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丨科学分析:一年赚多少钱才能过得幸福?
钱并非人类历史与生俱来的东西,却在生活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甚至左右着人们的安全感。如果说食物、健康、性爱和社会关系是人类本能,金钱甚至可以让你放弃这些。为什么金钱追求不是人类本能却胜似人类本能?金钱发挥力量的界限在何处?
1953年,心理学家施瓦布(Schwab)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要求人们尽可能长时间地挂在一根单杠上。
◑ 结果平均每人能挂45秒。
◑ 如果他用催眠术暗示来增加人们的力量,那么挂的时间会增加到75秒。
◑ 当他拿出5美元(大概相当于今天的30美元),告诉人们如果打破前人的纪录就能得到这笔钱。人们平均可以悬挂110秒。
也就是说,金钱的力量可以促使人们发挥出2.5倍的潜力。
1
不是本能胜似本能的金钱追求
我们有很多其他的驱动力,如食物、性爱、社会关系以及健康等。但与金钱不同的是,它们是与生俱来的,被保存在我们的基因中。金钱却不是与生俱来的追求,人类在幼年时期并不会追求金钱。即使是今天,在一些与世隔绝的原始社会形态当中也没有金钱的存在。从这点来说,追求金钱并不是人类的本能。
理性地说,人们对金钱的追求应该局限于对金钱能够购买到的物质的追求,事实却并非如此,金钱的魅力已经远远超出了作为一种交换工具的魅力。在很多时候,人们会放弃那些有真正进化意义的本能需要(如对食物、性爱、社会关系和健康)的追求,转而追求金钱。
我们每天都牺牲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去工作赚钱;明知道对健康有害,还是愿意从事那些高负荷、高压力的工作而赚取更多的钱;甚至愿意用自己的器官去卖钱。并不是贫穷的人才会选择不择手段地赚钱——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人,在已经拥有了此生无忧的金钱之后,还会为了多赚那么一点钱而不惜牺牲健康。
人们对金钱的追求,为什么会超过那些真正有生物学意义的本能呢?
原因是,金钱的象征意义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和保护,导致社会地位的提升。因此,对金钱的追求虽不是本能,却可以替代人们本能的需求。
2
金钱可抵御疼痛
神经心理学家布里特(Breiter)和他的同事一直致力于研究可卡因对于大脑的影响。2001年,他们发现,金钱的奖赏会激活伏隔核、豆状核下延伸的杏仁核和眶回这些脑区。而这种大脑激活模式跟瘾君子注射可卡因以及不吸毒者注射低剂量吗啡所导致的大脑激活模式是一样的。这么看来,金钱是一种让人成瘾的药物。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金钱的巨大魔力。
金钱还能降低我们对疼痛的感受。BBC曾经拍摄了这样一个实验:让一半的被试者数80张一百元的钞票,另外一半数同样大小的80张纸。之后让他们将手浸入一个装满冰块的水箱呆30秒,再在9点量表上评价他们感受到的疼痛。结果发现,数钱组能够耐受疼痛的时间是数纸组的两倍。这也就是说,钱不但降低了我们对疼痛的感受,还增加了我们对疼痛的耐受力。
在另一个实验里,我们发现金钱不但能够帮助抵御生理性疼痛,还能够帮助抵御社会关系破裂带来的心理疼痛。一些观察家认为,这个结论可以为心理伤害的法律赔偿提供证据。在过去,当人们遭受他人的诽谤侮辱时,一些人选择起诉要求赔偿,但这种要求听起来不太合理:你受到的是心理伤害,金钱真的能够有效补偿吗?我们的发现提供了这样的证据,即金钱可以缓解心理痛苦。
3
金钱减少了快乐
金钱能够降低我们感受到的痛苦,可是另一方面,金钱也能够降低我们感受到的快乐。
2010年8月,来自比利时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那些薪水高的员工,以及那些之前看过钞票的员工,都更加没有办法从生活的细小事件中感受到快乐。他们做了一个实验:一半被试者在看了钞票之后吃巧克力,另外一半没看钞票就吃巧克力。结果发现,看过钞票之后的人在吃巧克力时感觉更不享受。
这个结论与一个对彩票头奖获得者的经典研究相互印证。那个研究发现,刚刚获得巨额头奖的幸运儿们,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都无法从日常事件中感受到快乐——在感受到金钱带来的巨大刺激之后,跟朋友聊天、和家人相处、晴朗的天气等“小事情”很难再让他们快乐起来。
