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2:魅力交通——探索与创新

导读

10月20日,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二“魅力交通——探索与创新”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学术会议厅3圆满举行。与会嘉宾作精彩报告。


本文字数:3053字

阅读时间:11分钟

 


2019年10月20日,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二“魅力交通——探索与创新”在重庆圆满结束。20日上午,业内知名专家和优秀论文获得者们分享了他们的报告,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会议现场全景


本专题会议聚焦“魅力交通——探索与创新”,各业内知名专家、学者们主要围绕道路、街道空间的重塑以及人本化;轨道线网、车站以及高铁枢纽等两个大的方面,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这一新目标开展研讨,现场气氛热烈。


 

主持人:周  涛

学会理事、城市交通规划学委会副秘书长,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


特邀主题报告


钱林波:安全安心道路交通环境再塑造——思考与对策

 

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委会副秘书长,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教授级高工


钱林波提出,城市道路应不忘“初心”,满足交通空间功能、公共空间功能、防灾设施功能和城市组成要素功能等四大功能,在公共空间视角下,城市道路应该成为城市的“庭院”、“景观形象”、“转换场所”、活动连接的纽带及公共基础设施的载体。其次,他认为应回归本源,从以车为本回归到以人为本,从人的移动需求、活动需求、交往需求出发,营造高效、安全、活力的道路空间,通过道路空间资源的再分配,协调交通与公共服务功能。最后他指出应推动城市道路空间使用的改革,通过道路资源的精细组织和精致管理,实现道路空间为所有使用者的移动安全安心和效率的最大化。


学术报告


魏贺:重新审视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发展路径——溯源、演进与展望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规划所工程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青年专家组成员


魏贺结合伦敦交通规划发展历程,重新对我国城市交通规划领域发展路径进行审视。首先他从学术领域和专业领域两个方向进行溯源,并通过简图,将伦敦城市交通规划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并介绍了其中的重要事件,提出整个交通政策的核心是在于公共政策与决策效果的磨合,我们要做的是空间政策磨合性的规划。最终结合我国现状对未来城市交通规划提出四点展望:完善法定地位;重新认识学科属性;完善规划技术体系以及对未来技术变革需精明治理


傅哲泓:如何缩短都市圈出行时间——高铁枢纽规划布局初探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傅哲泓结合城市高铁枢纽逐渐向高频出行的城际转变导致人们无法快速便捷出行的问题,从枢纽布局、内部换乘服务、与城市的融合三个角度对高铁枢纽规划布局问题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枢纽在出行时间上存在差异的原因。最后,她认为构建一个适应乘客快速便捷出行的高铁枢纽,需要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等层面去解决现存问题,才能缩短乘客出行时间并实现对都市圈内城市空间的融合引导。


尹茂林:认知与探索——菏泽市域轨道交通线网布局思考

 

山东省菏泽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注册城市规划师


尹茂林结合菏泽市有关规划,着重从背景介绍,发展机遇,理论基础,线网策划和有关讨论五个方面,探讨了菏泽市域轨道交通线网布局。他认为市域轨道交通线网组织需满足下列条件:线网形态与市域空间结构整体切合;与城区轨道交通系统相协调;处理好与铁路与高速公路的关系;市域轨道交通需交织成网。同时,随着规划的逐步实施还有三个方面需要探讨研究:一是处理好市域轨道交通与城市区域轨道交通的关系,二是处理市域轨道交通与市区轨道交通的关系,三是科学规划,精细化建设接驳换乘站、换乘枢纽的常规公交集疏运系统。


施念邡:地铁站周边商业设施数量类型与客流关系研究——以北京地铁4号线-大兴线为例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


