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
导读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名城学委会”)年会于11月8日至10日在上海召开。会议主题为“历史城市的保护与更新——机制、政策、路径”。会议由名城学委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联合承办。
本文字数:6474字
阅读时间:18分钟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保护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要求“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杨树浦水厂滨江段时指出:“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总书记对保留历史文化记忆和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为我们做好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11月8日至10日,以“历史城市的保护与更新——机制、政策、路径”为主题的2019年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在上海交通大学百年老校徐汇校区隆重举行。会议对总书记的新要求进行学习,对历史城市的保护与更新展开研讨,并对上海杨树浦滨江公共空间、上生新所和创智天地等进行实地调研。
一、开幕式
主持:鞠德东
名城学委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工
会议开幕式由学会名城学委会秘书长鞠德东主持,学会副理事长伍江,学委会主任委员、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张兵,学委会顾问阮仪三,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杨律信、赵中枢、张广汉、李国恩等学委会委员出席会议。莅临会议的嘉宾有上海市人大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副主任魏蕊,上海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总工白雪茹,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阮昕院长,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方曦书记,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陈高宏副院长。来自全国部分高校、科研机构、规划设计单位和规划管理机构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和管理人员齐聚一堂,共话历史城市的保护与更新。
致辞:伍江
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
伍江副理事长表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好的形势,总书记前两天在上海考察杨浦滨江,也体现了国家领导人对于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长期存在的大拆大建和破坏活动屡禁不休,许多人只看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所带来的经济效应,而忽略保护本身的内涵,不在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价值和意义。
从学术界来看,如何真正完整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依旧未给出满意答卷。伍江认为,保护城市和建筑单体不一样,既不能让它消失,也不能像保护文物一样以历史价值为第一需要全部修到位,以上海为例,保护区不是划得越大越多越好,应该越来越深入,目前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依旧面临如此挑战,全国众多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对专业界来说挑战将更加巨大。
同时他认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两个字的本意所在,今天的中国与二、三十年前大不一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本身已成为现代化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我国已走入世界中央,我们做的每一点成就都会成为很多国家学习的榜样,我们犯的每一个错误都可能会被放大、重复,成为地球的灾难,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委会肩上的责任重大。
最后他提出,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应具有更先进的理念,整体保护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拿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答卷。
致辞:顾锋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
顾锋副书记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对各位嘉宾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他提到,本次会议举办地所在的徐汇校区,有着123年办学历史,校区中的早期建筑作为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共有14个建筑群被评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特别合适作为此次会议的举办场地。顾锋副书记同时谈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去年成立的设计学院,由建筑、园林和工业设计专业组成,在文科中融入理科的底子,在文科建设过程中取得的巨大的进步。希望能够通过学界共同的努力,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这篇大文章做好。
致辞:张兵
学委会主任委员、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
张兵主任在致辞中围绕本次会议主题“历史城市的保护和更新”,提出几个关键词:机制、政策、路径。他表示城市更新是一个持续发展的长久话题,每一座城市其实都有它的生命和历史,如何在保护工作中间抓住城市的真正需要,是当前的巨大挑战。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真正突破政策、机制等方面来解决城市更新中的治理问题。他认为,从城市更新地角度,如何让城市存量资产在新的发展阶段有机增值、焕发新的价值,这点非常重要。随后他详细介绍了此次组委会选择的调研参观点,希望大家在参观过程中学习案例背后的理念、机制和政策。最后他向与会委员和嘉宾详细介绍了本次大会主题报告的选取和安排。
