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跨考北大新传二战上岸:“哪有什么不可能!考上了,就是一种强势的可能”



扫码加入21新传考研群



作者心语

正如历史学家许倬云所说,“要将全人类走过的路,都算我走过的路。”这也是经验贴的意义。不是所有的弯路都要亲自去绕一遍,不是所有的雷都要亲自踩一脚,经验贴帮助我们规避风险,总结出胜率较高的路线,节省宝贵的时间。

但仍然需要提前说明的是:不要被经验论的话语束缚你。比如,“理科生政治一般不会拿太高的分”,“没听说过二本能考上的”,“一战没考上的二战就更考不上了”……作者的认知框架在交流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挟带出来,读者如果对号入座就会陷入固定的轨道中。

我在二战的时候受到这种话语影响甚大,常常自怨自艾,直至初试放榜才意识到:哪有什么不可能,考上了,就是一种强势的可能。

接下来为大家带来我的一种可能。



1

决定考研——如何搜集信息做好前期的计划准备



关心时事热点,热爱新闻传播,具有良好的文字功底——这应该是每个打算考新传专业的同学都具有的特性。对新闻事件有敏感度,有亲切感,在平时的生活中自然就会多多留意新传领域的信息。

这样的同学跨考新传,在外人眼里或许冲动、有风险,但实际上,这是水到渠成的选择,勇敢走上专业轨道的开端。

如果你在浏览信息之余,总是有一种想表达的冲动感,忍不住说上几句,忍不住洋洋洒洒的写了长篇博文,证明你有表达观点的习惯,你可以考中传、北师大等新传名校。

如果你看过评论列表,感到大部分网众的发言有些极化,总想说点什么以正视听,或者批判这种生态,证明你有独立思考的意识,你也可以考北大等更加期待新观点的院校。

但只是自我觉察,仍然缺少衡量的坐标。你会难以说服自己,真的可以。
    
的确,在浩荡的考研大军中找到自己的定位,too hard. 两次考研,两次所谓“战略分析”,两次做决定的过程或许可以让我同你们分享一些关于“决定”的见闻。

首先提纲挈领地说,
你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评估自己目前的学习素质;
    2、预计自己能投入的时间及精力的密度;
    3、分析院校历年录取的客观数据;    
   

📌第一点学习素质中,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是“学习习惯”。


请不要轻视,看起来是句空话,却让我反思了一整年:从小学开始反思起,你养成了良好的「坐姿」吗?(可以让你承受更长的久坐时间)

你是但凡开始某项学习任务就非常「专注」的人吗?(“专注力”就像一个无形的墙壁,学霸在里面,你在外面)

你是「记忆习惯」非常良好的人吗?(不说记忆力了,说记忆力就像说智商一样似乎难以解决,咱们只说记忆习惯)
    
记忆习惯我想单独拿出来说,在尤其像新传考研的科目要求中,这一点至关重要。从我自身经验讲,不知道初中还是高中开始,我养成了“潦草看书、反复记忆”的劣质的记忆习惯,这让我在背单词的过程中,总是一次性记100个单词并计划很高的复习频次,后果是,只要稍加懒惰疏于复习,就1个也记不住。
    
如果你已经开始考研单词的复习,你也一定会听到这样一句话“背单词就是反复刷!”。在这里我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totally wrong!为大家举几个正确的例子:与我同一批考研一战顺利上岸的同学A,高考大省出来的985学子,她每天背单词20个,从早到晚就看这20,到考研的时候,虽然6000单词没有背完,但客观题几乎没丢分。

这说明连每个细小的完形填空选项中的易混词,她都没有搞混。另一位一战北大高分同学B,不看什么单词书,就把阅读中的单词像高中英语课一样做详尽的笔记,如果单词就是人,一定和她比较熟。这两种方法都优于“每次100词,每天重复记”的方法。
    
我们新传专业课也是一样,“之前落下了,今天我要背完这本书”,此类一蹴而就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也证明不了什么记忆能力。事实证明,好的记忆习惯,就要避免急功近利,走心而不走量。

