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英语裸考,凭借专业课我复试逆袭25名考上北大新传!
北大胡师姐
北大新传院研究生
专业从事新传考研辅导6年
带出百余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
沪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师
我的背景
我的本科是普通的北京一本院校,提前批,双非,广播电视学专业。由于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自己的兴趣,而且自己在刚入校就准备毕业后出国留学,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中并没有学到多少的理论知识,主要做了很多和传媒相关的实践活动,比如办杂志、影视视频制作、实习等等。所以在考研这个选择上,传媒的科班出身并没有给我太大的优势,所有的理论知识,基本都是在考研的过程中重头学起。
所以跨专业的朋友们不要担心,考研的知识和本科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并不重合,大家的起点基本一致。我是在毕业之后决定要考研的,并且在大四下半学期四月,辞掉了当时的工作,也没有准备出国留学的申请。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在一段时间只能做一件事情的人,任何的外界因素都有可能会影响到我当下做事的效率和精力,可能是因为看清了自己的能力,所以在Gap的这一年,只给自己留下考研这一个选择,背水一战,风险很大,但是也是逼迫自己用心用力的方法。
选校及专业
选校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对于新闻传播专业来说,不同于法律和部分经济学的专业,不同的院校的出题方向是不一样的。我当时只想选择北京的院校,细数之下,选择了人大、中传和北大三所院校。人大和中传的MJC都要考史论,相比之下北大MJC专硕出题会更灵活,不会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的历史或者理论,更多的会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应用能力,出于自己不喜欢背诵,所以选择北大。
北大的新闻传播专硕有以下几个方向:有新传学院MJC,新媒体院MJC,深圳财经学院MJC,还有中文系的创意写作专业。学硕的话,因为对自己的英语水平不是很自信,而且北大学硕的招生率非常的低,竞争相当激烈,为了降低难度,专硕的四个方向就是我的选择。对比分析下来,新媒体院需要掌握社会学研究方法,创意写作专业我不是很了解,深财不在北京,所以我就选择了新传学院的新闻传播专业来报考。
专业课
北大的新闻传播专硕主要考察三个方向:新闻(包括实务,近几年考得比较少)、传播、广告。其中新闻和广告部分占三分之一左右,而且相对比较简单,容易学习和入门,传播的考察占主要部分,学术素养要求较为严格,所以考北大新传,在专业课的学习上这三个部分可以按照2:1:1的时间规划来学习。具体的学习时间规划,会在第四部分详细说明。
传播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它所研究的对象是每个人日常生活都会涉及到的行为和事件。所以对于传播学的学习来说,把理论知识和自身的生活以及个人特色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能让你更好的理解相关的理论,同时也能提高学习的兴趣,把学习当作生活来做,何乐而不为呢?举个例子来说,抖音和快手作为当下最热门的两个短视频app,它的内容为什么会如此受欢迎?为什么年轻的抖音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粉丝?为什么刷抖音视频那么上瘾,丝毫不知道时间已经过去了好几个小时?这些问题,可能是你在平时不经意间想到但是却没有认真思考的问题,而学习了传播学之后,这些问题都可以解答出来。
你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还能这样运转。这种的观念说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的做到却是有些难,我是在十二月的时候才真正体会到这一点,还好是在考试之前领悟到了这一点,还不算晚。
学习日程规划及读书推荐
前期
我在四月的时候决定辞职继续考研,但是又是毕业季,毕业旅行、论文答辩、毕业典礼还有学校的各种琐碎事情很多,学习的时间很少,基本上是短短续续,也没有具体的时间规划,只读了《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
七月、八月——只有读书使我快乐
如果你和我一样开始准备的时间比较晚,那这两个月的时间一定要利用好,充分打好基础。专业课方面要把郭书读透,同时要对传播学理论知识5w的框架要熟记于心:控制研究-内容研究-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以及国际传播、传播学史和传播学派。做到提出一个传播学相关知识,可以说出来大致的内容,不要求死记硬背,但是要结合案例理解透彻。同时在休闲时间读一些课外书,大约一个月读两本左右。课外书也是和传播学相关的书籍,在读的过程中做好笔记。
我的政治是从八月才开始看视频课的,开始的太晚,又是理科生,所以每天会用两个小时来听课和做题,但是并没有什么用,记不住的还是记不住。英语几乎没有怎么复习,大概就是传说中的裸考上战场的,所以政治英语在初试的时候拖了后腿。也希望师弟妹们可以吸取我的经验教训,千万要重视公共课的复习,相信其他的高分师兄姐会有很好的经验分享。
九月、十月——不知所措的时候读书就好了
九月是巩固基础的关键,同时可以加上背书。但是我的九月有一点不在状态,怀疑人生同时又怀疑自己,导致在十月初胡师姐补习班模拟考的时候连卷子都没有写完,整个人脑子空白。上完课之后学习的感觉稍微有些恢复,在十月复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开始整理经典专题,比如舆论、社会化媒体、社群、广电热点等等。
