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日正式通车!港珠澳大桥为粤港澳大湾区带来了哪些机会与挑战?

导读

2018年10月24日9时,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珠港澳大桥正式通车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带来哪些机会与挑战。


本文字数:3177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一桥飞架三地!驾车穿越伶仃洋,终于从梦想变为现实。2018年10月24日9时,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这座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从设计到建成前后历时14年。


一张图看懂珠港澳大桥↓↓↓



这段圆梦之旅,粤港澳人走了35年。从1983年港商胡应湘提出筑桥设想,到珠海奋力推进伶仃洋大桥落地、立项,再到港、澳参与,中央政府统筹,大桥升级改线、重新立项,最终,这个设想以“港珠澳大桥”之名在2009年开工建设,2018年通车使用。


自此,天堑变通途,湾区三地首尾相连、陆路全线贯通,粤港澳一小时经济圈、生活圈指日可待,粤港澳大湾区超级都市圈呼之欲出。大桥化作一根“杠杆”,撬动原有资源版图、经济格局,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即将迎来更多的可能。


机    会


珠江西岸:纳入香港3小时生活圈


大桥通车后,珠海、澳门与香港首次实现陆路对接,极大缩短三地间的距离,珠三角西部也将纳入香港3小时生活圈。


而自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地区经济飞速提升,但在珠三角内部,东西两岸发展一直不均衡,珠江西岸的经济总量远不及珠江东岸。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月5日,珠海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37家;而截至2017年10月16日,深圳的上市企业累计已达382家。


对此,商务部研究院区域合作中心主任张建平分析,造成珠江东西岸经济发展不均衡有交通以及区位因素,“珠江西岸交通便利程度不及东岸,东岸在公路、铁路、口岸通行效率上均较西岸具有优势。此外,珠江两岸的珠海和深圳虽都紧邻特别行政区,但澳门仅有60万-70万人口,香港是澳门的10倍,且香港是全球金融、航运、贸易中心。依托香港的带动作用,深圳成长为超级城市,而在香港、深圳的带动下,珠江东岸形成区域增长极,人才、技术、资本向珠江东岸积聚,导致珠江东西两岸难以均衡发展”。


张建平认为,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将对珠江西岸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未来将成为衔接珠海、澳门发展的交通网,并在港深规模效应的带动下,提高珠江西岸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水平,推动高附加值服务业、制造业、生态农业发展,与珠江东岸城市协调均衡发展。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能够大大增强珠三角区域经济竞争力。”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持平表示,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可使珠江西岸与港澳三地率先形成统一市场,提高三地的经济结合度,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王福强认为,粤港澳大桥正式通车后,珠西将是最好的区域,这其中有很多的机会。“粤港澳大湾区的任务是解决珠西和珠东的发展,珠西打造一个新的地区,珠东可以带动珠西的发展,珠西的发展可以辐射西南、北部湾、东南亚,在旅游、金融、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健康等产业大有可为。”


物流业:陆运距离大幅缩短


随着港珠澳大桥通车,三地物流业也将迎来新商机。作为“超级联系人”,香港的国际化是其一大优势。不少内地企业都将香港作为其海外进出口业务的分拨和中转站。香港贸发局公布的案例显示,一家在香港荃湾设有仓库的珠海公司,利用驳船把货物由香港运到珠海洪湾港一般需要1-2天的时间,现有陆路距离超过200公里,行车需4小时,而港珠澳大桥将距离缩短至40公里,时间只需75分钟。


不仅仅是时间、距离成本的降低,随着大桥开通,货运通关时间和花费也大大减少。根据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发布的《港珠澳大桥通行指南》,普通货车每车次收费60元,货柜车则为115元。同时,在粤港跨境货车方面,现时粤港跨境货车可以免办手续通过大桥。


张建平分析,此前,珠江西岸的货物运去香港,陆运要绕道东莞虎门大桥,效率较低,港珠澳大桥建成后,珠江西岸城市生产的商品能便捷运到香港,再由香港出口至世界各地,降低了产品成本的同时,提高了竞争力


