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部入围奥斯卡的动画电影,两个女孩最隐秘的恋之诗

远月 动画学术趴 2022-11-02



“她们眨眼的神情,呼出的气息,摇晃的发辫。构成少女的这一切,渐渐化为音符。为了记录下这个瞬间,我屏息凝神,默默地在其身后,关注着她们。”

——山田尚子


 文/远月



在10月底,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公布了参与明年第91届奥斯卡奖最佳动画长片角逐的动画影片名单,共有25部作品入选。其中,我们意外的见到了相对定位比较小众,京阿尼出品的剧场版动画《利兹与青鸟》。


热门的动画出剧场版续作是常见的事,但像《利兹与青鸟》这样,在标题和海报中丝毫不见前作影子的动画续作电影却不多见。


《吹响!上低音号》


《吹响!上低音号》是由2015年起,经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系列动画。而今年四月,由原作中两位配角伞木希美和铠冢霙的故事单独成篇的外传《利兹与青鸟》 同样经京都动画之手,也登上了银幕。


放弃了系列的标题,改变了人设与美术风格,仿若宣纸的一层一般,《利兹和青鸟》从原作《上低音号》的世界里被揭起,有着相似的构造与形状,却有着不一样的浓度与温度。



“没有看过《吹响!上低音号》,能不能看《利兹与青鸟》”相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疑惑。如上文所述,笔者倒是觉得,看过前作的话,能在《利兹与青鸟》里发现不一样的世界,但就算没有看过原作,不了解背景,也不会妨碍理解这个几乎独立的篇章。

 

因为这是与原本世界中“其他的任何人”都没有关系。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只是是仅仅关于两位少女,她们微不足道的一次情感波动。

 


早就期待的人恐怕和笔者一样购买了bd或者在资源出来第一时间就等不及欣赏了。对于看过的人,这部动画给你带来的第一感受实在不需要过多的打扰。但如果你是现在还在踌躇是否该打开这部动画的话,就不妨看看笔者一点关于它微不足道的感受吧。


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近年国内似乎是出了不少有关于“青春”的动画电影,“校服”、“初恋”、“叛逆”。在长久以来流行的“青春”文化中,青春似乎就一直被打上着这样或那样的烙印。以笔者个人来说,实在很难被这样符号化的青春故事所感动。似乎这些故事里什么都有,但又缺少了什么,而缺少的这点,又恰恰是空洞与真实,共感与疏离之间,决定性的一块。

 

说是不剧透,其实笔者自己也不太明白《利兹与青鸟》有什么值得“剧透”。从一开始就没有激烈的冲突与复杂的“贵圈乱”,甚至分不出开端高潮与结局。伞木希美与铠冢霙两个吹奏部的小姑娘,她们上学放学,社团的练习,和别的女孩子们的闲聊。这足以称作剧情吗?



作为“剧”或许是缺少些许戏剧性(后半某个身份的反转其实相当“戏剧性”),但“情”却跟着角色的一举一动在不知不觉之中,将屏幕内外的界限模糊了。


比“观众都经历过,所以共情”更加高明的,是让观众进入到角色的位置,产生共鸣。前者依托的是观众的个人体验,观众需要在符号化的“青春”中用自己的经历进行补完。对于创作者来说,观众是否能找到那个“点”多少是有点碰运气的事,而为了让观众获得更强烈的感知到这个“点”,更免不了添加更多夸张的冲突与巧合。


而后者则是创作者天才的闪现。展现给观众的。不是符号化的,大而化之的青春,而是通过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回眸流露出的情感,细节使情感无限趋近于真实,随着每一个镜头观众进入的不是自己而是角色,在角色的内心世界中共喜共悲。这样的情感与细节,少一笔虚假,多一笔冗杂。

 


《利兹与青鸟》,不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大片,但在霙和希美的一举一动中,笔者不由得随着她们心情的波动而心跳加速。平静的场景,平常的小动作下,二人的情感暗流涌动,而当情感像被放出笼中的青鸟随音乐喷薄而出时,强大的压迫让人甚至忘记了呼吸。

 

这种一点一点的铺垫与增强,使人很难用时间性的叙述来说明《利兹与青鸟》中情感发展,最终两个人似乎是回归了原点又似乎是有所前进,究竟是如何呢?每个不同的利兹,每个不同的青鸟都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吧。

 

 

二、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提及《利兹与青鸟》的感情,似乎很难绕过去“百合”,这也是这部电影最开始被印上的标签。

 

何谓百合?这恐怕也是日本ACG带来的著名亚文化之一了。女孩子与女孩子,友情以上爱情未满的关系,便是百合。关于中间具体什么程度算百合,什么又算同性恋,这样的争论从没停止过。在笔者看来《利兹与青鸟》似乎就是那个程度刚刚好的“百合”。

 

对铠塚霙来说,希美就像是刚破壳的小鸟看到的母鸟一样,让她依恋而生的的存在。而对于伞木希美来说,霙与那些其他和她日常调笑的朋友似乎也有着不太一样的意义。

 


两个女孩的关系,很难用友情或者爱情作界定。甚至很难用喜欢和讨厌来界定,她们都认同自己对对方非同一般的深厚情感,但同时,她们却无法从对方身上获得自己想要的情感回应。用导演山田尚子的话来说,她们俩像两个不合拍的齿轮,偶尔会有一瞬间合上,但却总是对不上。

 

