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规划年会】特别对话二:湾区韧性发展与适应性规划

辛勤的 中国城市规划 2022-05-09

导读

2021年9月26日,作为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的重要活动之一,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承办的特别对话二“湾区韧性发展与适应性规划”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


本文字数:4358字

阅读时间:13分钟

 



本次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邀请了来自英国、荷兰、中国香港、深圳、广州的国内外顶级学者和资深专家开展主题研讨,从地理、规划、景观、建筑、文化遗产等多视角为湾区发展向适应性转型建言献策。


主旨引言

学术召集人 | 孙一民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学术召集人孙一民院长为本次论坛作主旨引言。孙院长指出,此次论坛的核心是应对气候变迁的风险与挑战,探讨湾区韧性发展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华南理工大学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合作交流始于2010年,代尔夫特理工大学集中了一批关注湾区理论研究的世界知名教授,他们审视湾区自身的系统性构成,不会因为部门和专业的分立而把视角和学术的观点割裂开。这种系统性的方法对我们认识湾区发展的挑战和策略具有启发性的意义。目前湾区进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很多规划的问题已经提前出现,今天非常荣幸邀请到长期扎根湾区研究的中规院深圳分院、对珠三角地理研究具有权威性地位的广州地理研究所,以及香港城市设计协会、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专家参与到本次论坛,希望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和切入点来探讨湾区韧性发展的挑战和转型,有可能把湾区韧性发展的问题解决得更具整体性。

主持人 | 周剑云

学会理事、详细规划学委会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规划系主任、教授

周剑云教授在开场中提到,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有两个基本观点,第一个是减缓的策略,发现人的行为所产生的碳排放对气候影响比较明显,所以聚焦在减碳,现在国家承诺的双碳目标,是以国家作为政策主体来回应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策略。实际上在气候变迁的条件下,真正影响到人居环境的重要领域是城市,在城市尺度上去回应这个议题的重要方法是适应性规划。把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作为城市设计或者城市规划所考虑的因素,从而进入到韧性城市或者韧性规划的范畴来回应。

 

接着,对话围绕“海平面上升对湾区城市带来哪些风险与挑战?”、“极端气候背景下城市如何提高韧性能力?”、“湾区规划与设计如何进行气候适应性转型?”、“应对气候变迁如何开展空间管治与区域合作?”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主旨报告

01

《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巨型都市网络》

方  煜

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委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深圳分院院长、教授级高工

方煜院长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现象、评估体系、发展趋势和愿景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他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不同于城市群或者都市圈的单一特征,而是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地理现象——高密度、强流动、多样化、市场化、三引擎、混沌态。由此,报告提出了巨型都市网络的概念,建立一个“三体六维模型”,系统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估体系,提供系统性应对韧性发展的思维方式。他特别强调,一个好的认知框架,包括深厚的理论基础、清晰的算法逻辑、明确的价值取向、多元的数据采集。中规院希望未来大湾区每年能推出年度报告,提出年度观点,成为大湾区所有研究机构共同推进的一个开放平台。

02

《韧性时代的中国特色城市化》

百瑞(Barry Wilson)

香港城市设计学会副会长、教授

百瑞教授对环境品质、韧性发展以及面向未知挑战的适应性管理方法进行了综合的论述。他认为韧性规划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做好防备并主动规划,不断适应未知的未来。在规划未来的愿景时,建议城市发展应增加本地的独特性;在创新的目标下利用复杂性科学规划城市系统;并改变过去以GDP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参考“真实进步指标(GPI)”,考虑污染和环境损失对现有资源的短期和长期影响。百瑞教授特别提醒我们,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采用新的衡量方法,站在本地的角度来认知自身的价值。

03

《湾区多中心城市群的空间治理和区域合作》

文森特·纳丁(Vincent Nadin)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原主任、终身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海外名师

纳丁教授从欧洲空间治理的视角,提出区域空间发展的经验和建议。他指出当前规划中存在众多的孤岛决策、反协作式缺乏部门合作的规划惯性无法应对当前空间治理挑战。应当认识到城市规划不仅是控制工具,更是促进交叉协作的工具。纳丁教授基于欧洲的规划研究,提出加强协作的7个步骤:1.评估协作带来的绩效并了解不协作产生的成本;2.统一语言/术语/国土治理单元和数据集;3.自愿合作;4.制定义务、激励和制裁措施;5.建立具有规划权力的法定联合机构;6.部门政策应考虑对国土的影响;7.量身定制和改革规划工具。最后,他建议应在当前规划体系基础上借助多元的工具组合来实现协同式规划,必须实现从单一僵化的管制型规划向具有灵活性的协作式规划转型。

04

《粤港澳大湾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灾害风险及规划应对》

张虹鸥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张虹鸥研究员对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挑战、灾害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以及国土空间规划如何有效应对气候变化风险进行了综合的阐述。基于翔实的评估报告和数据,指出气候变化将引起全球生态系统的连锁变化,从渐变和突发两种维度认识到气候变化将带来的风险挑战。为此,他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脆弱性等维度系统构建了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提出构建以流域为单元的系统治理体系,包含“山林涵养-水库调蓄-河网排涝-农田蓄水-湿地纳潮”。张虹鸥研究员预测粤港澳大湾区是遭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深刻的地区之一,他强调规划应从更大(流域、全域)的尺度、系统的角度建立防御体系,并希冀我们努力为碳达峰、碳中和做出应有的贡献。