二、主题报告
上半场报告主持人:赵中枢
学会名城学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原副总规划师
阮仪三:传统城镇的衰落与更新
学委会顾问
阮仪三教授结合江南水乡演变的具体实例,详细论述了传统城镇的衰落与更新的过程。首先,阮仪三教授提出中国江南水乡衰落与振兴开创了历史城镇保护的先河。八十年代提出“保护古镇、开发新区、开发旅游、振兴经济”的口号,保护和规划了第一批江南水乡古镇:乌镇、同里、西塘、甪直、周庄、南浔。现在特色水乡古镇正在不断壮大,如上海新场、朱家角、福阳龙门和宁波前童等。考虑到全国还有很多的特色城镇亟待保护与发展,1998年阮教授发起了全国调查,带领同济的师生在暑假开展全国历史街区和村镇勘查,从沿海到内陆,从温婉南国到严寒北疆,踏查了近200个特色城镇,迄今20多年从未间断。
阮仪三教授还阐述关于新旧建设新的实践,绿杨城郭,代表的是扬州老城私家园林的新概念。近年来,扬州古城涌现出上百个私家小园林,这些旧屋内部翻新,安装了地暖,空调等现代化设施,而建筑形态依旧保持传统的、历史的、有文化的、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的风貌是一种传统的再生、复苏,同时又是改善、提升。
最后阮先生强调,遗产保护工作需要加强教育工作,需要言传身教。我们面对未来应当承认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问题是哪些该变,哪些不该变,该变的是否按照规划和预期目标在变,不该变的又该采取何等措保留下来?这些就是城市保护的精华所在。
曹劲:南北通融,八方汇流——南粤古驿道保护与利用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曹劲所长主要介绍了广东省启动的南粤古驿道保护与利用工作。首先,曹劲所长介绍了南粤古驿道的基本情况。目前南粤大陆已经发现古驿道遗存200多处,陆路遗存233条,总长710.44公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以这样的古道网络为基础,多措并举,结合体育、文化、旅游等方式,让都市人踏上古驿道,走进古镇古村,让乡村焕发活力,真正实现文化遗产的创造性保护、创新性利用。曹劲所长为我们展示了西京古道猴子岭段、羊蹄岭古驿道、歧澳古道、乌径古道等多条古驿道及古村落的风貌。
其次,曹劲指出南粤古驿道不是单纯的文物保护项目,它突破了部门局限,由住建、体育、文化文物、旅游、农业等多部门联动,各司其职,调动资源,政策叠加。由政府倡导、专业志愿者支撑、部门无私合作和资源共享、社会大众参与,共同完成古驿道的保护与活化工作,真正体现八方汇流。
最后她提出,南粤古驿道保护和利用的根本目的是“以道兴村、以道兴粤”,古驿道连通了各个城市和乡村,而围绕古驿道开展的各项活动更是对整个广东省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发挥了巨大作用。
王宁远:良渚古城的发现与认识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良渚水利系统项目考古领队
王宁远主要讲述了良渚古城的发现和认识历程。从“何以良渚——江南模式及成因”、“匠人营国——都邑选址与规划”、“城郭宛然——古城市功能与设计”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王宁远提出良渚文化的起因与三个关键词稻作、水乡、堆墩有密切关系。良渚文化是建立在稻作农业基础上的,大概5500年前的全球气候事件,导致以采集和狩猎为主的人群从山涧谷地向沼泽平原移动,稻作成为主要的生业部门,成为良渚文化的开端。
其次,他解释了良渚都邑选址与规划。主要由资源、交通和观念三方面决定,古城选址三面环山,东边开放,既能保证安全,又有方便的交通,同时东部的太湖平原拥有丰富的粮食资源,西侧山地有木材和石料资源。这些条件促使良渚古城快速发展起来。
最后,他为大家展示了良渚古城的城市功能与设计。良渚古城面积3平方公里,共8座水门,内部以河为道,是一座水城。以宫殿王陵为中心,形成“宫城、内城、外郭”三重结构。历史研究表明良渚古城的建设顺序是水利、宫殿和王陵。水利大概建造于5000年前,城墙建造于4800年前,外郭更晚,从规划的角度来说良渚古城的建设就是百年大计,可见当时的规划视野和营造技术都是叹为观止的。
下半场报告主持人:邵 甬
学委会副秘书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伍江:城市"有机更新"及其实现路径
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
伍江教授强调无论是城市还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更新,都有城市的内在规律,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新陈代谢的有机体。
首先,伍江教授阐释了“有机更新”中的“有机”,强调它的生命性,要不停地新陈代谢。他提到中国已经持续了30年的快速大规模城市改造与建设活动,城市建设与发展亟需从非常时期逐步转向正常轨道,即从以粗放型增量发展走向精致型存量发展的有机更新轨道,而存量型发展阶段是长期的、常态化的。
其次,他呼吁不要让历史文化遗产不断消失。过去的大拆大建很容易出问题,今天在小规模、常态化有机更新过程当中,更应该守住城市发展的底线:土地资源底线、生态宜居底线、历史人文底线、公平公正底线、公共安全底线。我们不能限于专业的本身,要有整体的视野、多元的手段、完整的过程和路径。
最后,伍江教授总结到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其生生死死自然不可避免,但应该是比人的生命周期长的多的城市生命周期。在这个我们自身终其一生很难看到的城市生命周期之内,城市的生命力更应该表现在其生命体内无时不在、从不间断但却又不易察觉的细胞层面的新陈代谢之中。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以更为常态化的代谢与更新进入持续发展的轨迹。城市不断变化发展,文化不断沉淀,才是我们城市发展有机更新的初衷所在。
朱丽芳:新时期上海城市更新工作的探索和实践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详细规划处(城市更新处)副处长
朱丽芳副处长系统完整的介绍了城市更新概念的缘起和发展、新时期上海城市更新的背景、上海城市更新工作的新理念和新做法,以及上海城市更新最新的探索、实践和思考。
首先,朱丽芳强调城市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进行更新,城市更新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全过程。上海城市更新是社会发展的内生需求,是国家导向的客观要求,是上海基于目标的主动追求。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价值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存量建筑利用时代已经到来、国家在城市发展导向上的变化以及上海的国家使命和发展愿景要求这六个方面的背景使得上海城市更新工作势在必行。
