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寸博览】中国现代科学家系列邮票欣赏

鼓山邮客 鼓山邮话 2022-04-24





点击上方“蓝字”,发现更多精彩。




小编按语

自1988年以来,中国邮政先后发行八组《中国现代科学家》系列邮票,展现了34位科学巨匠,特整理如下----


《中国现代科学家(一)》(J.149)

1988年4月28日发行,一套4枚,分别为地质学家李四光、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物理学家吴有训和数学家华罗庚。邮票规格40mm*30mm,设计者邹建军,北京邮票厂影写印刷。 

李四光(1889-1971),湖北黄冈人。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开创气象教育事业,创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组建早期的中国气象观测网,开展物候观测、高空探测及天气预报等业务。在台风、中国季风及大气环流、气候区划、物候、气候变迁等研究方面都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在中国首先提出季风系统这一概念。首创区域气候研究,提出划分亚热带的指标。确定中国八大气候区,确立了气候区划和自然区划的基本轮廓。研究中国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其成果对气候变化研究有重要贡献。主持并参加我国各区域资源等综合考察,做出了重大贡献。 

吴有训(1897-1977),江西高安人。主要从事近代物理学特别是X射线散射光谱方面的研究工作,是中国开展近代物理学实验研究的先驱者之一。20年代在康普顿的X射线散射研究中进行了多项实验,为康普顿效应的进一步确立和公认做出了部分重要工作。 

华罗庚(1910-1985),江苏金坛人。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在解决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难题、华林和塔里问题改进、一维射影几何基本定理证明、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等方面获出色成果。


《中国现代科学家(二)》(J.173)

1990年10月10日发行,一套4枚,分别为医学家林巧稚、天文学家张钰哲、化工学家侯德榜和农学家丁颖。邮票规格40mm*30mm,设计者杨谷昌、刘向平,北京邮票厂胶版印刷。

林巧稚(1901-1983),福建厦门人。早年从事胎儿宫内呼吸的研究;对滋养细胞肿瘤发生及发展规律、女性盆腔结核的发生及其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进行了大量科普宣传和妇幼保健工作,有着精湛的医术。 

张钰哲(1902-1986),福建闽侯人。发现1125号小行星,命名为“中华”。30多年来拍摄和领导拍摄到7000多次小行星和彗星的精确位置,发现800多颗小行星和3颗命名为“紫金山”的新彗星。应用天体力学基础理论对人造卫星轨道问题作了开创性研究。开创并领导了天文学多个领域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在天文学史研究、天文仪器研制、天文科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侯德榜(1890-1974),福建闽侯人。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开发、建设和生产做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首先在实验室完成连续生产纯碱和氯化氨的联合制碱工艺。此法被世人称为“侯氏制碱法”,为世界制碱技术开辟了一条新途经,并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丁颖(1888-1964)广东茂名人。将中国稻作区域划分为地域分明、种性清楚的6个稻作带,并指出温度是决定稻作分布的最主要生态因子指标,对指导生产有重要作用;在国际上首次将野生稻抗御恶劣环境的种质转育到栽培稻种中,育成的“中山1号”在生产上应用达半个世纪;选育水稻优良品种60多个,创立了水稻品种多型性理论,为品种选育、良种繁育和品种提纯复壮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现代科学家三)》(1992-19J)

1992年11月20日发行,一套4枚,分别为数学家熊庆来、微生物学家汤飞凡、医学家张孝骞和建筑学家梁思成。邮票规格40mm*30mm,设计者魏楚予,辽宁省沈阳邮电印刷厂胶版印刷。

熊庆来(1893-1969) 数学家、教育家、男、汉族、云南弥勒人。是最早将近代数学引进中国的数学家之一。在高等学校讲授数学理论的同时还编写了大量的教科书和讲义。曾与其他教师联合捐款资助有才能的学生出国深造。他还破格推荐华罗庚到清华大学工作、又推荐华罗庚去英国留学。培养了大批有为的青年数学家。 

汤飞凡(1897-1958),湖南醴陵人。中国最早研究支原体的微生物学家之一。为病毒病因说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期间,为预防天花、黄热病、鼠疫等疫病作了大量的工作。找出了一些预防沙眼的方法,解决了沙眼致盲问题,为预防和治疗沙眼做出了贡献。1981年获国际沙眼防治组织追赠颁发的“沙眼金质奖章”。 

张孝骞(1897-1987)医学家。湖南长沙人。中国胃肠病学的奠基人。对人体血容量、胃的分泌功能、消化性溃疡病、胃溃疡与胃癌的关系、腹腔结核、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诊断和治疗了许多疑难病症;重视医学教育的基础学科和临床基本功的训练、学生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培养,为中国医学界培养了大批人才。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在东北大学创办建筑系。在北京加入了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机构—中国营造学社。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亲自主持并参加调查过2000多处古代建筑的实例,积累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资料,对中国古代建筑、古代艺术的发展、特征和成就进行过系统和深入的研究。1949年后,积极参加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工作。主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参加了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领导清华大学建筑系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人材。


