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玉:断碣残碑,都付与了苍烟夕照

2017-11-23 王玉 当代作家

在北京西北郊,有一座园子,那里尘封着一段屈辱的历史,凝固着一桩悲壮的故事。岁月更替,世事变迁,它留给我们的是无法磨灭的伤痛。作为记忆的载体,这里残垣无语,几番梦回,断碑残碣,都付与了苍烟夕照。

北京这座沧桑的古都,拥有许多值得解读的记忆与故事,历史的印痕散落在这座城的每一个角落。这座曾经演绎过无数金戈铁马,问鼎逐鹿故事的城,在历史的回眸中,总是带着日暮的苍凉,正如一百年前的它,作为帝都,笼罩着黄昏的气息。宫殿、城池、战争、野心,逶迤走来,历尽沧桑。它阅尽了世事的铅华,将所有的荣耀、辉煌、屈辱、悲凉都融入了沧桑。


在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园子,那里尘封着一段屈辱的历史,废墟凝固着一桩悲壮的故事,无论岁月更迭,世事变迁 ,它留给我们的是叹息不完的遗憾、无法磨灭的伤痛。作为记忆的载体,这里残垣无语,几番梦回,断碣残碑,都付与了苍烟夕照。


这座园子就是圆明园,这座残缺的皇家园林已经变成了一个符号,刻在了我们民族每一个人的心头。那场冲天的大火,烧掉的不仅是一座浩大的园林,更摧毁了大清王朝没落腐朽的骨骼。


每一个走进圆明园的人,或许都是为了凭吊,凭吊那一段悲怆的历史,这样的凭吊适合在秋天,更适合在黄昏。



人声稀少,四野沉寂,深秋的圆明园是寂寞的,远处,西山的余脉沉沉地埋入地平线。


片片荷塘早已收敛了夏日的绰约,留下枯萎的残蓬,将未了的梦想尘封于冰冷的池塘,以残缺的枝叶守望着严冬,那黑褐色的枝叶,恰如被焚烧后的断壁残垣,以残缺的躯体,悲壮地展示着凄美与顽强。


伫立湖畔,有乌鸦的叫声由远及近,悲鸣声声,似为那一场冲天的大火而哭泣。


湖畔,苍凉暮色里摇曳的芦苇,一丛丛、一簇簇,根根枯瘦的芦杆将清冷与寂寞瘦成了萧瑟。枝头摇曳的芦花,随风飞扬,幻化出了这座园子曾经的华美。秋草苍苍,白雾茫茫,它们倒影在碧波之中,淡然地舒展着生命的诗意与静美。这凋零的荷塘、摇曳的芦花,此刻,与这座园子的格调是如此相得益彰。


触目惊心的那一片残垣断壁静默无语,白色的汉白玉支离破碎,它们被小心地围了起来,栏杆圈起的不仅是一座座倒塌的建筑,一段沉痛的历史,更圈起了圆明园永久的寂寞与孤独。曾经华美的雕饰、奢华的门楣、精致的亭台,它们以各种姿势永久地倒了下去,默默地接受着后人的瞩目与凭吊。这桩桩散落于荒野间的石柱,它们一定是孤独、悲怆的,一百年前的那场大火,不仅烧毁了它原本的华美与庄严,也烧掉了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对这座园子的宏大构想、还有千千万能工巧匠的智慧与心血。那些巧夺天工的建筑,和那个昏聩落后的王朝,都在圆明园冲天的火光里,做了永久的消散与溃败。这颓废残破的碎石间,处处可见哭泣的石头、流淌的泪水。那场大火,烧毁的何止是辉煌的建筑,它更永久地灼痛着所有华夏子孙颤栗的心。当我们重新站在这片废墟之上,看到的是“寒烟衰草,古木遥芩,丰碑特立,四无行迹。”它曾经有过怎样的风华,也只能留待想象了。


徜徉于这些残垣断壁之中,回望那段悲怆的历史,心不由得会变得沉重。那些倒下的石柱仿佛在你的脚步中苏醒,踉跄地向你走来,它们圆睁着流泪的双眸,对你哭泣。抚摸着这些光秃秃的石柱,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胡须,那坚硬而冰冷的手感,会让你的灵魂猛然颤栗。百年沧桑,洗不掉它昔日的屈辱;时过境迁,遍体鳞伤,找不回它昔日的容颜。


眼前废墟之上的根根石柱,弯下了痛苦的身躯,无语凝噎。叩问苍穹,流云无语,似有滴滴清泪滴落在心头。


弥漫在圆明园上空的烟火,在华夏民族的心头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这座曾经的万园之园,废墟上滴落的泪水,无声地警醒着后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个积弱积贫的王朝是无法保存这堪称艺术巅峰之作的园林的,更无法为它的万千子民创造安宁与幸福。


深秋的北京,冷风瑟瑟。抬头望去,高大苍劲的树木上依旧有片片的黄叶残留枝头,顽强地不肯凋谢。游园只有在这里,才是一种悲凉与冰冷。每一次的驻足与凝眸,都是沉重的叹息与扼腕的悲怆。岁月流逝,它已经成为了凝固的历史。这些残垣断壁,以它们的残缺的身躯无声地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唯自强以不息。


瑟瑟寒风穿梭于这片废墟之中,周边荒凉而冷寂。远处,暮色忽暗忽明,废墟呈现出了一种苍凉之美。徜徉其间,我不敢移步,怕踩痛它残缺的肌体;我不敢呼吸,怕惊醒它流泪的双眸。再回首,大水法残缺的身躯,在秋风中呜咽,那些断壁残垣,在夕阳下透出阵阵的冰冷。


猜你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