霙伸出的手无法跨越两人之间的障碍


对这样微妙的关系的把握不得不归功于女性员工比例业界前列的京都动画了。

 

山田尚子在《利兹与青鸟》中所使用的演出方式,被许多人比喻为“窥视”。比如她自己写在电影场刊的第一页的


“她们眨眼的神情,呼出的气息,摇晃的发辫。构成少女的这一切,渐渐化为音符。为了记录下这个瞬间,我屏息凝神,默默地在其身后,关注着她们。”

 


“窥视女高中生的日常生活”听起来可不是什么好事,但意外的,《利兹与青鸟》却没有给身为女性的笔者带来任何不快

 

结合上文“恰到好处的百合”,笔者想了想没有厌恶感的原因,终究还是在百合与同性恋之间那个重要的分界点——

 

与TV人设对比,电影头身比的拉长减少了第二性征的表现,而蓝色为主更加清新的美术风格更加深了性冷淡的暗示。

 


深入到每个镜头来说,虽然山田尚子的说法像是她是个“偷窥狂”,但她的窥视却不是“男性凝视”的窥视。片中有着大量的特写,不是以一种自上而下的色情的,针对第二性征的视角,而是像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偷偷抬头看一眼暗恋之人的脖颈,又马上害羞地把视线转开。

 


《利兹和青鸟》的“窥视”摆脱了男性凝视对肉体的欲望,通过大量对眼睛,四肢微小动作的特写上升到从角色的外部到对角色精神世界的窥视。处于友情爱情之间女性之间的情感要比异性复杂得多。喜欢夹杂着讨厌,羡慕夹杂着嫉妒,看似毫不在意却会被对方一个小动作一个新朋友,心弦便起涟漪。

 


这样青涩敏感的两个人产生的摩擦是《利兹与青鸟》的中心。虽然只是两个小姑娘成长随处可见矛盾,格局很小,却在上文细腻的描写手法下不显轻薄,反而有些沉重。求之不得,不得复求,两个不明白爱人方式的孩子,被各种思绪绊住,小心地像碰触玻璃一样碰触对方,希望对方能够幸福却依然成为了束缚对方的鸟笼,像依偎的豪猪一样互相刺痛。

 


仔细观察开头与结尾位置的变化,可以发现结局也并非是像希美的笑声一样明朗。山田说二人是“恋”而非“爱”,而通过《利兹与青鸟》中甚至有些痛苦的激烈情感碰撞中,二人将有可能从“恋”走向“爱”。

 


《利兹与青鸟》只是记录下了感情成长中这一短暂的瞬间。不似友谊一般淡如水,又不像爱情浓郁沉重,像是一次青春期的快写,抓拍下在中间点前行的两个人。处于束缚与迷惘的的瞬间,或许比抛开羁绊喷薄而出的热烈有更无以言说的美感。

 

 

三、此处有声胜无声

 

最后,我想单独一章出来,来聊聊《利兹与青鸟》的声音。

 

或许是《声之形》为契机,京都动画越来越重视动画中的声音元素的把握,而这种把握,在以音乐为主题的《利兹与青鸟》中更趋于精进。

 

为了制作音乐,山田导演用的“移画印花法”将两位主角的情感符号化


“先闻其声,再见其人”,希美和霙都是还没有具体的形象,就通过脚步声不同的频率与重量,勾勒出两个性格迥然相异的少女。

 

整部电影台词并不多,但通过音乐,却也不显寂寞。开头八分钟,几乎没有台词,却通过音乐与脚步,两位灵动的女高中生形象便瞬间抓住了观众。

 


而在没有音乐的部分,“声音”也始终没有离开电影,路人交谈的声音,嘈杂的学校环境,甚至连鱼缸里河豚吐泡泡的声音都隐藏在背景音中,虽然难以觉察但的确存在。前文“窥视”感的完成,也有很大的功劳要归功于这些细小的“底音”。

 

包括音效与音乐在内,作曲者牛尾宪辅将这些声音称作“安静的,隐藏着的",他说


“当我读到剧本的时候,我认为这是个非常个人化的故事;一个应该隐藏于其他所有人之外的故事。这种青春感正如玻璃般脆弱,如果这被他人所知的话,我认为这些女孩在今后的生活中会无法与他人建立联系。所以我希望这音乐就像屏息,秘密的注视着她们一般。”

 


而由另一作曲者松田彬人所做的片中交响乐《利兹与青鸟》,却是充满着强烈表现力的曲子。这首曲子是张扬的,没有任何隐藏着的。代表二人的双簧管与长笛一唱一和,暗含着希美和霙二人意象的利兹与青鸟的感情仿佛时刻都要从音符喷发,从相遇到离别最终达到青鸟从笼中跃起飞向遥远天际的悠扬。

 

仅仅是听着原声,画面就出现在眼前。牛尾与松田二人代表的正是《利兹与青鸟》两层的情感,隐藏的,不为人知的少女的思绪,又同时是仿若烈火烧身般激烈疼痛的重生。假如真的有最直观的展现二人难以言表的情感的音乐的话,我相信他们已经做到了极致。

 

 

正如牛尾的评价,“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故事”,这篇也只是一篇极为个人化的观后感受。《利兹与青鸟》在笔者看来,就是这样一部属于个人的电影,属于希美和霙、利兹与青鸟等角色们自己,属于每个创作者自己,也属于每个观众自己。不同的人获得的独特感受是不可言说的,谨以此文聊作分享。




- END | 动画学术趴 -


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图片即可获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