因此,金钱就像是麻痹感受的药,虽可以降低我们感受到的痛苦,也会降低我们感受到的喜悦。
4
金钱替代和损害社会关系
人类对社会关系的追求具有进化意义的动机。比起其他动物来,人类不算强壮,又没有毒牙利爪,跑得也不是太快。最糟糕的是,人类生命的前几年都十分脆弱,不能离开他人的照料而生存。很多动物一生下来就能行走,但是人类要一年之后才能蹒跚迈步。因此,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只有在群体当中才能生存。社会关系对于生存至关重要,被群体或者他人所抛弃或排斥常常意味着灭顶之灾。因此,对社会关系的追求印刻在了基因之中,成为人类的本能。
前面提到,金钱可以作为社会关系的替代品,提升社会地位,带来安全感和心理上的保护。但是,作为社会关系的替代品,金钱却损害了社会关系。
2006年,明尼苏达大学凯瑟琳·沃斯(Kathleen Vohs)发表在《科学》杂志的一系列实验研究发现,当在看到或想到钱之后,人们会变得更加不愿意帮助他人,在自己需要帮助时也更不情愿向他人求助;跟人交谈时,离他人的距离也更远。金钱让我们以为有了自己就够了,不再需要跟他人建立联系。
金钱虽然是一种交换工具,但对人际交往却通常不合适。邻居帮助了你,你可以送他一篮子水果,却不能给他钱。虽然钱是最有效的礼物,但是在很多国家,圣诞节礼物不能简单地写张支票寄过去。在中国,虽然过年过节时可以送钱,但也不能赤裸裸地将一叠钞票递过去,而是将钞票隐藏在一个红色信封里才可以当成礼物。
另外,两性关系也忌讳金钱交换。用性与钱交换是很大的耻辱。但是,金钱交换又不可避免,于是很多文化中都规定了繁琐的风俗来掩盖这一事实。比如,送彩礼以及男性养家糊口这一类的风俗会被约定俗成。婚姻中的很多争执都源于金钱。
事实上,婚姻当中对金钱的争议不光是金钱本身,还牵扯到金钱所代表的权力和地位。例如最近的研究表明,当女人赚钱比男人多时,男人更容易出轨。女人似乎也明白这一点。在1992年对英国家庭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当丈夫失业之后,一些妻子会选择辞职来避免家庭因权力倾斜而出现的矛盾。另外,当婚姻破裂时,金钱的分割会变成很重要的话题,而这种对金钱赤裸裸的争夺会进一步导致关系的疏远和恶化。
因此,金钱可以作为社会关系的替代品,但这种替代会损害到社会关系。因此在很多社会关系的场合,金钱并不是恰当的交换工具。虽然从理性的角度来讲,金钱是最好的礼物,但是情感上我们却无法接受这一点。
5
金钱知觉
还有很多有趣的现象跟金钱有关。例如,金钱会影响到我们的知觉。在1947年的一个经典的心理学研究中,布鲁勒(Bruner)和古德曼(Goodman)让一群小孩子画硬币。结果发现,穷人家的小孩画出来的硬币比富人家的小孩画出来的更大一些。
另外,一种新形式的货币在刚出现时通常会受到人们极大的反感和抵制。有时候,一些小小的改变都能引起很大的愤怒。1983年,当英国一镑钞票变成硬币时,媒体每天都在谴责这种做法。在美国,1979年政府试图发行一种一美元的硬币,却由于公众的反对而停止了。直到现在,一美元的硬币还是遭到了极大的抵制,无法流通,只能在特殊的场合如购买地铁票的机器上才得到使用。很多时候,这种对新发行钞票的抵制是非理性大于理性的。
与金银这样的贵重金属不同,钞票本身没有多少价值,它更多是一个象征意义,因此形式非常重要。在美元上都有一句话,“In God we trust” (我们信仰上帝)。这就将钞票与超自然的力量联系在一起。钞票上面需要有力的图腾来得到人们的信仰,如国徽和伟人。而且,人们会更认同自己熟悉的图腾,因此当钞票稍微改变一下图案就会引起很大的不安。
金钱的形式还会影响到金钱的使用。1985年,侯赛因(Hussein)就发现人们对于硬币的态度与对于纸钞的态度是不同的。硬币比纸钞花得更快,人们也更不节省。对于零碎的钱和破旧肮脏的钱也是如此。
金钱还会作为人的罪行的替罪羊。圣经上有句话:“对金钱的爱是罪恶的源泉。”但这句话被人们误传为“金钱是罪恶的源泉”。这种对金钱进行污名化的现象在很多语言当中都存在。英文说有钱人是“filthy rich”(肮脏的富人)。就连马克思也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我们最近的研究发现,当人们将自己或者别人的罪行归结于为了钱之后,感觉钱变得更脏了。
6
我们竭尽全力追求金钱,但金钱真的能够让我们幸福吗?