施念邡选择北京地铁4号线-大兴线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各类商业设施的服务目的,将商业设施分为九类,从商业设施聚集程度、空间分布数、商业附加值、多样性指数等多个角度对商业设施分布特征进行阐述,进而对各站点周边设施数量类型和客流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地铁4号线-大兴线不同站点客流量、商业设施类型和数量均存在显著差异;(2)除个别站点外,其余站点周边大部分类型的商业设施数量与客流量显著相关;(3)北京市未来商业设施分布存在向四环甚至五环以外更远的城郊地区扩张的趋势;(4)站点周边商业设施类型与其周围功能用地类型密切相关。


熊文:北京云景东路街道空间人本评价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人本街道实验室创建人


熊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回归到交通问题的本质——人,街道空间设计最终目的是让人的出行更加便捷。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建立了人本街道实验室,通过对人的速写、人的构成、中国文化等多角度对国内街道空间设计问题进行研究,设计了人行道测量尺与采集车,实现对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半自动化采集,同时鼓励公众参与,完善跟踪机制,通过seeing人民和人民seeing,让街道空间设计更美好。最后他提出在设计上应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在规划上要直面人民群众日益美好的幸福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李响:城市“绿街系统”概念及构成研究——以人为本的城市道路系统新探索

 

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景观规划师


李响在对国内外城市绿色街道概念的研究基础上,从生命城市的视角提出了城市“绿街”概念,包括了多功能绿化、低碳交通、安全空间以及健康环境。进而以街道的视角整改“车本位”的限行城市道路系统,建立“人本位”的城市“绿街系统”。她以公交优先、慢行和景观特征为划分依据,提出以步行为主、以特色活动为主以及以机动交通为主的三种类别的城市“绿街”。这些不同类型的“绿街”具有各自功能属性的空间形态特征,与快速路一起共同构成城市“绿街系统”。同时她提出街区网格和城市交通核分别作为城市“绿街系统”中观与宏观层面形态布局的基础,有效地构建起整体的空间结构体系。


李云娜:慢行导向的历史街区保护与交通安宁化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规划系在读硕士研究生


李云娜认为快速机动化背景下,历史街区应当是慢行交通和非机动化交通出行的场所,以慢行为导向的街区空间最终会回归行人使用。通过上海老城厢慢行导向保护的可行性分析,提出真实性、完整性、可读性、可保存性的历史街区保护原则,采用道路分裂、物理限速和物理导向等方式,实现以慢行区为基础的规划设计,逐步实现交通安宁化。借鉴欧洲城市交通安宁化的实践经验并结合成熟的政策内容和空间设计措施,提出从区域要素、街道要素、平均路权三个层级来建立交通安宁化体系,保证路权向慢行交通方向倾斜


李浩天:城市步行连廊系统功能多样性与复合性研究——以香港为例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李浩天通过对香港各大站点与周边的连廊系统的调研,发现步行连廊系统在城市中的应用呈现多样性与复合性功能特征:(1)城市交通层面,步行连廊可连接多个站点出入口,汇集与疏散人流,可与建筑物相连接直达目的地,可与公共交通站点有效衔接便于行人换乘。(2)社区层面,步行连廊复合城市的各种公共空间,在服务交通的同时也在服务社区,时刻都有人群在使用。(3)个体层面,步行连廊作为服务于城市“最后一公里”接驳的基础设施,其发展妥善会加大市民对步行的认可,引导绿色出行方式,同时其塑造出的环境场所感影响着行人的心理感知。他认为,为了实现居民出行的高效性和便利性,城市不应该只是单个建筑物的拼凑,而是要成为容纳城市居民生活的互相关联的整体,城市步行连廊的建设就迎合了这样的城市发展观。



最后,城市交通规划学委会马林主任委员向各位演讲嘉宾颁发了专题会议演讲证书。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


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


看报告?看综述?看资讯?

年会专题网站应有尽有!


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网站:http://www.planning.org.cn/2019anpc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专题网站,查阅更多年会精彩资讯。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嘉宾报告集锦 · 第三辑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嘉宾报告集锦 · 第二辑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嘉宾报告集锦 · 第一辑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点击查看更多年会精彩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