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药炼成记

国资报告杂志社 国资报告 2023-04-25
编者按

1998年,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药集团)在中央机构改革背景下成立,前有资金雄厚的跨国公司,后有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国药集团艰辛创业,在24年的时间里,从一家传统的国有企业成长为理念先进、治理规范的新型国企。


《国资报告》记者梳理发现,通过兼并重组不断扩大企业规模,通过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不断深化企业内功,是国药集团的成长密码。


本期特别策划《国药炼成记——走出竞争领域央企发展之路》,带您探寻国药集团如何以自身实践走出一条央企在竞争领域的发展之路。

国药炼成记

——走出竞争领域央企发展之路

  策划 · 闫永  郭大鹏  原诗萌

     采写 · 本刊记者  原诗萌  谭峰 

《国资报告》杂志2022年第7期

1998年,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药集团)在中央机构改革背景下成立。
彼时,世界前20强的医药企业已经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对医药流通体制进行改革,国药集团过去所从事的全国药品调拨业务被取消,医药公司纷纷下放地方或改制,留给母公司的几乎是“空壳”。
前有资金雄厚的跨国公司,后有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国药集团可谓“腹背受敌”。当时的国药集团,总资产为34.59亿元,销售收入为52亿元,利润总额为9200万元,市场份额不足1%。
24年后的今天,已然是另外一幅景象。
2021年,国药集团资产总额达到5640亿元,营业收入首次突破7017亿元,利润总额超过1089亿元,与1998年相比,分别增长逾163倍、134倍、1183倍之多,2021年社会贡献额超2000亿元。2013年,国药集团首次入围世界500强。此后,国药集团在世界500强的排名保持快速上升。今天,国药集团有望成功迈入世界百强企业行列,位居世界医药企业第一位。
从艰辛创业到全球医药巨无霸,国药集团如何实现了跨越式成长?
记者梳理发现,通过兼并重组不断扩大企业规模,通过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不断深化企业内功,是国药集团的成长密码。
国药集团成立之际,正值医改开启之时,新政放开了药品批发市场,允许并鼓励企业进行兼并重组。
新成立的国药集团把握政策契机,1999年整合旗下优质资源组建国药股份,2002年国药股份成功上市,此后,国药集团依托资本市场,开展了一系列兼并重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不断发展壮大的国药集团,也承担了重要的战略使命。2009年至2010年,在国资委指导下,国药集团与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重组,打造国家医药专业化平台。
在开展兼并重组过程中,国药集团不断深化改革,从一家传统的国有企业成长为理念先进、治理规范的新型国企。
2005年,国药集团被国资委确定为首批董事会试点企业之一,2007年,国资委决定在国药集团实行外部董事担任董事长的新举措。这些改革举措使得国药集团的法人治理结构更加科学,战略规划流程更加合理,财务监督职能更加有效。
2014年,国药集团承担国资委首批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董事会职权两项试点任务,2018年成为国资委首家完成集团股权多元化改革试点任务的中央企业。
2019年,新上任的国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敬桢带领新一届领导班子,深入落实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要求,加快推进布局结构调整和管控模式转变,将国药集团的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
在发展过程中,国药集团通过整合科研资源,推进科技创新,逐步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医药科技平台和创新体系。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国药集团围绕新一届领导班子确定的“四梁八柱、百强万亿”的战略目标,统筹疫情防控和科技发展,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在新冠疫情防控中贡献了国药力量,为推动国药集团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24年的时间里,国药集团以自身实践,走出了一条央企在竞争领域的发展之路。