根据美国的统计数据,从1957年到2005年美国的个人年均收入从9000美元增加到2.8万美元,但美国人中,认为自己很幸福的比例始终保持在30%左右。
可能有人会说,幸福感没有改变,那是因为人们还不够有钱。福布斯富豪榜上的人够有钱了吧?他们是不是应该比常人更加幸福呢?并非如此。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家埃德·迪纳(Ed Diener)访谈了400名美国最有钱的富翁。结果发现,虽然这些富豪的收入跟我们有天渊之别,幸福感却并不比普通人高太多。
这就是金钱的边际效用递减。所以,如果平均发放奖金,则薪水高的人感受到的激励远远不如薪水低的人。如果你是为了让公司的平均幸福感上升,那么多发奖金给薪水低的人要更有效,因为同样的钱给薪水低的人会带来更大的快乐。
7
金钱并不意味着幸福,那么幸福的秘诀又是什么呢?
其实,不管是原始部落还是现代后工业社会,幸福的秘诀都是一致的: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感觉受尊重、有一份令人充实的工作,都能够增加幸福感。事实上,加州大学心理学家索尼娅(Sonja)认为,最能够显著预测幸福感的指标就是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人类本能的需求,而对金钱的追求会损害到对社会关系的追求,这也是金钱无法带来持久快乐的另一个原因。
8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应当放弃对金钱的追求呢?
在实验室中我们发现,当人们失去金钱或者当人们缺乏金钱的保护时,人们感受到的疼痛感会增加。这个发现跟丹尼尔·卡尼曼的另一个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一些负性事件给贫穷者带来更多的痛苦,而同样的负性事件给月收入3000美元以上者带来的痛苦效应要小得多。这也就是说,虽然金钱不意味着快乐,但没有钱却能扩大我们感受到的痛苦。因此,人们追求金钱,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得到快乐,而只是为了避免痛苦。
作者为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本文摘编自微信公众号“中欧商业评论”
更多阅读
一年赚多少钱才能过得幸福?
最新答案是30万
你觉得自己挣多少钱才能过得幸福?10万?100万?1000万?还是更多?也许这份数据能让你改变很多看法:大调查发现,虽然“收入多少”与“幸福感”基本呈“正相关”,但年收入在30万元形成一个幸福的拐点。超过三十万的家庭随着收入越高,幸福感逐渐下降。
央视发布《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发现年30万元“高收入”成拐点,再多未必就幸福等。
投资意愿趋于稳健
保险成投资首选
大调查发现,2017年中国百姓投资心态整体呈现“稳健”、“保守”状态,“保险”成为了人们投资的“香饽饽”,投资意愿2017年上升到了八年来的最高点。
2017年百姓股票投资意愿基本与去年相当,略有上升,并且是近六年来的相对高位。同时也发现,在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中,三线城市的投资方式更“勇敢”。
30万“高收入”成拐点
再多未必就幸福
大调查发现,虽然“收入多少”与“幸福感”基本呈“正相关”,但年收入在30万元形成一个幸福的拐点。超过三十万的家庭随着收入越高,幸福感逐渐下降。
年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幸福感低于8-12万的家庭。他们当中,感觉到“不幸福”的人群比例几乎与低收入群体(年收入1-3万元)相当。“钱”真的不是万能的。
“情感生活”上升为影响幸福的主因素
什么影响着人们的幸福?大调查用10年时间寻找着答案,发现过去10年,影响中国人幸福感的因素正在发生变化。
情感生活很重要:从整体趋势来看,“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对幸福感的影响已经不再像十年前那么显著,而婚姻情感的影响却在上升。正所谓家和万事兴,一份和谐的家庭关系、一份真诚的情感,对人们的幸福是有多么重要。
不同的情感关系,幸福感又有什么不同?