学习习惯的差异总让我有种“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感觉,看同样的参考书、伏案同样的时间,却因为一个不专心、一个不钻研,造成了不同的结果,其实是合理的。但我回顾我的学习历程,短时间内创造奇迹,我还真的成功过,这也就是学习素质中的第二点:学习的规划能力。
    
以全国大考“高考”为例,我在高考当年的1月投入复习,3月一模就从班级20名开外跃入前三名,之后二模三模回归到前五名,6月份高考,我仍然是前五名。原因在于一模之前的一次极其细致的全面规划。

从这一份“规划方案——严格执行——实现目标”经历里,我看到自己学习中容易受什么因素影响、适合的备考时长应该是几个月、可能提升的空间大致是什么范围、综合所有因素能取得什么成果……拿它与考研复习对比,发现有共通之处,有可以复制的经验,这为我增加了信心。
    
因此我建议仍在制定计划阶段的同学,把上一次筹备大考的过程拿出来重新审视,每个人都不一样,相信你的经历一定和我不同,但我真诚的向你推荐:从个人的过往经历反推当下的决策这个方法。

📌第二点评估可投入的时间,你可以把考研理解成一场战争,你就是将领,你要攻下对面的城,时间就是你的兵。


参照已录取的学长学姐是个便捷的途径。当时我参考了中传学姐的时间安排,她在备考过程中经常在咖啡馆复习并拍照发朋友圈,很轻松的样子。

因此我想,即便我比学姐学习差一些,但是我可以更刻苦一些。她一天的复习计划就是8小时左右,我就延长时间,并牺牲娱乐行为,至少我不会去咖啡馆学习了,我就每天埋头图书馆,甚至具体到交通工具,我买了小电摩,就为节省路上的时间。延长时间,提高精度,这样严格的执行下来我应该可以向我的目标发起冲刺了。
    
这里出现了我一战中最大的偏差。制定下7-12月冲刺的计划,却在最后一个月松劲,11-12月冲刺阶段的学习内容没有安排好,导致失败。这也说明了短期复习冲刺北大的策略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它更要求对计划的严格执行,不松劲!

冲刺阶段规划过的复习时间表
    
二战前期我补读了非常多的专著,将一战寥寥看过的书目重新翻出来看,在做完毕业实习之后,我来到北大附近沉下心复习,此时又快到7月,一战的教训更多是让我警惕最后松劲的风险,复习战线拉的过长实际上对我的情绪也会造成挑战。
    
再来一次的感受有点像游泳冠军在比赛,去年的记录像影子一样伴随着你,你要想方法超越它,你已经有过一次经验了,这就是最好的参照物。

📌第三点分析客观数据,现在的考研信息非常公开透明,你可以到北大新传院官网、北大研究生招生网、学信网的信息公开板块或学长学姐处了解信息。


需要担心的是不要被“一面提示”到了,无论是谁与你分享报考某院校的成功的可能性,都不要忘了在不同的信源中多作对比。也不要过早的执迷于某一所院校的某个专业,尤其是招生计划只有1~2个人的专业,冲动报考的代价是非常大的。
    
2019年北大新传mjc在放榜前官方流出了一个pdf,里面有所有报考考生的考生号、成绩、排名等信息,我的一位研友通过这个表格计算出有效数据中的平均分、中位数等等,来判断报考难度,你完全也可以有自己的一套数据,理性分析,同时也可以用于说服家人。
   
思考过这三点之后,通往目标院校的道路也会更加清晰,一些庞杂的事情也不应该再叨扰到你,这时候可以做一个详尽的考研计划表,分为时间和学习内容两个维度。


2

付出努力——全面计划与严格执行


一张总计划表:按月分配学习阶段和学习内容。


数张周计划表:包括详尽的每日时刻表,计划精准到小时,甚至10分钟。(按周调整) 

我的总计划表

(大致的,具体可以写到A3那么大的纸上,

目标分数也可以标在旁边)


我的日计划表

(按周调整,这是7月最初)

关于计划中的时间,有以下几点要说明:
    
