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季 | 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实践与研究探讨
导读
9月23日,作为2020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重要活动之一的“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实践与研讨探究”学术会议在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转企改制组建)主办。
本文字数:3608字
阅读时间:11分钟
2020年9月23日,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转企改制组建)主办的“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实践与研讨探究”学术会议在南京召开。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线上线下集中交流分享,共同探讨了当前我国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实践的相关问题及应对策略,并就重点领域展开了深入交流。本次学术对话由学会理事、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梅耀林总经理主持。
会议现场
与会专家合影
梅耀林
学会理事、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梅耀林介绍了本次学术对话的背景情况,从政策、学术、地方实践三个层面进行梳理,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等相关议题已经成为中央、地方政府、学界等各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美丽宜居城市成为新时代城市发展的中心目标,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
因此,希望通过本次学术对话的交流,总结各地经验做法、汇集各方智慧、凝聚大家共识,统一美丽宜居城市的内涵认知和价值判断,明确重点建设任务,形成更具落地性的、能够适应宜居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方式方法,探寻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的政策体系、法律法规以及体制创新等制度保障。
专家报告
刘青昊
南京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的副局长
刘青昊作了“以人民为中心,为城市而设计”的学术报告,以南京爱心献血小屋、地铁出入口、江苏省园博会驿站、步行桥四个小品类建筑为切入点,聚焦居民身边建设开展“小设计,大家做”,营造可观、可感、可知的微空间,之后阐述了如何通过设计将江苏园博园做成永不落幕的园博盛会,最后提出了南京中山陵景区作为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和市民共享空间的宜居建设目标和任务。
丁志刚
江苏省城镇化与城乡规划研究中心主任
丁志刚以《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的技术实践与创新——以江苏省美丽宜居城市建设指引为例》为题作报告,首先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工作方法、实施路径四个方面阐述了城市高质量发展和转型要求;其次从系统谋划的视角促使多方参与讨论凝聚共识;之后在城市系统建设、地区集成改善和共同缔造上探索了江苏省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的体系框架;最后从美丽江苏建设实践的方向指引、建设体系、体制机制介绍了美丽宜居城市建设指引的编制情况
骆建云
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院长
骆建云系统地梳理了广州从三旧改造到城市更新的相关政策以及实施情况,认为城市更新是需要政府主导和系统谋划的工作,它包括从整体层面到片区层面,再到计划的实施和项目的落实。城市更新过程中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关键点,这个利益分配包括公共利益和权属人利益之间如何去认识,如何系统的找寻利益的分界点在哪里,政府干预的引导和权属人意愿的平衡这两点是规划设计之外是核心的内容,只有把这两个考虑清楚了,城市更新在空间上才有可能落下去,实施项目才有可能真正成为我们宜居城市的设计案例。
曹国华
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委会委员、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曹国华结合江苏省南京、宜兴、昆山宜居街区建设试点的实践来探索美丽宜居街区建设的目标与路径。首先介绍江苏省美丽宜居街区的建设背景和进展,提出各个街区模样不一,但解析目标和探索路径是开展建设试点的两项共性内容;其次围绕人的需求,注重街区与城市、住区上下联动,对宜居街区建设目标和任务进行解析;提出基于四个平台,融合需求调研—行动策划—项目实施技术逻辑和项目生成—建设实施—运营管理全生命周期,形成宜居街区建设的技术路线,并分别在搭建参与平台、全程咨询服务、完善长效治理三个方面提出针对性实施路径。
曾九利
学会常务理事,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曾九利从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实践视角来探索美丽宜居城市的建设。她梳理了公园城市建设背景以及围绕它建设开展的研究工作,阐释公园城市的生态文明价值和“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形态内涵,也探讨了公园城市在体制机制上的创新,通过成立城市公园建设局促进制度体系完善,加强顶层设计,围绕建好城、美化境、提升业、营造公园场景来加强城市公园建设规划。最后,她指出公园城市建设方兴未艾,理论以及实践探索任重道远,希望大家共同探索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下的公园城市建设实践。
汪晓春
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技术总监
