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寻找最美财政所 | 贵州省凯里市凯棠镇财政所:一腔赤诚为桑梓 深山苗寨报春来

《中国财政》 中国财政 2020-02-21


点击“中国财政”蓝字关注我们

解读财政大事  ★  关注社会民生



作者:《中国财政》记者刘永恒 特约通讯员 胡庭华


八月的黔东南,骄阳似火,瓦蓝瓦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在凯棠镇高高的山林间,崎岖折绕的小路上正走着一行身穿白衬衣、肩挎工作包、手提文件袋的人。走在队伍最前面的那一位,一跛一跛的,衣衫已全部湿透,汗珠不停从他黝黑的脸上滚落,但他却丝毫没有因为腿脚不便影响了队伍前行的速度。


一行人走到龙塘村,立刻被正在村口乘凉的苗族乡亲热情地拉进亭子里歇脚。他们就势取出文件袋中的财政涉农(惠农)补贴“一卡通”资料,用苗语向大家宣讲起来。头包帕子的阿婆、抽着旱烟的阿公们认真听着,仔细问着,时不时高兴地冲他们竖起大拇指......


一村又一村,一寨又一寨,无论酷暑严冬,不管刮风下雨,20多年来,凯棠镇财政所的工作人员,就是这样把一项项财政政策和一笔笔财政资金送到凯棠镇47个苗寨的2万多名苗族乡亲手里。



一分一毫见忠诚


凯棠镇位于凯里市东北部,下辖11个行政村47个自然寨,总人口24227人,其中苗族占99.99%,是苗疆腹地发展长期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偏远小镇。凯棠镇财政所成立于1992年,现有工作人员5名。他们中,在财政所工作时间最长的已有27年,最短的也已经12年。


“凯棠镇税源严重短缺、经济总量明显偏低,财源结构不合理,常常是有这方面的支出,却没有这方面的收入,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所长王荣烈说,“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最难、也最重要的事就是怎么把这珍贵的每一分钱都花好、花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凯棠全镇有9个贫困村,1463户贫困户,6824名贫困人口。全镇群众“两不愁”问题已基本解决,但 “三保障”却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长期以来,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讯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危等问题阻遏着村寨的发展。可以说,在这里,每一笔财政资金都是群众的“救命钱”。也因此,凯棠镇财政所始终用严格甚至苛刻的态度对资金使用流程、项目审批进行把关。即使所里仅有五人,但对全镇所有的扶贫项目、涉农补贴等资金,他们都严格按照扶贫项目申报到场、实施过程到场、竣工验收到场和资金随机回访到场的“四到场”办理流程调查核实,认真核查每一笔款项的拨付和使用情况。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项目资金不足,财政所全体工作人员就一次次开会筹划,千方百计通过新农办、残职、帮扶单位项目资金捆绑使用等渠道,筹集资金。2016年,凯棠镇财政所为修建凯棠斗牛场至龙塘下寨的公路,申请落实了13.98万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资金。但财政资金到位后,该村却无力集资落实公路硬化所需的施工劳务费和修路堡坎费。路修不通,寨子里的乡亲们就迟迟走不出大山。怎么办?王荣烈开始一趟趟往市里跑。由于早年腿脚受伤导致残疾,他走路是一瘸一拐的,但常年的走村入户、跋山涉水练就了他雷厉风行的性格和身体健全者都难及的行动速度。为了这条路,他一次又一次跑到市环保局和帮扶单位市教育局等部门进行情况说明和资金申请。在他的积极努力下,终于申请到20万元的农村环境整治资金和7.6万元帮扶资金。这条路的修建完成,解决了龙塘村下寨900多名群众的日常出行问题。


自2014年以来,为助推新农村建设,凯棠镇财政为龙塘、梅香两村申报、落实了322.65万元“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进行了人行步道硬化,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完成了改厨、改厕、改圈“三改”工程112户,建设了垃圾转运站、排污沟、公共厕所、篮球场、消防管网及休闲长廊等基础设施;为养小、大坪、凯哨、南江、龙塘、芦笙等村申报落实了778.7万元“一事一议”财政资金常规项目,完成了总长15091米进寨公路和3457米人行步道硬化;申报落实财政扶贫资金2682.72万元,完成通村路硬化11条,步道硬化15条,通组路、串户路硬化56340米,发展产业扶贫养殖项目16个,种植基地3个,刺绣基地2个,入股分红2个;完成427户危房改造,解决2482人住房困难问题,不断改善全镇交通基础设施、生产、生活和种养殖业条件。如今,千百年来聚居深山密林中的凯棠苗族同胞有了能走出大山的水泥路,有了能照亮黑夜的太阳能路灯,有了拧开水龙头就能喝到的甘甜自来水,孩子们在安全明亮的校舍上课,荒山上搭起了葡萄架、种上了猕猴桃...... 截至2019年8月,全镇已有4个贫困村出列,1232户、6017人实现脱贫。财政阳光,照亮着深山苗寨的每一个角落。