❶排计划的难易顺序:据我的个人经验,美好一天从肖秀荣开始更容易进入状态。政治不难,但需要一定时间的理解,而且内容较多,留给早上最有耐心的时间。
    
不完美,计划是有变的,重要的是完成它而不放弃它。制定一个16小时/天的计划,压力会太大,允许有执行中的偏差,但即使特殊节日也要坚持保证至少8小时。
    
用碎片时间做不太用脑力的事情。像背英语单词、背作文,完全可以在10-20分钟时间去做,但你想在10分钟搞懂一个传播学理论,就太急了。
    
不建议“很难进入状态”的同学使用番茄工作法,适当延长每个板块的时间,因为入定一次太难得了,减少注意力转换中的损耗。
    
学习柳比歇夫工作法,对时间进行全面性预算管理。推荐博主:Hoolly Gabrielle。
    
帮助你集中注意力的小tips:


forest某一天的截图 大家都在鼓足劲学习


 关于计划中的内容,分科目说明:    

📄政治:
参考资料:
    
我是全程跟肖秀荣,我非常推荐根据肖秀荣团队资料出版上市的时间来进行政治复习的学习方法。我也曾看过腿姐、徐涛等名师的资料,也听说过很多同学称赞他们。但是看肖的仍然是大多数,政治不求观点独特,求的是稳妥。
    
我在最后冲刺阶段购买了腿姐、徐涛、文都、任3等等等等大部分考研机构的模拟题,这些题目帮助我踩到更多的选择题考点,但在做题过程中,我感觉到有些题目良莠不齐,模拟题与真题调性差距很大。在最后的关头仍然读到这样的资料,徒增焦虑。
    
因此整体上政治的复习,我建议把根据地建立在肖秀荣《命题人精讲精练》和《1000题》之上。对于这两本书的利用,每一遍都不一样。

第一遍,每天看一节《精讲》做一节配套的《1000》题;第二遍,在《精讲》上标出《1000题》错题的知识点出处。划住这句话,在旁边标上错题的题号;第三遍,再刷错题,再看《精讲》已经非常立体,政治的知识点多而固定,肖书中总结到的考点基本全面,把《1000题》拿下来,客观题的得分就可以达到35-40    。
    
形策专项
    
形策与时政在政治考试中占单选与多选最后的1-2题,分值4-6分,11月才出教材,容易被忽视,因此单独拿出来说。在刷《1000题》刷的起劲的时候,记得留意11月出的这本小册子,像做《精讲》一样刷明白里面的知识点,对应题目的练习可购买多家机构的形策和模拟卷,专门练形策这两道题。

总之政治就是要面面俱到,全覆盖,如果哪一板块没覆盖到,就很容易达不到70分。
    
主观题
    
到11月份肖8做完,对于客观题的得分已成定局,可以给自己每套卷打个平均分,我经常考20多分,群里同学总有40分,当时心里非常着急,但肖八题目整体是偏难的,故意不考简单题,到考场上会有几道基础题目,得分一定要保持到35分以上。
    
12月肖4做完客观题,就可以展开对肖8肖4主观题的背诵,同期我还背诵了徐涛的20题,参考了腿姐的电子资料。过眼云烟,没记住什么。

最终决定主观题得分的,还是对肖4主观题参考答案的记忆程度。考前一周的每一个晚上,我都背肖4背到凌晨1点,看起来就20道大题,其实20道大题是60小问,每问3个观点,你要记住180句以上的政治术语,保持它们在脑海中的深刻印象,还是需要严阵以待的。

肖4总之记得越清楚越好,在20年疫情突发的大背景下,相信经验丰富的肖秀荣,就是相信科学,离真理会更近一步。
 专业 

📄英语:

基础
    
英语有点比拼基础的意思,于是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就可以采取“背背单词、背背作文、刷刷真题”的复习方法,为专业课节省时间。但是基础不好的同学,不把根本弱项补上来,始终回避问题,是不可行的。

举个学姐的例子,第一年也是背背单词就去考试,结果60多分,第二年是狠下苦功,像高中生一样学英语,最后提升到接近90分,远超基础好的同学。因此基础不好不是问题,关键是有没有补起来的决心,有没有决心像高中生、甚至初中生一样学英语。
    
考试发挥
    
中国的英语考试,越来越注重阅读理解,不想在完形填空这样略微繁文缛节的题型上克扣考生。因此阅读一道题2分,完型0.5分。根据分值分配作答时间,是答考研英语的核心要义。

