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成为第9个“国家中心城市”,关中平原城市群上线!
导读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这意味着,西安这座雄踞关中的千年古都,将正式跻身于“国家中心城市”之列。在全国范围内,西安是第九个获此地位的都市。
本文字数:4534字
阅读时间:15分钟
2018年1月1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批复。《规划》提出,要把关中平原城市群打造成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充分发挥关中平原城市群对西北地区发展的核心引领作用和我国向西开放的战略支撑作用。
2月7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发布《关于印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发改规划〔2018〕220号)》,并同时发布了《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按照规划,到2035年,关中平原将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并将实现四大发展目标。
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范围图
据介绍,关中平原将包括山西、陕西、甘肃在内的数十个市区县,面积近11万平方公里,人口近4000万,地区生产总值近1.6万亿元,建设规划期为2017年到2035年。
发改委表示,关中平原城市群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区位优势,能够推动全国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有利于引领和支撑西北地区开发开放,纵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按照规划,到2035年,城市群质量得到实质性提升,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实现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和功能完备的城镇体系全面建成、创新型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日趋健全、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有效构建、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四大目标。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市场一体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共建环境共保、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基本建立。
目前,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如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创新成果就地转化水平不高、开放合作层次不高、生态系统相对脆弱等。
关中平原城市群空间格局图
对此,发改委表示,未来将加大统筹规划,协同发展,通过创新驱动、深化改革,瞄准体制机制瓶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资源要素充分流动和高效配置,有力有效加快城市群建设进程。
01
西安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在《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有一点特别引人注目,那就是这一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这意味着,西安这座雄踞关中的千年古都,将正式跻身于“国家中心城市”之列。在全国范围内,西安是第九个获此地位的都市。
在《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第三章“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空间格局”第三节“优化城市规模结构”中,提出了“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 做强重要节点城市”“培育发展中小城市”等目标。
仅从名称上看,“国家中心城市”指的应当是足以作为某些功能中心,为全国服务的特大都市。在体量较小的国家,这样的“中心城市”大概只会有一两个。但是,对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家而言,国家发展无疑需要更多的“中心”。每个“中心城市”,都要同时起到作为地区中心提振该地区发展,以及作为国家中心为国家全局发展服务这两大功能。对于这样的城市,无疑有极高的要求。
作为我国推行的一项正式政策,“国家中心城市”则有着更加清晰、明确、可操作的定义。在这个层面上,国家中心城市,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的处于城镇体系最高位置的城镇层级。对内,国家中心城市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对外,国家中心城市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及推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可能发展成为亚洲乃至于世界的金融、贸易、文化、管理中心。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城市大国。在联合国的超过100万人即可称特大城市的标准下,中国的特大城市数不胜数。而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这一标准则被设置为500万人以上,但即便按照这个标准,我国也有17座特大都市。
但是,要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发挥作用,不仅需要一座城市“够大”,更需要这座城市有能力承载起“引擎”性质的中心职能。因此,并不是每一座特大城市都有资格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2010年,《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年)》在明确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义与功能的同时,也规划出了全国首批国家中心城市的名单。这批名单上有五座城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广州。其中四座是直辖市,而并非直辖市的广州也一直在人们常说的“北上广”中与北京、上海齐名,称得上是国内顶级的超一线城市。
由于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特殊,且极其重要,国家并未随意对这一名单进行增删。从2010年到2016年,这一名单上一直都只有这五座城市而已。但是,随着国家不断发展,原有的五座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已经不足以适应局势。于是,在2016年,国家中心城市迎来了一次“扩容”。
2016年5月,经国务院同意,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导文件,成都被列为国家中心城市。同年12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武汉和郑州被列为国家中心城市。
至此,国家中心城市达到了8座,在数量上有了显著提高,因此也能更好地协调实现规划中的中心职能。
然而,即便经过了2016年的“扩容”,国家中心城市的名单还是有一个缺憾,那就是在地域分配上较不平均。总体而言,之前的八座国家中心城市之中,有三座位于华北,两座位于华东,一座位于华南,两座位于西南。相对而言,华北城市稍多,而华南城市则稍少,关中、东北、西北等地区更是根本没有国家中心城市。
而这次西安入选国家中心城市,无疑是对这种“不平均”的有力改善。
9座国家中心城市定位
关于“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详细写明:加快西安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强西咸新区、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西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建设,强化面向西北地区的综合服务和对外交往门户功能,提升维护西北繁荣稳定的战略功能,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丝路科创中心、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保护好古都风貌,统筹老城、新区发展,加快大西安都市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形成多轴线、多组团、多中心格局,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而在未来,国家中心城市的名单仍有可能继续扩张。根据《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截止到2017年,除了已经正式入选国家中心城市的西安以外,沈阳、南京、长沙、杭州、青岛、厦门等城市也都正在积极争取进入国家中心城市行列。
02
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重点
关中平原城市群主体功能区拼图