勇担“国家队”使命 着力做大做强

“国药集团身处医药健康行业这一特殊领域,承担着特殊使命,比如重大传染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阅兵、国庆等重大活动,我们一直是医药物资供应的主要渠道和保障力量。”刘敬桢说。
正如刘敬桢所言,国药集团成立伊始,就承担着特殊使命。国药集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东北医药总公司。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原政务院批准在东北医药总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中国医药公司。同年8月1日,中国医药公司在天津正式成立,其任务为统一领导全国医药的购销和生产,推动中国医药实业的发展。这既是中央人民政府和百姓共同的愿望,也是中国医药公司成立的初心。
2020年1月24日,国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敬桢一行前往国药控股所属的国药器械北京物流中心,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现场检查。
1998年,伴随着中央机构改革的大趋势,中国医药(集团)公司联合中国医药工业公司、中国医疗器械工业公司、中国医药对外贸易公司、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武汉医药设计院、重庆医药设计院等共7家单位,在11月26日组建成立国药集团。
当时,世界前20强的医药企业已经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医药流通体制发生重大变化,国药集团所从事的全国药品调拨业务被取消,且政企脱钩时大部分优势资源被划归地方,国药集团的综合实力远不如上海医药集团、北京医药集团等地方企业,与跨国公司更是无法比肩。一些新生的民营企业则以灵活的机制和敏锐的市场触觉成为市场黑马。
当时的国药集团总资产为34.59亿元,年销售总额为52亿元,利润总额为9200万元,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不到1%,前有资金雄厚的跨国公司,后有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国药集团可谓腹背受敌。
中国的医药市场是全球最有增长潜力的市场,也是最分散的市场,产业不成规模,整个行业发展水平较低。
1997年1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整顿与规范药品流通秩序。
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印发《医药流通体制改革指导意见》,提出“允许并鼓励各行各业、各种经济成分以兼并、重组、联合等多种方式参资入股医药流通企业”,药品批发行业正式向民营企业开放。
2000年2月,国务院有关部委颁布的《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推进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整顿药品流通秩序。鼓励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打破地区、行业、部门界限和所有制界限,以产权、产品、市场网络为纽带,组建规模化和规范化的公司,建立商贸、工贸或科工贸结合的大型企业集团。
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基于对中国医药市场现状的判断,国药集团把握政策契机,通过兼并重组不断扩大规模,并引领带动了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
国药集团的兼并重组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承担战略使命,进行央企层面的战略重组。
2009年至2010年,在国务院国资委“打造中央企业医药健康产业集团”的战略指导下,国药集团完成了与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等4家央企的重组。新国药集团成为中央企业医药健康产业平台。
此前,国资委管理涉及医药的企业有五家,重组后保留国药、华润和通用技术三家,华润和通用技术都是综合性的企业,而国药是专业化的公司。这样国药就历史性地承担起了国资委打造国家医药专业化平台的责任。
重组后,新国药集团的分销配送、医药工业、医药科研、国际业务、健康产业五大核心业务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在新的集团业务格局下也都拥有了加快发展的平台。
另一方面是混合所有制改革。1999年12月21日,国药集团整合旗下优质资源,将本部药品经营性资产以及下属淮南第六制药厂等经营性资产投入成立国药股份。
2002年,国药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总股本1.33亿,成为国药集团旗下的首家A股医药商业上市公司。2003年,国药集团选择了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药品流通板块进行重组,并引入民企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组建了国药控股。
“2002年国药股份在A股上市,是国药集团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转折点。”国药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国药股份诞生后,国药集团走上了国有资产资本化和企业股权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企业实现了跨越发展。
2013年,国药集团收购香港上市公司盈天医药,成为中国中药的控股股东。中国中药由一家民营上市公司转变为国有控股、原民营股东和公众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重组后的中国中药作为国药集团中药业务的资本运作和产业发展平台,于2013年内成功实施了对同济堂药业、天江药业等知名中药企业的并购。
2014年,国药集团对所属国药器材公司进行整体改制,选择与优秀民营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实现了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混合所有制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改制后国药器材加快了全国范围内医疗器械商业企业的投资并购,积极建设覆盖全国的医疗器械与耗材物流分销网络,成为国内最大的医疗器械配送企业。
通过改革,国药集团从一个基础薄弱的传统国有企业,发展成为业务规模领先的医药健康产业集团。截至2020年末,国药集团混合所有制企业数达1324家,占集团企业总户数的93%以上,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资产总额对集团的贡献率均达到八成以上。

