进智能制造装备研发和推广中的引导作用,带动了一批装备制造企业的升级和改造,促进了装备制造业在工艺流程、物流流程、信息化流程的深度融合。同时,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的实施除对装备制造业具有极大的指导和带动作用外,对消费品工业、原材料工业和采掘业等相关领域也起到了较强的引导和辐射作用。



智能制造装备示范应用取得积极进展


目前,我国智能制造装备在重大成套技术装备领域,示范应用效果较为显著。以煤炭综采成套装备智能系统为例,该系统是国内首套综采工作面智能化成套装备,打破了国外公司在该领域的垄断,建立了工作面智能化控制、远程控制、地面一键启停的三层控制架构,实现了以工作面智能化控制为主、监控中心远程干预控制为辅的自动化生产控制模式,为煤矿“无人化”开采奠定了基础。


六、移动智能终端多维度发展


从2011年至2015年,我国终端企业在移动智能终端领域提交了超过8.7万件专利申请,在全球主要终端企业中占比接近50%。此外,2015年我国国产智能手机品牌华为、小米、联想占据了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的第三、四、五位,企业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和创新研发实力均大幅提升;而作为移动智能终端的又一新兴市场,我国国产智能可穿戴市场规模达125.8亿元,增幅达471.8%。


上述数据只是我国移动智能终端产业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我国是移动智能终端的生产和消费大国,随着4G业务的不断普及和商用,特别是“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在商业模式及产品形态等方面都呈现出更加广阔的扩展空间,并向着多维度发展。


产业集群和跨界融合将成产业新常态


自2010年苹果iPhone4和iPad发布以来,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为代表的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呈现井喷式增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发展白皮书(2015版)》显示,从全球市场来看,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迅速,仅2014年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就达12.86亿部,同比增长28.0%;平板电脑全球出货量为2.34亿台,同比增长7.2%。


而2014年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4.5亿部,同比增长25.0%;平板电脑出货量为6850万台,同比增长5.4%。手机类产品的出口额达到1154亿美元,同比增长21.3%,出口额从2010年的百亿级美元水平提升至2014年的千亿级美元水平,出口增长速度领先于其他主要电子信息产品。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智能终端等多种产品已经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


在全球20亿的手机芯片出货量当中,有5.6亿的手机芯片出货量就来自于我国展讯公司芯片,而除此一家,我国还有相当多的智能手机芯片企业。从事实上来看,我国在手机芯片设计和芯片制造能力方面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的优势。


不仅如此,在终端领域,我国的华为、小米、联想已经成为世界品牌手机终端制造商和供应商,特别是前不久华为宣布,该公司的手机出货量已经超过了1个亿;在手机软件方面,我国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阿里的YunOS对外宣布用户超过4000万;而围绕智能手机、智能终端的应用,中国移动应用APP也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发展和应用系统当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从芯片、设计制造、操作系统、应用生态环境以及在移动通信的标准技术和大规模的开发环境上,中国的产业集群优势和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正在成为一种新常态。


不仅产业集群和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正在成为一种新常态,跨界融合和开放创新也正在成为一种新常态。未来软硬件的结合、跨界的结合、多种器件应用的结合,尤其是新的应用领域如医疗、汽车、交通、公共安全以及工业生产制造等方面,都将会成为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发展的新领域、新常态。



可穿戴设备成移动智能终端产业新蓝海


从传统来讲,手机是移动智能终端最典型的生态,而在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移动智能终端行业正在形成一种新的业态,一些新兴的移动智能终端市场正在迅速的产生。


2015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已经达到7610万,增长率是163%。而《2015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发展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2015年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大概在125亿左右,比2014年增长超过400%,增速大大超过2014年144%增长率。2016年预计市场规模将近200亿元人民币。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以及市场需求的推动,可穿戴设备已经呈现出巨大的产业优势,成为了各大公司关注的焦点。国际上,像苹果、谷歌、三星等巨头都开始投入到智能终端研发当中,而国内的终端手机厂商和互联网企业,也将可穿戴设备智能终端开发作为重点发展方向。


可穿戴设备在技术产业方面有别于智能手机;在关键技术上如芯片则需要满足小巧和低能耗需求;在产品方面,需要支持不同多种类型的传感器感知周边环境,需要多种新型交互技术解放双手,需要支持终端互联技术来实现和其他产品的互联互通。


就当前的发展环境来说,可穿戴设备市场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可穿戴设备尚处在探索期。一方面,从产品本身来看,在关键技术如芯片、操作系统、人机交互技术方面还有所欠缺,产品用户体验方面也需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安全和隐私保护上还需加强;此外,在产业链整合能力方面也亟待加强;此外,消费市场也尚未真正地大规模启动。但随着个别垂直领域的开拓,移动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潜力将成为共识,未来市场将进入一个启动期。


未来移动智能可穿戴设备应注重关键技术的研发,如传感器等方面,同时注重典型产品的开发;营造安全健康的应用环境也很关键,需建立可穿戴设备信息安全体系,来规范企业对用户个人信息采集的范围;还应全力打造产业生态体系,推动我国移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以此助力我国移动智能终端产业的快速发展。



