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赛事,成功的实践——写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十年
专题主持人:杜小勇教授
2007年9月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会议室召开的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上,华中师范大学郑世珏老师临时提议,开展文科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赛事名称定为“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华中师范大学还积极承办了第1—3届的比赛,2008年7月29日第一届顺利开幕。一场延续十年,深刻影响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学科竞赛活动就此开展起来。其后,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等机构先后加入组委会,提升了组委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大赛的统计数据(见表1),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大赛的发展过程。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大赛的规模越来越大,涉及的师生数越来越多,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支持。据不完全统计,有一半以上的本科高校、一半以上的985重点高校参与了本赛事。
本文标题“精彩的赛事,成功的实践”是大赛顾问、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同志为大赛十周年纪念的题词。他还特别告诉我,这句话完整的表达是“精彩的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成功的教学与竞赛相结合的实践”。
那么,大赛精彩在何处?
第一,精彩在作品上。大赛作品精彩纷呈。这些作品都是从全国众多的作品中选拔出来的,具有很好的创意和技术,水平很高,其中不乏学生成功的故事。
第二,精彩在内容上。伴随大赛规模的扩大,竞赛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要求也呈现多样性,为此,大赛先后设立了软件应用开发、软件外包、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组、普通组)、数字媒体主题类(中国民族文化、动漫游戏、微电影、微课程)、计算机音乐(专业组、普通组)等分类竞赛。大赛名为“计算机设计大赛”,强调创意和计算机技术手段的结合,即一方面强调作品在构思和创意方面的创新,另一方面还要强调计算机技术手段的运用和实现效果。这是区别于其他计算机大赛(如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人工智能大赛等)的重要方面。计算机音乐大赛推动了我国电子音乐专业的发展,以今天“新工科”的视角来看,就是一个成功的新专业。
第三,精彩在志愿者精神上。大赛没有国家拨款支持,由于是基础教学的大赛,也难以获得企业赞助,这就需要在大赛的组织中强调志愿者精神。一大批的教练、评委、工作人员、组织服务者等,为了大赛的成功,在时间和精力上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存在,大赛会黯淡许多。
大赛的成功体现在何处?
第一,探索教学与竞赛相结合。同济大学龚沛曾老师在总结大赛的文章中,将这种探索归纳为7个方面:结合专业、学以致用、实践教学、学会学习、探究意识、创新能力和团队力量。
第二,总结规范办大赛的经验。大赛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包括坚持“三公”的竞赛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强调“三安全”底线意识:内容安全、经济安全、人身安全;以及规范大赛相关会议制度(2015年起),如每年3月召开国赛与省级赛负责人会议,对当年大赛进行动员、启动,同时对各赛区技术人员进行竞赛平台的使用培训。大赛期间要举行准备会、评委说明会等。每年10月召开当年大赛的总结会议,同时对次年大赛优化进行研讨等。
第三,形成三级赛的组织模式。为了不断提高大赛的受益学生面,按照“校赛是基础、省赛是核心、国赛是高潮”的思路组织大赛,鼓励与教学过程结合起来组织校内赛,而且允许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专业知识后,回过头来参赛,可以提高大赛作品的质量;鼓励有条件的省市组织省级赛,特别是高教厅发文组织大赛,提高大赛的权威性,然后在省赛的基础上每年再组织若干场全国范围的大赛。
为了纪念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十周年,我们在组织大赛十周年纪念大会的同时,特别设置了程序委员会,进行大赛与计算机基础教育论文的征集。今年是第一次,希望能成长为国内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学术交流平台。
主持人简介:
杜小勇,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及常务理事、数据库专业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为数据库系统、大数据管理与分析、智能信息检索、知识工程等,duyong@ruc.edu.cn。
(完)
更多精彩:
高校科研人员注意!国务院这个文件要给你扩自主权、提经费、减审批!
喜讯:《计算机教育》跃居《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2017版》Q1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