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雪上加霜!限电停产后,这家隐藏巨头坐不住了!

吴昕 大佬说 2022-04-28


作者 | 吴昕
来源 | 大佬说(dalaosay)

9月23号以来,东北多地陷入大规模突发性停电,很快全国多个省份接连发出限电令。电力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


桃李面包限电停产的消息,一度冲上了热搜第二。


江苏、东莞、长春、山东多地桃李面包停产,让许多吃着桃李面包长大的网友震惊,“原来桃李不是我们的本土企业!”



桃李面包,在各大商超的货架上永不缺席。一朝停产,让许多人惊讶地发现,它已经是难割舍的记忆。而这个朴素无华的品牌崛起,其实才不过短短二十几年。



花甲创业


1995年,10月末的一天,天还远远没亮,凌晨三四点的时候,辽宁丹东的街道上,已经是昏暗冷冽,风仿佛从西伯利亚直接吹到鸭绿江边。


一家工厂倒是灯火通明,一个六十出头的老人家,雷锋帽厚棉袄,站在厂房门口,偶尔叮嘱几句,看着几辆三轮车慢慢蹬远


他叫吴志刚,这年60岁,刚刚退休。


在家莳花弄草了几天,发现不合自己的胃口。他喜欢做烘焙,就和二儿子吴学群一起,凑了些钱开了这个面包作坊。


东北临近日俄,文化碰撞下,算是中国最早有面包文化的地方。一百多年前,俄国人在哈尔滨发明了秋林大列巴,扎实大包的面包慢慢融入东北人的饮食习惯,大大小小的面包房开在街头巷尾。


面包出炉的香气温暖香甜,顶着寒风走在路上,偶尔闻到小麦粉、黄油、牛奶的混合,是一天里的慰藉。



吴志刚当了几十年的老师。上下班骑着自行车,精打细算下,他自学了做面包的技术,全家人都爱吃他自己做的面包。


当时市面上有两种面包。一是面包房出品的新鲜面包,味道可口香气扑鼻。但价格偏贵,去晚了还容易缺货。另一种是超市里的中央工厂批发的长保质期的糕饼产品。


吴志刚本来想开一家面包房。但考察了几次,门面租金压力大,竞争也激烈。一次和妻子逛超市,吴志刚留意到偌大一个超市,卖的面包种类很少,而且看着就水分不足、口感粗糙。



做了几十年教师的吴志刚知道写文章平铺直叙很难出彩。立意独特,书常人之未书,才能出奇制胜。


来逛超市可以买米买面,当然也可以买面包。但超市渠道既然空缺了这块,也许是个机会。


于是吴志刚创办了一个面包作坊,只做短保质期的面包,在早餐店、小商店和超市渠道售卖。


原本是退休后的无聊消遣,谁知道吴志刚越干越上心。90年代的下海潮,让吴志刚在创业里找到了第二春。


他每天都围着工厂转悠,尝试不同口味的组合,试验些面粉和酵母的新配方。一盘一盘的面包往家里端,他要让全家人来品鉴哪个口味最好。


最开始是自己亲自送,后来生意越来越好,就开始雇人王早餐店送货。每天早上六点前,生产的面包就全部从工厂送到了零售端。


比起市面上的长保面包,吴志刚的桃李打出了“新鲜无添加”的口号。在很快订单量暴增。


吴志刚也不兜售华丽、高端的概念。产品追求极致性价比,品类不多,用今天的话说,叫做“只卖爆款”。


桃李自己负责配送,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中央工厂负责生产,批发给丹东的超市和小店。



一点一滴亲手打造的商业模式,让吴志刚能够完全掌控桃李的每个环节,桃李的经营利润十分可观。虽然产品单价低,但毛利润依旧可以保持在35%以上。


生产成本因为大规模生产而得以压缩。做到了远胜长保面包的口感,接近面包房。而且价格低廉,是个体面包房甚至连锁面包房都远远不能追赶的。


桃李每100克产品,可以比面包房便宜4到6元。


不过2年时间,边陲的四线城市丹东,悄然崛起了一家面包品牌。


零售的黄金年代


1997年,吴志刚在沈阳成立了沈阳市桃李食品有限公司。2005年桃李面包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新鲜面包生产商。


