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军事文摘】“百万大裁军”拓展中国精兵之路

2015-12-19 战略前沿技术

相关阅读:

【军事文摘】联合作战时代军种如何发展

【军事文摘】21世纪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

【军事文摘】各国网军争雄第五维空间

【军事文摘】透视外军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

【军事文摘】新型作战力量是未来战争制高点

【军事文摘】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如何高效运行

【军事文摘】外军转型全力打造“信息主导”

【军事文摘】美国为何能引领全球军事变革

【军事文摘】司令部是军队改革转型“领头羊”

【军事文摘】美军战略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军事文摘】俄军改革在试错中坚定前行

【军事文摘】美军规模结构优化提升战斗力

【军事文摘】“互联网+战争”催生第七代战争

【军事文摘】从空天军组建看俄军兵种改革



“百万大裁军”拓展中国精兵之路


蔡仁照


  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作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减少军队员额100万。时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宣布这一决定时,竖起一个指头,满怀信心地说:“我们下这样大的决心,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员额减少一百万,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现。”

  这是一次产生深远历史意义的会议,会上通过了《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这个方案,是深化军队体制改革的进军号,也是人民军队迈向现代化的冲锋号,揭开了我军强军制胜的现代化建设大幕。


  “兵贵精,不贵多”

  百万军队,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反映一定的战斗力,蕴含着人民军队建设发展的历程。军队数量是质量的基础。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一直为扩大数量而努力。

  然而,“凡兵,务精不务多”。这是军事家的共识。在军事斗争领域,只有精兵强将,才能战无不胜。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统帅华盛顿在总结南征北战的经验时,意味深长地说:“取得战争胜利的军队是精锐的军队,而不是庞大的军队。”

  “兵贵精,不贵多”,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这是我军建设的一条根本原则。早在1945年12月15日,毛泽东论述抗战结束后我军的建军方针时,明确提出:“兵贵精,不贵多,仍是今后建军原则之一。”

  军队的数量,关系军队的发展方向和战斗力生成,也关系世界和平、国家安定、民族振兴。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战争观念、作战样式不断更新,军事斗争形式日趋复杂,人民军队如何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答案是明确的:改革创新,大力提高军队质量。

  任务是繁重的:走有中国特色的强军之路。


 “文革”期间军队臃肿不堪

  精兵,即军队的编制精干,官兵精英,装备精锐。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践表明,精兵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基石,是强军之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始终不渝地在深化体制编制改革、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先后对体制编制进行十多次重大调整。

  1950年4月,我军员额达到550万。当时,解放战争接近尾声,全国形势基本稳定,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把我军总数由550万精简到400万。

  1953年12月,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决定,把全军整编为350万人。

  1957年1月7日至27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裁减军队数量加强质量的决定》,全军员额精简36%。

  1959年至1965年间,由于中苏边境、东南沿海、中印边境的种种矛盾加剧,我军进行整军备战。至1965年,全军总员额扩展到400万人。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我军建设受到林彪、“四人帮”的严重干扰和破坏,“搞得相当乱”。据1972年7月统计,军队机关及直属单位等的员额占21.4%,达127.3万人,各种保障部队的员额占27.2%,达162万人,军以下战斗部队仅占51.4%,为306万人。更为严重的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前,军队员额还在增加,一度达到600多万。

  1975年1月,邓小平复出担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后,首次在总参谋部机关团以上干部会上讲话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军队臃肿不堪,军队的人数增加很多。”邓小平看到当年我军存在着“肿、散、骄、奢、惰”等问题时,第一个问题就是“肿”。

  和平时期,一个国家的军队臃肿,弊端多多,诸如:妨碍军事装备现代化建设;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军队的自身建设;机关庞大,各级指挥不协调,难以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容易产生官僚主义,严重影响工作效率;难以培养和选拔优秀军事人才。