她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杨浦滨江视察时讲到“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新时期上海城市更新的指导思想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有机更新的道路,包括完善城市功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加强历史风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完善慢行系统、增加公共开放空间、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安全等方面。接着,她选取不同规模、功能、更新方式的六个代表性案例,讲述上海城市更新的具体实践。
最后,朱丽芳从一名城市管理者的角度提出“四有”思考,第一是有情怀,让对老百姓有感情,对美好生活有热情,对创新发展有激情,对工作质量很矫情的一批人能够参与到城市更新当中来;第二是有策略,要智慧地化解矛盾,要处理近期、远期、整体、局部、重点、一般的关系,把我们优质的资源,优惠的政策集中应用在老百姓需求最急切、城市发展最关键、示范带动最突出、展现效果最明显的区域和项目上;第三是有机制,要全面加强统筹的领导机制,科学透明的决策机制,公平合理的奖励机制,创新高效的管理机制,监管有力的实施机制,以及支持到位的保障机制;第四是要有定力,一个区域从建设到发展要二十年时间,需要我们保持定力,守住底线,追求发展的高线,来稳步推进各项工作。
王林:新时代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
学委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
王林教授主要从新时代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的背景与目标、问题与挑战、战略与策略,以及趋势与建议进行阐述。首先,她在报告中提出,习总书记在上海考察调研的指示精神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工业遗产,尤其新时代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工作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指导。她强调,工业遗产在文化上是城市乡愁的重要组成,在空间上工业区的转型发展包括工业区自身提升和城区转型两大发展方向,在经济上具备吸引创新人群聚集的特质。因此,新时代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会成为非常重要的方向。
接着王林教授以上海为例,阐述了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发展历程,以及转型过程中工业遗存的保护与再利用实践,提出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的发展趋势:一是在空间上由单体建筑扩展到街区乃至城区,二是在功能上由单一功能转向复合功能,三是在运营上搭建可持续、多元化、网络化、人文化的长期性投资与管理平台,在城市活力中将文化遗产保护下来,这才是历史保护和更新结合在一起深刻的意义。
最后,王林教授归纳了新时期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的方法,一是要风貌评估、全息普查,建立全信息、网络化、基础工作平台;二是要整体规划、系统思考,建立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空间结构;三是要创新发展、政策聚焦,确立发展重点,以合作共赢、长期共治的开放思维,打造可工作、可生活、有创意、有休闲的生活街区。她强调未来生活的空间有无限可能,其中工业遗产是与未来生活最气息相投、最吻合需求、最具潜质的、最具可塑性的保护与更新空间,能给未来城市带来将无限变化和多元选择的城市空间。
三、学术调研
9日下午,会议依据总书记在上海杨浦滨江地区的考察路线,组织参会嘉宾在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实地调研,重点调研杨浦滨江的滨水公共空间及保护更新,以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馆。杨浦滨江南段5.5公里形成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将公共艺术作品与城市空间本身的艺术魅力相结合,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了生活秀带,为上海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原上海船厂旧址地区(包括船坞和毛麻仓库)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修船坞,也曾经是中国拥有最多船坞的修船厂,它作为2019年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馆片区,以“城市空间艺术”和“规划建筑”两个版块,演绎滨水空间的话题。
10日上午,参会嘉宾实地调研了上海城市保护与更新的实践案例,上生新所和创智天地(江湾体育场)。上生新所坐落于有着“上海第一花园马路”盛名的新华路历史风貌区,由孙科别墅、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海军俱乐部3处历史建筑、11栋贯穿新中国成长史的工业改造建筑、4栋风格鲜明的当代建筑共同组成,现今已变身为集文创办公、购物娱乐、休闲体验为一体的开放式国际文化艺术生活圈。
创智天地位于上海市五角场城市副中心,这里既是跨国企业、科技公司、创业者、大学、科研机构互动、洽谈、分享、沟通的知识型社区,也是工作、生活、学习、休闲的乐活社区。其中,江湾体育中心(原名上海市体育场)建成于1935年,现有体育场、综合馆、游泳馆三座上海市市级文物保护建筑,十几年来,通过持续修缮提升、优化管理,并引入新运动项目和内容,让老建筑焕发出新面貌、新活力,成为创智天地知识乐活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存量规划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更新过程中,通过机制完善、政策创新,进一步拓展历史城市的保护更新思路,实现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重要课题。此次年会汇聚众智,聚焦我国历史城市的保护与更新工作,加强学术交流,经验互鉴,促进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实现更广泛的合作发展与共同繁荣!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
通讯员:莫超宇、雷雨、张子涵、张帆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委会2018年北京年会圆满落幕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2017都江堰年会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重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历史文化空间保护,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