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培养工匠型人才需职校与企业共同发力

2017-03-19 程骞 职教圈

目前,我国流水线工人多、中高级技工少的问题在制造业从业队伍中较为突出,职业教育存在着较明显的校企对接不紧密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得利钟表集团总裁梁伟浩建议,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之间的融合,构建工匠型制造业人才培养新体系。


工匠型制造业人才,不仅是钟表业的需要,也是所有制造业的需要,因而构建科学合理、满足市场需求的技工人才培养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既具有现实意义,对中国制造业发展来说也具未来意义。


中国制造打造出优秀的“中国品牌”,离不开大批优秀的工匠;中国由制造大国发展为制造强国,离不开优秀的技工人才;中国制造发展成中国“智造”,实现“中国制造2025”宏伟目标,提升中国产品的科技含金量,迈入中高端制造国家行列,必须重视“大国工匠”的培养和锻造。


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家已充分认识到高级技工的重要性。从这几年的两会,到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无不强烈呼吁“工匠精神”的回归和培育。媒体也热切关注“工匠精神”,纷纷报道和挖掘这方面的新闻和人物事迹素材。舆论的正确导向和社会的积极倡导,是“工匠精神”培育和高级技工产生的重要基础和必备的良好社会环境条件。政策、舆论等方面已经不成问题,那么剩下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培育了。


笔者赞成梁委员的建议和主张,但觉得有些问题需要优先解决。


首先,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应该更加接地气。现实中不少职校办学方向有偏差,精力和目标总集中在学校升格上,如中专想竭力升为专科校,专科竭力要变成本科院校,本科想极力进重点行列。为了升格浪费了不少财力物力,更加浪费的是管理精力和自身该抓住抓好的发展机遇,致使职业人才的培养成了次要或附庸品。这显然已经不是国家投入职校资金多少的问题,而是职校自身办学思想没有端正的表现,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怎能培养出高级技师?


这种本末倒置的办学方向已经背离了职校原则和市场规律,是不接地气的。接地气的办学方向和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从大处讲就是紧贴国家经济发展方向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目标;从小处讲就是看企业的人才需求变化和市场的人力流动趋势。只要是市场和企业紧缺的人才,就应该是职校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和努力方向。再说,中高级技工的诞生,不是跟学校知名度、学校级别或个人学历等简单划等号的,学校育人方向的精准和个人的努力程度才是最关键的因素。许多“大国工匠”成才的故事告诉我们,低学历者未必不会成功。


其次,技工入职后企业对职工的培养培训和继续教育不应该休止,相反,应该给技工们提供成长发展机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不少企业对职工是“只管用,不管学”。这是企业的短见近视,也是这类企业难以长期健康发展以至最后不得不关门的重要原因。纵观那些名企、百年品牌、老字号公司,无不在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和工人的在职培养上投入巨资,这是企业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再说,企业继续加码培训工匠型人才有多种途径可选。企业内部老师傅“传帮带”是最直观、最省钱又很省心的办法,对新人来说是深入学习的好机会,对老师傅来说也是一种激励和认同。新企业或规模较小的公司,经验少,名师傅匮乏,可以送新人到大牌公司去实习锻炼,可以送到社会培训机构学习,可以请专家和高级技师驻进企业手把手指导,还可以把职工送回有某些专长的职校回炉锻打。


构建工匠型人才培养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又是打造“中国品牌”的必备工程。在国家政策不断发力的大好形势下,职校和企业应秉持责无旁贷的态度,努力培养大批工匠型人才。当然,此项工程也需要政府的科学引领和有力监督。

来源:蒲公英评论网


大家都在看

高职专业哪家强 九项指标量一量

同样是职业教育,为何德国培养出了工匠精神?

用创新文化培育工匠精神

中职学生--留学、就业、移民?关注“加国直通车”全搞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