 信息时代呼唤精锐之师

  走精兵之路,强军之路,这是时代的呼唤。

  发端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新军事革命,吹响了提高军队质量的号角。1974年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电子战大显身手。“大鸟”侦察卫星为以色列军队提供的信息,导致战争初期占据主动地位的埃及、叙利亚军队陷于极度被动,以致影响战争结局。1982年发生英阿马岛战争,导弹战令世界震惊。“飞鱼”导弹击沉“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后,身价倍增。以信息技术为推手的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初期成果,敲响了军队转型的警钟。国际舞台上,筹建快速反应部队方兴未艾,数字化部队又跃跃欲试。

  科技领域发生的飞跃性进步,先进科技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历史性地把军队建设推进到“新技术革命”、“新军事革命”的潮头。高科技已经成为现代军队战斗力的基本要素和新增长点。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人们对传统的时间、空间和军事知识的理解,军队建设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质量,这个在经济领域十分普通的术语,从来没有像信息时代那样对军队建设带来深刻影响。夺取未来战争的胜利,需要有一支高质量的军队,需要提高军队的快速反应能力,远程机动能力,精确打击能力,综合保障能力,需要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现代化的精锐之军。

  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军队的新型武器装备的种类增多,技术要求高,对军队的编成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军队质量,最大限度地形成战斗力,就要深化改革,优化编制体制。建设一支新型的“质量效能型”的人民军队,才能在维护国家安全制高点上取得主动。

  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时代潮流,面临“数字化军队”的挑战和信息战的考验,我们必须对“优化体制编制、提高军队质量”这一时代命题,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邓小平为“消肿”指明方向

  二战以来,外军的体制编制平均每6~9年进行一次大的调整,其间还有许多次小调整。通过这些调整,军队的结构更加适应现代局部战争的要求。美国军队把优化体制编制列为与军事理论、武器装备、人员素质并列发展的“四大支柱”之一。二战结束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军先后进行了5次、法军先后进行了6次、英军先后进行了7次编制体制大调整。

  透过外军精减员额的“窗口”,可以看到两大趋势:一是裁掉了一些老旧武器装备的部队;二是减少编制员额。这种世界性的“裁”、“减”大潮,表面上看起来减少了军队和武器装备的数量,实质上是使军队更加精干,增强了潜在的军事力量。

  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邓小平对和平与发展问题以及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进行了科学分析,明确提出,虽然“世界战争的危险还是存在的”,但“在较长时间内不会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表明,我军建设发展处于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关系到国防现代化的进程,关系到提升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能力。

  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军委扩大会议作出了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即从长期以来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准备状态,转变到和平时期建设轨道上来。会议要求,充分利用大仗打不起来的战略机遇,抓紧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以现代化为中心的根本建设;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增强军队在现代条件下的作战能力。为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军委扩大会议作出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的决定,通过了《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

  这是军队建设的“根本性转变”。抓住机遇,精简员额,将使军队质量产生质的飞跃。精兵强军,反映了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的客观规律。走精兵之路,把我军建设得更加坚强,更有生机,更具威力。

  百万大裁军,离不开政治家的睿智与决断。邓小平主持军委工作以来,明确提出了“军队要整顿”,要“消肿”。邓小平认为:“搞好军队的编制整顿、体制整顿,可以适当解决军队的其他问题。”对于当年的精简整编,时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极为深刻的思想。

  ——“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如果不搞这场革命,继续目前这样机构臃肿重叠、职责不清,许多人员不称职、不负责,工作缺乏精力、知识和效率的状况,这是不可能得到人民赞同的。

  ——消肿“主要是要解决军队机构重叠、臃肿,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级指挥不灵等问题”。搞四个现代化也好,把军队搞精干、提高战斗力也好,都需要“消肿”。即使战争要爆发,我们也要消肿。肿,就会导致我们指导战争的能力不高。不消肿就不能应付战争。

  ——军队的结构要进一步优化。军队一定要讲质量,讲真正的战斗力。军队的体制编制要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要通过深化改革编制体制,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机构精干、指挥灵便、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反应快速、效率很高、战斗力很强的精锐之军。

  邓小平提出的“军队要整顿”、“消肿”、优化结构的思想,指明了深化体制编制改革的方向,为百万大裁军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大裁军增强军队战斗力

  百万大裁军,是我军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精简,闪现出一系列创新体制编制、走强军之路的亮点。

