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论研究 | 全域保护视角下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研究——以枫桥镇为例

陈忠,薛梦楚 中国城市规划 2023-04-19

导读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强调对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是推进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让历史文脉更好地得以传承发展。同时,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保护规划也应强化自身的指导约束作用,重点为控制用地指标、传承历史文脉、强化风貌管控。


本文以枫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在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基础上,将保护视角拓展至全域,树立生态托底理念,构建覆盖全要素的管控体系,注重物质空间和文化空间的整体保护,注重有价值建筑的深入挖掘和利用。从镇域到镇区再到文物古迹,以宏观-中观-微观模式,进行多维度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项目具体研判,提出全域保护规划对策。


本文字数:5468字

阅读时间:17分钟

 


作者

陈  忠,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薛梦楚,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键词

历史文化名镇、全域保护、保护规划


01

前    言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是国家历史文化体系保护中的重要一环。要求从全域保护视角出发,整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着力历史资源保护与发展、文化传承、景观提升等关键性问题,实现历史文化名镇的有效发展[1]。本文选取枫桥镇保护规划为例,思考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落实以保护带动城镇特色化发展,以发展促进主动性保护的模式。


02

枫桥概况



2.1 区位背景


枫桥镇位于浙江省诸暨市,被会稽山西部群山环绕,且自古作为会稽山脉西侧门户,生态人文资源尤为突出。随着新时代生态文明与传统文化对于城镇发展的重要性持续提升,枫桥的资源区位也在城镇发展中不断凸显。同时,浙江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的大力建设,使得枫桥镇与周边城市通勤交通都在1小时内,交通区位得到近一步提升,城镇建设将迈入新的高度[2]



2.2 文化背景


枫桥镇地处浙江省六大文化资源密集区之一的绍兴文化资源密集区内,作为绍兴市域内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枫桥名镇保护规划一方面应烘托区域主题文化,另一方面应寻求自身文化特质,以体现越文化、近代名人文化为核心文化主题(图1)。 


图1 区位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3 古镇历史变迁


2.3.1 山水格局变迁


水格局变迁——江分两溪、彼长此衰。枫桥境内最大的江为北部的枫桥江,由枫溪江、栎桥江和孝泉江三条江向北汇聚而成。其中的枫溪江是枫桥江水系的主要来源,也是穿越镇区,与古镇关系最为紧密的水系。枫溪江也叫枫溪,常年水流不断,溪流分为二支。北边的支流称为东溪,经钟瑛、枫溪、紫薇等多个居民密集的村庄。西面的支流因源出五显桥,故称五显桥溪,溪水从郑宝的山脚沿山经横塘头、鱼码头等多个山头,最后再与东溪汇流。经历史的淘洗,五显桥溪已成枫溪江主干流,而原可通航的东溪,则成为一条小水渠,部分区段已成暗渠。


山格局变迁——会稽环珠、群山门户。镇域东部群山高耸,镇区周边则遍布丘陵,山体格局与古镇密不可分。会稽山主脉连绵不断,西望枫桥,继续延伸支脉,形成丘陵、盆地相间分布的地貌,构成了枫桥区地形的基本框架。目前镇区内的紫薇山与凤山依旧占据重要的山水地位,遥遥相望,见证着古镇兴衰与变迁(图2)。


图2 周边山水格局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3.2 古镇建制变迁


在於越时期,枫桥境域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成为於越都邑,山水错杂,可耕可牧。隋朝时期,枫桥境内建渡设驿,已有商埠小市。到了唐宋开始设镇建县,集市雏形已经形成。明清时枫桥文风鼎盛,有文仕之乡的美称。辛亥革命以后,枫桥镇大小店铺300多家,达鼎盛时代。建国后,枫桥经历了撤区扩镇并乡等多次变动,直到2001年成立新枫桥镇,延续至今,并以“枫桥经验”,共建法治社会闻名全国(图3)。


