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延彩:大红榆

2017-08-04 吴延彩 当代作家


  

原创文章丨稿费你做主


榆树是北方生命力顽强的树种之一,但现在已少见了。


榆树和人最亲,从某种意义上,它们曾挽救了一代人。在不堪回首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由于天灾人祸,导致了空前的大饥荒,一切能吃的东西都进了人们的胃腹。在强烈的饥饿面前,有营养的没营养的,能消化的不能消化的,都被吞进人们的肚里。粮食自不必说,野菜、虫兽,能吃的树叶、树皮,都被吃光了。榆树也不例外。


一般的树只能吃果实,而榆树从榆钱、树叶、树皮都能吃。榆钱到现在还是人们青睐的天然食品呢。那有点粘粘的、甜甜的树叶、树皮,在荒年里,挽救了不少濒临死亡的生命。据经过那个年代的老人说,当时村里的榆树都被饥饿的人们扒成“白条鸡”了。现在到村里转转,已很少见到老榆树了。如果不是榆树生命力顽强,还有根来繁殖,恐怕现在将无遗种了。



就在榆树渐渐淡出人们的目光和意识的时候,不知是哪一年开始,哪一个人首创,“老榆木”古典家具店如雨后春笋般矗立在人们面前。在夏津,要以宋楼镇刘芦村的榆木家具店为早,为多,蔚成规模。刘芦村南临315省道,交通便利,村民脑筋活泛。不知是谁首先捕捉到了古典家具这一商机,办起了榆木家具厂。因去岳父家需经过刘芦村,所以我见证了这个村古典家具厂的发展态势。不过我并没有到厂里参观过,以为里面的家具也无外像90年代时兴的木质沙发——“连帮椅”差不多。


四月初的一个周末,春风煦暖,前一天又刚下过一场雨,空气清新,气温宜人,遂决定到乡野去赏花。出城一路向西,走的是乡间小路,不知不觉一路穿行,到了刘芦村东头。走上315省道,向北一望,一面巨幅门头牌映入眼帘——大红榆古典家具店。一开始吸引我参观的倒不是这家具厂,而是厂前空地上的一些旧物件。有几十盘石磨、几台碾子、几个石槽、几个石臼,几扇老式门板、几副门枕、一副旧拉车子排、一架辘轳……我正讶异木器厂何以有这些老物件,抬头看到家具厂西半块还有一幅牌子——夏津民俗博物馆。这些老物件是家具店老板为民俗博物馆收购的。我辗转于这些老物件之间,啧啧感叹。这些老物件一下子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胡同的宽阔出,或场院、村头,三五个妇女有的推着石碾,有的拿着笤帚往里拢碾碎的粮食的场景;谁家院子里推着石磨磨豆浆,做豆腐的场景;队里伺养员在石槽、木槽里为牲口筛草拌料的场景;手提着碗口粗的木杵,在石臼里舂米的场景;早晨、傍晚,开关板门,板门的底轴在门枕上碾得吱呀作响的场景;驴或牛套着拉车子往田里运粪土的场景;晨光里、夕阳中、村头大树下、老井旁,摇动辘轳从井里提水的场景……不知为什么,虽然现在生活好了,按说对往昔的艰苦日子应该摒恶忘却了,可恰恰相反,一想起,或一见到以前的那些民俗物什,内心却是满满的激动、温馨和稀恋。也许是苦到极处酝甘甜,也许是现世的纷纷扰扰不如以前的单纯明净,也许是久已失根的心灵需要慰藉,总之,我于两点深有感触。一是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让人成长,成熟,学会了珍惜;一是物质生活的提高必须伴以精神生活的丰富,不然,人们一路走,一路抛弃,最后只剩下了“利”,人心就散了,人心散了,国家靠什么凝聚发展呢?