做优做精 直面完全市场竞争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在发展过程中,国药集团从一家传统国有企业成长为理念先进、治理规范的新型国企,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2005年,国药集团被国资委确定为首批董事会试点企业之一,2007年,国资委决定在中国医药集团实行外部董事担任董事长的新举措。国药集团坚持董事会制度,对集团的发展战略、重大投融资、企业改制和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等重大问题及时进行研究和决策,体现了国药集团在重大问题上的集体决策和必要的制衡与监督。董事会对经理层,以选聘、考核、激励为重点,实行经营者完成目标责任为基础的年薪制。
2014年7月,在国资委开展的“四项改革”试点中,国药集团被选为中央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和中央企业董事会行使高级管理人员选聘、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三项职权试点单位。
经过几年探索,目前国药集团健全了董事会议事规则,同时也在不断完善和细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职能职责和工作协调保障机制,另外,还进一步加强了对董事会提案管理、决议事项执行监督以及调整授权体系等。
医药行业是高度开放、充分竞争、专业细分的行业。国药集团作为一家处于完全竞争领域的中央企业,在子公司层面较早实现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将完善公司治理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工作,明晰公司治理主体关系和权责,建立健全股东之间相互制衡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市场化发展道路。
国药集团所属重庆涪陵制药厂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2019年9月,刘敬桢调任国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站在“十四五”新的历史方位,刘敬桢带领国药集团的领导班子,对公司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新的梳理和思考。
从国药集团自身来看,规模和业务领域不断拓展,管理链条越来越长,管理幅面越来越宽,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面临风险因此越来越多,对集团的管控要求越来越高。
在过去的发展中,国药集团采取的是战略型管控模式。即集团通过战略规划的指导和业务板块的确定,对子公司在投融资、财务预算、风险控制、绩效考核、人才选聘等方面进行管控。
目前,国药集团旗下有1600多家公司。随着国药集团业务领域快速扩张,管理链条持续延伸,管理难度不断加大,总部与子公司存在职责交叉重叠、缺位漏项、接口过多、信息不畅的问题,管理责任和经营压力不断上移,管控效率急需提升。
因此,刘敬桢在国药集团2020年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快推动集团管控模式由“战略管控型”向“战略+运营管控型”转变,推动经营模式由“商贸流通”向“科技研发、工业制造、商贸流通、医疗保障”四轮驱动转变,推动产业机构由“药”向“药品、医疗器械、生命健康、医疗卫生”全产业链转变,推动市场结构由“国内市场”向“国内+国际”双循环转变,推动发展方式由“虚”向“实”转变。
这次会议进一步提出,要进一步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体系,强化集团管控力度,提升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标准化水平。要彻底改变“散养放养”模式,加强对过程和运营中间环节的跟踪和把控,提升运营效率和运营质量。要积极探索建立创新运营机制,形成管理矩阵,提升集团内各业务板块产业和区域的协同能力,充分发挥集团规模化优势和全产业链优势。要进一步推动管理向下一级延伸,将部分重要三级企业纳入集团直接管理范畴。
“过去是战略管控,现在是战略管控加运营管控,什么概念?第一是抓实,第二是抓协同。要形成协同作战的模式,才能充分体现自身的优势。”刘敬桢说。
如今,国药集团的管控模式调整已经收获了实际的效果。
新冠肺炎疫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疫苗的审批、临床的推广、注册的推广、后续的销售,都是通过国药集团发挥力量和优势,进行指挥和调度。
“如果总部不到一线听到枪声炮声,让相关板块的企业自己去干,是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果的。”刘敬桢说。
目前,国药集团所属二级以下企业中药控股、太极集团已提升为由集团直接管理,有力加强了对过程和运营中间环节的跟踪和把控,显著提升了运营效率和运营质量,取得了阶段性效果。
医药商贸作为国药集团最大的业务板块,在资本募集、扩大发展规模、奠定行业地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行业供给侧调整、消费结构升级以及监管政策不断加码,单纯靠要素投入形成的商贸“一业独大”模式不可持续,而工业领域创新不足的短板,也让国药在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市场竞争中底气不足。
“要下定决心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向创新型、高附加值、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刘敬桢带领国药集团进一步加快了经营模式由商贸为主向科工与商贸并重的转变。
2020年,国药集团提出“四梁八柱”“百强万亿”的“十四五”总体战略设想,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这一总体战略的内涵和目标不断明确。
“四梁八柱”即深入发展医药科技研发、医药工业制造、医药商贸流通、医疗卫生服务4大核心主业,大力发展生命健康、医养康养、医疗器械、医疗保障、医药会展、医疗美容6大支柱产业,精心打造工程技术、国际贸易、产业园区、智能互联、投资融资、金融服务、基金发展、免税业务8大业务支撑平台。
“百强万亿”即打造数十个百亿级、若干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产业链)和产业区域(生态圈),集团进入世界500强前100名,实现营业收入或资产总额过万亿。
2021年1月30日,国药集团召开“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宣贯启动会,正式发布集团“十四五”发展规划。刘敬桢向全系统宣贯集团“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发出“奋进十四五、再创新辉煌”动员令。他表示,“十四五”期间,国药集团将大力实施“四梁八柱、百强万亿”创新驱动型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全生态圈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打造卓越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医药健康产业集团。
