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普及高中教育前须对职业教育再定位

2017-04-07 南都社论 职教圈

教育部等四部门昨日联合印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其中提出,到2020年全国、各省(区、市)毛入学率(即某学年度某级教育在校生数占相应学龄人口总数比例)均达到90%以上,中西部贫困地区毛入学率显著提升。这意味着在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后,中国确定下一阶段的教育发展重点工作:到2020年,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计划》只提到“普及”,但没有提及“义务”,这可能是考虑个别地方的普及难度,所以留下了一个口子。但从政策目的来看,《计划》的重要功能在于“教育扶贫”,即通过“显著提升中西部贫困地区毛入学率”,实现教育均衡式发展。此外,教育部官员还表示,这是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劳动力竞争能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举措。


就高中毛入学率来看,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十分显眼。京沪的数值超过了95%,而西部9省皆不到90%,另有3个省在85%以下。而这仅仅是毛入学率的统计口径,毕业率、学校质量、升学率等指标若被纳入,鸿沟会越发明显。


上面列举的这些数据,在客观上并不能充分展现中国高中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状况。在同一区域,高中教育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经济能力较强,尤其是富于国际化视野的家庭,开始着眼于孩子的海外教育,这些家庭的孩子即使不在高中阶段出国,也会选择区别于传统公立高中教育的教学方式;另一部分家庭,则对学位房、应试教育和课外辅导情有独钟,认为高考至少提供了一次“公平机遇”,愿意全力投入对高考的准备。当然,也有家庭试图脚踏两只船,但总体上到了高中,都已经做出了较为明确的路径选择。


此外,尽管总体上职高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但一般来说在经济相对富裕的家庭,除非成绩极差,否则很少会有多少人家的孩子上职高。而偏远或农村地区的孩子也不会上职高。这是高中教育发展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的孩子没有上职高,因为有更好的选择;而经济条件差的家庭的孩子没有上职高,是因为没有选择,在结束义务教育之后,学生及其家庭面临着一道简单直白的算术题:上职高会付出什么,又能够带来什么。许多放弃就读职高甚至大学的孩子,表面看是受到了“读书无用论”的蛊惑,但更深层次的因素在于现有的职高教育体系不能有效对接市场需求,就读职高的投入产出比并不高。


受到市场新变化挑战的不仅仅是职高教育,事实上从普通高中延伸到大学阶段的教育,也在面临剧变下的冲击。“清华北大毕业的父母买不起学位房”,这样的现象总结虽然不乏调侃色彩,但从社会心态来看,当精英阶层越来越疏离以应试教育为取向的高中教育,中低产者家庭却开始更加认同现有的高中教育。这种分化表明,现有的高中教育存在沦为应试工具的危险,对于后期的高等教育和更重要的人格教育都缺乏有效的应对。


在新的普及高中教育的计划中,如果普及本身变成刺激中西部地区新的教育移民潮,那么普通高中教育定位的问题势必会进一步凸显。对此,《计划》提出,到2020年,要使中国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更加合理,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这意味着普及高中教育的主要工作是强化职高教育。如此一来,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上。如何使得教育入口更加顺畅、教育内容更接地气、教育方式符合潮流,也就成了普及高中教育前,教育部门必须慎重明确的一点。

来源:南方都市报


大家都在看

构建有质量的“双元教师小组”

教师职称异化,能者多劳还是能者多得?

教师成长的五个必经之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