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清华的健康传播大会,王秀丽老师去划重点!
11月28日,清华大学举办了第十五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会上,大会组委会向“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颁发了“人民科学家”的奖杯。此次疫情中,全国共500多万医务工作者在一线参战,在这场“全民抗疫”的战争中,既展现出了中国在疫情防控中的能力,更体现健康传播的重要性。
后疫情时代,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下的背景下,持续不断的进行健康传播也尤为重要。本次大会中,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向波涛表示,“全媒体传播时代,专家、医生成为健康科普宣传的主力军,他们在互联网新媒体空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展科普活动,精准发挥专业优势,取得显著成效。”
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跨学科、跨业界“合力”对于健康传播而言尤为重要。今年,清华大学成立了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李希光教授搭建了涵盖了医学、社会、新闻学等跨学科的清华大学健康传播团队。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也非常重视新闻传播的各个领域,在市政、经济、文化、社会、健康、科学、国际、财经、国家形象等方面都有专业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新闻传播人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提出,健康中国的路径就是共建共享,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的联动。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健康科普和健康传播对于每一个个体来都极其重要。
图片来源;新华网
因此,在“后疫情时代”,我国的健康传播既要沿袭以往的研究重点,同时又要结合新特点来研究。
1985年,我国第一本有关健康传播与健康教育的学术类期刊《中国健康教育》正式创刊,迄今只有短短四十年时间。
北大新媒体研究院的王秀丽老师及团队发表了《中国健康传播的研究对象、学科建设与方法:基于范式建构理论的内容分析(2009—2018)》,从凡事建构理论视角出发,对十年间国内的健康传播相关文献进行内容分析。研究了近十年来,我国学术领域对健康传播的研究重点。
1.研究对象
本文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领域”“主要议题”和“研究层级”三个维度,作为考察国内健康传播研究主要对象的切口。
❶ 研究领域:由高到低依次为健康传播实践策略(28.2%)、媒介环境/技术与健康传播(16.5%)、健康类报道/节目/产品(14.3%)、健康传播伦理与理论建构(14.3%)、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与媒介素养(12.8%)、危机事件与舆情(4.5%)、健康传播活动策划与效果评估(3.3%)、医患关系(2.5%)、(用户/患者)健康信息需求与行为(1.8%)以及健康传播与文化研究(1.8%)。
❷ 研究议题:体现出人本情怀,诸多折射改革期社会现实与社会心态的议题被纳入健康传播研究的视域之内。包括公共卫生事件、特殊人群关怀、越轨行为、特殊疾病与罕见疾病、慢性病等健康议题。此外,非人类生理健康的议题
❸ 研究层级:主要聚焦于宏观层面,占比高达74.5%,多从社会整体层面出发探讨健康政策和健康教育策略等。中/微观研究较少,主要集中于用户/患者在健康信息搜集与选择的心理与行为层面。
2.研究理论
国内健康传播研究大多数并没有采用相关的理论框架,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发表文章采用了包括议程设置、框架理论、使用与满足等传播学理论,以及知信行、健康信念模型、风险社会、自我效能等公共卫生和社会学领域的理论。
从学科领域:近十年来,国内健康传播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主要来自新闻与传播学科(57%);其次为公共卫生学(8.3%)和医学(2.9%);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占比非常少。
3.研究方法
近六成文献没有采用严谨的研究方法,表明健康传播研究在科学性和规范性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定量研究中,内容分析法是过去十年国内学者最青睐的定量研究方法,其次为问卷调查法,采用实验法的文献数量并不多。但从2016年开始,已有学者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并采用可视化软件对分析结果加以呈现。定性研究方法中,主要集中于文本分析法、深度访谈和个案研究。
▲ 综上,国内健康传播研究多集中于宏观层级且议题多元;主要理论与研究者多来自于传播学、公共卫生学和医学等学科,绝大多数论文缺乏严谨科学的研究方法。
图片来源:northshorern.com
王秀丽老师从范式构建理论强调的核心元素出发,对促进国内健康传播研究未来的发展提出三点建议。
1.明晰研究框架,推动理论创新
在构建健康传播研究范式的过程中,研究者应该更多地将关注重点放在分析框架的构建上,综合考虑个体性、群体性、结构性、连接性与社会宏观约束等诸因素。同时进一步推动研究成果向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实践领域转化。
2.促进跨学科交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学科领域需要传播学、公共卫生学、医学与心理学等学科之间加强合作,还需要重视统计学、生物学、哲学等学科的作用。在进行人才培养时,既可将课堂之外丰富的社会情境当作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情境,也需将人才培养方式转变为面向社会培养公共传播人才。
3.夯实研究方法,贴近现实问题
今后国内健康传播研究的发展及研究范式的构建,不仅需要研究者们采用规范、严谨、科学的研究方法,还需要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中寻找有价值和意义的课题。
◎ 参考文章
[1] 王秀丽.罗龙翔.赵雯雯.《中国健康传播的研究对象、学科建设与方法:基于范式建构理论的内容分析(2009—2018)》[N]. 学术博客. 2020.06.11
[2] 第十五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新华网.2020.11.30
[3] 后疫情时代健康传播形势如何?业界热议.中国新闻网.2020.12.02
◎ 声明: 文中所有配图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或网站,此处仅为配图表达。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通知我们,万分感谢。
滑动查看更多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参与试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