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安全与健康视角下的城市生态”,共谋城市可持续发展 | 学术季
导读
9月25日下午,2020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之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成功召开。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主办,采用线上会议的形式举行。
本文字数:3631字
阅读时间:11分钟
2020年9月25日下午,在2020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期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成功召开。年会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委会”)主办,采用线上会议的形式举行。全球新冠疫情的爆发,生态安全与健康的问题凸显,城市生态既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本次年会聚焦“安全与健康视角下的城市生态”的主题,邀请了来自北京、南京、武汉、深圳等地的专家学者,从国家整体生态安全、城市生态建设与治理乃至社区环境卫生等各个层次展开多方位的思考和探讨。
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委会主任委员许重光主持会议,学会理事长孙安军致辞。会议由主题报告和论文交流两个环节组成,共邀请了5位嘉宾作专题报告,3位嘉宾宣读论文,在线上直播中吸引了约4400人次的专家学者、规划工作者、研究人员和相关从业人士的积极参与。
线上线下会议嘉宾合照
1
开场致辞
孙安军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
孙安军理事长在致辞中指出,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重大影响,对社会治理能力带来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后疫情时代的城镇化”,有很多问题值得继续思考和探索。作为城市生态规划的研究者和从业者,可以从国家整体生态安全、城市生态建设与治理乃至社区环境卫生各方面开展多方位思考和探索,我们要探索新的城市生态规划的工作内容和方法,探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生态规划的技术路径,让城市生态规划成为提升城市韧性、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健康危机和改善空间治理的重要规划工具。
孙安军理事长勉励生态规划学委会的各位同仁坚持“四个面向”,继续提升生态规划学委会的学术引领力,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2
嘉宾演讲
张泉:低碳生态与城乡规划——2019年城市生态规划的研究与实践动态
张 泉
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研究员
张泉从研究进展、实践动态、未来展望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研究进展方面,学术研究方向日益理性,低碳研究保持平衡,生态研究进一步重视;与实践结合日趋紧密,偏重技术整合应用研究;“低碳”内容相对聚焦,“生态”内容相对全面,涉及软、硬环境多方面;“疫情与生态”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更偏重疫情对生态安全的影响。
实践动态方面,总体强调全面性生态保护和治理、注重联动发展;试点更多聚焦城市体检、环境综合治理等领域,注重民生体验;关注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极端天气及次生灾害应对等焦点;但系统性和相关性整合需要加强。
张泉对未来研究与实践发展进行了展望,认为理论研究应关注广度与深度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常态化与突发事件结合的“三结合”;实践领域应更加关注实际效果。结合国家发展导向,选择重要领域、重要问题、重点难题进行探索落实;结合试点,加强探索创新和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针对民众关注的切身问题,加强项目实践和课题研究立项;应重视开展低碳规划设计成效的科学检测校核,切实提高规划设计的低碳作用;重视加强生态规划设计的系统性作用、全链条效益的检验。
罗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践
罗 明
自然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副主任
罗明系统、深入地介绍了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发展历程和试点实践情况。全国选择“两屏三带”重要生态功能区块以及区域性生态核心区,部署了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涵盖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地带等不同特点的生态区域。在试点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进一步验证了山水林田湖草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要在这个共同体下实施不同工程类型,如何提高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协调生态系统功能中的冲突,是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中非常重要的课题。
基于试点经验,自然资源部、财政部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指南(试行)》。《指南》充分借鉴《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标准》和《国际生态恢复协会生态系统恢复》两大国际标准,将国际标准和中国实践结合,从景观尺度、生态系统尺度、场地尺度分别对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和管理维护环节进行管控。罗明强调,针对生态系统管理的不确定性,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应全过程实行适应性管理,以自然恢复为主,借助自然系统的力量,消除外界胁迫或消除人类进一步对环境的破坏,培养协助自然,靠自然低成本的和本土的智慧进行生态系统的修复。
刘奇志:以武汉实践议生态修复
刘奇志
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
刘奇志详细介绍了武汉近年来在生态修复方面的实践经验。
首先树立“图”“底”同步统筹的全域空间管制思路,将“城”与“乡”、“建”与“非建”同步纳入规划视野;