但我不建议先写作文、或先做阅读,我是从小到大都按题目顺序答题的人,这样在作答过程中就不会忽然怀疑自己有没有漏掉题目,能心态平稳的写完卷子。
    
英语作文许多人建议先写草稿,再誊抄,保证字体美观。我也是想写草稿的,但每次我的时间就只够一次性写在卷子上,也因此字数总是超出,要求150字,我总是会写到最后一行220字左右,这一点非常不好,但好在分数没有受影响,我的作文得分总是在12-13分,说明字数超出不会倒扣分,为大家亲身验证了。
    
这两年的题目来看,小作文总是出人意料,要么题目中有个别难僻词,要么写作容易偏题。因此我建议大家不要忽视对小作文的训练,小作文10分,我只拿到5分,说明在这一块依然有一定分差的空间值得提前争取。
    
英语进阶
    
针对考研英语一或二的阅读理解题目,基础好的同学补充时文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整个备考的过程中,亲近英文书写,亲近欧美视野下的国际评述,能培养考场上面对阅读题材的熟悉度。

我推荐的是手机app流利说-阅读,文章篇幅较短,每天20分钟连听带读,我时常在真题中看到我在流利阅读中积累下的专业词汇,刚好就是某篇阅读的题眼,这种感觉非常巧妙。也有学长建议订阅经济学人,关注其中China板块对于新传视野的培养也有帮助。

📄专业:
不要忽视440的复习
    
作为跨专业的考生的我在接触浩淼的传播学理论、社会学经典时,常常心潮澎湃,感慨某学者理论的宏大和精深。

由理论的高屋建瓴切入到实务的落地时,常常感觉无所适从,总觉得实务有点直白,有点拿不准要点是什么。我想这也是跨专业考生普遍的短板,出现这种感觉,需要通过勤练勤练勤练来解决。
    
440需要多多关注院校真题,以北大为例,一个老师出一道题,一道题50分,并且北大440出题的特点是:回避热点,反押题。似乎无迹可寻,这就导致考生更少分配时间在440上,更愿意沉浸传播学理论研究中了。
    
实际上,也并不是无迹可寻,至少从真题我们可以看出,题目的大类:新闻、广电、广告

也可以看出题目的宽泛,比如今年的考题“谈谈专访节目和群访节目的差异,举例说明”,是我没准备过的,但准备18年考题“互联网视频和电视视频的区别和相同之处”让我对此类题目的出现有了心理准备,并积累过比较两者差异类的题目该如何快速建立答题框架。

第二问举例说明,老师则在考察你对传统新闻业界的熟悉与关切,说明案例的积累是老师极其看重的一点。
    
针对广告学复习,材料是有限的,在短短几个月内,搭建一个完整的广告学框架需要花费比想象中更多的时间。而考研复习往往采用北大陈刚老师的《创意传播管理》加上《整合营销传播》《广告心理学》《超越营销》等书目及论文,我也针对性的读过这几本书,在答题中实际用处不大。

二战时我去北大听了《现代广告学概论》这门课,根据课上推荐的书单重新搭建框架,最主要的还是通过陈刚老师主编的期刊在关注哪些热点,并在树英网等广告界知名的网站补充案例,这样做准备,答440的卷子好歹有底气些。

不要完全依赖同一种信源

教材、专著、辅导资料、学长学姐、公众号都是一种信源,过度的偏向哪一种,而忽视对其他信息的接收都容易造成复习方向的偏差,在错误的轨道上,一定不会走到成功的终点。

要有独立的自我,在备考的同时就要准备好独立的自我,体现在你的论述风格、行文特点、观点倾向性等等,到考试时跃然于纸上的,是独立意识的传达,这也是老师非常看重的一点。

做笔记与做专题
    
第一年我没有做笔记,第二年我补上了一份30万字极其详尽的电子版笔记。感谢研友教我使用视图-导航窗格,使整个笔记更有层次,方便查阅。
    
专题有轻有重,重要的专题不仅整合好记录全,更需要按照答题的思路整理出小标题,背诵下观点框架与关键词,熟练于心。

重要的专题中涉及到的观点可能年年都在考,年年都可以答,比如媒介融合、谣言后真相与假新闻、新媒体与社会变迁、马新观等;同时,也要注意新提法,比如新型主流媒体、四全媒体、短视频出海、vlog、PUGC、MCN等。
    