改变已经发生。国药集团生物制药、化学制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四大工业板块核心竞争力不断跃升。
国药集团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维护国家生物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的主力军和国家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生物医药板块在诊断、治疗、预防三大领域全面发力,取得重大成果。同时,业务覆盖人用疫苗、血液制品、医学美容、动物保健、抗体药物、医学诊断六大生物制品领域,拥有超过100条GMP生产线,可生产200余种生物制品,供应85%以上的国家免疫规划用疫苗。单采血浆站遍布全国,每年用于制造血液制品的投浆量超过2000吨。
化药板块,国药集团在提升现代工业水平方面推动资源整合与一体化发展,将原分散于四个主体、三家上市公司的20余户化学制药企业整合进入A股上市平台国药现代,组建了中国第四大化学制药企业,极大提高了战略贯彻力度,释放了规模效应,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累计实现35个重点产品品规通过或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过亿元产品(系列)29个,8个品规产品中标国家集中采购,获得制剂产品境外自主注册许可6项,多个原料药产品获得境外官方认证。
国药集团中药产业园
在中药板块,国药集团战略重组太极集团,与中药控股优势互补,着力构建中药板块一体两翼、协同发展的战略新格局。全国布局20多个中药产业园,超200个GACP药材基地,建设6个CNAS实验室,以及年产1亿瓶糖浆剂、20亿支的口服液、50亿盒的固体制剂生产线,拥有700多个中药配方颗粒品种,近800个成药品规,成为中国最大的中药生产企业,形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现代中药产业集群。
医疗器械研发制造方面,填补了医疗器械先进制造的产业空白。国药集团与GE医疗的器械工业战略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布局医药工业高端制造领域;收购九强生物,落子体外诊断领域;与海泰新光联合生产荧光内窥镜,推动高端医用成像器国产替代;在疫情防控物资保障的关键时刻,毅然转型收购投产自主品牌“可来福”口罩,勇担民生保障央企责任。
截至2021年底,国药集团医药工业规模占比达到19.4%,较“十三五”末的8.6%大幅提升,跃居“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榜首。
与此同时,国药集团聚焦主责主业,拓展新业态。国药集团将医疗板块提级管理,作为集团医疗卫生保障发展主平台,推动央企医疗资源整合,加快医疗机构全国网络布局,国药集团现有医疗机构总数近150家,床位近2万张,已成为国内大型跨区域医疗集团。同时,聚焦医养康养,积极参与中央国家机关和国家部委培疗机构改革,在京津冀、大湾区各地布局医养康养机构。
聚焦新兴产业,引领产业链。国药集团打造医美产业基地和医美全产品线,推进肉毒、胶原、多糖类系列产品研发,肉毒市场占有率均保持在75%以上,国药集团医美核心产品“衡力”授牌的临床实训基地、临床注射中心已达400多家,带动了9711家终端机构的应用。
在国际化进程中,国药集团积极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积极开创国际化经营新局面。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国药集团主动参与全球抗疫合作,推动国药集团新冠疫苗在119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获批注册上市或紧急使用,接种人群覆盖196个国别,50余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接种国药集团新冠疫苗,获得了多国政要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回顾国药集团近年来的结构调整,刘敬桢有一番感慨。他向记者坦言,在结构调整过程中,转变发展模式是最难的,但实践证明,结构调整这条路,国药集团走出来了。
“2019年时,国药集团科研和工业只占营收的8%,92%都是商贸流通。2021年我们科研和工业的占比已经达到25%了。而且这两年国药集团的营收规模进一步扩大了,说明科研和工业的绝对值在增加。我们的实业发展有了实质性的成效。”刘敬桢说。
一手抓结构调整,一手抓队伍建设。在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方面,国药集团2021年完成100%工作目标,同时,多次面向社会,公开选聘集团总部中层岗位和二级子公司主要领导岗位人员,坚持“五湖四海”。
其中,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深入推进“良将工程”。先后完成9家子公司高管竞聘,拓宽了人才发现渠道,形成了企业高管人员能上能下、竞争上岗的良好机制,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新并入国药的太极集团,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契机,梳理规范组织机构和职务职级体系,精简管理人员,高级管理人员退出率达到79.7%,中层管理人员退出率达到68.7%,实现了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全力激发企业改革活力。
国药集团还持续推进“两非”“两资”清理工作,并将清理清退工作成效纳入对二级企业的综合绩效考核评价,做到一级管一级,层层抓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国药集团共剥离“两非”企业(业务)16户,剥离完成率达到100%。
同时,国药集团健全扭亏不返亏的责任机制,截至2021年底,国药集团5家国资委重点关注的特困企业均按期完成扭亏目标任务,经营指标明显改善,经营质量持续提高,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9.04亿元,利润总额1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7.33%和805.92%。
专项改革工程方面,国药工程在中央企业“双百行动”中率先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国药投资在集团内首次建立并实施项目强制跟投机制。上海益诺思加快推进“科改示范行动”并已进入科创板首发上市辅导期。
2021年4月18日,国药集团党委在贵州遵义举办国药集团党员领导干部专题读书班。读书班现场教学时,全体党员面对鲜红的党旗重温入党誓词。
在改革过程中,国药集团党委始终树牢“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创新开展“党建强基”专项任务,更好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国药集团党委副书记杨柳表示:“国药集团把党建工作同企业生产经营紧密结合,坚持围绕生产经营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新方法新路径,在中央企业党建考核中连续获评A级。”

