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于川信:从四个实现谈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
作者的更多文章,请点击以下链接查阅:
关于“军民融合”的更多文章,请回复“军民”查阅!
从四个实现谈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
于川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四中全会进一步作出“加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法治保障”的战略部署;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军民融合被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要求军地双方“一盘棋”,为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
“军民融合”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各地便对其有多种不同的理解,也因此在推动军民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差异性的行为。不能将军民融合局限在市场采购层面,而应“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多形式、更深程度上实现要素整合、体系构建、全周谋划和效益提高,最终实现统一”。从这个角度来看,军民融合包括在基础建设、资源配置、力量布局、安全监控等过程中,军民双方共同实现人、财、物、制度、标准等方面的运用,共同推动整个国防经济发展和军事的发展。
从四个实现来理解军民融合为何上升为国家战略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军民融合发展被提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会议提出军地双方要“一盘棋”,为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对于军民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一变化的重大战略意义,现从“四个实现”的角度来理解。第一个实现是富国与强民相统一。这是国家战略的具体体现。第二个实现是加强强化经济建设和强化国防建设相统一。军民融合是军民双方共同把融合事情做强做大,而做强做大的对象就是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这是军民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重大机遇”。第三个实现指有效维护来自经济大国和军事大国的挑战。中国是经济大国,但不是经济强国,而这个实现是军民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标准之一。第四个实现是有效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和发展利益不断拓展的需要。在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几乎都有中国企业的身影,他们的利益、国家的经济利益如何维护,都需要考虑在军民融合的整体布局中。
那么国家战略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联?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企业与军事建设的关系将更加紧密。军民融合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除了需要在国家层面做好国家的事,在省市层面做好省市的事,在企业层面更需要企业将自己的人才和技术等与军事建设结合起来,双方站在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重大基础设施、尖端技术层面,来共同打造军民融合。
让企业赚更多的钱,军队得到更好的技术
尽管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民营企业的首要目标仍是赚钱。看待民营企业赚钱的问题不能过于片面,“这是一个问题两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让企业赚到更多的钱,军队得到更好的技术,才叫融合式发展”。企业赚了钱才有能力投入再生产,投入再生产才能产生更好的技术,有了更好的技术才能为国防事业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谈到军民融合目前的状况以及遇到的主要阻碍,这其中既有共性的因素,也有特殊的因由。在共性方面,根据多年来的理论研究和跟踪实践得出的结论,从国家顶层设计层面,我国存在的体制、机制、法制的问题是各行各业所共同面临的,在全国范围内,对军民融合在技术标准、纳入平台、标准条件等方面的意见也基本一致。就军民融合这一领域而言,它目前所面临的瓶颈是——“落地”,这其中涉及3个具体的问题。
一个是信息沟通。我国目前搭建了很多信息交流平台,但并不是深度的信息交流。比如将地方企业,特别是小微民营企业这支强大力量的技术和技术发展路线纳入军队的建设路径中这样的讨论目前还较为稀少。但这样的信息交流非常关键。
另一个是很多企业在“转军”的过程中遇到了资金,也就是金融平台的问题。小微企业、中大型企业、大型企业的自身情况不同,在“民进军”的过程中的诉求也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将其区分对待。
第三个是安全监控的问题,也就是企业“民进军”、军队“军转民”之后,如何对接的问题。
安全监控是小微企业对自身“安全”的一种保护措施。军工企业涉及的往往是成品,这与民营、小微企业自己生产产品的模式完全不同。同理,军转民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军工企业有很多的技术,在转到小微企业等的过程中会遇到来自资金、制度等各方面的问题。以上提到的这些问题才是真正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最实际的问题。不过下一步随着国家顶层的布局、系统的构建,这些问题会逐步的解决。只要企业坚定信心走下去,我国一定会出现很多引领世界的企业。
军队、政府、社会,缺了哪个都谈不上“融合”
在军用标准的梳理中,于川信发现,有很多军用标准时20年前制定的,已经落后于民用标准,“这需要军民双方在技术方面共间组织标准的实施”。具体的做法是,军用标准远远低于民用标准的,以民用标准为准;军用标准与民用标准旗鼓相当的,打开借口,鼓励引入民用标准;在军转民过程中,对于要求更高的军用标准,要为其向民用标准转化创造条件。总体来讲,标准的制定一定要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为准,这是最重要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体制还没有被打破,“军民融合的主体是军和民,这两者谁也离不开谁。受我国政治体制的限制,军民融合涉及军队、政府和社会三个主体,缺少了哪个主体都谈不上‘融合’”。所以,在制定军民融合未来发展战略规划、制度、标准、法规等时,一定要让军民双方共同来参与。另外,下一步在国家层面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践的过程中,会有一个大的转变,这个问题我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得到解决。
目前已经有很多的民用标准被纳入了军队标准体系内,军民双方也已经开始共同制定标准,而下一步要解决的是如何推广和扩大的问题。这将对整个军事以及经济、技术的发展带来积极的作用。
打造三位一体的军民融合格局
绵阳被认为是军民融合的一个典型,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做出了突出贡献。对于绵阳在已取得的成绩基础上获得更大的发展,有以下几个建议。
一个是要求绵阳充分发挥好三大优势。首先,绵阳市是国内唯一一个科技城、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和电子工业生产基地,肩负着在科技层面打造国家品牌的使命,这是军民融合最大的基础。其次,绵阳作为被纳入十二五先行试验的规划区,经过几年的打造,做出了很多的成绩。另外,绵阳市军工大市、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诞生地。这些特质让绵阳在军民融合的过程中具备了诸多优势。也成为了较受期待的城市之一。
在充分发挥优势的基础上,于川信提出要抓好三个机遇。
第一个机遇是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这项任务的完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站在国家战略层面考虑军民融合怎么做。
第二个机遇是今年是我国的国家和军队改革之年,会有很多有利于军民融合的政策推出,对军民融合下一步的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会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第三个机遇是四川作为创新改革的实验区,对绵阳军民融合的发展是非常大的利好。
最后建议绵阳从世界范围、全国范围、四川省范围三个层面构建布局。绵阳因“两弹一星”驰名中外,需要考虑如何把握军民融合的世界布局;绵阳作为跟中关村齐名的十二五规划先行示范区的布局也需要认真考虑;绵阳在四川省内的布局也不容忽视。绵阳50多年前已经走向世界,如今需要考虑的是“面对国际视野,放眼整个国家,打造区域性的世界、国家和省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军民融合格局”。
除了布局,人才问题也是军民融合的关键人物之一。我国在据您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创新人才、技术操作性人才,而目前在据您融合的各个相关领域——国防科技、军队、地方存在着三套人才体系,并都在按照自身的系统运作,这导致本就不足的人才更加分散。如果能把三方的资源纳入一套体系运作,把各自的强项组合起来对重大科研项目进行集体攻关,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本文转自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公众号,原文来源于《中国标准化》2015年10月专刊,作者:于川信,军事科学院军民融合研究中心秘书长、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国防综合研究室主任、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顾问)
【重磅推荐】“战略前沿技术”2015年全部历史文章已整理完毕,请回复“2015”或点击自定义菜单中的历史文章“2015文章全收录”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