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季 | “韧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成功举办

导读

2020年9月19日,2020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韧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天津市规划展览馆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指导,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主办,天津市城市规划学会、天津市规划展览馆协办。


本文字数:5840字

阅读时间:19分钟

 


主题报告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围绕“韧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这一新时代城市建设与发展主题,来自国内外单位的20余位专家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和学术对谈。


目前仍处于疫情期间,由于疫情防控政策严格,同时为了保证到场嘉宾和观众的健康和安全,天津市外嘉宾均采取线上方式参与研讨会。天津大学也通过现场和线上直播两种方式为业内同仁带来这场研讨会。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



上半场主持人

蹇庆鸣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副主任


领导致辞


石  楠

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石楠秘书长指出,城市已成为我国跻身世界前列的重要角色,但却正面临着在重大灾害和疫情面前准备不足的问题,缺乏可持续发展和整体最优的理念。我们应当思考未来如何推动城市向韧性可持续、安全健康方向发展,建立风险防控的底线思维,推动规划转型,面向新时代人民健康和需求,拓展规划视野。同时表达了对本次活动取得圆满的成功的祝愿。


宋  昆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宋昆书记在发言中表明了城市安全发展的时代政策背景及重要意义,他提到,中国多年的粗放式发展导致了基础设施滞后、应变系统缺位等一系列问题,在面对突发性高和预见性低的事件时显得十分被动,因此建设韧性城市,提高中国城市的适应能力是城市规划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并对韧性城市内涵、重点任务及本次会议聚焦的内容方向进行了高度的总结和概括。


王学斌

学会理事,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


报告中,王学斌老师向线下和线上的各位与会专家学者及主办单位表示真诚的感谢,因为疫情的影响并没有消减大家对于学术探讨交流的热情,整体学术气氛活跃,并且他指出本次韧性城市主题学术会议的重要意义,表示十分期待本次会议中各位专家学者们的思想碰撞与火花。



上半场主题报告


吴志强:共享才能韧性:空间治理智能新基建架构

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科学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


吴志强院士从智慧新基建的基本理念、直击美好生活的痛点、新基建支撑美好生活、智慧新基建顶层规划架构四个方面系统性的总结了空间治理智能新基建构架,创新提出了新基建是更美好生活的智能支撑体,并向我们展示了各项智能技术、大数据及AI推演等在规划研究中的前沿应用。


他指出,城市治理需要有较为精准的研究来作为支撑,城市的韧性在于其治理能力,韧性城市的发展必须要有一套更加精密的设计体系,这则需要更具精准性特征的智能新基建作为基础,并且我们不能单看某个城市,而要去从城市群的角度来分析和看待韧性城市。


曾坚:韧性与智慧——闽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的可持续设计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报告基于多源数据、GIS和CFD模拟的技术方法,以闽三角海湾型城市-厦门、漳州与泉州为例,介绍了应对台风及暴雨等极端天气灾害可持续韧性智慧灾害防控的技术方法


报告从韧性城市理论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了生态安全格局的韧性-智慧的设计基本理论;结合大量的案例,分析了智能识别风险源和孕灾环境的方法,总结了滨海复杂环境下,“台风-暴雨-洪涝”等灾害链发生的时空特点,探索了减灾-断链的可持续韧性防控的规划理论,并介绍了“山-城-海”复杂环境条件下应急疏散的布局方法,同时,还结合厦门高密度城区韧性海绵的设计案例介绍,凝练了韧性-智慧防灾的可持续规划理论。


宋  彦:协同与科学导向的参与性气候适应性规划:以美国沿海社区为例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终身正教授,北卡罗来纳大学中国城市研究中心主任


宋彦老师的报告主要从协同、科学导向、参与性三个关键词来谈气候适应性规划。她表示,美国的韧性规划主要是在操作层面的:识别和预测风险、规划降低风险影响、从过去应灾中学习吸取教训、协同支持社区恢复。


宋老师也提到了美国在应对灾害方面存在的问题,如“韧性?还是任性?”的治理困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矛盾、政治对立与执行掣肘、层级博弈、过程失序等,需要社会多方更多更好的协同。同时宋老师给我们分享了典型的协同规划案例: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海岸韧性研究中心应对飓风灾害的思路、协同路径和规划工具。并总结了以上对规划教育的启示:如社区需求为主来规划韧性社区,促进社会公平,保持角色中立等。


