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栏 | 沈旸:“亡羊”如何“补牢”——从灾后重建到预防性保护

沈旸 中国城市规划 2021-11-12

导读

今年8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组织开展了主题为“心系洪灾中的城乡遗产——我为灾后遗产修葺出点子”的笔谈征文活动。现陆续推送收集到的优秀文章,敬请期待。


本文字数:2012字

阅读时间:6分钟

 


作者 | 沈旸

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副所长


“心系洪灾中的城乡遗产——我为灾后遗产修葺出点子”这个题目牵扯了太多方面,经本人粗略思考认为至少考虑三方面:


PART-1

第一,为什么建筑遗产会受灾?此前我们已经警醒了地震灾害,可是我们做好了面对各种不可预见灾害的准备了吗?

PART-2

第二,受灾的建筑,如何判定是遗产?仅仅是因为是一定保护级别的文物建筑?其他类保护建筑怎么办?以及针对不同级别的遗产,比如文物、历史建筑,针对不同的管理机构,灾后的修葺策略有没有侧重?

PART-3

第三,如果确定要修,怎么修?用什么办法?修到什么程度?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泰顺廊桥的灾后修复工程,黄贵强主任做了详实的报告,本人思考的是这个案例的可推广性有多大?假设不是一座桥,而是十座、二十座,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比如测绘等,以及是否公众们都具备迅速打捞构件的意识和行动力?


月亮门,图片源自网络


两年前,山西朔州广武长城“月亮门”因为罕见的大风倒塌。两年后,“月亮门”在千呼万唤中“重生”,可以说是完全复原原来的残状,本人未曾去过现场,不好做出更专业的判断,但我认为这项修复至少满足了大众的愿望,然而在修复伦理层面如何评判,还有待学术界的探讨,对于这种废墟美的呈现,以及将来修复的结果在看似残破的背后是否有足够的技术支撑来保证:倘若再遇到那场罕见的大风,是否可以挺得住?以上两个例子,一是洪水,一是大风,可见我们对与灾害的认知还是缺乏的。


坍塌后的月亮门

修缮后的月亮门

图片源自网络


日本有灾害对策基本法(1961年颁布,1997年修订)以及中央灾害管理委员会,文化遗产的减灾防灾是被纳入国家减灾防灾系统的,主要分防火、犯罪预防和环境灾害预防等三个领域,从地方、物理和操作等不同层面介入,全民性防灾。后来在2003年又成立了“城市文化遗产减灾研究中心”,2006年成立UNESCO Chair“文化遗产与风险管理”,2013年成立“城市文化遗产减灾研究所”(日本立命馆大学),从国家治理到学术研究全面展开。


主要展开的特色研究包括:


(1)灾害历史研究(记忆地图),即对已经发生的灾害做过统计研究,这个及时整理是必要的。


(2)历史文化名城的时空数据库建设,这是为了协助灾害评估分析、历史设计评估和提高技术有效性。如今年的安徽被冲毁的明代古桥镇海桥,属于黄山市屯溪区,镇海桥是国保,目前修复方案也通过了国家文物局评审,但是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黄山,在相应的名城保护中是否有对这些遗产点的综合防灾考虑?也值得我们反思在名城保护中是否存在缺项和漏项。


被冲毁前的镇海桥

被冲毁的镇海桥

图片源自网络


(3)建立兼顾“历史、文化和设计价值”和“减灾能力”的新型减灾技术和措施——抗震设计和抗震加固技术、具有传统智慧和区域历史文化优势的消防系统、通过评估地理环境提出减灾对策等。这一点需要和数据库的建设紧密结合,只有做了准备、数据完善、调研完备的准备,才可能制定对策。此外,还有历史城市减灾规划、文化遗产人为破坏和动物破坏的预防等。


通过日本的案例可以看出目前国家已经在大力推广预防性保护。通过今年的灾害看出预防性的急迫性,另一方面更加警醒我们要认识到预防性不是个口号,而是需要很多学理层面的探讨和凝练。


此外还需强调综合评估是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前提性、基础性工作,包括三方面:

(1)区域文物风险评估:针对某一较大区域(省、设区市、特定地理单元等)内全部或部分类别的建筑遗产,调查其面临地震、地质、洪水、火灾、生物等灾害风险的类型和危险程度,形成评估报告,绘制风险地图,明确区域性防范重点和优先顺序。

(2)价值构成评估:评估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及其历史信息要素的载体分布及性状特征,明确预防性保护的具体对象和目标清单。

(3)遗产健康档案评估:开展精细测绘和全面勘查,梳理以往病害和历史维修记录,采集材料、结构、形制、工艺等现状信息,评估建立遗产健康档案,作为后续定期巡查和预防性保护工作的基础。


针对定期巡查报告中指出的建筑遗产所面临的特定风险类型和风险程度,结合价值构成和分布情况,采取灾前预防措施,制定灾中应急和灾后处置预案。


灾前预防包括对威胁建筑遗产的致灾因素进行直接处置,以降低风险负荷;建立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置灾害防护设施;建立日常巡视、定期演练和联动保障机制。


灾中应急预案包括人员组织、设备调配、优先顺序、救灾和疏散路线等内容。


灾后处置预案包括次生灾害防治,危险结构支护,文物构件保存,灾害现场管控,灾害原因记录与勘察等内容。


建筑遗产在进行加固、修缮等施工过程前,或举行大型节庆活动、影视剧拍摄等活动前,应制定并落实专项灾害防范计划。


以上是本人不成熟的思考,仍需再次强调灾后重建很重要,这涉及到我们的遗产的保有量,但更重要的:我们应该往回看,思考我们平时做的工作落后了哪些,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切实开展预防性保护的学理建设和策略制定,才能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张飏:心系洪灾中的城乡遗产——传承中国传统乡村生活智慧精髓,做好灾后乡村遗产保护与发展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心系洪灾中的城乡遗产 | 虽然不能在故宫修文物,但你可以为灾后遗产修葺出点子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学术季丨“心系洪灾中的城乡遗产——我为灾后遗产修葺出点子”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