其次深入调研、识别与诊断现实存在的生态系统质量问题、生态胁迫问题、生态系统服务问题、景观格局等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聚焦生态安全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另外,注重实施,强化多部门协同、提升项目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
在武汉已启动的工作方案中,首先从轴环楔大结构上总体考虑,做好基础评价、评估,然后结合山水特色,从防洪安全、废弃矿山修复、流域水质安全、湿地安全与生物多样性、水岸线利用和生态系统连续性等六大方面进行系统治理。刘奇志强调,在生态修复实施中应重视深入调研,充分利用北斗等先进的智慧监测技术。
李迪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设计
李迪华
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委会委员,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
李迪华系统介绍了生物多样性概念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一般特点,深入分析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设计的基本问题与难点问题。中国是全球12个“巨大多样性国家”之一,也是生物多样性最独特的国家之一。但是倍受重视的城市生物多样性却异常贫乏,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落实一直面临着各种困难。国家部委和城市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多个文件对生态城市建设、湿地保护等提出要求和指导,但是实施效果不佳。
李迪华详细介绍了北京大学校园自主管理、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建设雨水花园、设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小区”管理校园,北京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二年级学生雨燕的“家”设计课程两个生动的案例。李迪华呼吁,一要革新观念,不要只关注眼前利益;二要突破部门利益;三要共同行动,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需要所有公民、所有专家、所有人一起行动。
周丽亚:基于陆海统筹的海洋生态空间管理探索——深圳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8-2035)
周丽亚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副总规划师
周丽亚详细分享了《深圳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8-2035)》的主要内容和思考。深圳跳出以海论海的思维,用陆域和海域统筹考虑的视角来编制海洋环境保护规划。规划基于对深圳现状海洋生态环境发展特征的系统评估,构建了“总体+阶段+量化”的目标指标体系,建立了“海域-流域-陆域”的空间分区管控体系,形成了海域和对应陆域的空间管控体系。以空间管控为基础,进而提出“以海定陆”的海洋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强化多层次的海上污染管制手段,建立分类别的海洋生态保护管理机制,提出针对性的海洋防灾减灾策略,明确“三湾一口”差异化空间单元指引,制定面向近期可实施的行动计划。
周丽亚总结,该项规划主要在确立陆海统筹的海洋污染治理路径、探索精细化管理框架、完善全域生态空间管理制度、奠定陆海一体空间数据应用平台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创新,项目后续实施效果明显。
3
论文交流
会议下半程是优秀论文宣讲和在线交流环节,3篇经学委会专家多轮评审选出的优秀论文进行了宣读。
奚星伍:韧性视角下城市公共卫生防疫体系构建思考
奚星伍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院
奚星伍提出在韧性城市、生态城市理念指导下,建立健全城市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应以城市疫前预防风险能力、疫中应对能力、疫后功能恢复能力为目标,加强区域联动联防联控机制,划分防疫单元、生态防疫网络系统,防疫医疗系统等重点内容的建设。
黄芸颖:城市绿地可达性与老龄健康空间关联研究
黄芸颖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乡规划系
黄芸颖研究分析了杭州市拱墅区老龄自测健康水平与空间分布状况,城市绿地可达性空间分布状况,并对城市绿地可达性与老龄健康进行了关联分析。提出了适当增加小型绿地、提高绿地质量与适老性、结合多类型空间等规划提升策略。
吴丹:基于海绵城市的小流域水生态系统化治理
吴 丹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吴丹介绍了深圳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进展,着重介绍了深圳市光明区凤凰城国家试点区的实践,主要从汇流路径保护、自然低洼地保护、河道蓝绿线保护三个方面构建了整体系统化方案,并在鹅颈水黑臭水体综合整治、鹅颈水下游河口湿地公园取得良好实践效果。
4
交流总结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副院长马青点评,会议中众多专家都提到了生态规划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点。城市建成区,尤其是老城区中的生态问题更难解决,需要更深入的综合性研究。
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委会主任委员许重光进行了会议总结,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对城市生态重视的力度明显加大,从会议的交流中反映出生态研究涉及到不同的专业和领域,呼吁今后要进行更多的跨界研究。生态学委会要在实践基础上更多探索理论研究,期待学委会成员进一步加强学术活跃程度、提高学术水平、引领专业的前沿发展。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学术季 | “韧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成功举办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学术季 | 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实践与研究探讨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探索公园城市内涵,向全球城市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 学术季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点击进入学术季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