黄  弘:安全韧性城市评价与构建若干研究

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教授


黄弘老师在本次报告中从目前城市安全形势和面临的挑战出发,结合城市突发事件的特点,分析国内外安全韧性城市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分享了若干安全韧性城市评价与构建相关的研究。如城市安全韧性城市定量评估方法研究、城市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系统、城镇生命线系统多方式动态监测与反演预警技术、安全韧性城市评价与综合集成管理平台等。


报告的核心主旨为,安全韧性城市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应急管理全流程,强调城市对公共安全事件的应对、恢复、适应的能力,对于有效应对城市突发事件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公共安全技术为支撑,以安全韧性前沿理念为先导,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构建安全韧性城市,是保障城市安全的重要途径。


戴慎志:平灾兼顾的城市医疗卫生防疫设施体系构建策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导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解析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时武汉市医疗资源需求与短缺,以及采取的应急医疗措施,提出平灾兼顾的经济、合理、可靠的医疗卫生防疫设施体系构建策略。从健全分级诊疗制度下医疗卫生设施配置与管理、建设多功能组团式全市性医疗卫生防疫中心设施、扩充高等级医疗设施空间规模与功能、提升基层医疗设施的功能与环境质量、管控具备可作应急用途的公共设施等方面,阐述构建策略,增强城市安全韧性。


陈  天:韧性城市与韧性提升规划设计策略研究探索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空间与城市设计研究所所长,“天津市旧城改造生态化技术工程中心”副主任,建筑学院城市设计学科学术带头人


报告介绍了韧性城市理论研究和韧性提升规划设计策略研究两个方面。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形态的角度解读了韧性城市的关注点,并从内涵、理论框架、评价体系、提升策略四个方面介绍了当代韧性城市的焦点问题。在设计策略方面,从区域、城市、城区分别介绍了大、中、小尺度韧性城市构建的设计策略,并对比分析国内外韧性城市建设实际项目,对我国韧性城市设计策略和韧性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思考。


下半场主持人

曾  鹏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


下半场主题报告


彭震伟:乡村聚落社会生态系统的韧性发展

学会小城镇规划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


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应对我国乡村聚落环境污染、经济衰退、人口流失、社会结构瓦解等问题,实现乡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下乡村振兴的迫切目标。本研究通过对韧性理念及乡村聚落韧性的研究,从系统学理论角度把我们的乡村分为社会生活、自然生态和经济三个子系统,以适应性循环理论为基础,提出基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的乡村聚落韧性的实证分析框架。


报告中以河南省汤阴县非城镇建设区内的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构建汤阴县乡村聚落社会生态系统发展演变的评价体系,通过对汤阴县5个典型乡村聚落30年来各个关键指标的演变趋势研究,判断乡村聚落各个子系统的发展演变阶段与路径,研究外部干扰下汤阴县乡村聚落韧性特征和相对韧性值,从而提出韧性乡村聚落的培育策略。


翟国方:城市灾害的韧性应对

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报告在介绍国内外灾害形势的基础上,从城市风险、城市灾害、城市安全以及韧性城市的基本概念入手,并指出 “零”风险是不存在,当风险超过可接受水平时我们就需要进行管控。但风险管控往往会衍生新的风险,因此风险VS风险的权衡非常重要,风险管控需要进行统筹,不能不惜一切代价。并且提出了城市灾害韧性应对的五维体系,以及新时代城市安全治理转型,如防灾减灾转型到韧性城市建设、工程规划到全社会参与、智慧的城市风险治理,并对我国城市灾害的韧性应对重点进行了思考。


马东辉:国土空间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研究与展望

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研究员,木结构古建筑安全评估与灾害风险控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


今年防疫抗洪引起全国关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综合防灾是当前新常态下的重大问题,根据我国国情合理借鉴国外经验做法,本报告从国土空间防灾系统建构的来源、国土空间防灾规划的重点问题、已有经验做法的提升等方面进行了若干探讨,为当前国土空间规划防灾的基本思路建立得出若干结论性意见。