瞄准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打造高节奏高标准
1998年成立之时,国药集团整合了医药工业、医疗器械,还有医药行业的研究和设计单位,初步奠定了科技创新的基础。2009—2010年,国药集团又先后并入了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等机构,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
由此,国药集团确定了三步走的策略,即以终端为王的医药网络发展模式,到工业与科研互哺共进的发展模式,再到贸科工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药集团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围绕“四梁八柱、百强万亿”战略目标,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对全面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统筹疫情防控和科技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特别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贡献卓著,为推动集团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科技抗疫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国药集团也肩负起了自己的使命。
2021年国药集团工作会议指出,这次疫情防控的科研攻关与平时明显不同,突出的是“高节奏、高压力、高标准”。
高节奏就是始终以战时速度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与国际强手竞争,可以说是一场硬碰硬的科研竞赛。高压力主要体现在许多任务是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部署安排的,各方面关注度和期望值极高,加之不少是新领域、新课题,面临的难题多、风险点多,极大考验着国药集团的专业水平和担当精神。高标准主要是应急科研攻关事关国家生物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事关疫情防控工作大局,特别是疫苗是给健康人使用,必须把最严格甚至苛刻的标准要求贯穿落实到研发生产全过程各环节。
国药集团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2020年以来,国药集团以战时状态组织科研攻关,围绕新冠肺炎诊断、治疗、预防三大领域全面发力、全面突破,取得了以核酸分子检测试剂盒、康复者血浆疗法、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新冠灭活疫苗等为代表的“十个全球率先”重大成果,持续加强应急科研攻关,是全球唯一一家在“可诊、可治、可防”三条抗疫战线上,独立自主研发成功4款新冠病毒诊断试剂、4款新冠肺炎特效治疗药物与技术,在“灭活疫苗、基因重组疫苗、mRNA核酸疫苗”三条技术路线上同步研发成功4款新冠疫苗。将为最终战胜疫情发挥决定性作用。
不仅仅是抗疫,科技创新在国药集团的发展中正在发挥更大的作用。
“十四五”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医药工业向创新驱动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
“国药集团提出的新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中高速增长,前沿领域创新成果突出,创新驱动力增强,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药械供应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国际化全面向高端迈进。”国药集团主持经营工作的副总经理胡建伟说。
目前,国药集团已被国务院国资委确定为“打造疫苗与创新药物原创技术策源地”,并已经取得了相应的发展成果。
记者了解到,国药集团持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020年、2021年研发投入分别为43.80亿元、79.62亿元。国药集团科技创新大会明确提出,下一阶段在科研方面将投入260亿,全面强化集团硬核科技实力。
为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及“长臂管辖”,加快健全生物医药产业链体系建设,国药集团聚焦“卡脖子”短板问题,推进产业化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基础材料、设备装备等的国产化替代研究,组织实施攻坚工程项目,努力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保障战略性重大产品的安全供应。
特别是围绕国家使命,国药集团攻克了高等级生物安全条件下大规模生产灭活疫苗的国际难题,先后投入约300亿元建成6个P3高等级生物安全生产车间和3个P3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这一系列P3高等级生物安全设施的建设,是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举措,是关系国家生物安全和发展全局的战略工程,为有效防控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应对潜在风险提供坚实保障。
国药集团还努力打造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了包括国家级研发机构和工信部批复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8个,省部级研发机构82个,通过CNAS认可的实验室13家,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6家、博士后工作站和流动站13家,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和院士专家工作站4家。
其中,国药中生研究院新型疫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药医工总院医药先进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功入选新序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天江药业、国药威奇达、武汉生物所3家企业进入2021年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拟认定公示名单,国药中生组建创新疫苗应用基础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国资委首轮推荐。
今天的国药集团,科技创新的实力已经有了明显变化。经过24年的发展,国药集团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国药集团彰显了实力和担当,行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在与行业领先企业和机构的合作中,也有了更大的吸引力和更强的话语权。
2022年6月16日,国药集团召开科技创新大会,提出要求:要积极发挥领军作用,培育壮大企业创新平台,肩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要强化战略需求,加强创新布局和成果转化,掌握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主动权;要营造创新生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激发创新活力;要建设人才高地,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要数字化转型赋能,加快数字技术与生产经营工作的深度融合。