疫后社会大有不同,考题一定会发生转向,像《疾病的隐喻》《枪炮、病菌与钢铁》之类书籍,包括刘海龙《新冠疫情引发的十个传播学话题》等学术大咖的讲座都应该严肃的纳入学习计划中。关于今年的考题在经验贴中就不多说了,如果有“预测贴”到时候再说说。
    
对于笔记与专题的载体,也分为两派,电子派和手写派。我第一年是手写派,第二年是电子派。

其实差别不大,但是同学们总是抱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心态,把学习工具都好好比较纠结一番,那么这里给出我的经验:电子笔记推荐使用Word,电子专题推荐使用Onenote,电子框架图推荐使用幕布。

很多同学使用iPad+罗技k380的组合学习,在一边听完课一边做记录的场景感觉非常合适,很便捷。
    
但我考研过程中一直使用电脑,看百度云视频网课的时候不太方便,没法加速,手机内存也不够,因此看网课不多,吸收也比较差,但用电脑做电子笔记还是非常稳定的,检索功能强大,推荐给大家。    
    
需要提醒的是,确定用哪种方法,就不要再反复更改和犹豫了,有些同学一开始选择手写,到10月份实在是羡慕用iPad的同学书包轻,就临时买了iPad切换学习工具,这之中浪费的时间和心力着实没有必要。

选哪种方式并不重要,对你的考研分数1分都不会影响,大胆的艰辛自己的学习方案就好了。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为我的onenote部分专题、
我在11月对导师关注点做的部分总结

答卷与考场选择
    
新传专业课答题纸通常会发12-16页(四页组成一张B4大小的纸),我在模拟考试过程中一直是180分钟写15-16页卷子,10个分值每页,因此当听说有些省份答题纸有可能发不够16页时,就决定在北京大学考点考试来避免这种可能的影响。
    
在北大考场考试可以免去10月份的“现场确认”这个环节,直接在北大官网上传照片验证就可以。这张照片以后会印在你的校园卡上,因此也要谨慎选择。
    
考试当天,教学楼外排起长队,和新传一个考场的有许多是考MBA或EMBA的成年人,你会感觉他们很轻松,一边排队一边还在social,穿着也很精致,和裹着大棉袄的你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你还是不要放弃,要记得伸出戴好手套的一只手举起肖4继续背诵。
    
考场内据我亲测室温不冷不热,不用担心冻脚,3位监考老师正常发挥,只需要牢记收卷铃声响起立刻停笔。

我的考场有人开卷时不小心用小刀划伤了手指,血流不止,没想到真的确实会发生这种事。考到一半的时候,会有人提前交卷,考完两个科目的时候,会有几户一半的人不再出现在下一场考试,这些都不应该影响你的心态。

你要做的就是拿到卷,迅速进入状态,读题-思考-作答,和无数次模拟真题的时候一样。
    
书单

由于选择在图书馆复习,我就直接坐在了新传专业书架旁边的自习区,取书看书都比较方便。

我强烈建议经常去新传书架翻书,遇到不熟悉的名词,直接翻翻看学者本人怎么说的。我所在的院校新传专著不多但够用,几乎架上每一本和新传有关的书我都翻阅过,遇到感兴趣的书就站在那里把它读完。

也会偶尔到楼上的政治学书架,找找刚做完的题目涉及到的“利维坦”在哪本书里,读读上下文,别理解错了。
    

重点阅读的书主要分两种:第一种深入讲一个理论体系便于加深对理论和学者的理解,深化思想深度;第二种理论解说合辑,便于用联系的眼光看各个范式,了解历史源流和学术脉络,更加直接的作用于考研。    