“走出去”仍要破解“专利暗礁”难题


在中国企业“走出去”大潮中,移动智能终端企业无疑是排头兵,但在专利侵权诉讼频发的海外市场,如何降低知识产权风险也成为“2015年移动智能终端峰会”讨论的焦点。


从美国市场来看,2000年至2015年,在移动智能终端领域,美国市场共发生了7498起专利侵权诉讼案件,涉及4494件专利。涉诉案件涵盖的范围较广,共涉及近30个技术领域,其中通信、安全技术等领域成为涉诉重灾区。


从对美国市场的专利侵权诉讼的情况分析来看,专利主张实体PAE(PAE是指利用自己拥有的专利,通过主张或维护专利权获得大量专利许可费的公司,美国公司BlueSpike就是知名PAE)是移动智能终端领域专利侵权诉讼的主要发起者,由其发起的诉讼占57.19%。近几年,其依托在安全技术领域的7件专利向多家国内外企业发起了122起专利侵权诉讼,诉讼对象包括我国的华为、中兴通讯、小米等公司。


PAE之所以如此活跃,与部分实体企业为增加自身收入,将自己的专利委托给PAE进行运营,由其向竞争对手发起专利侵权诉讼不无关系。建议国内企业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应建立专利预警机制,深入分析遭遇专利侵权诉讼的可能性,并联手应对专利侵权诉讼风险。


七、“互联网+”推动制造业服务化


在全球经济放缓、生产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等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制造”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为保持我国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亟需制造业战略转型,而制造业服务化是实现我国制造业升级的主要方向。“互联网+”行动计划可以有效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提高制造业企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随着“互联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制造业服务化将迎来新的发展浪潮。


“互联网+”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加速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进程的加快。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具有高渗透性、带动性、倍增性、网络性和系统性的特点,能够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服务产品无形性、不可存储性、生产和消费同时性等传统属性,使得服务变得有形化、可存储、可贸易,极大地促进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联性和协同性,成为制造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推动了制造业服务化进程的加快。


“互联网+”为我国制造业加速服务化提供了有利契机。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一直处于产业链环节的中低端环节,产品附加值低,资源环境压力较大,我国制造业亟需寻找新的增长点。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世界一流的互联网企业,具有制造业服务化的内在动力和外在需求。“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从战略高度为传统的制造业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定位,为促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深化,加速制造业服务化提供有力的契机。依托“互联网+”构建的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将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企业为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增强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服务功能,实现企业价值链的延伸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互联网+”将通过4种模式推进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化升级转型。


一是围绕产品提供附加服务模式。“互联网+”通过连接用户和制造企业,方便制造业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从研发、设计、生产到售后的各个环节来实现产品的增值。随着大规模加工制造和工艺的日趋成熟,标准化工业制成品的大规模、大批量生产越来越容易,产品同质化的竞争愈演愈烈。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制造业企业纷纷利用互联网工具拉近与终端客户之间的距离,寻求基于产品功能的增值服务,实现产品运行的稳定性、效应最大化,以实现与传统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例如白色家电领导品牌海尔集团,其主导开发的智能家电创新技术,内置自动售后服务、智控食材管理、远程安防监控、物联网自动控制等互联网功能,进一步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也拓展了产品盈利空间。


二是创新产品交易便捷化模式。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智能制造、创新设计等革命性的制造方式,众包、电商、网购、网银等新的业态都在提高产品交易的便捷化水平。基于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多元化的金融服务、精准化的供应链管理和便捷的电子商务等多种方式提高产品、服务的交易效率和便捷程度,提升了制造业企业综合竞争力。


三是进一步整合产品与服务。随着制造业产品的不断完善,客户的需求已经从单一的产品向产品及服务方向升级。能否为客户提供产品的集成及全面的解决方案,成为影响制造企业能够赢得市场的重要因素。“互联网+”利用模式和功能创新,向客户提供从规格、研发、设计、制造、建置、维修的一体化服务及系统化的产品整合,能够帮助制造业企业扩展业务、实现产业的进一步升级。


四是根据客户需求打造专业服务模式。“互联网+”推动了制造业企业从基于产品的服务向客户需求服务的转变。制造业企业通过应用其在价值链上游的运营优势,提供与自身产品紧密相邻的专业化服务。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业之造化相向发展,使得企业价值链重构为一条既包含制造业价值链增值环节,又包含服务业价值链增值环节的融合型产业价值链,与原有单纯的服务业价值链和制造业价值链相比,具有更广阔的利润空间和增长潜力。



依托“互联网+”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建议


从企业层面来看,积极应用“互联网+”占据产业链高端环节,鼓励制造企业向制造服务化模式转化。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进一步推进,制造业企业应借助于与之配套的制造服务业的联系和交融优势,围绕产品提供附加服务模式、创新产品交易便捷化服务,对接客户需求打造专业服务,借力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趋势,应用“互联网+”技术向服务型制造的模式转变,提升制造业企业自身的盈利水平。