《中国现代科学家(四)》(2006-11J)

2006年5月13日发行,一套4枚,分别为林学家梁希、桥梁学家茅以升、物理学家严济慈和物理学家周培源。邮票规格40mm*30mm,设计者李志宏,雕刻者:徐永才、马荣、孔维云、刘益民,河南省邮电印刷厂胶雕套印。

梁希(1883-1958),浙江吴兴人。提出了全面发展林业,发挥森林多种效益,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亲自深入调研,领导制订了建国初期的林业工作方针和建设规划,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了林业行政、科研、教育及生产体系,促进了新中国林业的蓬勃发展。长期从事松树采脂、樟脑制造、桐油抽提、木材干馏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创立了中国林产制造化学的学科。 

茅以升(1896-1989),江苏镇江人。我国土力学的开拓者,也是杰出的科普工作者。30年代打破外国人的垄断,在自然条件比较复杂的钱塘江上主持设计、组织修建了一座基础深达47.8米的双层公路铁路两用桥,获得了重大成就。钱塘江桥的建成,成为中国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方法,致力教育改革,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桥梁工程专门人才。主持铁道部科学研究院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严济慈(1900-1996),浙江东阳人。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光学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开创人之一。在压电晶体学、光谱学、大气物理学、应用光学与光学仪器研制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周培源(1902-1993),江苏宜兴人。主要从事物理学基础理论中最难的两个方面即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引力论和流体力学中湍流理论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果。在发展中国教育事业和组织领导国家科学文化事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现代科学家(五)》(2011-14J)

2011年5月25日发行,一套4枚,分别为石油化工学家侯祥麟、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应用力学家钱学森和生物物理学家贝时璋。邮票规格40mm*30mm,设计者陈景异,北京邮票厂影写印刷。

侯祥麟(1912—2008),出生于广东汕头,中国化学工程学家、燃料化工专家。长期负责我国石油科研机构和队伍的组建及科研计划的管理。参与历次国家和部门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协调和实施。为发展中国炼油工艺新技术、研制航空煤油和合成油脂等新产品做出了贡献,是中国石油化工业的开拓人和奠基人之一。 

钱三强(1913—1992),出生于浙江绍兴,籍贯浙江湖州市。核物理学家,中原子能科学事业的主要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与钱学森、钱伟长被周恩来总理合称为“三钱”。在核物理研究中获多项重要成果,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发展和“两弹”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1999年被国家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1911—2009),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杰出的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也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火箭之王”和“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在应用力学、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等多个领域取得出色研究成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贝时璋(1903—2009),出生于浙江宁波,实验生物学家,细胞生物学家、教育家。我国细胞学、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是我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一直从事实验生物学研究工作,对生物的细胞常数、再生、性转变以及细胞的合成和分裂、细胞重建等做了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著。


《中国现代科学家(六)》(2014-25J)

2014年10月16日发行,一套6枚,分别为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核物理学家邓稼先、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和计算机科学家王选。邮票规格30×50mm,设计者毕建勋,北京邮票厂影写印刷。

王淦昌(1907—1998),江苏常熟人,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赵九章(1907—1968),浙江吴兴人,中国动力气象学、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的奠基人,为中国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郭永怀(1909—1968),山东荣成人,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领导超生速流、爆炸力学、电磁流体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为“两弹一星”的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核试验技术上的组织领导者之一。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朱光亚(1924—2011),湖北武汉人,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是中国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组织领导者之一。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王选(1937—2006),江苏无锡人,计算机应用专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为中国新闻出版业普及推广中文计算机排版做出巨大贡献,2001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现代科学家(七)》(2016-11J)

2016年5月8日发行,一套4枚,分别为:地质学家丁文江、农学家金善宝、物理学家叶企孙、气象学家叶笃正。邮票规格30×50mm,设计者李晨,河南省邮电印刷厂胶雕套印。雕刻者:白金、赵川、牛凯、刘益民。

丁文江(1887.4.13 —1936.1.5),字在君,江苏泰兴人,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质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独立评论》的创办人之一。丁文江的身上,恰到好处的集合了专门科学家、科学事业的组织者和科学思想的传播者等多重角色。丁文江之精于科学、长于办事,不仅表现在他在我国早年科学事业的组织、管理方面;还表现在他后来的多姿多彩的传奇经历中:他做过北票煤矿公司的总经理约5年、孙传芳治下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总办约8个月、中央研究院的总干事,在以上经历中丁文江都做出过影响深远的实绩。 