回想起来,这九月是我考研阶段最难熬的时光,学的不会,记得不对,答非所问,脑子全懵说的恐怕就是我了。考研最大的考验不是学习能力,而是心态的调整。每个经历过考研的学生大概都有这样一段怀疑自己的时候,而且也有很多人因为不自觉的怀疑而止步。就在那段时间,我的朋友总会和我讲:“结果固然很重要,但是战胜自己更重要。”既然选择,就只能风雨兼程。同时,在北京备考的同学可以和研友组团到北大听课,在我最低迷的九月底,我开始每周去听胡泳老师的“西方政治学”,可能对考研答题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但是绝对是调整心态,开阔视野的好方法。毕竟胡老师是学术男神(害羞脸)。
十一月、十二月——相信自己最棒最勇敢
这两个月是体现前期知识储备的阶段,练真题、练模拟题、关注热点、关注实事,同时读论文读论文读论文!杂七杂八的书也不要再看了,翻阅笔记,把理论灵活的运用在分析问题上,是这两个月的学习重点。这个时候我比较推荐组一个学习小组,最好是考同专业同学校的,三个人为上限,大家一起共享优秀的论文和微信文章,也可以互批作业,一起模拟考,彼此分享观点和见解。同时,我想推荐一下胡师姐的考研专项班(不知道今年还会不会开办),专项班会分基础知识、研究方法、新闻评论、专题解析等不同的方面针对性进行讲解,可以根据自己的短板进行选择,我觉得这个课程的含金量非常高。
到了考前的两个星期,不管是热点还是新知识都不要再看了,这个时候要做的是对自己整理专题的整合和消化,同时理出一条自己的答题框架(不同于传统的5w、宏观中观微观)。我整理了一个关于媒介融合的答题框架,基本可以用在所有关于传统媒体转型类型的题目上,具体内容如图。
同时继续加大练题数量,并且做一次全真模考,调整心态,以最轻松的心情上战场。
关于做笔记
每个人都有自己做笔记的方法,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我在最开始读书的时候发现自己有个问题,就是读了后面的忘记前面的,很难把整本书的内容和作者论述观点的逻辑理清楚,这可能就是学术素养不够导致的。后来我在读每本书的时候都会做笔记,大约一本书的笔记会用到A4纸正反两面。具体的笔记内容如下:
笔记关键词三连:观点、金句、思考和总结。
首先要读整本书的目录,大致了解作者的逻辑框架和主要论题。其次在每一章节的阅读过程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一是要提炼作者的中心论点,其次要把触动你的、让你觉得眼前一亮的观点用自己的话摘录下来,同时也要摘录作者的金句(好记忆的、概括性强的,因人而异,方便在答题的时候提高逼格)。最后在读完每一个部分(章节)时,写一段自己关于这一部分的感受(如果没有很惊艳的话可以略过),但是在整本书读完之后一定要写出自己对于作者论述的感受,可以是认可也可以是怀疑,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这对之后分析问题寻找角度有很大的帮助。
读书推荐
a、基础教材(必读 必读 必读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
《范式与流派》刘海龙
《传播学引论》李彬(可以不读完整本,作为对批判学派的补充)
《传播学概论》许静(可以不读完整本,作为对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的补充)
《大众传播的效果》克拉帕(深度理解有限效果论)
《传播学精编》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7》(十二月出)陈力丹
《新闻传播学热点专题80讲》(十二月出)孙翔飞
《创意传播管理》陈刚
《关键时刻战略》陈刚
《广告学精编》
《新闻传播学十讲》陈力丹
《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
b、睡前读物 轻松一刻
《传播学史》
《娱乐至死》
《童年的消逝》
《1984》
《动物庄园》
《我们》
《美丽新世界》
c、进阶读物(读不懂也没关系,但是一定要做笔记的哟!)
《知识的边界》(标星)
《从莎草纸到互联网》(标星)
《公众舆论》(并没有看懂)
《单向度 超真实 内爆》
《想象的共同体》
《删除》
考研复试逆袭
从初试分数公开到公布分数线到复试的一多月,我几乎是处在最高强度的备考中,每天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效率甚至都超过了初试那半年的学习。第一是因为初试排名比较靠后,最终被录取的几率要比排名靠前的小伙伴们低很多。第二,初试的成绩可能会收到笔头文字的局限性,考察的是一个人在考场上的思维能力,而在复试面对面的交谈中,更能考察出一个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反应能力,所以复试的准备切不可掉以轻心。
准备过程
在初试结束到复试的三个月时间中,首先我给自己规划了大量的读书任务。
一月阅读了《爆裂》《二重洗脑》《与大数据同行》《删除》
二月到三月阅读了《从莎草纸到互联网》《人类简史》《未来简史》《消费社会》《菊与刀》以及《交流的无奈》
后期的读书频频率大约是每天4-6小时,一本书用两到三天阅读完毕,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根据书中的逻辑和每个章节总结作者的观点和文中的金句,整本书读完之后,抽出一天的时间对整本书进行回顾,并写下出自己对于作者观点的想法,同时结合原有的知识框架和之前读过的书,写下自己的见解。
比如说我在读《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删除》这几本书的时候,在每一本书读完再读下一本书的时候,都可以找到其他书中的影子,也可以根据不同作者对于历史不同的观察角度,更加全面的了解历史的发展进程。
除了读书之外,重新复习初试的专题笔记,继续跟踪当下的热点事件,也是非常重要的。我比较推荐全媒派、广电独家、北大新媒体和钛媒体这四个公众号,如果你要选择广电部分的题目的话,这四个公众号基本上可以满足对于热点的需求。当然,微博虽然水很深,但是还是需要刷一刷的。同时,胡师姐复试班的热点课程和历年复试真题解析也是补充知识点必不可少的环节。上课+公众号,基本上可以让复试范围逃不过手掌心了!
