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80后教授刘先峰,为岩土“把脉”助力高铁发展
当列车以300公里的时速驰骋于山川大地时,人们大多只会惊叹高铁的快速和平稳,却极少有人知道,为了让轨道下方的地层“老实听话”,有一群人曾夜以继日地为岩土“把脉体检、施针用药”,为列车安全行驶保驾护航。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道路与铁道工程系刘先峰教授便是这样一位“岩土把脉者”,这位80后曾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过京沪高铁、胶济线、遂渝线等多个标志性工程的科技攻关,为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海外求学,学成后主动申请回国工作
“小时候我家就住在朔黄铁路线旁边,每天听着火车轰隆隆的声音,就觉得有一种特别的韵律感,或许从那时候起就埋下了与铁路结缘的种子。”1999年,刘先峰考入西南交通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随后又求学和就职于法国南特中央理工大学和澳大利亚大学纽卡斯尔大学,他始终瞄准了交通岩土工程和环境岩土工程方向。
在国外学习和工作期间,刘先峰主持和主研法国国家自然基金、澳洲国家自然基金和四川省、铁路总公司科研项目10余项,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发表了50余篇中英文论文。
2016年,刘先峰主动申请回国工作,回到了梦想起航的地方,到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和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担任教授、博导、副系主任。“国内应用的空间更大更广,能够参与到很多国外鲜见的世纪性大工程中,为国效力且学以致用,将会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研究“特殊土” ,曾为中国多条高铁建设献力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岩土工程算是一个陌生词汇,这份工作究竟需要做什么?简单来说,岩土工程就是为岩土“把脉”。人们要在地表搭建跨越山川河流的桥梁,建造一条铁路,或铺就一条公路,为了确保安全,都需要事先了解它们脚下这片土地正处于何种状态,能否长久承受这些额外的荷载,由此衍生出这样一片研究领域,其中,刘先峰最为关注的是岩土工程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岩土材料比其他材料都要复杂很多,它会受到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我国有冻土、黄土、膨胀土等类型复杂的‘特殊土’,会引发稳定问题、变形问题、渗流问题,为列车的行驶增加了安全隐患。”在研究生期间,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刘先峰曾参与过京沪高铁、胶济线、遂渝线等多个标志性工程的科技攻关,就遇到过很多难对付的岩土。“就拿我目前在研究的膨胀土为例,这种岩土一碰到雨水便会膨胀,导致地面隆起,倘若列车经过时,时速过快便会有脱轨的危险。”
刘先锋利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积累,攻克了国内多个重点项目的技术难题。前不久,他刚参与到中铁二院推进的“一带一路”项目中,为伊朗修建第一条高速铁路做好前期岩土工程研究工作。
“过去十年是高铁建造的高峰,未来十年,将会迎来运营维护的高峰期。”刘先峰谈到,铁路的运营和维护接下来会成为整个铁路学科最大的课题,目前他也正在进行相关课题的申报和研究。
谈及此次新青年活动的评选,刘先峰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新青年的看法。“新青年无关年龄的大小,关键在于人的心态和精神面貌。”
刘先峰笑着说道:“把自己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利用自己所学学以致用,踏踏实实为国家、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是新青年。”
正如刘先峰所言,他正在用自己的学识,为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奋力拼搏、永争上游才是新时代新青年的本色。列车越跑越快,我们搞科研的稍有懈怠就得掉队,可不能停下来。”刘先峰如是说。
END
内容来源:封面新闻
本期编辑:交大新媒体中心 张馨月 彭欢
往期聚“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