报告中认为全层次国土空间规划、治理与管控,必须超越传统用地-设施为主的规划防灾,防御目标、设防标准、防灾条件、风险控制已经开始成为国土规划控制要素,实践终会促进规划防灾系统的建立和完善。风险评估是解决国土空间综合防灾系统的关键,定需求、定规模、定隐患、定界限的要求难以回避,需用于解决。实施风险管控需要解决风险防御、控制、消减、转移的量-线问题。


冷  红:健康安全与韧性规划响应

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


报告以寒地城市为例,关注气候变化及气候因素对于健康安全的影响,分析城镇化、土地利用、交通、公共空间等建设和建成环境对于健康安全产生的效应,进一步提出响应城市健康安全的韧性规划的思考,如提升社会治理韧性、优化城市用地布局与空间形态、构建社区健康单元、提升城市公共交通、保障公共设施和平灾结合的设计来提升人居环境韧性等。


曾  鹏:乡村空间网络的可持续发展和优化路径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城乡规划系系主任,小城镇规划发展研究所所长,“滨海城市安全与数字防灾”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副主任


报告聚焦于乡村可持续发展,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对乡村再理解,认为乡村的韧性发展是多元复合化的。总结了县级国土空间规划中乡村发展与规划六个基本逻辑:地域分工逻辑、国土安全逻辑、城乡统筹逻辑、产业驱动逻辑、空间网络逻辑、实施传导逻辑。并提出县级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挑战与应对路径的相关思考,如国土空间格局如何响应城镇化进程进程与模式,乡村空间布局如何响应“生产主义”和“后生产主义”空间,县域产业空间布局如何支撑乡村经济发展特征等。


于  立:以可持续消费与生产模式促进乡村韧性发展:理论探索与思考

英国卡迪夫大学博士,英国卡迪夫大学中英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地理与规划学院生态城市硕士专业主任


本次报告结合了英国的乡村韧性发展,分析了乡村振兴和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乡村发展和振兴模式相关理论与思考,探讨城乡韧性发展需要考虑的问题,以及对乡村韧性发展的理解和分析模型,提出以可持续城乡消费与生产模式实现乡村韧性发展的构想,尽可能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升社会资本,乡村中产化解决人才与资源问题,通过规划设计进行引导。最后于立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到,乡村就是乡村,不要试图把它变成城市。


嘉宾对谈环节


对谈嘉宾

黄文亮

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规划总裁


孟广文

天津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科带头人


朱雪梅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正高级规划师,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林志森

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副院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分会理事,福建省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


蹇庆鸣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副主任,小城镇规划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许熙巍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副主任,城乡历史保护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王峤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小城镇规划发展研究所学术科研秘书


臧鑫宇

高级工程师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专任研究员,城市空间与城市设计研究所副所长


上午场嘉宾

曾坚、黄文亮、陈天、蹇庆鸣、王峤


下午场嘉宾

曾坚、孟广文、陈天、林志森、许熙巍、臧鑫宇


会议期间,各位线上和线下的专家及嘉宾结合会议报告内容和韧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主题进行了学术对谈与深入讨论,现场交流氛围浓厚,大家踊跃提出相关问题思考和见解。期间探讨了许多具有深度和意义的话题,如开放街区和封闭小区在疫情这类突发模式下的关系、天津等城市经济发展转型中经济增长和生态改善的平衡问题、规划专业在韧性城市建设中可以发挥怎么样的作用和角色、如何更加科学界定乡村韧性以协调其与城镇化的关系等等。



共长达九个多小时的会议,大家始终保持着倾听和思考的态度,收获丰富,体现了规划人的韧性。也希望通过本次会议,实现韧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思维碰撞、共享、开拓、深入与完善,使得未来我们的城市与规划能够更好地向着韧性与可持续地方向建设与发展。



供稿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注:嘉宾观点根据现场发言整理,未经发言人本人确认)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学术季 | 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年会:后疫情时代城市经济的转型与创新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学术季 |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空间治理”专场会议要点集锦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学术季 | 学会城市影像学术委员会:文化、影像与空间治理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点击进入规划直播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