  
第一种,深入讲一个理论体系:
传播学:《舆论》李普曼《传播学史》罗杰斯《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史》。《交流的无奈》约翰·彼得斯《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加莱亚诺《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马特拉《理解媒介》麦克卢汉《帝国与传播》英尼斯《传播的偏向》英尼斯《社交媒体:原理与应用》谢尔顿《赋魅于一个祛魅的世界》乔治·瑞泽尔《想象的互动:网络人际传播中的印象形成》张放《弱传播》邹振东《媒体化时代——当代传播思想的反思与重构》王维佳
新闻学:《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纽约时报>是怎么做新闻的》《新闻:幻想的政治》班尼特《媒介形态变化》罗杰·菲德勒《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新闻业的救赎》彭增军《时评中国》曹林
社会学:《网络社会的崛起》《认同的力量》《千年终结》《网络星河》曼纽尔卡斯特《自杀论》涂尔干《流动的生活》鲍曼《消费社会》鲍德里亚《风险社会》贝克《景观社会》居伊·德波《新自由主义简史》大卫·哈维《想象的共同体》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人人时代》克莱·舍基《浪潮之巅》吴军《社会研究方法》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
广告学:《创意传播管理》陈刚
广播电视:《中国电视:掌声·嘘声》俞虹
心理学:《自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演》戈夫曼《公共场所的行为:聚会的社会组织》戈夫曼《孤独的人群》里斯曼《群体性孤独》雪莉·特克尔
人类学:《乡土中国》费孝通《跨越边界的社区》项飙

第二种,理论解说合辑:
传播学:《文化研究导论?》(书名和作者都忘记了,查到后我给大家更新在评论区)《传播政治经济学》文森特·莫斯可(上海译文出版社)根据目录搭框架《大众传播效果研究里程碑》厄洛里、德弗勒《重返灰色地带》刘海龙《美国传播思想史》胡翼青《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董路
新传前沿:《解析中国新闻传播2019》刘海龙《新媒体蓝皮书》《知识图谱》《热点与前瞻》小王子

这基本也是阅读的顺序,到冲刺阶段刘海龙当年的《解析中国新闻传播》也出版了,这时候再结合今年的导师论文以及之前的重点论文,对各领域的前沿问题做专题整理,所学皆融合于专题中,到考场上就像携带了一包一包的书卷,问到哪一卷,就在脑海中提取即可。
    
需要认识到论述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大量积淀的过程:读书做笔记——>学术话语、理论框架;读论文做专题——>观点框架;读公众号——>补充案例,基本是这个思路,以上工作执行的程度就决定了答题产出的水平。

如果报了批改班、答题班,那这个打分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你的提醒,如果在平时的考试中都做不到前几名,那什么时候才发力呢?

图书馆借阅的部分书籍



3

考后感想——考研的个人意义与录取标准

  
我感觉似乎每个考研北大新传mjc的同学,都经历过一段壮志凌云的时光,当着所有提反对意见的人抒发心中的抱负,跟他们辩论,为自己的选择罗列合理性。

没有人考北大是顺理成章的,可以顺理成章的同学一般会直接被保送,或有更好的选择。真正考研北大的同学都有一腔理想主义、有勇气、想证明自己,有这些共同的特性,但能拿得出手的资本却只有努力乘以时间。
    
今年我上岸了,我很想肯定这种梦想的力量,我想对决定二战的同学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在我身边,有不少二战高分上岸的同学,多付出一年的时间,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人也变得沉稳起来,二战不是什么很稀罕的事,甚至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但我仍然不能忘记一战落榜之后的痛苦,比起鼓励大家怀有梦想,我更希望提醒大家正视现实。

在「决定志愿」的环节再理性客观一点,多听听异见者的声音吧。因为在攀爬过高的目标中跌落下来,失去应届生的身份,面临的是找实习、找工作的处处碰壁,你得做好准备遭受社会的毒打。

顺风顺水的人生和遭受过打击的人生还是不太一样的,那种一往无前,面对什么都不害怕的气势很可能一朝之间就离开了你,你变得遇到什么都退缩,听到什么就敏感起来,长期伴随着自卑的状态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调整。不听异见,执着自我,你就得做好这个准备。
    
好,过了这一关,就铁下心来考研。在漫漫考研路开始之前,我想向大家分享我对「终点」的理解,也是北大新传这张考卷到底想要筛选什么样的学生的理解。
    
我们都知道为了考北大,除了基础知识之外,还需要关注前沿、了解研究方法、能够谈对问题的看法。包括复试的考题,天马行空,老师最近关注《公民社会》,就希望你也刚好读过这本书。北大想要什么样的学生呢?
    
