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明明平时都会,为什么一到考场就懵圈?
每次考试成绩发下来,相信很多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都会有类似的对话:
这次考试为什么没考好?
我也不知道,这些题目平时明明都会的
平时老师讲课的时候都能听明白吗?
能听明白,但到了考场就蒙了~可能是考试的时候比较紧张吧
平时一听就会,考场一做就懵或是一做就错,这难道真的只是临场发挥紧张导致的吗?当然没有那么简单。四五年级的学生去做一年级的口算题,就算再害怕考试也不会错。说到底,还是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
怎样才能让孩子的知识掌握得牢固持久?其实,这背后的学习方法很重要。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提出了“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论。他将学习分为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两类,并对不同的学习方法之间知识的留存率进行了研究。
从这张表上,我们可以看出,在所有的学习方式中听是留存率最低的一种,这也就解释了,孩子为什么上课能听懂,但是一上考场就不行。当知识只存在被动输入,而没有主动输出的时候,接收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学者李敖曾经说过,想要弄明白一个题目,最好的办法就是写一本关于这个题目的书;也有北大教授戏言,当我想研究一个问题的时候,我就去开一门关于这个问题的课。
当然,对于小孩子来讲,不可能去写书或开课,但是仍然可以用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小方法去强化认知。
提高学习效率的小方法
第一个方法可能有点儿意外,但请相信你的眼睛——没错,就是做习题,这也是我们最容易、最常用的巩固知识的方法。能把题目做对,说明你对题目涉及到的相关知识有了一个最基本的了解。当然,怎么做题、做什么题,这里面还是有很大学问的。
还是套用那句老话,做题不是万能的,但是不做题一定是万万不能的。
点击拓展阅读:
这可能是学生在学习中很少经历的一个过程——我们平时往往都是费心费力地做题,却很少以一个命题者的身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其实,命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如果你能根据老师的思路,模仿出一套类似的题目,说明你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怎么样,这个方法很少听说吧,赶快去试试吧!
一位小朋友给姥姥姥爷出的题目,还阅卷打分
笑点是姥姥、姥爷还真配合,姓名处是联名答卷
知识不是高高在上或是封闭在象牙塔里的,相反,绝大多数的知识都来源于我们普通的生活。面对春色美景,你可以吟诵一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或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去公园玩,你可以对照着地图,根据数学上学到一笔画知识,设计出一条最省时间的线路图;炉子上做着水,你可以根据声音的变化判断何时水会开······总之,带着你平时学到的知识去看待生活、感悟生活,反过来还可以加深你对于知识的理解。
点击拓展阅读:
很多小朋友都“号称”自己爱读书。的确,读书是一件非常写意的事情。安静的场所,捧一本书,也许还配着暖暖的阳光,本身就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写作就很痛苦了,花精力费体力。但是,对于很多知识来讲,尤其是文科的一些逻辑性的内容,只有经过写作的训练,才能够把思维理清楚、想明白。读书的时候,我们的思路是跳跃的,我们自以为得到的思想其实都是片段的。你以为你都弄明白了,其实你并没有明白。从写日记、写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做起,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这里面的课不一定非要是正式的演讲或者是大课,同学之间互相讲讲题目也是非常好的方式。讲课不仅仅是为了教授对方,有些内容,只有当你在给别人讲授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还有哪里学得不扎实、不牢靠,这样反过来会再次刺激你学习、巩固,达到自身提高的目的。
了解更多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资讯,请长按下方二维码,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央视少儿”。
Hello,伙伴们长按二维码就可以关注我们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