构建“一圈一轴三带”空间格局
一圈:由西安、咸阳主城区及西咸新区为主组成的大西安都市圈
一轴:沿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的主轴线
三带:包茂发展带、京昆发展带、福银发展带
关中平原城市群范围
陕西: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5个市、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及商洛市的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柞水县
山西:运城市(除平陆县、垣曲县)、临汾市尧都区、侯马市、襄汾县、霍州市、曲沃县、翼城县、洪洞县、浮山县
甘肃:天水市及平凉市的崆峒区、华亭县、泾川县、崇信县、灵台县和庆阳市区
1
规划背景
培育发展关中平原城市群,发挥其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区位优势,推动全国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有利于引领和支撑西北地区开发开放,有利于推进西部大开发,有利于纵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2
战略定位
围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在以下发展定位上实现突破:
向西开放的战略支点。立足古丝绸之路起点,发挥区位交通连接东西、经济发展承东启西、文化交流东西互鉴的独特优势,依托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高层次开放平台,畅通向西开放、向东合作通道,强化交通商贸、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和国际产能合作,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
引领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性重要节点城市建设为载体,以沟通西北主要经济区的综合性运输通道建设为支撑,加快人口、资本、科技等发展要素集聚,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辐射带动西北及周边地区发展。
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国家创新高地。以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牵引,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统筹推进军工、科研创新机制改革,加快军工、科技资源优势向创新优势、产业优势转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依托秦岭黄河自然山水、周秦汉唐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多元富集等优势,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创新,提升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国际影响力,建设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交相辉映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内陆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立足相对脆弱、要素多元的生态本底,尊重自然山水格局,遵循以水定城、以水定产,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有序构建城乡水系格局,以科学发展和合理开发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美丽城镇和乡村,打造显山露水、透绿见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城市群。
3
发展目标
到2035年,城市群质量得到实质性提升,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彰显中华文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
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和功能完备的城镇体系全面建成。西安综合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功能显著提升,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宝鸡、运城、天水等重要节点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中小城市和特色镇加快发育,城市间联系更加密切。城市历史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城市特色风貌充分彰显。
创新型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日趋健全。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创新型产业体系基本建成,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稳定在3%以上,军民融合产业总收入超过1.5万亿元,建成国家创新高地。连通城市群内外的多层次交通运输网络全面形成,通信、水利设施保障能力明显提升。生态安全格局全面建立,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集约紧凑式开发模式成为主导。
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有效构建。面向中亚的立体化国际大通道更加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制度环境和开放合作新机制比较健全,国际竞争新优势更加突出,向西开放战略支点作用进一步显现,东西互动、南北协同、引领西北、服务全国的开发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开放型经济向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迈进。
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市场一体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共建环境共保、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基本建立。
03
专家观点
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市群将成为未来我国大部分人口与产业的承载地,有助于推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
——徐林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
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城市群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西南地区有成渝城市群,西北地区有关中平原城市群,这两大城市群一个辐射带动西南地区,一个辐射带动西北地区。过去,西北地区主要靠西安带动,以后要靠整个关中平原城市群来带动。
——肖金成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
关中平原城市群定位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这凸显了关中平原城市群的重要性。陕西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不论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还是在我国向西开放的战略中,都能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具有重要的国家战略意义。
——张宝通 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
在“关中平原城市群”中,西安的中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个人认为“西安不能仅仅是中心”。西安应该在关中平原城市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渗透辐射力量,带动区域内更多的城市发展,特别是渭河沿线、黄河沿线的发展。形成“跳出西安、辐射关中平原经济带”的格局,稳固自身丝路经济带的重要经济极的地位。
——白永秀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兼一带一路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
城市群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关中平原城市群有一个独特的特点,它正好在“一带一路”以西安为中心的陆上丝路中心这样一个关键节点,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看关中城市群批复,可以把它看作“一带一路”政策的进一步落地。通过发展关中平原城市群,可以放大西安的地缘优势,发挥西安的领头羊作用。
——刘璐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综合中国青年报、华商报、第一财经等消息
推荐阅读
觉得好,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