“大红榆”古典家具厂以民俗文化为企业发展之魂,是抓住了现代人亟盼精神回归的关键,扣住了现代人审美意识复古的脉门。这一文化创意,彰显了家具厂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依托的制作理念。走进厂房正门,迎面是一件硕大的木雕佛像工艺品。佛像雕刻在一株得有百年树龄的老树的两个主杈间。观音佛呈半卧姿态,一手托枕着头的右侧,一手自然搭垂在弓起的左膝上,身体的重心刚好在树干和树杈的结合点上,头枕着树干的矮杈,双眼微合,神态慈悲安详;高杈上刻以斗大的“佛”字,下面镌着几句“观音灵感真言”;整个树杈被雕成了峰峦状,峭壁森立,极尽奇崛嶙峋之能事。佛像前有一方凳,凳子上置一香炉;香炉前又放一方形石槽,如四足鼎状,应是插香焚纸用的,可里面却储了水,水中有一丛人工绢花,不知何意。难道观世音居南海,这一槽水即寓其意?佛像后偏左是经理办公室,里面的办公家具也大都是自行制作的仿古器物,与现代化的办公相比,也别有一番风味。


向两边看,各式木质古典家具琳琅满目,姿态万千。有的因体就形,制成了极富艺术风格的茶几。茶几面整体上保持了原木的模样,四角雕花镂鸟,中心剔出几块高低错落、边缘屈曲的“湖”形平面。这“湖”中还有沙渚。远看这茶几更像一架古琴,似乎有泠泠悠扬的琴音萦绕耳畔,清如溅玉,沉若龙吟。有的茶几不事雕琢,取天然奇形,如丘似壑,洞穴窈然,怪石兀立;剔就的平面绝似歙砚的砚底,怕不是王佑军醉蘸峻豪的墨海?有一款茶几只取十几公分厚、直径逾米的千年古树的横截面,古树根为几腿,一层清漆尽显古树的年轮。那一圈圈年轮,像平湖中投入石子溅起的涟漪,一道道波纹从现代延展向洪荒,直诉着一个古老而并不曲折的传说。茶几中心呈金黄色,渐向四周,颜色渐趋红褐色;那轮金黄是玉帝遗落湖心的月亮,等着有心人捞取?茶几配备的坐具也是最简单的四腿方凳。再说说那些古朴的坐具。有的凳子或就三足树桩而成,或因曲身树根而就,完全打破了规划统一的大众审美标准,体现出一种回归原始、返璞自然的纯粹意趣。



成套的沙发等家具,大多以老榆木为材质,其次为花梨木、玉檀木、酸枝木等。这些老榆木大都从民间收购来的,有旧木梁、木檩,老桌子、旧板凳,老门板、旧条几。榆木,素有“榆木疙瘩”之称,言其不开窍,难伐难解之谓。其实,用现代的目光来看,多少年来,老榆木更象一个善解风情的“市场”老手,无论是王榭堂前,还是农家庭院,都可见它洒然伫立的身影、点缀装饰的温情。而红榆木因窄边材暗黄色,心材暗紫灰色而益享盛名。其木性坚韧,纹理通达清晰,硬度与强度适中,一般透雕浮雕均能适应。为什么做家具要用老榆木呢?新榆木不能用的,木工圈里有“杨木使鲜,榆木使干”的行语。鲜榆木做家具容易“走角”(变形),用做梁檩容易垂,所以必须晾得干透才行;而老榆木经历过岁月的检验,烟火的浸润,更加密实,坚劲,稳固,做出的家具更耐用,美观,有历史感,有文化味。这些成套家具造型古朴,雕花精美,用漆不泯木质纹理,尤其在做工上不用一根铁钉,全用卯榫插就,严丝合缝,浑然一体。用手掂一掂,即使一个小凳子,也有相当的重量,大的坐具更是搬挪不动。这些体现匠心工艺的家具,从茶几座椅,到书桌书橱,到衣橱博古架,到老台桌太师椅,到床具组合柜,都以明清家具风格为蓝本,简洁如赤子,繁复似哲人。还有一些集古韵与现代为一体的家具,如茶艺桌、转盘桌、电视柜等,也无不精琢细磨,完显匠心。另有一些小物件,如“竹报平安”挂匾,采用浮雕结合镂雕技艺,竹鸟栩栩如生,立体感极强,且经久不损,摘移方便。


放眼家具展厅,恍惚回到了几百年前的明清时代。是谁家的后生拿着一卷书在朗朗诵读?是哪位诗人文思泉涌伏案疾书?是何处士绅品着茶茗悠然悠哉?我突然生出一个念头:退休后,购几分小宅,盖几间茅舍,置一套古榆家具,种几畦瓜果,担日荷月,衣食无忧,醉享自然。


可能很多人都有我这种想法,希望享受现代生活的物质方便,又追求古典生活的精神愉悦。“大红榆”正在寻求这一契合点,为人们构建并实现这一良愿雅景。


猜你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