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豆瓣8.8高分动画,如此阳春白雪,却真心大有来头

2017-11-17 小于 动画学术趴


这部动画于2016年10月开始在倒A档开播,没有打斗,没有卖萌,当然也没有什么酷炫的设定。


那这样的作品有什么意思呢?


可是,这部“没有意思”的作品却在豆瓣有4223人评价,而评分是8.8分。


这部动画当时被亚马逊买下了全球的独播权,也因此没有进入到国内各大主流视频网站的宣传中。


但因为这样而错过这部大有来头的作品那可就亏啦!


《编舟记》官方海报


本作改编自直木奖获得者三浦紫苑的小说《编舟记》,讲述的是一群人编纂一部名为《大渡海》的辞书的故事。


动画由ZEXCS公司制作,系列构成是佐藤卓哉,看过石头门动画的同学应该很熟悉这个名字。而导演黑柳利允在访谈中有提到想要把这部动画做出跟电影不一样的效果,于是采用了用词汇去串联整个作品的方法,想要借此传达出造物者们共同的热情。


而这部动画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在造物之前,每个人都在进行确认

 

所有的故事都开始于相遇,这里也不例外。


主人公马缔光也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但却是一个出版社营业部的业务员。在一次外出书店宣传的时候,遇见了同个公司辞书编辑部的西冈正志。看着不善言辞的马缔拎着别家出版社的袋子宣传自家出版社的商品的时候,西冈忍不住跑去说了他几句。


“要学会读空气啊。”



按现在流行的话说,马缔就是一个KY。



要不然听到这么一句话之后也不会反问“既然空气是用来读的,那就是说这里的空气不是我们平常呼吸的空气了?”



听到这样的回应,大概大部分人都会觉得这个人真的无法沟通了。



而西冈他进入书店的时候,第一志愿是宣传部,但阴差阳错被推入了辞书编辑部。



他对于每天在编辑部核对词条的工作感到很烦闷,相比之下,还是出门跑外勤跟别人打交道更有趣一些。他对自己的工作没有兴趣,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想法。



在变化发生之前,这两个人其实都只能挣扎在困住自己的海洋之中。这个束缚不仅仅是指言语上的,还是指生活上的。


被困住的人,不知道如何自救。



但即便如此,望着海里漂浮着的许许多多的词语,马缔还是向浩瀚的语言之海伸出了手。



动画对语言之海的描绘非常形象,而这个语言之海其实更多的是马缔内心的一种写照。语言之于他,或许就是一件用不顺手的工具。但是,当必须去传达某些情感的时候,他不得不伸手去抓住只言片语。


难以达到得意忘言,但是马缔开始恐惧自身的失意忘言。


而我觉得动画这一媒介对描绘语言之海这一意象的优势在于它不仅仅能展现出马缔对于言语选择的恐惧,同时也展示出马缔对于自身所处环境的不确定与恐惧。



无论是在漩涡中溺水挣扎,或是看着微风乍起的海面,又或是站在月明如镜的平静海面上,都是他内心的情绪波动。


而当他听完荒木先生的那番话之后,他忽然编写辞书这份工作是他所想要的东西,他开始迸发出极大的热情。



情绪是可以超越语言被传递出来的。


所以,觉得工作烦闷无聊的西冈在陪他找某个词的一系列关联词之后,开始审视自己的这份工作。



而最后,他也找到了只有自己能为这部辞书所做的事情,之后的人事调动也没有浇灭他的热情。


人与人的交流无非是感知他人的心理和感受,然后寻找能表达自己心意的语言,渡过海洋,与他人结下羁绊。有些时候面对浩瀚的语言之海时会有无所适从的恐惧感,但是当找到那些词语之后,我们就能安心地甚至不自知地渡过大海。

 

 

“语言的海洋广阔无垠,我们无法渡海,唯有望洋兴叹,想要传递给他人的思绪和言语都只能深埋于心中。而辞书,即是帮助我们渡过这片语言之海的一叶扁舟。”而在交流中除了能确认彼此的感受之外,还能确认自身的位置。


在造物之前,在找到自己的道路之前,每个人都在寻找和确认。

 

总是有那么些不得不去做的事情

 

马缔先生为了编撰这本辞书,跟他的同事们花了15年的时间。而在这个过程中,他“恋爱”了,写出十五页的情书献给了香具矢;他明白了“渐进”的意味,开始沉浸于一步一步着急不得的编篡辞书的工作之中;虽然偶尔有“摇摆”的危急时刻,但最终与所爱之人达成心灵上的“共鸣”并和“信赖”的人彼此支撑,最后克服了辞书遗漏词条那“血潮”般的危机,并最后赢得了作为造物者才拥有的那份“矜持(骄傲)”。


