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季 | 聚焦都市圈规划与区域合作,探讨区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导读
9月20日,2020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重要活动之一,“都市圈规划与区域合作”学术会议顺利举行。
本文字数:4935字
阅读时间:15分钟
9月20日,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办,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承办的“都市圈规划与区域合作”学术会议顺利举行。会议为期一天,上午由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肖金成研究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林坚教授,以及北京、上海、广东三地规划编制单位专家作学术报告,探讨都市圈规划相关理论,介绍发达地区实践经验。下午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点介绍了多重国家战略背景下重庆都市圈规划和区域合作的思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分享了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空间特征认识和相关规划思考,四川、陕西、湖北、湖南、贵州、广西等省级规划编制单位专家,对都市圈规划建言献策,并就与重庆的协调发展进行了研讨。
1
开幕式
主持人:曹春华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
上午的报告会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曹春华主持。
致辞嘉宾:扈万泰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委会委员,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扈万泰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高度重视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等经济优势区域的发展及其规划。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提出了“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还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
本次研讨会聚焦“都市圈规划与区域合作”主题,探讨以都市圈建设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契合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能够丰富都市圈规划的相关理论,推动重庆都市圈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也能够加强重庆与周边省市的区域合作。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们以本次会议为契机,为都市圈规划建设和区域合作发展贡献更多真知灼见。
致辞嘉宾:石 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会议现场视频连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石楠秘书长为本次会议致辞。他表示,“都市圈规划与区域合作”的会议主题非常有吸引力,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区域差异是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如何在进一步做大做强经济集聚区的过程中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也是重要的学术话题。重庆在2020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的平台上主办这样一场学术活动,具有战略眼光和现实意义,有助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助于促进与陕西、湖北、湖南、贵州、广西等周边省市地区的协调发展。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有责任、有义务发挥其组织优势和智力资源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和区域发展。
2
嘉宾演讲
肖金成:都市圈理论与规划
肖金成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肖金成认为,以都市为核心,以其辐射半径画圆谓之都市圈。都市圈形成一般需具备六个条件:核心城市辐射力强,经济腹地较大,交通设施完善,核心城市与腹地联系密切,是经济区、社会区、生态区的综合集成,城镇化水平较高。
肖金成建议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半径150公里的区域来构建重庆都市圈,具体包含外围的涪陵、泸州、广安、内江等地。同时,他提出促进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发展,重点要在川渝毗邻地区率先打破行政壁垒,创新体制机制,打通“断头路”,构建跨界快速交通通道,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加快推进医疗、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对接,促进省际交界地区融合发展。
林坚: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区域合作思考
林 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实施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林坚认为成渝地区空间和城镇发展,应建设成为网络化、多节点的空间结构。他提出:
一是要高效能开发,共同争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成渝地区,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并吸引优质人才、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
二是要高标准保护,开展长江流域治理省际合作试点,完善生态共保与环境共治的体制机制;
