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景观叫乡愁记忆——规划师眼中的故乡变迁记
导读
“中国城市规划”于春节前夕推出“规划师眼中的故乡变迁”有奖征文活动,本文作者魏祥莉从景观的角度切入,写出了一个规划师眼中的故乡变迁记。
本文字数:6320字
阅读时间:18分钟
魏祥莉
作 者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二所
左滑查看作者信息
图 回味童年、回味家乡
晃眼间,认识故乡已有三十多年,在故乡的成长、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在脑海中浮现,像慢镜头一样闪过,平日里走过、停留、玩耍过的一条条街巷、一间间房屋、一座座桥一一浮现,让我开启了从时间的角度来认识家乡,串联我的记忆碎片,这是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体验。
一、历史与记忆:
沧海桑田之变
有人说“你的爱人一定在你周边五个街区之内”,对于家乡的认知,最熟悉的也不过五个街区范围。
当然,小时候县城很小,很快就能熟知全城,离家后,保持一年一回的频率,也能慢慢地看到不同时代背景下故乡的变化。
县城的距离在逐步变大,新的楼盘、道路不断在出现,我认知的五个街区范围也经历了沧海桑田之变。
01
马车时代:六道交汇的隆桥驿
从小到大,看到最多关于家乡广告牌,是“川南门户、四川东大门”,那时候对门户没有太多理解。
后来才知这门户之源,可以追溯到明代的隆桥驿,作为巴蜀古驿道、川东云路古驿道、叙马古驿道、西南往黎雅羌之径、自贡到雅州汉源古驿道的交汇之地,居六路要冲,同时因四野辽阔,山涧险阻,易为盗贼藏匿踪迹,于是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析荣县、富顺及泸州地置县,以“隆桥驿”为县治,定名“隆昌”,寓意“兴隆昌盛”。
现在走在古驿道、17座石牌坊群下,似乎还能听到南来北往的商贾马车留下的踢踏声。我们现在的居住地此时还是城外的云峰塔下的一片农田。
图1 居六路要冲的县城(清咸丰十一年隆昌疆域图)
看着清末隆昌建成区图,守护县城安危的城墙、城门在战乱中早已损毁,留下了一个个历史上的地名。
文庙现在是一个菜市场,每逢过节来这里选活鸡活鸭的人们会把这里堵得水泄不通,成了人间烟火之地;报国寺成了隆昌幼儿师范学校;莲峰书院、禹王宫,仅存老大门、山门牌坊,成了后来的隆昌一中、二中,培育着一代代县城孩子……
图2 清咸丰十一年隆昌建成区图及老县城模型
(2013年拍于牌坊博物馆)
从100年前美国人沙利文从北关外高处向南拍摄的县城,可以看到北关外的高处的禹王宫,不远处是城墙,可以想象县城四周被绿意盎然的农田包围,田园气息十足。
图3 隆昌老照片
图片来源:http://www.longchang.ccoo.cn/forum/thread-8494110-1-1.html
图4 从禹王宫牌坊南望县城,难觅县城之古(2013年拍摄)
《隆昌八景》[原](五律)
高洞拨瑶琴,空余响石音;
隆桥赏夜月,正觉揽晴云;
道观凭栏眺,楼峰耸翠村;
徽留乡校记,鹅毌雪中奔。
古有八景,故乡也不例外,古人在山洞、道观、瀑布、桥边都留下了驻足、赏玩的身影。
隆桥夜月,月色依旧,只是此桥非彼桥;鹅洞飞雪,是小学最喜欢听老师讲的一个神话传说发生地,下大雨时,也是和小伙伴们最喜欢相约游玩的地方。
因隆昌河在紧连的两个悬崖飞腾而泄,形成了落差达30米的瀑布,未走近就可闻咆哮之声。
相传洞中有一对美丽的金鹅,当金鹅出洞下潭洗澡时,就会给人们带来幸福,金鹅县也由此而来。平日里河水细细,潭中无水,清幽碧绿。只有在雨季才能看到此盛景。
下:2010年回乡雨季时拍摄 VS 2013年冬季拍摄
图6 这几年瀑布下和周边总抵挡不住人们的喜爱,建起了农家乐、高楼(2010-2018年)
02
自行车时代:百废待兴,作县城人
解放后,家乡最扬眉吐气的一件事应该就是毛泽东主席视察隆昌气矿了,1951年10月,我国第一座利用天然气生产炭黑的工厂在隆昌县圣灯镇建成投产,出品“圣灯牌”炭黑,“圣灯牌”炭黑通过上海大中华橡胶厂质量鉴定,并获西南工业展览会特等金质奖章和奖状。