马缔先生如此细致和坚持的做事风格,真的是非常“马缔(认真)”[1]的风格。而最终,他们做出的成果会变成指引后人的“灯”。


[1]马缔(まじめ)和认真(真面目)在日文同音,作者在此玩了一下谐音梗。


按故事的设定,《大渡海》开始编纂辞书的年份大概是在20世纪末。那个年代,电脑才刚开始普及,而且网络还没像今天那么发达。要编成这个20多万词条的词典,就得从已有的卡片中筛选出20多万张所需的词条卡片。

 

辞书编辑部的卡片储存仓库

 

这些卡片都是全部人工一张一张地录下并进行分类的,这样浩大的工程量是现在无法可想的。而动画中的辞书主打的是“当下”的词汇,这就意味着这部辞书在编成出版以前,词条是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的。


因而就需要词条采集卡啦

 

而编纂辞书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出版社并不愿意做这样的亏本生意。为了这个辞书的项目能够继续进行下去,西冈尽力去说服更多的大学教授加入编纂辞书的项目里,最后也因为这些事情得罪了公司高层而被调任了。之后,马缔则接受了各种各样词典的修订和编撰。


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能够继续《大渡海》这个项目。


为什么他们可以为了这么一本辞书做到这个地步呢?


作品中提到了一本辞书——《言海》



这本辞书是日本第一本近代国语词典,但本辞书是明治时期大槻文彦因为文部省的委托,独自一人花费11年所编成的辞书。


西冈问,为什么大槻文彦要为编纂辞书做到这个地步。辞书编辑部的松本老师便说,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业”。这是一种不受理性控制的感情,也可以说是一种“天命”。


这些人受无法割舍的情怀的驱使而去做某些事情,而这样的情感掺不进任何的商业利益。


这一点在我们国家也是一样。我们有扬雄辑录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我们有许慎的《说文解字》,而这些当时的人不以为意的东西,却能穿越时间流传到现代。


 

而在他们埋头于工作的时候,大概也没有想到手下的作品有一天可以通邑大都。


但编纂辞书的工作没有尽头,因为语言是有生命的。旧的词语会死去,新的词语会诞生,编纂者的工作日复一日,一直与语言同行。


而同样地,所有人通向理想的道路都是没有尽头的,唯有不断前行,步履不停。


这大概就是我们生来的“业”吧?

 

在动画之外的一些事

 

动画制作组请了一个辞书编撰专家饭间浩明为动画中出现的词语进行把关,而这位饭间先生除了帮忙监修台词之外,还会在社交平台上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而这些说明动画的官方账号也会进行转发推送。



其中对于“やばい”的词义变迁的解释非常有意思。



其实想想我们这么多年上的语文课,其实很少有机会可以听到老师讲一个词汇的词义变迁的。汉语的词义有引申,有转换,也会有丢失的时候,而且在变化的过程中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2]


[2]比如说各种异体字的出现。


能够经由一部动画而获得一些与自己语言有关的知识,可以说是一种很难得的体验,也可以看出这部动画的诚意。


同期宣传里面有一个更有意思活动——“词例采集卡”征集活动。


故事中马缔先生和松本老师用词例采集卡对一些新词进行记录,而动画的官方账号也开始利用这个采集卡向各位网友进行词语的征集。



一共征集到大约2600多件投稿,有一些投稿非常有意思,比如说这个“动画化”的词条,从例句就可以感受到这位观众对于这部作品的热爱了。


从这个投稿可以看出这位观众对这部作品的浓浓爱意啊

 

除了让读者们自由发挥之外,也会公布一些年度新词让各位网友去进行释义。


 

如果放在我们国家,今年大概要进行释义的可能有“蓝瘦香菇”“吃鸡”什么的吧?


而这个作品还有一点让人称赞的地方是那几段对于辞书的科普片段。一本辞书的诞生需要经历很多个程序,如故事里的《大渡海》也是这样经历了一开始的定题,到确定体例,再到选词,直至最后的印刷出版等一系列程序,而这一道道程序都马虎不得。


科普向的C部分↑

 

我个人很喜欢带有科普性质的动画作品,而动画制作组为了让这个流程通俗易懂以及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可谓是花了很多心思。


如同制作一部辞书,动画制作也是同样复杂的流程。想要了解动画的制作流程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白箱》。



通过这部动画希望各位能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一些鼓励与慰藉,不放弃找寻自己的道路。而在这条道路上,希望你们能遇到志同道合的同伴,能一起坚定地走向自己的未来。


———————————————



【近期热文】


陪伴你长大的神作动画化

皮克斯最新动画发布全片

他是史努比的第二个父亲

艺术家笔下暖萌童话世界

<大闹天宫>为何不可复制

动画<好想告诉你>终完结

奥斯卡动画长片候选名单


———————————————



动画学术趴

微信 | babblers

动画领域深度媒体与爱好者社区

专业影评 · 行业观察 · 理论知识 · 创意短片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