三是要高韧性支撑,重点在于分类推进生态修复与国土综合整治工程,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新基建”与智慧城市建设;
四是要高水平治理,重点以省级政府为责任主体,联合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关规划并监督实施,完善区域协同发展的实施清单制度。
王浩:粤港澳大湾区的都市圈建设
王浩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从人口流动、交通联系和用地连绵的视角,王浩介绍了对广东省相关都市圈的研究成果。他介绍了不同时期珠三角区域层面的规划探索,自90年代开始,四版珠三角城镇群规划经历了聚核-辐射-纽带-融合的历程,但也存在部分地区开发强度较高、生态环境压力大等问题。
王浩从生态保护的视角介绍了广东省在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空间响应:
一是谋划与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
二是响应高频次、广域化人口流动的需求引导跨市轨道网络融合布局;
三是策划广佛1+4融合发展实验区,进行跨市统筹;
四是按统一标准推进空间建设,打造“广佛”之链,抹平城市品质级差。
张逸:生态文明背景下上海大都市圈空间组织模式与规划实践
张 逸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所长
张逸通过视频连线作了报告,他认为,上海大都市圈是以上海为基础,以周边城市为载体的跨界跨区域的都市圈,涉及长三角城市群—上海大都市圈—协作示范区—跨界的城镇圈四个尺度的规划协同。
上海大都市圈重点战略地区包括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和上海自贸区,两大战略空间与上海主城区呈一体两翼态势,是上海全球城市提升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支点,也是城市东西向发展轴。其中,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强调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体现新江南文化新空间;上海自贸区则强调制度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科学布局交通枢纽、综合交通体系、产业空间等,联动杭州湾地区发展。
石晓冬: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国土空间规划——北京的思考和策略
石晓冬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石晓冬介绍了京津翼地区协同发展的战略演进与当前的国家战略背景。北京目前按三个圈层布局:半径50公里范围内,重点促进北京和周边地区融合发展;半径150公里范围内,重点推动中部的核心功能区联动一体发展;半径300公里范围是京津冀整个范围,构建世界级城市群。交通方面,他提出,第一圈层是北京中心副中心,通过地铁普线和快线服务;第二圈层是50~70公里圈层,依靠市郊铁路联系;第三圈层是首都圈和京津冀,用城际铁路和高速铁路来支撑。
针对当前北京重点关注的跨界地区空间协同,石晓冬提出建立四个“统一”机制,即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
3
学术对话
主持人:金 伟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规处处长
“都市圈规划与区域合作”学术会议的下半场学术对话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规处处长金伟主持。
卢涛:多重国家战略背景下的重庆都市圈规划建设
卢 涛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学委会委员,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卢涛认为,重庆都市圈当前处于点轴式发展向网络式雏形演化的阶段,按照都市圈“圈层拓展—轴带带动—多中心网络化”三阶段的演变规律,未来将向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演进。
为落实多重国家战略,重庆必须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主城都市区为主体,市内外毗邻城市为外围联动区域,构建重庆都市圈,并联动“两群”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都市圈内部,重点构建“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网络化空间结构,推动空间、功能、交通、生态一体化,加强协同性治理,增强对周边协作影响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对外,应预留预控与三大城市群超高铁通道,引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西部地区集聚;与四川全方位协同,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注重与其他周边省会城市都市圈的综合交通联系,在都市圈之间的交界和边缘地带培育新的增长极,形成次区域城镇圈;加强毗邻区县的交通、产业、公服合作,打造微循环和旅游环线。
周学红:川渝省际边缘区县协调发展研究
周学红
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周学红阐释了省际边缘区概念内涵、省际边缘区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和省际边缘区的分类标准,她认为行政因素、资源因素、环境因素、和经济社会因素是影响西部地区省际边缘发展的主要因素。
关于川渝省际边缘区县协调,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内外结合,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深研后发优势,探索具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特色的西部城市群发展路径;
二是统分结合,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当分离,坚持示范引领,确立示范片,形成成都重庆两大都市圈+次级城市+边缘区县三级尺度的空间协同格局;
三是理想与现实结合,坚持合作共赢,互利互惠,探索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区域协同的最优解。
史怀昱:生态导向下的都市圈协同发展思考