隆昌气矿炭黑厂成为新中国最早进行天然气开发并投入使用的地方之一,是我国天然气生产炭黑的摇篮。
1958年3月27日,毛泽东主席冒雨视察隆昌气矿炭黑厂,并对天然气的综合利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永远纪念那个幸福的日子,隆昌气矿炭黑厂槽黑车间从此更名为“327车间”;青年突击队在毛主席参观过的火房旁边,修起两座“跃进号火房”。
听老人们讲起这段骄傲的历史,对于我们最直接的感受应该就是家乡很早就使用天然气,不用烧柴火。
图7 毛泽东主席视察隆昌气矿炭黑厂(图片来源:自贡市志)
1952年新建成渝铁路贯穿县内9个乡镇,隆昌火车站成为川南物资集散地,宜宾、泸州、富顺、纳溪等市县在此设转运站68个。
县乡公路、运输工具都有新的发展。交通的改变给隆昌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县城城区面积从1569年占地0.11平方公里逐步扩大,达2.5平方公里,人口3.8905万人。
90年代,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住房改革的春风,唤醒了神州大地,也让我们一家在县城有了落脚之地。
1992年,勤劳的父母来县城谋生,攒够了一笔钱,选择了在县城东边以250元/平米的价格买下了一套房,那时候商品房还很少,可选择的也不多,据说这里出过状元,满怀着对我们通过读书成才的希望,一家开始了在县城里的定居,也开启了全家从乡下到县城的身份转变。
父母读书不多,但天下父母皆一心,和孟母三迁一样,为了我们上学,想尽了一切办法。这时候记忆里的县城只有隆昌河畔的砖房和周围的一大片农田。
03
铁路时代:桑田变阡陌
1994年,隆昌火车站开通进站公路,经济开发区主干道隆泸大道完成,迎来了记忆中城市的建设浪潮,老城里的破旧道路、桥梁、新区开发,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当时城市向东发展的指引下,之前屋外面稻田蛙声一片,放学后捉鱼的农田,和小伙伴一起捉蚂蚱、烤红薯的空地,被一条条马路、一栋栋大楼替代,有了宽大的体育场、学校,从老城里搬出来的政府办公楼。楼下从售卖泥鳅、蔬菜之地变成了各种装修建材一条街。
1993年-1997年间,成渝高速公路入城线和康复路十里长街、中心街、新华街等17条城市主次干道贯通,也为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拓展城市空间创造条件。城市建成面积由3.8平方公里,扩大到10平方公里。
随之响应国家提出发展小城镇、壮大县域经济等相关政策和要求,2005—2007年间,家乡抓住“川渝经济合作”这一契机,以打造“川东第一县”为目标,突出“西部青石文化城”,全力“打造中国石牌坊之乡”的战略部署,以“三古之旅”(古牌坊、古宇湖、古寨堡)为依托,将隆昌打造成“旅游新县”,进行大量城市绿化、铺地工程,并建设大量办公楼、居住区,满足现代服务业的需求。
于是家方圆半公里的范围内又一次迎来了变化。家乡因盛产青石,也善雕琢,素有“青石之城,牌坊之乡”的美称,明清时期留下的石牌坊群,这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老街拆除,牌坊们纷纷亮相,甚至出现了石牌坊公交车站。历经风雨沧桑,仍然挺立的牌坊是家乡的骄傲,每一个牌坊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有一个深刻的寓意,教人“忠孝、节义、德政、贞节”。牌坊群样式丰富、工艺精湛,这种成序列成群出现更属少见。雨水浸润后碧澄透绿,更有一番意境,让人流连忘返。
图8 历史上和现状的牌坊
于是根据古驿道及牌楼的布局,有了北关、南关石牌坊古镇景区的打造。其中南关石牌坊由12幢具有川南民俗特色的崭新建筑群合围而成。牌坊和古驿道作为中轴,成了主角,原有的古朴房子围合感没了,牌坊被孤立。每次从下面经过,总觉得空旷,空间开敞反而少了一种秩序,两侧的店铺也总是半死不活。
图9 南关石牌坊古镇的形成(2010-2018)
