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赵淑珍:一位世纪老人的人生回眸

2017-05-22 赵淑珍 当代作家


 一位世纪老人的人生回眸 

赵淑珍丨——记我的奶奶


今年农历四月十三,是奶奶九十八岁生日。老人家耳聪目明,精神矍铄。众多宾客的祝福声中,有人慨叹她经历的种种坎坷。瞬时,奶奶的沧桑往事如一本古旧的老书,在我脑海中一页一页地翻开。


1920年,奶奶出生于邹平明集镇宋集村。在那个落后的时代,她自然无缘读书,年仅六七岁就被家长强行缠上长长的裹脚布,疼的哇哇直哭。“小脚一双,眼泪一缸。”稍好一些后,即帮忙料理家务,看护弟妹,小小年纪就备尝了生活的艰辛。


不仅如此,当年兵荒马乱,土匪横行。不时听到哪个财主被绑架的消息。有一天夜里,睡得正香的奶奶突然被父母叫醒,说:“土匪来了,快跑!!”于是胡乱穿件衣服就奔出家门。她被惊慌失措的人群挟裹着冲向村西的高粱地。等到了那儿稳下神一看,奶奶才发现周围全是陌生人。八岁的她不禁哭了起来。幸亏其中一位好心的邻村人帮她找到了父母,才有惊无险。



九岁那年,奶奶忙里偷闲,正和小伙伴在家门口玩耍,就听有人对她说:“你还在这玩呢,你婆婆家来提亲了!”懵懵懂懂的她其实根本不清楚怎么回事,可潜意识里还是感觉是件很丢人的事,就赶紧跑回家躲了起来。


十年后的一个春日,声声唢呐中,夏花般明艳的奶奶被一顶花轿抬到了离她家几里远而她却从未去过的一个地方。


爷爷少年丧母,三兄弟中排行第二。为了躲避国民党抓夫,十六七岁就到天津针厂做工。我见过他的照片,长袍马褂,头戴礼帽,双目炯炯,英俊高大。直到头上的盖头被挑开那一刻,奶奶才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丈夫。因工作忙,结婚才几天,爷爷就返回了天津。


一晃大半年过去了,临近过年的一天,长住娘家的奶奶正在冬阳下做针线,忽然从大门外进来一个牵毛驴的人,着长衫,戴礼帽(这在当时的农村是极少见的)。奶奶大惊,慌忙起身问:“你找谁?!”来人哈哈大笑:“来接你呀,自己的男人还不认识啊?!”奶奶一下红了脸。


幸福的日子很短暂,爷爷因多年在铁末纷飞的针厂工作,身染重病。当时家境还算殷实,卖掉了十亩地后,奶奶抱着襁褓中的父亲,和爷爷辗转来到济南治病。当时他们住在医院旁的一个小旅馆里,在那儿奶奶第一次见到了电灯。睡觉前,她想像往常吹灯一样熄灭它,可用尽全身力气还是无济于事,爷爷直笑她没见过世面。毕竟当时医疗条件有限,第二年爷爷便不幸去世,年仅三十三岁。时年姑姑六岁,父亲一岁。



奶奶的天塌了。很多人都劝三十二岁的她另嫁他人,可都被奶奶一口回绝。她擦干眼泪,毅然用三寸金莲的柔弱身躯挑起了抚养一双儿女的重担。多少艰难困苦,几多坎坷磨砺,奶奶都无怨无悔,坚强以对。


家门不幸,爷爷去世后不久,他的兄嫂也因病相继离世,留下一双孤女。于是爷爷的弟弟养一个,奶奶养一个,她对这个侄女悉心照顾,视如己出。


再后来,爷爷的弟弟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一直设法排挤奶奶母子,想把她们赶出家门,独霸家业。奶奶不卑不亢,据理力争。此时,一场轰轰烈烈的“四清”运动悄然开展起来,爷爷的弟弟身为大队会计,受到了牵连,经常在大会上被公开批评。而奶奶那时作为热爱集体、劳动积极的典型,时常受到村干部和驻村工作组的表扬。奶奶不计前嫌,以德报怨。她利用自己的声望寻找一切机会为她的小叔子说情,击破那些夸大其词的言论,并及时帮他还清了帐上的差额,这样爷爷的弟弟便不再被继续批斗,对他的错误也既往不咎。正是奶奶的宽宏大量感化了他,此后他再也没有为难过奶奶。直到现在,两家关系都非常和睦。


奶奶乐于助人,秉公明理。她经常为闹纠纷的婆媳或邻里调解,使他们化干戈为玉帛,和好如初。她还用一双灵巧的手,义务为乡亲们接生了近百个婴儿,不收一分钱,无一例事故。全力护佑新生命,惠及乡邻。可亲可敬的她备受村里人尊重和赞誉。


悠悠往事去,静好岁月来。历尽艰辛的奶奶如今四世同堂,安享晚年。父母对她特别孝敬,我们家数次被评为全镇五好文明家庭。亲爱的奶奶,您看我长大,我陪您到老,愿您老人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猜你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