金善宝(1895—1997),浙江诸暨人,中国农业教育家、农学家和小麦专家,中国现代小麦科学主要奠基人。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农学系,1932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硕士学位, 1934年编著了中国第一部小麦专著《实用小麦论》,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善宝为中国培养了几代农业教育、科研和生产管理人才。早期育成的"南大2419"、"矮立多"等小麦优良品种,最大年种植面积达7000多万亩,为中国小麦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后又发现并定名了中国独有的普通小麦亚种-云南小麦。他主编的《中国小麦栽培学》、《中国小麦品种志》、《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和《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等专著,集中反映了建国以来作物科学,特别是小麦科学的发展与成就。 

叶企孙(1898.7.16—1977.1.13),英文名为 Chi-Sun Yeh,上海人。中国卓越的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旋即赴美深造。1920年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23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叶企孙毕生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对开拓、促进中国物理学及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培育科学技术人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所提倡的教育思想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在国内第一个研究磁学,早年和W.杜安、H·H.帕尔默合作测定普朗克常数h的值,开创高压磁化的正确方法,把压强从200多个大气压提高到12000大气压。创办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北京大学磁学专门组。 

叶笃正(1916.2.21—2013.10.16),又名叶平斋,出生于天津,祖籍安徽省安庆市,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大气物理学创始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开拓者。叶笃正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3年,在浙江大学获硕士学位;194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并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至1985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79年至1987年,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2006年,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叶笃正早期从事大气环流和长波动力学研究,提出长波能量频散理论;20世纪50年代,提出青藏高原在夏季是热源的见解,由此开拓了大地形热力作用研究和青藏高原气象学;提出北半球大气环流季节性突变并引发一系列研究;60年代对大气风场和气压场的适应理论作出重要贡献;70年代后期,从事地-气关系和倡导全球变化研究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现代科学家(八)》(2020-20J)

2020年9月19日发行,一1套4枚,分别为:应用光学家王大珩、固体物理学家半导体物理学家黄昆、核物理学家于敏、数学家陈景润。邮票规格50×30mm,设计者李晨,河南省邮电印刷厂胶雕套印。雕刻者:白金、刘益民、牛凯、尹海蓉。

王大珩(1915.2.26 -2011.7.21),江苏吴县人,生于日本东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原名誉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著名光学家,中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改革先锋。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国留学,先后就读于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谢菲尔德大学。1948年回国。王大珩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特别是国防光学工程事业,在他的领导下研制出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和首台航天相机,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型光测设备。在雷射技术、遥感技术、计量科学、色度标准等方面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1986年3月会同其他3名科学家提出"863"计划建议并获中央批准,促使发展高科技成为实现我国科技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1992年与其他学部委员倡议并促成建立中国工程院。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黄昆(1919.9.2-2005.7.6),浙江嘉兴人,出生于北京。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1941年(中华民国三十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8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获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加入九三学社。 曾先后荣获199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和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主要从事固体物理理论、半导体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

于敏(1926.8.16—2019.1.16),核物理学家,生于河北(现天津市)宁河。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在我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我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于敏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4年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8年12月18日,颁授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9月17日,被授予 “共和国勋章”。 

陈景润(1933.5.22—1996.3.19),福建福州人,当代数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在逆境中潜心学习,忘我钻研,取得解析数论研究领域多项重大成果。1973年在《中国科学》发表了“1+2”详细证明,引起世界巨大轰动,被公认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国际数学界称之为“陈氏定理”,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华罗庚数学奖等。2018年12月18日,授予被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资料整理、编辑/鼓山邮客



【方寸博览】古希腊七贤

【方寸博览】联合国《团结一致抗击新冠》附捐小全张边纸口罩中的文字

【方寸博览】 “国家名片”上的亮丽浦东

【方寸博览】“邮”览故宫博物院

【方寸博览】世界上最大的邮票

【方寸博览】2020年上半年纪特邮票版票欣赏

【方寸博览】端午划龙舟

【方寸博览】邮票铭党史 锤镰铸丰碑

【方寸博览】世界上最早的菱形邮票

【方寸博览】新中国邮票上的珠穆朗玛峰

【方寸博览】唠唠扬子鳄

【方寸博览】白鲟

【方寸博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五十周年》纪念邮票将发行

【方寸博览】国外新邮·英国新邮票(普票)

【方寸博览】新中国植树邮票欣赏

【方寸博览】2019年版式二、版式三发行资料&欣赏,建议邮友收藏!!!

【方寸博览】《中国剪纸(二)》特种邮票发行背景

【方寸博览】聪明的鼠

【方寸博览】盘点2019年的异形邮票

【方寸博览】新中国邮票上的医学家

【方寸博览】陶瓷壁画

【方寸博览】辅币邮票

2021《辛丑年》生肖邮票图稿亮相

【方寸博览】列支敦士登邮政发行与中国建交70周年邮票

【方寸博览】万世师表--盘点新中国邮资票品上的孔子

【方寸博览】《莫高窟》特种邮票将发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