大调查发现,有“伴侣的人”比“单身的人”更幸福,最幸福的是“未婚有恋人”的人群。“单身人士”真的不开心,想收获幸福,谈场恋爱是个好方法。
“健康中国”提升国民幸福感
从衣食住行到信用环境,从民生期待到幸福感,大调查通过数据,寻找实现全面小康的抓手。
大调查发现,“健康状况”已经在百姓心中成为影响幸福感的首要因素,其他因素是:家庭关系、收入、婚姻或感情生活。
大调查细化对比发现,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工作压力(53.97%)、空气质量(43.79%)、情绪心态(41.82%)、食品安全(37.26%)、饮食习惯(35.54%),选择这五项的受访者均超过三分之一。
购房意愿持续下降
租售并举时代来临
从这次大调查看,租赁正在成为一种城市居住方式,租售并举的居住时代正在来临。
大调查通过数据洞悉百姓财富观的变化,发现过去三年,百姓购房意愿持续下降,将近8成的年轻受访者表示,如果租房子品质足够好,或者租期足够稳定的话,愿意一直租房。
这个结果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可以预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正在深入民心,中国房地产业租售并举的时代正在来临。
小城最温暖
幸福感“十项全能”
“小城市”幸福感来自哪里?简言之就是“十项全能”——对目前生活状态的打分,从收入状况到食品安全,从住房条件到交通出行,大调查列出的10个选项地级市全面超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小城”居民不仅感受幸福,对未来也更有充满信心。
大调查发现,有56.73%的地级市受访者认为2017年他们的收入将会增加,远超过大城市。预计收入会减少的比例,也低于大城市。
一线城市“忙充电”
二线城市“重养生”
70后成为2017年更愿意投入“自身大脑建设”的主力,有着强烈的教育培训需求;不同收入的人群中,年收入在3-8万和20-30万的受访者在教育培训上的消费意愿最高。
从区域看,一线城市在“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上,表现出了明显高出二三线城市的消费意愿;以北京为代表的所有一线城市均在“教育培训”消费意愿的前十位。
消费升级
旅游成消费首选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6%,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日趋见强。
从旅游到保险、从汽车到家电;哪些行业会火爆?哪些行业会预冷?大调查通过数据洞察消费者行为,精准预测市场热点和趋势。
中国百姓买买买的行为背后,消费意愿和品牌偏好发生了什么深刻变化?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有什么启示呢?
大调查数据显示,旅游(45.52%)、电脑等数码产品(42.33%)、家电(40.42%),被受访者列在了2017年预期消费的前三位。这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发力领域相当吻合。
比对大调查历史数据发现,旅游、家电、数码产品、保健养生均已连续三年呈上升态势,其中,“旅游”持续三年被受访者列在消费意愿的首位选项。
这些表明,百姓收入水平提高后,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追求,消费升级正注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价值的是,大调查设置了专门问题——“消费者愿意为商品的哪些因素买单”,结果显示,受访者最看重的是质量和耐用性(71%)、安全可靠性(53.7%)、品质和质感(31.8%),“明星效应”排位最低。把握这些来自消费者的数据,有利于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精确的方向。
超过55%的受访者预期
2017年收入会提高
大调查数据显示,超过55%的受访者预期2017年收入会提高,与过去10年的数据对比,处于中高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从2014年起收入高增长预期的受访者比例连续递增,预期2017年家庭收入增长将超过20%的受访者比例为13.52%,达到近五年来最高点,预期收入将持平的受访者比例也在上升。
从省份看,收入信心排名前十的是青海 (67.77% )、西藏(64.89%)、海南(64.86%)、吉林(64.34%)、宁夏(64.00%)、安徽(62.79%)、山东(61.79%)、陕西(60.38%)、贵州(59.80%)和重庆(59.41%)。
这十个省份大多属于我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分布数量多的省份。由此可见,国家改善民生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正在逐步落实并产生实效,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的收入信心越来越足。
谁的收入信心最爆棚呢?大调查数据显示,90后年轻人和60岁以上老人在预期收入增长超过20%中的占比最高,分别达到16.06%和13.37%;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收入信心更足,预期增长超过20%的占比超过17%;有创业意愿的受访者,预期收入增长超过20%的占比则高达30.03%,大致3倍于没有创业意愿的人群占比(11.73%).
由此可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让年轻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国家基本民生保障政策的推进,让低收入家庭对生活改善有了更多向往;离退休金、养老金收入持续上调,则让老年人晚年生活越来越少了后顾之忧。
大调查还发现,自2013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信心持续高于城市居民。
本届大调查中,55.01%的农村受访者认为,2017年收入会提高,高于城镇受访者53.44%的比例。这证明,随着近年各项扶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持续缩小,农民增收信心更强。
健康读本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