老师们似乎不喜欢「标准答案」,答题套路严重的同学,50分的大题会直接得到一个5分的分数,略带惩罚的意味。这要求我们做专题的时候,至少标题要打破重写,论述方式也按自己擅用的来,套用、复写不可取。

敢于答一份与众不同但逻辑自洽的答案,也可以让阅卷老师像看一篇全媒派、虎嗅的分析一样,给他带来惊喜。
    
更好的答案似乎总是更成熟点、全面点,在短时间内把题目答全,需要对知识点从框架的高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假设自己就是对这一问题有所关注的学者,不惮于展开视野把角度写得极尽全面。
    
复试中与老师面对面,你会发现他们并没有想象中严格,他们更想从提问中发掘你的可取之处,而不是挑你的毛病将你贬下去。

你需要做的只是准备好自己,方向明晰,在研究计划的准备过程中进一步揉合初试所学的知识,使自己接近合格的研究生水准,毕竟到研究生阶段,你就主要在自己的方向上独立钻研,而考研到研究生之间,只有一个大长假,因此在考研的时候,就将自己与研究生水准(而不是考生)多作对比吧。

2019年12月22日的北大考场


最后还有一些想分享的小东西给大家:


1、理论讲解系列:互联网是不是公共领域?——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详解【中英字幕】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4411L7vR    


2、研究生水准直观了解:【大奇世界】成为研究生的第三个星期|我理解的文科生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J411T7Uj   


3、推荐影片:帮助政治理解-《建国大业》系列、《无问西东》,励志系列-《星空日记》《女生日记-做决定事务所》    


4、之前没有吃保健品习惯的同学,就不要为了考研补充维生素什么的哦,保健品的使用应该遵医嘱。



5、佩戴浅草寺御守-学业-雷门守、雍和宫-学业福袋,放放心心上考场



寄语21级: 不知辛苦的探求 最终会到来自由    明年此时 迎接属于你的高光时刻

同款课程速递
 
同款课程1:省心全程班 
胡师姐省心全程班,是我们的教研团队开发的系统性全年备考课程。从培养你的逻辑、带你读入门书开始,囊括五一基础班、逻辑实战班、八月强化班、精批答题班、十一专题班、十二月热点冲刺班,全年系统学习,直到带你冲进考场!详情请戳→胡师姐21级新传考研课程介绍第一弹:省心全程班
同款课程2:暑期集训课 

胡师姐集训班,是帮助大家在短时间内实现质的飞跃的集训课程。平时的学习是量的积累,集训可以帮助你完成各个阶段质的飞跃!暑期集训班主打线下沉浸式学习,为期18天,一共三期可选,包吃住,从早读到晚自习,全天学习,实现蜕变!先报先学,按报名先后排座位!

详情请戳→全年集训课程 | 胡师姐21级新传考研课程介绍1




详细课程安排请咨询Silva或观风


还有疑惑?没关系!
胡师姐团队邀请了
北大拟录取学员
为大家分享考研经验
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
解读北大新传考研
强烈推荐各位有意向考北大的同学
去看下面这场经验分享会的回放
你离北大的距离,其实没有这么远!

公开课地点

CCtalk

胡师姐21新传考研免费公开课群

群号:87343970


快来扫码,一起沾沾喜气吧↓

(扫描图中二维码即可观看北大上岸学员经验分享会回放)



/END/

小编 | 温蒂
责编 | 北北
声明 | 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网站,此处仅作为配图表达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通知我们,万分感谢。

 推荐阅读 

1、20北大传播学硕专业课总分第一万字经验:“房租、生活费和责备,时常压得我喘不过气”

2、二战上岸北大mjc,关于考研,我想掏心掏肺地这样说…

3、20北大新传专硕总分状元:错过这场相遇,我可能还是单枪匹马的迷路人——忆胡师姐暑期集训

4、把在职转化成优势,终于星光不负赶路人!| 20在职备考上岸北大新传专硕经验

5、二战上岸20北大汇丰财经新闻专硕:如何避开弯子冲破考研大军?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暑期集训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