04
汽车时代&高铁时代:翻篇更快
图10 新建成的隆昌高铁站(建成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2015年建成了距离县城15公里的成渝铁路客运专线隆昌高铁站,家乡迎来了高铁时代,打开县城的方式更加方便快捷,不用走成渝高速的盘绕。位于成渝高速中间的家乡,4小时的车程缩短在1小时以内。意味着更快更密集的城市交流,与成都、重庆,周边区县的交流来往更加密切、方便,也更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消费。高铁站的运行,拉近了我和家乡的距离,也进一步兴旺了房地产市场,高铁站周边的楼盘,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崭露头角。
图11 隆昌高铁站周边的迅速拓展,被棋盘路网切割的农田(2011-2018)
图12 从高铁站进城路上,兴起的高楼(2019年拍摄)
县城当然也不能错过这样的机遇,一系列改善城市面貌的举措也纷纷动工,城市开始西扩。
三道桥工业园区、黄土坡工业园区、浙商工业园的相关园区纷纷建设。
公共设施也丰富起来,图书馆、档案馆、科技馆三大馆相继建成,2010年建成的莲峰公园,成了广场舞大妈们的最爱,更是结束了县城没有公园的历史。一回家,爸爸就兴奋地开车带我去转,说西区变化可大了。
饭后散步,多了很多选择,马路变宽了,绿化带也宽,勤劳的根植于土地的县城人民也很难放弃这样的沃土,绿化带一旦荒芜,就会变成菜地,高粱、豆角、茄子长得特好。
以高铁站为契机,周边乡镇也不能落下,看到商机的人,在沿县城至高铁站的快速路旁,建起了吸引县城人民休闲度假的农家乐,如距隆昌高铁站只有四、五公里的蝶恋花景区、花漫水乡、白银谷,开启了县城乡村度假模式。
图13 蝶恋花景区、花漫水乡(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同时房价、汽车保有量也是在迅速增长。县城也是出去打工经商较多的地方,人们挣钱后,通常会在县城买一套房子给爸妈住,催生了楼盘数量和房价的攀升,新房均价已在六七千左右,景观较好的区域更高,一些别墅价格据称已经上万。
春节期间市内一些交通要道不时会堵得水泄不通。据2017年的统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084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658元,让留在县城生活的人们有了不少压力。
二、传统与记忆:
富有乡土气息
过完年,县城公园、广场上的热闹劲儿过去了,打工、上学的人们纷纷离开,最热闹的地方又恢复到柴米油盐酱醋、麻将桌前,传统日常的生活又开始了。
图14 县城里的日常生活(2018、2019年拍摄)
县城有个好处就是跨一步就到了乡间,远离了城市的喧嚣,瞬时回归乡村的宁静。
这里离生养我们的农村、土地、粮食、蔬果是如此之近。家中保留了每年初一都要回乡下祭祖的习俗,开车半小时就回到了父亲出生长大的胡家镇灯房村。
穿行在田埂上,柔软富有弹性的红色泥土让脚底很踏实,走过一片片水田,闻着油菜花的清新,去各个祖先坟头烧香作揖,祈求佑护。传统习俗的延续,让我仍能呼吸到浓厚的乡土气息,感受到村庄的落寞和过节的热闹,邻里乡亲的亲切和淳朴。
图15 依旧保持的乡间(2013、2017年拍摄)
出门打工的年轻人过年通常纷纷回家,修葺一新的乡间道路会拥堵起来,有能力的家庭会把灰瓦土墙翻新重建,变成西式洋楼、瓷砖房,成为衣锦还乡的象征。
于是传统的川南民居建筑日渐消失,总觉得可惜。其实厚厚的土墙似乎能让屋子呼吸,冬暖夏凉很舒服,下雨天时瓦片上的滴答声也很悦耳动听。可这是土的象征,终究抵挡不住人们对西式的审美和发达的向往。
图 16 传统风貌的住宅越来越少(2017年拍摄)
各种乡土聚会在婚丧嫁娶中延续上演。春节里的杀猪宴,坝坝宴,流水席,叠上一人高的蒸笼,柴火饭,土味也是最新鲜的味道,因为菜可能刚从地里拔出来。每回乡下,都会赞叹不已,好久没吃到这样的菜味儿。
图17 坝坝宴(2012、2013、2019年拍摄)
三、现实与记忆:
是市?是县?是乡?