图3 古镇建制变迁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3.3 历史遗存变迁


古镇经过建制变迁后,历史文化遗存按文化类型可分为三类:经商为始的商肆文化类、立治而达的治理文化类、掖仕留史的名仕文化类。遗存中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的主要有寺庙、宗祠、台门民居等古建筑,整体分布上呈现镇区集中、镇域均匀分散的分布特点。随着历史变迁,文化遗存逐渐消逝,现如今已消失的主要是镇区老街商铺和镇域内各藏书楼等。



2.4 非物质文化遗存


非物质文化遗存与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其所在区域每个人的文化精神、情感归属所在。枫桥镇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浙江省级1项,绍兴市级5项,诸暨市级1项,总共7项,拥有传统技艺、音乐、舞蹈等不同类型(表1)。


表1 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览表(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2.5 枫桥特色识别


2.5.1 镇域特色


一是扼山环丘、三溪北汇的山水环境。镇域内枫溪江、栎桥江、孝泉江三江向北汇入枫桥江经浦阳江至钱塘口;镇域西部为连片湖畈平原。作为浙江典型的环山绕水的古镇,山、水与枫桥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自古的枫桥人建设自己家园时就懂得依山临水的原则,大至镇区、全堂等较大的集聚区,小到自然村居民点,都展现出“依山而布、临溪而居”的人居情怀。


二是枫桥的历史发展贯穿着三大核心特色文化:经商为始的商肆文化、立治而达的治理文化、掖仕留史的名仕文化。其中的治理文化又因为社会制度与地方治理主体不同,分为以宗族文化为代表的古代治理文化和以红色文化为代表的现今治理文化;名仕文化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枫桥早期以人化神进行崇拜祭祀的信仰文化以及唐宋以来的名贤文化。


2.5.2 镇区特色


一是形成了依山汊水、三桥五市的商镇格局。枫桥镇区自古以来的自然格局变动不大,东依紫薇山,山下枫溪江分两溪包裹古镇区核心部分;人工格局脉络也一直较为清晰,在镇区两溪上的枫桥、五显桥、采仙桥与东西南北中五市是商镇最为重要的格局要素。 


二是十字主街、坊弄串联的街巷肌理。枫桥历史街巷肌理保存较完好,十字主街连接杭州、绍兴、诸暨、嵊州,承担五市商业核心功能及交通功能;此外,以巷弄以典型的鱼骨状形态连接各坊,构成古镇全貌,通行便捷、四通八达,为典型的江南滨水古镇街巷肌理[3]。 


三是外敛内张、内藏乾坤的建筑风格。枫桥传统建筑以绍兴台门为主,外表朴实无华,内部装饰精美。镇区古建筑保存着梁架、牛腿、省替、门窗、石雕、砖雕、木雕等体现雕刻装饰艺术的构件,展示枫桥人民自古的创造才能。


03

枫桥发展现状及问题



3.1 点状严格保护为主、镇域全面保护乏力


重古镇区、轻全镇域。枫桥目前主要以点状单体的保护为主,已有的保护规划年代过早,且只限于枫桥镇区范围,对镇域的历史文化资源缺乏梳理和全面的保护控制要求。随着枫桥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后期应逐渐从全域保护的视角下完善保护内容,提出保护要求和措施。



3.2 文化体系不够清晰、文化定位有待明确 


重物质空间、轻文化空间。枫桥现状文化多元而杂乱,历史遗存与主要文化脉络缺少梳理与联系,导致枫桥“文化涣散、无强主题”的文化现象,应在规划中对枫桥文脉进行详细梳理,构建文化体系,明确文化定位,重视文化空间打造。



3.3 文化要素挖掘不够、潜在资源逐渐破败


重文保单位、轻历史建筑。枫桥镇目前已登记和整理的保护要素数目少于现存历史要素数目,缺乏对潜在历史文化资源的梳理和保护,易在近期开发建设中造成破坏,不利于枫桥古镇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04