一枝一叶总关情


凯棠镇有着淳朴的民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孕育了“文化之乡”美誉的同时,也铸就了凯棠财政人一腔赤诚,一心为公、真心为民的服务风采。


针对凯棠镇没有工业企业、没有矿产资源和运转经费困难的实际情况,如何才能保障镇党委政府的正常开支是摆在财政所面前的一道重大难题。为此,凯棠镇财政所在工作中积极当好“管家婆”,打好“铁算盘”,精打细算,充分发挥财政的参谋助手和后勤保障作用,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保证每一项开支都用“刀”口上,实现了镇“三公”经费支出的连年下降。



为方便少数民族群众办事,凯棠镇财政所20多年来一直设有“双语(汉、苗语)”服务窗口。他们还将财政所业务范围、所办事项制作成简明的流程图上墙,并适时更新宣传公示栏。对不懂汉语、汉字的苗族群众,他们耐心当好惠民政策的宣讲员,一字一句地讲解,引导群众便捷办理业务。财政所建立了“服务承诺五不让”工作机制,并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始终站在群众的角度思问题,解决问题,用实际行动拉近与百姓的心理距离,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身处脱贫攻坚主战场,凯棠镇财政所全体干部职工除做好本职工作以外,无一例外地投身于扶贫工作。财政所每一次思想、业务学习交流会上,除了交流学习经验和心得,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各自进村入户时了解的群众生活、村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也往往是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解决凯棠镇发展的难题和矛盾。

    

潘晓俊是在所里工作已经27年的老财政人,2002年1月,他被组织安排到凯棠村包村。在入户走访时他得知,村里的顾业花、顾建生姐弟俩因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家庭情况困难,面临失学。“扶贫先扶智,只有知识才是苗寨孩子们飞出大山的翅膀”——从2002年至2006年期间,当时每月工资收入仅786元的潘晓俊,每个学期都要拿出几百元资助这对姐弟。直至2006年帮助姐弟俩协调到特困补助款后,潘晓俊才停止了对他们的学费资助。此后,他依然时刻关注这姐弟俩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2012年姐姐顾业花考入贵阳学院,并于2016年7月毕业成为一位幼儿教师。她永远不会忘记,是财政人的帮扶,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

    

要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发展产业是必走之路。凯棠镇财政所充分运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撬动作用,大力支持镇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如今,镇子里的刺绣合作社解决贫困户就业54户,每位绣娘月收入千元以上。镇里的产业园种植水晶葡萄650亩,猕猴桃800余亩,西瓜、李子等水果130余亩,一到瓜果成熟季,前来采摘的人络绎不绝,其中红心猕猴桃还通过“农村淘宝”等电商渠道卖到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菩提树、钩藤、白芨、太子参等中药材种植基地也已经在凯棠镇安家落户,实施订单式种植销售,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实现贫困户增收致富。



挨家挨户做工作流转土地、每一个产业园区项目勘察、帮回乡创业的技术能手申请贷款……不管在凯棠镇的乡间小路、田间地头,还是在企业基地、农户家里,到处留下了凯棠财政人的身影。


一生一世守本色


是什么原因让凯棠财政人20多年来始终将一腔赤诚洒向这片土地?是什么让他们一直保持这种不怕矛盾复杂、不怕任务艰巨的豪气?又是什么让他们敢于挑起重担,敢于克难制胜?


走进凯棠镇财政所便民服务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党忠诚、服务人民”和“依法理财、为民服务”几个大字——这是凯棠镇财政所的工作宗旨,也是这些问题的答案。




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作为凯棠人,他们对这片土地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作为财政人,他们更对这里的发展和振兴肩负职责和使命。王荣烈说,所里每个人都非常喜欢作家余秋雨的一段话:“选择你爱的事业,爱你选择的事业,并用百倍的信心、勇气和努力去浇灌它,无论将来成功与否,你都能说‘我终生无悔’。”在乡镇财政所这一个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们用一生的无悔诠释着基层财政人的本色。





原载于《中国财政》2019年第18期

值班编辑刘永恒  廖朝明

版式设计:郑景儒


长按识别二维码

EMAIL:
csf187@263.net

TEL:
010-88227058


声明:“中国财政”微信公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文章、图片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欢迎致电010-88227109,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大家都在看这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