2017年,家乡又经历了“撤县设市”的华丽转变,成为国家撤县设市再启动后,全国首批、四川省第一个获批的县级市,也是四川省最年轻的县级市,川南四地第一个县级市。
从县到市,让从县城走出来的我,似乎说话更有底气了,当然也坚定了人们建设家园的信心,一年不归,远方的高楼就已经挺立。
从专业角度来看,国家对家乡的潜力和发展是认可的,作为“四川东大门”,意味着“市”的功能将会更加强化,和周边城市的联系也会更紧密,城市化程度将会进一步扩大。
从2017年人口统计来看,其中户籍人口77.35万人,农业人口56.54万人,市区人口16万左右,城镇化率53.49%,人口上看依然是“农业大县”,还有很大的潜力,还会有更多的发展机遇。
从作为市民的角度来看,县城风貌依旧,多了一些高楼、多了大量的车,街巷巷尾能停的地方都停满了,还常会出现堵车。县城最主要的商业街,还能看到在大城市难觅踪影的以纯、美特斯邦威、真维斯……,未来商业更新换代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还会有很大的空间。
名称的改变,对于已不长期居住在城区的我来说,似乎已经难以感受其实质的意义,但对于县城的未来,作为一名规划师也有不少担心。
01
守住精致,不要贪快
图 18 典型的县城新区风貌
图片来源: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804/20/34788427_676694031.shtml
正如有“巴蜀鬼才”之称的魏明伦先生在《牌坊赋》里所说,“精致隆昌小县,雄伟川东大门。青石之城,正当六路要冲;白鹅之邑,常获四方美誉。”故乡的精致,打动着来来往往的一代代人,这是我们最重要的特色,不能以一个目标出发就大干快上,用千篇一律的楼盘、棋盘路网建设替代了原有田园、丘陵肌理,让县城毫无精致可言,千百年来生存的智慧荡然无存。此外,产业也需要做精做优,稳步前进。
02
守住小巧,不要贪大求高
县城从沿着隆昌河而建,到现在几乎与河相距3公里远的湖接壤;从“一城伴一河”,到“一城穿一河临一湖”;面积从0.11平方公里到2017年末建成区达25平方公里;从东到西步行只需要半小时到现在需要1个半小时以上。
县城的尺度在快速变化着。县城的快捷、方便,大部分日常生活、工作、上学、求医都能在步行范围内解决,这是它宜居最重要的原因,尺度是非常宜人的。
随着故乡工业东进、商贸中聚、城市西扩、物流北上,城市骨架拉大,城市往高处建的趋势,城与人、自然的平衡在逐渐被打破。
图19 向西,向湖的方向拓展(2017年拍摄)
03
守住特色,不要过度开发
古宇湖是家乡的一方圣地,为县城提供着洁净的水源,是这里的绿水青山,也是我们最重要的金山银山。县城人民也一直未停止对这片湖水的折腾和向往。大举进行的城市西拓,大量高楼拔地而起,城与湖越来越近。因城高水低,在1公里范围内的高楼都变成为了湖边天际线,一展齐的高楼,让这片湖变成了高楼的后花园。
图20 靠近古宇湖的公园,崭露头角的楼盘(2019年拍摄)
图21 靠近古宇湖的西区新增大量千篇一律的高楼(建成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围绕古宇湖的吃喝玩乐服务业也蠢蠢欲动,小规模的农家乐一直持续不断。曾经湖中出现的烂尾开发,到古宇湖水库大坝下赫然出现了类似别墅的大片安置新村,除了深入湖边的公园,还算一种城与湖的连接,但新出现的集居住、游乐一体的大片开发就让人生畏了。虽然解决了风景区内村民安置、农民就业的问题,却缺少了与湖的生态安全距离。
图22 坝下的开发建设
图片来源:http://tieba.baidu.com/p/5399478342?qq-pf-to=pcqq.c2c
04
守住传统,不要忘本
县城作为城乡发展联系最密切的一个纽带,是空间规模最小的非农业人口的居民聚集点,是土地集中利用、人口和社会经济集聚发展等特征的过渡空间。
从城镇体系来看,它是我国城镇体系之尾,必然会受到大中城市的辐射,对其的向往;从农村地域体系来看,它是乡村发展之头,是农村和城市的边缘地带;对农村又具有辐射作用,带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它也要受到农村的影响。这种影响方方面面根植于心,切不可砍其根,只向往高大上的地方。乡村是县城最好的补给、后方阵地。
乡村的习俗、传统也影响着每一个人,我们需要留下这里的山水林田湖,留下这里的世代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川南民居建造智慧,留下与山水林田布局和谐共处之道,留下这里有趣、质朴的习俗。如果我们需要翻阅照片来获取失去的记忆,那又能给后代留下什么呢?
图23 消失的大西街(图片来源:内江市志)
四、结 语
我们的建设最终是要回到人的需求上的,找到情感、价值的归属,这种乡愁记忆景观是不可忽视的。县城是最好的城乡落脚点,也是解决城乡矛盾最好的缓冲点。
截至2017年底全国有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851个(其中市辖区962个、县级市363个、县1355个),它们构成了中国金字塔城市的基座,故乡作为中国庞大的县级城市一员,也是众多六线城市的一个代表,其发展面临的问题会有很多共性和难点,作为规划师的一员,希望对故乡的认知和反思能为县城的未来献言建策。
图24 不可忽视的底层生命力(2016年拍摄于隆昌河边)
每一次回家
都要去最喜欢的地方看看
山边、河边、湖边、田边
每一种喜欢的美食
都要一一品尝
心满意足得念叨就是这味儿
每一个牵挂的人
都要纷纷探望
爱的人安好家就在
就这样不断填满游子
为下一次的出行做好补给
——《归乡人》
“故乡变迁”话题讨论区
一万个人心中就有一万个故乡,规划师眼中的故乡变迁又有另一番新的视角。作者的描述是否引起了你的共鸣?抑或你有完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欢迎点击文末“写留言”参与讨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