保护规划思路



4.1 聚焦保护对象


4.1.1 古镇发展评价体系构建


发展是历史文化名镇区别于其他历史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历史文化名镇能否在得到保护前提下,谋求新的建设模式,使得社会经济发展与现代化生活得到改善[4]


本文通过对古镇指标评价体系分析,对枫桥镇全域范围内的保护要素指标进行打分评价,分析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缘由,并从价值特色与保护措施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表2-3)。


表2 价值特色方面措施建议(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表3 保护措施方面措施建议(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4.1.2 历史建筑与传统风貌建筑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本次评估划定备选建筑37处,为现状风貌次于历史建筑,但建筑年代久远,院落形态基本完整,存在保护的必要性,并有可能成为历史建筑的建筑,对其展开相对全面和合理的评估,根据得分结果罗列“推荐文保单位或历史建筑”与“优秀传统风貌建筑”(表4)。


表4 历史建筑与传统风貌建筑分类一览表(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4.2 提出古镇保护规划思路


保护措施围绕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部分展开,前者通过建立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分层级保护体系,分三个主要层次,分别为镇域、历史镇区和历史文物古迹层次,从宏观——中观——微观建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后者针对非物质文化不同类别提出相应的传承保护方法,系统梳理枫桥镇历史文化名镇在发展过程中对于保护还原、传承利用的对应对策。


05

规划发展研究



5.1 镇域整体保护


通过对枫桥镇域的资源摸底和提炼,构建“一心两轴多点,一环三带一片”的镇域总体保护框架,并分别提出保护要求和策略,全域保护其历史空间形态(图4)。


图4 镇域整体保护结构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其中“一心两轴多点”为历史文脉格局的保护。确定历史镇区为保护核心区域,注重保护其空间形态与传统建筑风貌,完善环境景观要素,彰显古镇特色。并划定水陆文脉双轴,沿轴线保护相关历史遗存要素,注重保护要素的轴线联系与周边环境提升。


“一环三带一片”为自然生态空间的保护。保护紫薇山、凤山等古镇周边山体为重点的环状群山环境,梳理以枫溪江、五显桥溪、东溪、栎桥江等主要河道为主体的河道系统,整治湖头畈、西畈、青龙畈、全堂畈等镇域湖畈环境。


对于自然山体生态环境,注重保护山体自然景观原貌,确保森林覆盖率,维护山脊轮廓线;严格保护紫薇山与古镇及周边重要山体之间的互视视野走廊;管制山体中村落无序蔓延。


对于河流水体生态带,通过对镇域内水体生态环境管制,禁止在重要河段两侧进行各种破坏性活动,并且加强桥头、埠头等重要空间节点规划设计,营造枫桥独特的水生态环境。


对于田园湖畈生态片,划定田畈具体保护边界,保护田畈生态系统,恢复传统田园湖畈场景,禁止进行破坏性建设,政府可有选择性得扶植开展生态农业观光项目。          



5.2 历史镇区保护


划定枫桥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范围线,并提出保护要求(图5)。


图5 镇区保护区划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5.2.1 古镇核心保护范围保护措施


古镇核心保护范围内应严格保护枫桥镇前店后院的传统风貌以及人文景观。范围内的青年街、和平路等传统街巷应保持原有铺装风貌及空间尺度,对于能较好反映传统文化的特色空间,如街头空间、桥头空间等应保持原有空间形式。五显桥溪滨水沿线风貌应保护原有的江南水乡特色,避免建设城市化的景观风貌。


5.2.2 古镇建设控制地带保护措施


严格控制古镇建设控制地带内新、改、扩建项目,各建设项目均应按各保护条例和有关规定进行,并与传统风貌建筑相协调。建筑风貌可新旧有别,延续文脉;对影响风貌的构筑物,视情况进行整改或拆除;建设项目优先考虑古镇内公服设施、市政设施和公园绿地等民生类的项目。滨水沿线的保护要求应与古镇核心保护范围相协调。



