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规划年会 | 学术对话四: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导读
11月25日上午,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成功举办。近300余人到场聆听与交流。与会专家、学者就重点问题展开讨论交流。
本文字数:3692字
阅读时间:11分钟
11月25日上午,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成功举办。
学术对话会场
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齐聚西子湖畔,共同探讨当前我国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话题,就重点问题展开讨论交流,现场气氛热烈。学术对话由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近300余人到场聆听与交流。
学术对话与会嘉宾合影
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委会委员,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梅耀林
梅耀林院长主持学术对话,他首先介绍了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议题的相关背景,西方国家较早开展了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开始得到重视,这是一个全新领域,值得深入探讨。近年来我国广东、江苏两省已经分别开展了南粤古驿道、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相关规划的研究与实践,也存在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希望大家就线性文化遗产价值、保护和利用面临的问题展开讨论。与会专家围绕该话题形成如下主要观点。
周岚
学会副理事长,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
周岚厅长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规划》为例介绍了江苏在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的探索。她在解读大运河中国大运河的价值,解析当前沿线遗产保护传承利用面临问题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江苏在规划编制阶段的具体做法。规划编制通过梳理大运河江苏段沿线文化遗产文化资源和建立分析模型识别具有国家代表的资源富集区域,并将试点工作重点落在“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在建设原则上,规划强调在“保护优先”的基础上,探讨具体的传承与利用策略,并从建设行动实施角度,提出国家、省、市联动系统推进的具体工程。她强调希望通过国家文化公园试点建设,推动大运河沿线历史遗产实现当代文化复兴,使大运河文化遗产可以成为系统展现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公共文化空间,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场所、中华智慧传承发展的流动空间、中华精神发扬光大的文化地标、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文化表达。最后,她还详细介绍了此前“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国际设计工作坊”所达成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苏州共识》。
张松
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副主任委员,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张松教授结合以往研究成果认为,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非常关键的一点是习总书记讲的“流动的文化”,如何对待这些活态遗产需要更全面评估、更深入分析。从遗产保护角度来看,线性文化遗产要关注“线”与“城乡聚落”、自然与文化的关系,同时也要重点研究协调保护与利用关系的制度。就规划编制而言,需要跳出规划思维、行政区范围,通过规划联动文化、宣传等其他部门才能编制好这类规划。
王引
学会常务理事,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王引总规划师强调要从网络思维来理解线性文化遗产。首先文化遗产的特征离不开主线,离不开地域和形状,形状也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有时候无形的内容比有形的还丰富,不能一概而论。其次,从微观层面文化遗产可以很细,从宏观方面,一个区域里面含有很丰富的线性,不是简单的理解为线条,不要太拘泥于形状,更应强调文化的关联性,即网络化思维。对于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他强调两者之间是相互的,保护的目的是利用,利用的目的是更好的保护。对于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机制等需要因地制宜,但应该以平等的心态客观的对待各类文化遗产。
武廷海
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系主任
武廷海教授提出如何从国家空间体系层面加强文化保护工作。首先,文化遗产是具有穿越时代的价值,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规划的新领域。在新时代面向美好生活,更高质量的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是共同的任务。第二,要加强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空间规划体系。要拓展生态的内涵,把文化作为一种生态,或者把人文单独作为文化集中地,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中增加新的类型,从根本上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第三,应科学系统开展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研究,合理分级分类,导则与示范相结合,制定相应标准,推动示范。
唐曦文
学会城市设计学委会委员,
深圳城市空间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常务副院长
唐曦文副院长详细介绍了南粤古驿道的基本情况后,指出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要有很强的项目策划理念,注重对民众实际需求的精细化供给,将有助于具体规划的实施;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要将多方资源叠加,如古驿道建设过程中就融合了体育部门的定向赛、住建部门的危房改造以及交通部门的公路建设等;对于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单纯的保护远远不够,需要结合新的利用方式,融到新的社会发展环境中去。
袁昕
学会理事,
北京清华同衡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袁昕院长强调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关键词在跨区域,空间跨度和时间跨度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带来很大难度。第一,需要深入认识遗产和遗产的价值,发掘遗产的当代价值,提升城市品质。第二,要构建跨区域的完整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体系,促进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南粤古驿道等规划工作做了很好的探索,解决了遗产保护在跨区域大尺度上碎片化的问题。第三,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公众、民间机构多渠道参与文化遗产活化工作。第四,加强文化的对外交流,促进文化传承。可以通过建设跨区域文化线路来推进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
史怀昱
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委会委员,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史怀昱院长认为,这个议题为认识文化遗产价值提供了一个好视角,如把大雁塔放到丝绸之路中去认识,大雁塔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就会超越遗产本身,就是变得非常深刻与独特,长城也是如此;其次这个视角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然选择,如通过大雁塔、龙门石窟、沿线的城镇就可以清晰刻画出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商品交换、宗教传播的完整路径,这是完整的文化体系,从跨区域线性视角来看,有助于我们更深入认识文化遗产及其价值;最后,这个视角也是文化遗产活化保护的关键途径,通过线性串联,凸显了整体价值,各种社会主体均可参与其中,进行各种活化保护与利用,原本单体遗产的价值就会得到很好的保护与彰显,过程中,建立区域协调机制非常重要,要形成跨区域联合活化的完整体系。
余建忠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余建忠副院长重点介绍了浙江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最新实践探索。浙江线性文化遗产从空间载体方面包括陆地线性文化资源、水上线性文化资源以及特色节点,其历史地位与价值可总结为“文明交流的媒介、军事防卫的见证、工程技术的缩影、交通经济的命脉、旅游休闲的空间和文化展示的平台”。当前,浙江线性文化遗产体系和省市重大发展战略结合,发挥串联与沟通的作用,体现价值,展现作用,如浙江结合大花园建设提出四大诗路建设,构建了线性连续的特色空间,串联沟通了特色村镇、重要城市、旅游节点、风景名胜资源,形成一体化整体展示的线性文化资源体系。
王春
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
王春副厅长以长征为例,阐述了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如何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指示要求。保护方面,保护的关键在于价值挖掘,目前多个部门在参与,但还有待加强统筹,对价值的认识要重视“真实性”,避免编故事,要思考如何提升文化价值的广度与深度;传承方面,要加强文化遗产、文化资源与物质载体的整合,把无形文化价值通过有形的物质载体展示出来,这个对于老百姓提高认识、提升体验非常重要;利用方面,要更加重视满足社会的多元需求过程中拓展利用方式,如在党的先进性教育、绿色发展、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等方面可以将文化遗产的利用加入进去,实现活态利用,达到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利用,在利用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袁锦富
学会理事,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袁锦富总规划师认为: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特别契合本次年会的主题,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城乡发展品质的重要支撑,其目标在于让人民共享保护与利用的成果。就讨论的议题来看,鉴于讨论话题在学术上的创新性和实践中的复杂性,要加强对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评价,尤其要充分认识文化遗产的多元属性,突出其核心价值和发掘当代价值。规划编制要关注六个方面:一是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规划内容体系;二要在空间规划语境下,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纳入空间规划“一张图”;三要加强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协调,关注文化的在地性和多样性;四要重视共建共享,引导公众在参与过程中形成共同的价值共识和自觉行动,在参与中实现共享;五要处理好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尤其要保护活态遗产的功能属性,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六要建设协同共建机制,落实到管理过程中,应调动社会资源,丰富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途径。
本文来源: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相关阅读
觉得好,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