如果有人说一个60岁的退休教师的创业,会成就沈阳首富,那许多人会嗤之以鼻,觉得是酒后胡话。


吴志刚自己最初也没想到。


他于1935年出生,伪满洲国迎来第3个年头,东北还沦陷在日军铁蹄下。


新中国成立未久,鸭绿江畔炮火又连天。


吴志刚从小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读书是断断续续的奢侈体验。


一直到和平年代,他才重拾学业,以专科学历毕业,分配到了电信局做一个电报员。


电报员的日子太枯燥,他觉得自己的志向不在此,想找个更能发挥自己能力的地方。于是他离开了电信局,在丹东丝绸一厂的子弟学校当了老师。


后来学校改建,他进入丹东市丝绸工业学校,继续站在三尺讲台上发光发热,如此几十年,直到年满60,光荣退休。


春天种了桃树李树,夏天可以在树下乘凉休憩,秋天可以尝到可口的果实。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人一直用桃李比喻学生。


吴志刚创建桃李面包时,想找到一个和自己有联结的词语。前半生他用教书育人,实现了桃李满天下,退休后做新鲜、朴实的面包,把桃李从东北一路开向华北、华东、华南,再次实现了满天下的愿望。


桃李春风一杯酒,而这场春风,透露着中国零售业的黄金年代。


当粮票逐渐成为记忆,90年代前,中国零售行业还是百货商店和杂货铺为主的业态。价格高,产品不丰富。而随着下海潮的汹涌,产品种类进入爆发期,外资被引入零售业,超市开始进入各大城市。


而吴志刚的创业,就发生在渠道极大扩展的时刻。他通过直营链接家乐福、大润发等大客户,经销对接街边夫妻店,编织了一个“中央工厂+批发”的零售网络,通过精耕细作彻底吃下东北后,把这套模式继续复制在其他地区。


随着中大型商超和便利店迎来各自的腾飞,桃李甚至没花过多少钱营销,就依靠渠道,打进全国市场。


桃李在各个市场建立了自己的中央工厂,以200km为半径,辐射各大商超。吴志刚家族的后辈,纷纷奔赴山西、陕西、河北,把吴志刚的经验复制到当地。在早高峰之前,把当日生产的面包布局到商超、便利店等终端。



日复一日,细水长流。


2015年,桃李面包在上交所上市,成为面包赛道的第一股。


折戟南方


但面包的故事,也有几分苦涩的滋味。


随着线下流量见顶,传统商超步入困境。大润发卖给了阿里,家乐福卖给了苏宁。小而美的便利店遍地开花,成为零售业的新贵。



短保面包这门生意,也被人盯上了。便利店们纷纷选择自立品牌,或自产自销,或贴牌代工,在便利商店售卖。一个是亲儿子,一个是老朋友,桃李在这场静悄悄的变革中,丧失了大量定价权,甚至干脆无法入驻。


而另一边,是老对手们的追赶。2018年,千亿市值的宾堡收购曼可顿,从此成为中国第二大面包供应商。作为世界第一大烘焙品牌,宾堡在中国的布局可谓来势汹汹。


曾经专注长保面包的达利和盼盼,纷纷发力短保,数年耕耘下已经取得11%和9%的包装面包市场份额。


而曾经傲立群雄的桃李,最高时也不过22%。



2018年,桃李经营了近20年的上海市场,首次录得亏损123万。


吴志刚却似乎无心和对手竞争了。八十多岁的他选择了在2019年退休。这一年上海市场亏损扩大至1268万。


但在资本市场上,吴志刚却没有闲着。据报道,从2013年12月底开始,3年锁定期一过,吴志刚家族就开始了不停歇的减持套现,每年解禁期一到,家族成员就开始马不停蹄地减持,累计套现29.02亿。


吴志刚一手创办的桃李,是典型的家族企业。董事会中老龄化的趋势不断显现,而桃李引入职业经理人的尝试也谈不上成功


2020年新消费的风口吹得无比热烈,却没有这家面包第一股的半点声息。



体现在年报上,是截止2020年末,桃李控股的37家子公司,其中有17家处于亏损状态。深圳、上海、江苏、福州、厦门、南昌、海南的桃李子公司,亏损均超过500万。


在南方市场的折戟,对应的是桃李的利润全靠东北市场撑腰。东北、华北和华东一共贡献了72%的收入。


桃李至今也没有讲出新的故事,让人相信这家东北的白马股,还能稳住自己一马当先的地位。


宗庆后、陶华碧、吴志刚,他们的故事诉说着创业永远不会太晚。而随着娃哈哈、老干妈和桃李,相继陷入增长困境,另一个道理也呼之欲出——时代永不等人。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面阅读↓
1、王小川:我的青春喂了“狗”!
2、出大事了!李子柒消失73天
3、法院悬赏千万!他是中国第一败家子!
4阿里顶流,名不虚传!
5巨头仓皇败退,烧钱终于不好使了!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面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