复试当天
3月14日那天北大周围的宾馆都是满的,晚上我在背英语自我介绍的时候,听到隔壁住的男生也在背,顿时有一种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感觉。15号早晨八点我就到了传说中的北大南门新闻传播学院,领了表格,封了手机,就在座位上一直呆到了下午。下午四点半,师姐终于叫了我的名字准备候场,在考场外足足站了十五分钟,前一个考生终于出来了,忐忑不安的我刚准备提着胆子走进去,师姐出来讲:"你等一下,老师们需要休息一会。"于是我在门外又等了二十分钟,到五点,进入考场。
根据历届师兄姐的回忆,近几年新传的面试风格是比较轻松的,老师们都很友好,也不会像新媒体那样的压力面。我就抱着把问题都按套路答完整,争取不出差错,同时引导老师多问个人简历上的内容,把准备好的的回答完美的展示这样的考场战术勇敢的走进了考场。可是没有料到,快20分钟的面试有十五分钟是对于抽到题目的追问,个人简历的问题也是在抽到题目的大背景下进行追问的。而且每一个问题都是对主问题更进一步的细化,很多的知识点我并没有了解。
比如说,人工智能在编剧行业有具体的应用吗?人工智能在广播电视行业有具体的应用吗?你觉得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取代翻译行业吗?人工智能在未来对广播电视领域会出现哪些具体的挑战?语音识别对于广播电视领域有哪些影响?(老师的问题是很有逻辑的,在此只是举例)
对于人工智能在传媒行业的应用,我了解的只有机器人写作、算法推荐,此外就是阿尔法狗、索菲娅、无人驾驶汽车,如果说切实的广播电视领域的人工智能,并没有具体的案例来回答问题。但是老师问出了这样的问题,在你不知道的前提下,你只能实事求是的说你对这方面的知识确实不太了解,但是在不太了解之后,要把问题转换到你所了解的领域。
比如这道题:你觉得人工智能未来会取代翻译吗?这道题看似是一个封闭性的问题,只需要回答会或者不会就好,但是这样的问题最能够提现出考生的理解和应变能力,如果你只答我认为会或者问我认为不会的话,其实是丧失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老师想听到的不是你的观点,而是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
我当时是这样回答的,我觉得人工智能未来会取代翻译行业,但是这并不是将来人们不去学习其他外语的借口。语言是人类最具创造性的发明,就在现在,还有很多种新新语言的出现,比如我们当下使用的网络语言,人们在新的环境下赋予语言新的含义,而人工智能在目前看来并不具备这样的创新力。其次,人类在记忆和遗忘相互作用下,能够对知识和经验进行输入、输出并总结,遗忘是使人进步的非常重要的能力(《删除》舍恩伯格),而大数据等智能化的数据处理并不能像人的记忆系统一样有选择性的处理信息,这也是人工智能无法匹敌人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所在。
在说完个问题后,老师打断了我:“你说的这些问题是全人类都会面临的问题,具体到广播电视行业,你知道有什么人工智能的应用吗?”(此处省略本人胡侃的10086个字)老师打断并质疑我的当下,我觉得我要凉了,非常精准的绕过了所有的考点。但是毕竟是考试,选择考北大的孩子是不能认怂的,面对老师的质疑也是要有自己的看法的!所以在后面的问题中,碰到不会的我还是按照之前的方法来答,但是在不断地追问中,我终于说出一个关于广播电视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机器人助理主持人,以及从主持人的角度来看未来人工智能对广播电视领域的影响。
再回顾考试当天的情形,觉得真是不可思议。复试的二十分钟,就像是打了鸡血一样有勇气。现在看来,坚定、自信、思考以及初试之后充分的准备,都是让我顺利走过复试这座桥不至于跌落下去的栏杆。选择考研并坚持下来的孩子,都是勇敢者;选择北大并走完这一程,不管最后结果如何,你都是英雄。
大家有任何问题,可在文后留言区留言,胡师姐为你解答。
推荐阅读:
以梦为马,陪你一路成长
不失初心,不忘初衷
北大胡师姐新闻传播考研
微信号 : Miss_M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