5.3 历史文物古迹保护


为使保护工作落实到位,依据相关规定,划定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制定相应保护图则,加强指引和实施。其中,保护范围指对保护单位本体及周围一定范围内需要重点保护的区域[5],包括净空范围,需严格遵守相关保护要求;建设控制地带指对保护单位周边环境的考虑,在保护范围之外,考虑保护单位的类别、规模、周边环境等要素的实际情况合理划定(图6)[6]


图6 保护要素保护区划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5.4 非遗文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遗存的活化石,静态保护只会使其日益萎缩,结合政策法规建设非遗传承机制、、建立数字化保护档案、构建产业运作体系以及培育非遗旅游景区,可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7]。确定需要保护的对象与级别,明确需要提升级别的一般非遗文化项目。对于列入绍兴、诸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应该按照各级保护规划要求,实行重点保护(表5)。


表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06

古镇活化利用建议


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应同步跟进,在有效传承文脉的同时谋求发展,兼顾新旧建设的有机融合。围绕历史上“枫桥十景”以及古镇区内新的标志性景观,提出构建古镇区“枫桥六景”,分别为元祐保安、新枫望塔、天竺论学、大部寻商、大庙怀古和五显赏江。


同时围绕枫桥本土核心文化特质,在古镇区策划三条旅游精品线路,分别为古镇风情文化游线:以枫桥古镇为空间主题,依托“枫桥三贤”、“元祐保安”、“天竺论学”等文化景观,开展古镇风情文化游;“枫桥经验”学习游线:以枫桥学院、枫源村为空间主体,串联“新枫望塔”、“大庙怀古”、“大部寻商”、“五显赏江”等重要节点,打造枫桥经验学习游线;“十里枫溪”生态游线:依托枫桥江开展水上旅游交通线,沿溪建设绿道,穿过古镇南部,向南联系“枫桥经验”学习游线。


07

结    语


长期以来,诸暨市、枫桥镇一直注重文物古迹与历史文化遗存保护,随着中央及省市县各级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和支持,尤其是2018年枫桥镇被批准并公布为国家级第七批历史文化名镇以来,枫桥镇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开展古镇的保护工作。历史变迁下的枫桥古镇虽然遗失了众多历史遗产,但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及人文情怀并未发生改变,反而在当今时期显得尤为可贵。如何活化利用其历史资源,在保护与开发并进的社会下是一个巨大考验。


本文在全域保护视角下分析枫桥现状情况,针对性的提出枫桥的保护思路和规划发展模式。尊重历史,延续枫桥古镇发展脉络,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突出其扼山环丘、三溪北汇的山水特色以及桥巷交织、民居鳞次栉比的传统聚落空间特色,解决好古镇保护与建设发展、活化更新,长远利益与当下利益的关系等等。希望能够对当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规划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上滑查看全部)

[1]孙毅. 历史镇区的空间解析与设计策略研究[D].东南大学,2017.


[2]浙江推进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建设[J].浙江经济,2018(11):6.


[3]孙慧玲. 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城区居住性街巷研究[D].南京大学,2012.


[4]吴蔚,胡海波,崔晗.千年古镇的前世今生——昆山周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纪实[J].江苏建设,2016(01):48-57.


[5]朱明敏.试论文物保护区划的三个阶段及相关问题[J].文博学刊,2018(01):106-111.


[6]何芩,李凤霞,廖正昕.关于文物保护单位及建设控制地带划定中的思考——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建控地带划定中的体会[J].北京规划建设,2008(03):65-71.


[7]卓么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08):225-227+248.


*本文为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规话名城 | 赵勇:参与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公布工作的点滴体会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理论研究 | 张立:制度视角下东亚地区小城镇建设与规划的经验引介及启示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长三角地区小城镇群落的空间格局及其演替——基于环淀山湖地区的案例研究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