史怀昱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委会委员,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史怀昱从处理好都市圈发展与秦岭生态保护的关系出发,提出要重新认识秦巴山区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凸显秦岭地区中央水塔、中华文明之源等价值。
史怀昱介绍了生态协作视角下的西安都市圈实践经验,并就秦巴山区与四川、重庆、甘肃、湖北、河南各个都市圈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生态保护方面,要共筑自然保护地体系,以秦巴山脉为生态核心,通过共享生态资源、共担保护责任、共创合作机制;
空间格局方面,要构建大分散、小集中的空间布局,优化重要节点,推动城镇分类发展;
制度方面,要构建秦巴山脉区域合作平台,建立秦巴山脉区域保护与协调发展机制,共建秦巴山区国家公园体系。
黄平:都市圈的“形势”与“型式”
黄 平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委会委员,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书记
黄平认为都市圈建设引领新时代大城市发展已成为一个新的风口。通过阐释都市圈与城市群概念,提出“强圈”是为了“促群”,都市圈是城市群之“硬核”,应进一步区别都市圈行政区城市和实体城市范围。
在介绍湖北省域相关规划实践后,黄平提出恩施与万州是渝鄂两地合作重点区,应以交通联通为合作基础,加强两地人文、旅游、矿产、农产品资源合作,共同建立合作机制;宜昌是重庆都市圈与武汉都市圈中间的过渡带,是湖北省内次区域级都市圈的培育对象,要重点加强与重庆方向的对接。他建议要在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背景下思考鄂渝合作,重点强化交通互联互通,依托特定山水资源开展区域合作。
肖勇:长株潭都市圈规划与渝湘合作的思考
肖 勇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学委会委员,湖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肖勇介绍了长株潭都市圈的特征、规划层次与主要任务。关于渝湘合作,他认为两地山水相连,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合作:
一是生态共保,培育中西部绿心,共同推进武陵山片区和中西部绿心建设;
二是文化共建,以黔江、吉首、铜仁为中心,整合挖掘区域民族文化特色,共建“中国民族文化体验区”;
三是交通协同,共建跨区域快速交通体系,武陵山片区范围内形成高铁快速联系环线;
四是旅游协同,推动黔江、恩施、张家界、凤凰形成四大核心旅游发展圈建设;
五是城镇协同,构建区域联动城镇格局;
六是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机制。
杨清华:贵州城镇化推进中的都市圈培育与成渝地区协调发展思路
杨清华
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杨清华介绍了贵州省的基本情况和近几年在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差距,并分享了贵州都市圈培育的实践经验。
结合国家战略背景,杨清华对成渝贵三地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一是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强化贵州与重庆的高铁连接,畅通重庆经贵阳至北部湾的铁路货运大通道;
二是培育三条产业发展轴和三条旅游发展轴,打造成渝贵金三角;
三是推进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的建设,以遵义都市圈作为桥头堡对接重庆,将江津打造为遵义乃至贵州进入长江的港口,同时加快黔东北与渝东南的区域协作。
陶小兰:广西vs重庆共赢的思考
陶小兰
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院长
陶小兰从国家定位、西部陆海新通道定位、自贸区、沿江经济带等方面,对比了广西和重庆发展的相同点和差异点,她认为桂渝两地具有定位、产业、平台上的相似性,应加强在产业、大通道建设、平台资源共享、教育资源与人才培养、信息化及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合作。
对于重庆都市圈的发展,陶小兰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立足山地城市发展特点和经验,探寻山地特色的都市圈发展路径;
二要守好生态底线,强化组团式空间布局,在核心区构建30~45分钟通勤圈;
三要加快形成与城市空间布局相适应的“城际轨道+城市轨道+中运量轨道”多级一体化轨道交通网络,并在城镇用地规模、公共服务配套标准等方面实行差异化资源配置。
张圣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空间特征认识与规划思考
张圣海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院长
在系统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状特征和问题的基础上,张圣海提出,重庆要重点建立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结构,加强对支点城市的支撑,扩大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成都远期要纳入绵阳、遂宁、乐山、雅安、内江、自贡等城市,共同构筑大都市圈格局。
当前,一是要以成渝中部综合交通走廊交通为支撑,推动内江、资阳、遂宁等中部塌陷地区崛起;二是要针对川渝交界地区,重点以川东北渝东北、川中渝西、川东南渝西南三片为平台,加快毗邻地区的协同发展;三是实现生态环境共保,推动长江、嘉陵江、乌江等流域协同治理;四是推动产业协同共进,发挥成都服务业和重庆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共建优势产业集群;五是强化设施共建共享,统筹布局出渝出川大通道建设,统筹跨区域能源输送通道和跨流域水资源配置工程。
供稿单位: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学术季 | 总体规划学委会年会召开,聚焦“新形势,新挑战,新使命”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学术季 | 聚焦双循环体系下的城市转型与治理,响应新时期城乡治理的新要求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学术季 | 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年会:后疫情时代城市经济的转型与创新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点击进入规划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