目前,香港共有4个陆路过境通道连接内地,每日平均过境车辆约4.4万辆次,其中货车约2万辆次。相比空运、海运、河运或者其他运输方式,陆运所占比重最高。有数据表明,珠三角城市与香港的陆运距离每减少1%,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外资投入金额便分别增加0.2%和0.7%。物流业的发展也将为跨境电商、制造业转移、贸易投资等多种业态带来新机遇。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将加快推动城市间生产要素的流动。”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所长陈章喜表示,今后阻碍珠江口城市聚集的阻力不断削弱,将有利于区域产业重新分工与布局,实现资源和要素效益的最大化,带动湾区内产业的共同发展。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称:“可以考虑在广东的自贸区和港澳之间寻找货物和资金相对自由流通的新模式,例如将港深一地两检的通关模式进一步延伸到港澳与内地连接的其他口岸,加快通关速度,提高通关的效率。” 

 

挑    战


虽然港珠澳大桥被视为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脊梁”,可以有效打通湾区内部交通网络的“任督二脉”,从而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等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和配置,但有专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目前仍然面临重重挑战


深圳市原市委书记厉有为直言,粤港澳大湾区目前还没有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经济活动、经济方针政策、经济关系也没有实现同城化。“要建设一流湾区,香港和深圳、澳门和珠海生产要素必须自由流动,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要达到世界级的湾区很困难。同时,大湾区里的所有城市在经济活动方面应该朝着同城的方向前进,行政体制可以不变,经济活动、经济方针政策、经济关系完全可以朝着同城的方向前进,这样我们的经济活动、我们的创新就更加方便,生产力的发展就更快、更好。”


针对上述难题,深圳市原市委副秘书长李罗力认为,搞好政府合作机制是建设大湾区的重中之重。“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有广东省内的不同行政区,还有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现在遇到的问题就是在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开展合作,要打破行政体制的阻隔,实现人员的自由流通和要素的自由流动。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首先要解决政府之间的合作机制,逐步的解决行政体制之间的问题。例如可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行政首长联席会、粤港澳大湾区部门首长联席会、粤港澳大湾区行政联席会的秘书处、粤港澳大湾区专家组和专业委员会等。”


此外,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迟福林认为,虽然港珠澳大桥开通将使得粤港澳经济联系不断提升,三地不断的扩大开放,但按照粤港澳大湾区目前的发展来看,离中央的期待和“自由化”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


他进一步指出,这种差距的关键在于是否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与体制对接。“港珠澳大桥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完工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一体化的重点与难点,在于产业体系的深度合作、市场体系的直接融合、服务体系的全面对接。比如香港特首提出来要把医院、大学办到大湾区,如果没有体制机制的突破就难以发挥好作用。”


为此,迟福林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三条建议:


一、以开放为先,推动粤港澳服务产业体系的对接。将广东自贸试验区的开放政策扩大到整个大湾区,实现广东对港澳服务业开放的全面突破;赋予粤港澳大湾区在负面清单制定中更大的自主权,实行更加开放的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机制,取消或放宽对港澳投资者股比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等条件;在泛珠三角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实行与港澳在旅游、金融、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健康等产业项下的自由贸易政策。严格货物管理条件下,尽快的全面放开人文交流、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极为重要。


二、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粤港澳服务业市场体系的直接融合。深圳、广州开个企业20天,深圳一天半,建议借鉴香港的经验,深圳、广东更有广东逐步建立与港澳对接的信用机制为基础的市场管理体系,在创新方面加快推进产权保护制度法制化,并逐步加强粤港澳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的对接,形成产权保护的合力。面临严重困难的时候,广州、深圳本地能不能借鉴香港的经验,出关于民营经济法律保护的文件。


三、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服务业等多方面的制度体系加快对接。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不仅涉及服务标准、管理规则的对接,也涉及经济管理体制、社会体制、行政体制的对接。从现实情况看,由于受到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因素影响,三地经济领域的各种要素仍然难以实现自由流动。比如说全面实现港人港税、澳人澳税,避免高层次人才的重复征税,实现更加便利的人员出入境政策,尽快将一签多行扩大到广东全省,尽快落实和完善专业资格互认,允许港澳地区取得专业资格的人员到广东、深圳、海南等地提供专业服务,推进服务业行业管理标准规范及市场监管执法标准的全面对接。


本文来源:综合中国新闻网、经济观察报、北京商报、粤港澳大湾区智库


相关阅读

博鳌论坛 | 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共商协调发展,推进湾区建设

“政策建议”专栏 |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善治与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大会报告丨叶嘉安:未来社会经济环境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规划

粤港澳大湾区协议全文公布,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觉得好,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