两条腿走路 迈向世界一流
今天的国药集团,旗下拥有1600余家成员企业,以及国药控股、国药股份、国药一致、天坛生物、中国中药、国药现代、国药太极、九强生物8家上市公司,员工总人数21万人。
在行业中,国药集团规模、效益和综合实力持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目前,国药集团医药商贸流通板块牢固树立了国内医药商业龙头地位,2021年排名“中国医药工业百强”第一名,生物疫苗板块、中药板块、医药分销网络和规模、器械分销网络和规模、医药零售网络和规模、麻醉药品分销网络和规模、医药会展规模、医药工程设计等子业态均处在行业首位。
国药集团也从业内知名到家喻户晓,从亚洲第一到全球首位。2022年,国药集团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品牌强国盛典”上,荣获代表最高殊荣的“年度特别贡献”品牌;在《人民日报》《环球日报》等品牌榜单中均位列医药类首位;连续2年在国际权威品牌价值咨询公司Brand Finance发布的全球品牌价值医药企业25强中荣膺亚洲第一。
自2013年首次进入500强榜单以来,国药集团发展规模、效益、速度始终保持中国及亚洲领先地位,连续9年排名持续提升,2020年排名位列世界500强企业榜单第109位,不断刷新中国医药企业在世界500强中的纪录。
2021年,国药集团营业收入超7000亿元,连续九年度被国务院国资委评为“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A级企业”,有望进入世界500强的前100强,问鼎世界最大的医药集团。
对国药集团跨越式发展的成果,刘敬桢提出,内生增长和外延扩张是大型企业持续前行的“两条腿”。通过内生增长巩固既有领先优势,塑造和展示专业化能力,谋求市场份额与利润持续高速增长,通过投资并购,利用产业经验坚持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有机结合。
“我们在细分领域市场要积极向领先企业看齐,补齐短板、缩小差距,同时积极进军国际市场,勇于与跨国公司短兵相接,在较量中不断成长,向世界一流企业行列奋勇迈进。”刘敬桢说。
在世纪疫情冲击下,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但从新冠疫情的冲击中逐渐修复的医药健康产业,在庞大的人口、老龄化、技术创新和深化医疗改革等背景下,发展潜力也将会加速释放。“十四五”时期将是国药集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的窗口期,业务转型与深化改革的攻坚期。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

2022年国药集团年度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国药集团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各项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以创建世界一流为主线,以持续巡视整改为抓手,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强科技、防风险,乘势而上、攻坚克难,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特别提醒

明天,我们将为您带来

国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敬桢

的独家专访

以及

国药投资的典型案例

敬请关注

ed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