从产业层面来看,应用“互联网+”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互联网+”行动计划本身定位跨界融合,必然会对一些行业固有的商业模式造成影响甚至颠覆。互联网经济正在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未来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以科技创新为主线的一些具有高新技术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融合互动,提升现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推动高新技术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区域层面来看,应用“互联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集聚,推动区域整体结构产业升级。“互联网+”为服务、物流、金融、产品认证、知识产权等生产性服务支撑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前景,未来区域在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的过程中,应积极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配套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结构改善,进一步带动区域经济的结构转型升级。



八、智能制造产业链结构分析


智能制造的本质,是将智能装备(包括但不限于机器人、数控机床、自动化集成装备、3D打印等)通过通信技术有机连接起来,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并通过各类感知技术(传感器、RFID、机器视觉等)收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通过工业以太网等通信手段,上传至工业服务器,在MES/DCS软件系统的管理下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并与企业资源管理软件(例如ERP),提供最优化的生产方案或者定制化生产,最终实现智能化生产。


图表 智能制造产业链结构



智能制造的落地节奏:从硬件到软件,从物理到网络。




图表 智能制造落地节奏




九、中国智能制造产业投资机遇


智能制造投资逻辑可以从成本优势、政策支持、进口替代和效率提升四个角度来看:




图表 智能制造投资逻辑




第一,近年来,人力成本大幅上升,而自动化生产线成本大幅下降,成本优势使得企业在扩产时,优先选择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线,并有动力对原有的生产线进行改造。各个领域均是如此。“只要能用机器人,就不用人”已经成为长三角和珠三角制造业企业的共识。


第二,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加大,自动化信息化改造很多都能享受当地政府补贴;此外,智能化改造的推动,已经成为部分地方政府大力推进的项目工程,“机器人产业园”成为珠三角和长三角最炙手可热的建设项目。


第三,产业竞争加大,此前,2010年以前,中国制造业景气度高,外需内需皆盛,资本投入到传统制造业能够快速实现盈利,因此,研发和产品线的升级换代不受重视。2010年以后,内需下滑,外需受到东南亚等的新兴国家竞争替代,景气度明显下滑。为了提升竞争力,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生产效率、优化成产过程,已经成为制造业的当务之急。


第四,国产化受到支持,知识红利开始体现。国家对于高端制造业国产化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同时,公民受教育程度提高,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明显增速,人力成本优势迅速转换为知识红利,使得中国高端制造业迅速发展,国产化进程加速。以机器人为例,国产机器人企业近几年发展迅速,以机器人、新时达和埃斯顿为代表的国产机器人企业收入规模迅速扩大。


一网打尽"智能制造"专题:

【科技评论】卢秉恒院士:3D打印与智能制造

【科技观察】正本清源看美国智能制造体系(典藏版)

【专家观点】王喜文:“智能制造+网络协同”成大趋势

【特邀专栏】王喜文:中美德制造业三国演义

【前沿评论】面向未来的智能制造六大技术新趋势

【特别推荐】美国“数字制造”VS“智能制造”

【科技资讯】美国成立第7家制造创新机构——柔性混合电子学制造创新机构

【精彩书摘】《智能制造》:工业化的新形式 | 评论赠书

【科技评论】发展智能制造 助推转型升级

【精彩书摘】《智能制造》:创新作为商业模式

【科技评论】面向智能制造的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

【科技专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发展新趋势

【科技评论】重塑格局,制造业的未来在美国而非中国

【科技资讯】美国启动智能制造和柔性混合电子器件两个制造创新机构竞标

【科技评论】智能制造的国际发展前沿:技术选择、战略部署与相应举措

【科技专论】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

【科技评论】世界制造业发展新趋势及启示

【特别推荐】2015年中国两化融合发展形势展望

【科技评论】十大超越人类极限的未来技术

【科技评论】“互联网+”:制造强国的新引擎

【科技资讯】美国数字制造与设计创新机构助力美国智能制造

【特邀专栏】王吉伟:中国制造2025六大领域试点行动 智能制造实现率仅为10%

【科技资讯】对话工业4.0之父:中国制造将大有可为

【科技评论】全球视野下的工业4.0与中国新工业之路

【特别推荐】美国GE公司“工业互联网”——两大革命共鸣下的智能制造新前景

前沿君微信:tech9999

投稿邮箱:13355524@qq.com


【战略前沿技术】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习/xi】【双创】【预见2016】【电磁炮】【脑科学】【虚拟/VR】【物联网/Iot】【马斯克/Musk】【采办/acquisition】【抵消/offset】【水下/undersea】【轰炸机/bomber】【能源/energy】【电池/cell】【凯文/kevin】【战争/war】【云/cloud】【排名/rank】【博士/doctor】【王喜文/xiwen】【黄志澄/zhicheng】【贺飞/hefei】【李萍/liping】【纳米/nano】【基金/fund】【机器人/robot】【俄/Russia】【加/plus】【量子/Quantum】【数据/data】【无人/UAV】【革命/revolution】【转化/transfer】【谷歌/google】【工业4.0/industry】【神盾/DARPA】【颠覆/disruptive】【3D/4D】【硅谷/silicon】【石墨烯/graphene】【智造】【智能/AI】】【军民/integration】【激光/laser】【智库/tank】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