05

《山海之间—桑园围传统聚落的水患与水利》

张智敏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广东省佛山市桑园围2020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张智敏副教授还原了桑园围水利设施演变的趋势,他特别强调桑园围的转变是珠三角聚落适应水环境的体现,是珠三角适应水患的传统智慧,这种转变不仅局限于水利灌溉设施单个系统,而且逐步影响区域自治管理、经济生产关系和城市网络演变,体现出对珠三角水环境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适应,再到积极利用的转变趋势。而今,我们对水环境的治理更多采取的是一种正式的自上而下的方式,如何在这种方式下引导、塑造一种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城市网络相适应的韧性发展模式,是桑园围带给我们的启示。

06

《珠三角韧性海岸界面设计》

史蒂文·奈豪斯(Steffen Nijhuis)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奈豪斯副教授介绍区域性的设计方法包括三个方面的行动:1.跨学科搭建一个共享知识的基础平台;2.共同寻找一种框架性的方法,保持方法的灵活性;3.创新治理模式,提供一些重要的开放性规划和引导。


他以大湾区为例阐述了方法论的应用:1.制定大湾区的景观策略,利用适应气候变化的环境来支持湾区的可持续发展、水系统管理和自然文化培育,形成关于水安全、生物多样性、交通网络、产业经济和城市发展等子愿景。2.以水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子系统为例,通过回溯思考的方式,系统性考虑生态保护和海岸线的开发,营造稳健的蓝绿网络引导城市发展。3.为了实现韧性的海岸界面,需要跨专业的合作,以工程性的堤坝保证海滨安全,以自然为基础的解决方案来实现河沙管理和洪水管理。

对话与互动环节

周剑云教授的主持下,与会专家就主旨报告内容进一步延展,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


发展矛盾视角下桑基鱼塘模式转型

袁奇峰

张智敏

学会常务理事、乡村规划与建设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袁奇峰教授以发展矛盾的视角指出改革开放后,桑园围面临被分散的工业园区嵌入、农业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缺少联动化等挑战。桑基鱼塘、蔗基鱼塘已有探索,他展望未来电基鱼塘、光基鱼塘等有无可能性?桑基鱼塘未来的发展模式如何转型?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张智敏副教授认为由于宗族和村落的割裂导致分散的工业布局面临再组织的现实困境,但桑园围本身会由生存环境压力和潜在机遇来主动调适和判别未来的发展方向。传统农业是基于水系河网运输,现在通过公路,未来工业发展模式能否更加集约高效尚待讨论和协调。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韧性强化

赵渺希

方煜

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委会委员、华南理工大学赵渺希教授从中美科技贸易战等事实延伸出产业链韧性的问题。不同的网络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湾区韧性角度中生产网络韧性亦是一个重要议题,比如企业生命周期和土地出让周期的错位与契合。由此,他希望方煜院长分享更多产业韧性的话题。


方煜院长围绕湾区高质量发展和韧性构建提出了前瞻性的看法。大湾区的产业网络、生态网络、交通网络和甚至是生活网络协同化是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走向高端化、服务化的必要条件。通过协同发展,大湾区有可能在城市发展理论和城市群发展道路上,探索出特色发展路径。


区域协调与政策整合的挑战

从左至右依次为:戚冬瑾、纳丁、张虹鸥、百瑞、奈豪斯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戚冬瑾教授围绕纳丁教授的报告指出,欧盟不同国家之间的区域合作有别于我国,中国在区域合作方面具有自上而下多层次推动的优势。但回到规划工作,部门之间的合作依然存在壁垒,由此希望纳丁教授进一步分享,欧盟国家在规划政策整合中的经验。


纳丁教授介绍,在区域治理中,很多非正式的合作不断创新,而且带来一些新的想法,通过探索非正式合作的运作机制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同时,他也指出现有的规划比较僵化,他们会继续探索这种非正式的合作方式。


张虹鸥研究员接着围绕区域协调主题,分享了他对珠三角城镇群在区域合作上的认识与协调经验。他指出珠三角城镇群第一版规划的重要目标是把珠三角由单打冠军变为团队冠军,因此叫协调与发展规划。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协调发展,需要通过机构或政策,在空间、资源、景观、产业和交通联系上促进区域协调,解决体制差异带来的问题。


百瑞教授建议在区域协调中以更加互联的思维方式,利用人工智能采用标准化的分析模式,避免孤岛式的思维。政府需要迅速对数据的处理结果进行反馈,社区也要积极主动提供这些数据。


奈豪斯副教授从大湾区区域设计的角度补充了他的看法。他认为,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了解各方的工作背景、发展愿景、区域特性等,还需要以开放的态度、前瞻式的视野接受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或想法,以此建设强大的知识基础。

会议总结

孙一民院长总结,本次特别对话提供了更加有效的自下而上,不同于以往竞争发展权利的离散式,而是从景观生态视角和气候变化威胁两个基本着力点作为大家共同商讨湾区发展的基石。与会各位专家从多个角度与层面探讨湾区韧性发展与适应性规划,深化了对韧性概念的理解,围绕适应性规划的认知视角、设计方法、管治手段展开充分的讨论并相互启发。期待该主题未来能延续讨论,通过吸收国际著名湾区经验,为大湾区韧性发展提供参照和指引。



供稿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文案:戚冬瑾、陈璐、卢培骏、马子贺

摄影:陈璐、卢培骏


您可以通过各个平台关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账号,年会资讯早知道。


  • 微信、抖音、视频号、学习强国号:中国城市规划

  • 微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网、规划年会

  • 官网:http://www.planning.cn/


其他年会相关信息,我们将及时通知!童鞋们、盆友们如何有什么问题,可以在文末留言交流哦。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规划年会】特别对话一“后疫情时代城市的变与不变”成功举办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规划年会】学术对话十六: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转向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袁奇峰: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广佛全域同城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