  ——总部以下各级机关经过合并精简,减少了中间层次,使指挥系统更加顺畅。百万裁军的重点是总部、大军区、军兵种和国防科工委机关及直属单位。11个大军区合并为7个,减少了4个大军区;撤销31个军级单位和4054个师团级单位。军委和军区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领导机关分别改为总参谋部和军区司令部的下属部门。撤销了基建工程兵,将铁道兵并入铁道部。总部以下各级机关经过合并精简,三总部机关编制人员精简超过47%。

  ——加大了技术兵种的比例,改变了诸兵种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的旧格局,增强了整体合力和独立作战能力。陆军淘汰了骡马,实现了摩托化和半机械化。将装甲兵部队的全部,炮兵、高炮部队的大部及部分野战工兵部队编入陆军集团军序列。整编后的陆军集团军加大了特种兵的比重,构成了以装甲兵、步兵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以炮兵、防空兵、陆军航空兵组成的火力支援力量,以侦察兵、通信兵、工程兵、防化兵、气象和电子对抗专业部(分)队组成的作战保障力量,以运输、修理、输油管线、卫生、军需、器材等专业部(分)队组成的后勤保障力量。

  ——改变了官兵比例失调的状况,使官兵比例逐渐趋于合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军官服役等法规制度。实行干部退休制度、文职干部制度和军士制度,减少了军官数量。全军官兵比例由整编前的1∶2.45变为1986年的1∶3.3。

  ——组建了预备役部队和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国家武装力量的组织体系适应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适应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新特点。

  ——撤并了部分院校。将1978年初重新成立的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合并,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这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到1987年底基本完成。后来,根据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军队体制编制又进行了一些小的调整,并继续裁减了一些员额。到1990年,全军员额已减少到319.9万人。与此同时,还削减了大量落后陈旧的装备,其中各种火炮近1万门,各型坦克1100余辆,各型飞机近2500架,各型舰艇610余艘。

  至此,陆军的特种兵数量第一次超过了步兵数量,炮兵成为陆军中的第一兵种,装甲兵成为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陆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陆军防空导弹部队等一大批新的兵种纷纷诞生,骑兵、司号兵等不适应现代战争的兵种和专业被取消。

  特种兵的大量充实及各兵种的有机结合,使集团军的火力、突击力、机动力、防护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均有较大提高,整体作战能力空前增强。陆军集团军的组建,标志着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通过百万大裁军,人民解放军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重大步伐。正如邓小平所说:“减少一百万,实际上并没有削弱军队的战斗力,而是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来源:参考消息网、新华网,作者: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少将蔡仁照)


蔡仁照 国防大学教学督导专家组教授,少将军衔,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军事历史与军事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军事战略、战争战略研究。撰写的著作主要有《威慑论》《精兵论》《信息化战争论》《科技强军论》《中国抗日时期的战争》《世纪登陆:诺曼底登陆战役》《举世无双的军队》《战略管理十三篇》等22部,557万字;主编与合著15部,撰写110万字。曾获国家图书奖、全军军事科研二等奖三等奖、军队院校育才奖、《刘伯承奖》一等奖等各种奖励77次。


【重磅推荐】“战略前沿技术”2015年全部历史文章已整理完毕,请回复“2015”或点击自定义菜单中的历史文章“2015文章全收录”查阅!

【战略前沿技术】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采办/acquisition】【抵消/offset】【水下/undersea】【轰炸机/bomber】【能源/energy】【电池/cell】【凯文/kevin】【战争/war】【云/cloud】【排名/rank】【博士/doctor】【王喜文/xiwen】【黄志澄/zhicheng】【贺飞/hefei】【李萍/liping】【纳米/nano】【基金/fund】【机器人/robot】【俄/Russia】【加/plus】【量子/Quantum】【数据/data】【无人/UAV】【革命/revolution】【转化/transfer】【谷歌/google】【工业4.0/industry】【神盾/DARPA】【颠覆/disruptive】【3D/4D】【硅谷/silicon】【石墨烯/graphene】【智能制造/inte manu】【智能/AI】】【军民/integration】【激光/laser】【智库/tank】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