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左焕茸:银针引富路,彩线绣宏图|全国乡土手工艺(刺绣)大赛获奖者

乡产天下 乡产天下 2022-12-31

香包是甘肃省庆阳市广为流传的一种民俗手工艺品,又称“绌绌”。在当地,妇女绣制、男女老少佩戴香包的历史十分久远。据《黄帝内经》记载,生于庆阳的岐伯曾佩戴草药“香包”防疫驱毒,故此法在当地渐成习俗,流传了下来。


左焕茸便是出身于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的一位绣娘。她自幼跟随祖母学习刺绣,后随姑姑一起制作香包,每年农闲时制作,端午前后再拿出去售卖。久而久之,人们都知道南佐村有个能扎会绣的姑娘。
1990年,在刘志学、余振东几位老师的指导下,左焕茸对香包刺绣技艺进行深入学习,开始设计制作大幅刺绣作品和香包挂件等民俗产品,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2005年,她注册成立了庆阳群英香包有限公司,不仅自己绣香包,还把手艺传授给全镇及周边区域的下岗女工、农村妇女、残疾女性,由她培训出来的500多名学徒中,已有许多人自立门户开店卖香包致富。


“1979年结婚,那时候家里穷,每年靠喂猪,养羊维持生计,一年到头根本攒不了多少钱,为了生活,还在工地上扛过砖头,街道上摆过地摊,仍摆脱不了贫困。”左焕茸回忆,“直到1996年,我在桐树街口摆地摊时,看见一位老奶奶卖小香包,一个两元钱,有好多人围着买,我当时就眼睛一亮,做这个我内行啊。”于是她回家赶着做,加班做,连做5天,拿到街上售卖的香包不一会就卖了380元。
“小香包成本小,几乎全利润,比喂猪养羊强多了。在工地上抱一天砖头才挣不到20元,做香包不晒太阳每天就能挣70元。”左焕茸说,静下心一算,做香包才是适合自己的工作。从那时起,左焕茸便开始专心做起香包。“刚开始的时候人手不够用,招了几个学徒和我一起加班加点赶工。秋天还能过得去,可到冬天就受罪了,因为没钱买煤架火炉取暖,经常是手冻得青一块紫一块的。”随着带的学徒越来越多,订单也越来越多,左焕茸成立了庆阳群英香包有限公司,一心要做出纯手工、保质保量、物美价廉的产品。
创业初期,左焕茸靠着自己的一股子“闯”劲,走南闯北,带着几十公斤的刺绣品,挤火车,坐汽车,走街串户推销产品。饿了吃口干馍,渴了喝口凉水,晚上睡地铺,白天跑市场,硬是靠着不怕吃苦的精神,打开了一片天地。


公司在左焕茸的带领下蒸蒸日上,建立了厂房、展厅、教室、宿舍和刺绣车间共计80余间,总占地2240平方米,建起了文化集市,入驻公司6家,带动相邻周边县、区、乡、村140余户农户从事香包制作工作,常年设有香包刺绣、艺术剪纸培训班。公司开发出了“龙凤呈祥”“福禄寿喜”“麒麟送子”等1000余种造型别致、构图新颖、质量上乘的香包刺绣产品,30余种保健药枕,除销往北京、广州、上海等大中城市外,还出口德国、法国、瑞士、奥地利等国家。
为了带动更多的人发展香包产业,2013年左焕茸成立了“鸿泰香包刺绣协会”,专门从事香包的设计、制作和香包刺绣技艺的传承。目前,协会有从事香包刺绣的会员1200余人,其中国家级艺术大师13人,省市级艺术大师52人,带动相邻周边贫困妇女家庭1200多户从事香包生产。协会工作的开展为推动庆阳香包刺绣技艺不断创新进步、推动香包刺绣文化传承和发扬起到了积极作用。


近几年来,左焕茸还在各级妇联的大力支持下,为各县区妇女传授手工刺绣技能,解决了当地农村妇女为了生存常年在外务工造成留守老人和孩子无人照顾的社会问题。对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和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起到了推动作用。
同时,左焕茸连续10余年义务为庆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培训香包刺绣技艺,常年培训农村贫困妇女、留守妇女、下岗职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妇女,并通过多种渠道对学员作品进行宣传、销售,帮助学员将劳动成果转化为经济收入。左焕茸说:“不能只管自己富裕了,还要带着周边众多参与香包刺绣事业的广大农村妇女们发家致富,一起过上美满、舒适、快乐的生活。”
  
编辑 | 包睿  张子煜


往期回顾

欢迎投稿:739649351@qq.com联系平台:15876507123(赵飘飘) 

来了,点个赞+在看再走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