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网络社交行为的因素 | 北大新传440真题详解15
北大胡师姐
北大新传院研究生
专业从事新传考研辅导6年
带出百余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
沪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师
18年北大新媒体考研440简答题第二题:网络社交行为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题思路
首先,阅读题目,可以划出如下关键词:“网络社交行为”、“影响因素”。由此可以看出这道简答题的目的在于考察考生对社会化媒体和社交媒体使用动机的理解和看法,所以在答题时应该注意围绕这这两个点进行解答。
其次,分析题目的逻辑关系,把握答题时的逻辑脉络。在解答这道题时,应该要注意明确题目信息是探究什么影响了网络社交行为,而不是网络社交行为导致了什么。在答这道题时,我们可以结合社会学理论促进逻辑的完整性和内容的准确性。
最后,在答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使用案例。逻辑性的答案必然离不开强有力的真实案例的支持。所以千万不要忘记使用贴合题目的案例来充实你的答案!
参考答案: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的普及,各类社交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 Services, SNS)平台如Facebook、微博等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它们以六度分割理论为基础,强调用户之间的相互联系,以特定的内容为纽带建构网民社会交往关系、传递情感共鸣、强化身份认同。
因此,网民共同参与社会化媒体环境中的符号共享和意义交流活动具有明显的互动仪式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网民的自我呈现及身份认同,影响网络社交行为。
一
互动仪式链理论与网络社交行为
1. 互动仪式链理论
“互动仪式”一词来自于戈夫曼,他认为“仪式”是确立社会道德秩序的行为准则,强调微观层次的直接互动,是一种表达意义的程序化活动。互动仪式链(Interaction Rituals Chains)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主要关注个人在社会经验维度中的动力机制。他认为,每一次互动实际上都是一种仪式,都可以将其置于仪式强度连续体的某一种位置上。它的核心机制是高度的相互关注,即高度的互为主体性,跟高度的情感联系,从而形成了与认知符号相关联的成员身份感,为每个参与者带来了情感能量,使他们感到支持、获得信心。
2. 互动仪式链理论与社会化媒体的联系
近年来,社会化媒体的快速发展为网民的互动提供了强大的平台支持。网友通过SNS平台虽然无法彼此面对面,但是却能够彼此相互联系。他们之间的互动充分满足了柯林斯所谓的“仪式”:相聚于同一场所,拥有相同的关注点比如共同的兴趣爱好或公共事件以及能够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网友在社会化媒体上发生的互动就可以看成是一次“互动仪式”,而这种“互动仪式”通过平台的延伸构成一条条彼此关联的“互动仪式链”,最终形成虚拟空间中的社交网络。
二
从互动仪式链理论,看影响网络社交行为的因素
所以,互动仪式链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探究社会化媒体的使用动机的方式和思维,从而发现影响网络社交行为的因素。
1. 社会化媒体推动网络社交行为的产生
首先,社会化媒体所构成的“互动仪式市场”是构成网络社交行为的先决条件。传统媒体时期,柯林斯强调互动必须具有亲身的参与性,群体成员的身体共在是互动发生的必要条件。但是在社会化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用户虽未能处于相同的物理空间,但是却因互联网的即时性、持续性而构成了一种更为真实的空间同在感。群体成员在同一虚拟空间内进行互动,分享更贴近现实的生活场景,从而形成了一种基于虚拟空间用户同在的集体意识和情感联系,促进用户进行信息传播和互动,从而推动网络社交行为的产生。
2. 对“情感力量”的需求推动用户不断投身于网络社交行为之中
其次,现在大多数网民普遍生长于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之中,他们倾向于更加主动地表达自己,在思维模式上也更加注重感觉。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的核心实际上是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个人情感能量和群体团结感。人们进行互动仪式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对情感能量的追逐。比如网易云音乐在年末推出的“年度听歌报告”有效带动全民参与,一些网民通过社交平台看到别人的报告,处于好奇心和认同感进而发布自己的,使得大量参与者之间的情感共鸣点被触发,获得更大的情感满足。
而互动仪式产生的情感不是短期的、暂时的情绪,而是长期的,类似于心理学中“驱力”的概念。用户通过网络社交行为不断积累感情能量。由于互动仪式中参与者的身份地位不同,导致情感也存在差异。获得更多情感的人在互动时往往更加主动,比低情感获得者更加受人爱戴。比如网络直播平台中,主播因自身才华吸引大量受众,他收获的不仅仅是自豪感,还有自我认同感。
不仅如此,柯林斯认为在互动仪式的“市场”上,参与者追求“情感能量回报”的最大化。参与者单次的互动行为所带来的自我满足感、团结感、归属感是短暂的而不稳定的。为了延续这种“情感力量”,用户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力量和经历参与网络社交行为,最终形成“互动仪式链”。点赞作为新型传播媒介,它简化了传统意义上的交往行为,同时顺应用户自我表露的渴望和积累社会成本的心理情感,甚至形成一种群体归属感,证明“我跟你一样”。这种情感力量大多来源于身体或行为的协调一致,从而激发共同的体验感受,为参与者提供情感能量。
综上,结合互动仪式链理论可以发现:网络社交行为借助社会化媒体传播这个“市场”得以产生,又因为用户对“情感力量”的需要不断被用户所采纳。而这两个因素在影响网络社交行为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和延伸。从早期的论坛,到现在的直播、短视频,平台的延伸和发展以及情感需求的增加不仅改善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同时也带动了网红经济等创意产业,使得社会资本增加。
但随着网民的增加、社交媒体平台的多元化,社会中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媒介依赖者。正如鲍德里亚所描述的,我们真实的世界反倒逆转为新媒介表现的附属品,最终将被新媒介消解掉。所以,我们不仅应该接受社交媒体带给我们的便利性和满足感,同时作为用户,我们也应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并始终保持对媒介的敬畏与警惕。
三
参考文献
陈权. 互动仪式链理论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 学子论文选登:2012,10:182-184.
吴迪,严三九. 网络亚文化群体的互动仪式链模型探究. 现代传播:2016, 3:18-20
大家有任何问题,请在文后留言区留言,胡师姐为你解答。
本期推荐:
以梦为马,陪你一路成长
不失初心,不忘初衷
北大胡师姐新闻传播考研
微信号 : Miss_M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