汪晓春从美丽田园乡村是什么和怎么建的视角来提出一些认知和思考。首先介绍了江苏省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情况,并从覆盖对象的全面性、推进方式系统性、工作目标的阶段性、建设内容务实性四个方面提出下一阶段的系统谋划。在具体怎么做的层面,他指出从纲的层面上要落实一个前提、避免六个误区,以明确美丽田园乡村建设的价值观和方向,在目的层面剖析美丽田园乡村的内核外延,提出了三生融合、五美协同和二十四章法,最后从景的角度,通过串点、连线、成片,依托乡村资源,推动设施的共建和共享,加强片区联动,构建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
专家点评
■张 鑑
张 鑑
学会理事、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会理事长
张鑑认为美丽宜居城市建设既是一项重点工作,又是一项长远的工作目标,它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对日益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而改变,呈现追求更加宜居的目标;宜居城市建设在关注城市外表美的同时更需要注重里子美,从老百姓身边的切身利益出发,塑造可以感知宜居生活空间;在重视城市宏观层面的系统谋划,也要重视微观层面百姓民生相关的问题,小的微观的和百姓直接相关的东西应该提上日程上来。最后,他指出美丽宜居城市街区建设试点既要先行先试,也要从公平公正的视角来研究公共财政使用的制度化设计。
■施嘉泓
施嘉泓
学会规划实施学委会委员、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办公室主任
施嘉泓认为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它的目标、内涵和路径都不一样。
在对象上,更加关注以人为本,以人的尺度、人的感受来推进规划、设计、建设,更加关注老百姓房前屋后的事情。
在工作方法上,从原来的目标导向变为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规划师需要更加重视问需于民、居民参与、专业引导相互结合,充分培育居民的自主性。
在规范标准上,需要加强对存量空间的标准规范、法律法规以及配套政策的探索研究。
在组织方式上,从政府主导到政府引导,更加强调共同缔造,积极发挥市场主体、社会企业单位、社区居民的主体性,共同参与美好家园的建设。
■张京祥
张京祥
学会常务理事、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委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建设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张京祥认为宜居城市建设话题讨论非常有意义,提出了以下四点看法:
一是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其实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不仅仅是通过改善环境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更高层面上看它是建立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美丽宜居城市的建设关注的核心应该是人,强调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规划师需要改变传统的精英主义、技术主义的思维方式,要学习跟市民、跟公众怎么沟通、怎么协调,转变自己身份和角色;
三是美丽宜居城市的建设在关注城市整体结构和塑造优雅的天际轮廓线等,更需要重视老百姓身边的小微空间场所的营造和日常生活的需求;
四是美丽宜居城市建设不仅仅是物质环境的塑造,其实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它会涉及到体制机制制度性的变化,需要多方联动,需要系统集成制度的创新,包括土地制度、财政税收制度,也包括传统建筑设计的规划管控方式。
■刘博敏
刘博敏
学会理事、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刘博敏认为本次讨论本质是城市、人、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需要能被人所感知的和重要的规划目标。国际上更多关注人的感受来评价宜居城市,它的安全、基础设施、医疗、文化、环境和教育,大概就是人在城市里面能获得什么,中国的评价标准更高一点,安全是一致的,环境美丽是一致的,后面更多的是社会文明、经济赋予、生活方便、资源承载力,整个表现出社会的获得感,很显然中国的实践也反映出中国对于美丽宜居城市的理解,实际上是城市发展好的方面的综合。
原来传统的我们是希望把规划作为一个方案,然后设想一个模式,通过来管理来主导城市的发展,可能这种行为会面临挑战,可能有三个趋势:
一是时间要延长,一旦设想今年年终要完成,意味着投入、需求都是有保证的;
二是我们的需求都变了,前几年讲的宜居城市和现在讲的宜居城市,成都的公园城市是生态和环境整合的城市,和原来的形态完全不一样,所以给人的感觉是变化的,人会变,需求会变,发展也会变,很多发展规划都强调新技术的介入这块儿;
三是可能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所以可能变成规划也好、设计也好、管理也好,都作为发展过程当中一个要素参与进去,然后过程变得很重要,策略也好,制度层面也好,很多方面未来都面临着转型。
■葛 昕
葛 昕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葛昕认为本次讨论既有美丽宜居城市实践的分享,还有针对美丽宜居城市系统的解读,对我们开展具体工作都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他指出苏州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在满足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保障的基础上,塑造优美环境和空间特色,彰显城市历史性和文化性;在具体实操层面以试点实施项目为抓手,扎扎实实地落实;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引入市场和社会力量来参与,探索了一些政策性租赁住房试点以及金融政策。
供稿单位: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学术季 | 聚焦都市圈规划与区域合作,探讨区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学术季 | 聚焦“老旧小区改造” 专家跨界共议共建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学术季 | 聚焦双循环体系下的城市转型与治理,响应新时期城乡治理的新要求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点击进入学术季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