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冬奥最大变革,来自马云13年前的伏笔

吴昕 大佬说 2022-07-17

每年给阿里云投10个亿,投个10年,做不出来再说

——马云

作者 | 吴昕
来源 | 大佬说

今天是北京冬残奥会开赛的第3天。在北京、延庆和张家口3个赛区,600多位世界顶尖残疾人运动员,在冰雪世界里一次次刷新人类运动的极限。


在激动人心的比赛之外,还有一件润物细无声的变革在悄然引领时代,向“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致敬。


是技术的变革。


这是第一届“云上奥运”。


由于疫情限制,绝大多数观众难以亲临现场,和选手感受同一种温度。但对于依靠转播观赛的大部分人,云技术的参与,让同一种激情更清晰、更实时、更全面得以展示在面前。



作为中国第一、全球领先的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科技公司,阿里云正是“云上奥运”的最大功臣。


奥运与科技


奥运会的发展,一直和技术的发展相辅相成。


1912年的斯德哥尔摩奥运会,首次使用了电子计时器和终点摄影设备协助裁判工作。田径比赛的成绩第一次精确到十分之一秒,并且可以同时记录下多人成绩。这大大减少了判决争议,也因此诞生了第一批正式的世界纪录。竞技比赛得到了技术的有力支撑。



1936年,奥运会第一次在电视上播出。尽管当时信号微弱、转播影像模糊,但同样是一次了不起的突破。比起电报、报纸等高延时的传播渠道,实况转播开始得以可能。


时间来到1964年,当时的东京奥运会把卫星应用到了奥运会转播中。全球转播让奥运会前所未有地连接了五大洲七大洋。


而这一次的北京冬奥会,通过阿里云支持的“奥运转播云”向全球转播超过6000小时精彩内容,在转播时长、方式、收视等多方面,均打破冬奥会的历史纪录。


全球有超过27亿人参与了冬奥互动。


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在媒体采访中表示,奥组委和阿里云的合作不可思议,“科技的潜力令人惊叹,在奥运会历史上,我们第一次真正挖掘了这种潜力。”


刚刚过去的北京冬奥会,全部赛事时长约为1000小时。而通过阿里云的技术支持,转播内容总生产量达到了惊人的6000小时,是赛事时长的6倍。


并且赛事全程以4K的超高清格式转播,许多重要赛事更是以8K格式转播,达到甚至超越电影制作的水准。这些内容全部通过云端输送到全世界。


往常是奥运会,各国持权转播电视台纷纷派人前往比赛国家报道。大量的技术运维、编辑人员与报道记者加起来,比运动员还多得多。


他们需要用到的设备,包括15吨乃至更重的转播车、各类采编设备。因为太过沉重、庞大,这些器材还需要跨海运送。



而借助云转播,这些沉重、精密、运输困难的转播设备能够迁移到‘云’上,技术人员得以轻装上阵。


比起上一届平昌冬奥会,北京冬奥会现场的转播人员减少了32%,转播中心的面积缩小了近20%。但北京冬奥会的转播内容,无论市场还是质量,不仅没有打上半点折扣,反正实现了诸多突破。


这是1964年奥运会开始卫星电视转播以来,又一次重大的技术进步。奥运转播不再仅依赖卫星传输。基于阿里云全球基础设施,奥运通过全球近百家电视台走向数十亿观众。


阿里云奥运项目负责人张大志有一个通俗易懂的比喻:“奥运转播,如果把它比作一辆跑车的话,我们相当于给它换了一台新的发动器,起到了非常显著的变化。”


这些改变依托于阿里云强大的计算、网络、存储能力。


改变何以可能


阿里云冬奥项目工程师张晓锐表示,阿里云在全球拥有2800+边缘云节点,每个节点都具备大数据存储和高带宽的处理能力,可以轻松应对流量的激增,并确保内容的最佳传输质量。让全球的奥运工作者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云上远程制作。


在转播云支持下,世界各地的制作人员突破了在赛事现场制作的限制,在云端就可以下载高质量的内容,大大释放了制作生产力。



以冰壶和速滑两个项目为例,有一个赛事板块因为效果太好而冲上热搜——“子弹时间”。这正是阿里云技术主导的杰作。


其实现方式是通过几十路高清摄像头拍摄画面,实时传输上云,借助云高并发、低延时特性,再由AI算法对多机位信号进行分析、毫秒级合成和3D建模,将超慢动作、360度全景观看的电影特效带进冬奥赛事转播中。


在以往,几路高清摄像头的信号传输和后期加工,就是技术水平的天花板了。结果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期待半小时,比赛两分钟。而有了“子弹时间”的加持,竞速项目得以纤毫毕现地展现出它转瞬即逝的精彩瞬间、运动之美。


这其实不是广大观众第一次和阿里云打交道。虽然云技术听起来十分“高大上”,但它的运用已经深入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北京冬奥期、冬残奥会期间,有超过数百位阿里云工程师以7X24小时轮班。这是一支分布在北京、杭州、香港等地的专家队伍,构建了前方驻场、中台支持、后端产研的三级保障体系,为冬奥核心系统、官网及赛事转播等提供7*24小时的云上技术服务支持。


其中的技术骨干,有很多在历年的“双11”中立过大功。


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这几年的“双11”越来越不卡了。以前卡点下单,从确认订单到付款,可能因为高峰期服务器不堪重负,导致等待10分钟都无法完成交易。但随着阿里云技术的不断进步,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少了。


确认订单到付款,一气呵成。作为一年一度的流量大考,“双11”越来越流畅的购物体验,让许多人戏称“年味没了”。


电商出身的阿里巴巴,最初要做阿里云,正是出于处理平台流量的需求。


云在未来,云在脚下


马云是最先看到云计算潜力的人。



当时BAT三巨头,技术出身的李彦宏觉得“云计算这个东西,不客气一点讲它是新瓶装旧酒,没有新东西。”


而腾讯创始人马化腾也认为云计算是“一个超前的概念,目前布局为时过早。”


当时马化腾的思考不无道理。云计算是典型的重资产运营模式。其本质上是服务器资源的租赁。规模效应决定了云计算厂商的效应和话语权。客户越多,边际成本越低。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可能开始盈利。


以当时中国企业的需求来看,云计算确实还是一个锦上添花的未来。


但马云看中了云计算的未来。他在2009年拍板决定,阿里云计算系统“飞天”立项 。就像亚马逊的AWS一样,它最初的目的是为本公司的电子商务和支付业务提供服务。外部客户主要是中国的中小型企业。


马云的气魄极大:“每年给阿里云投10个亿,投个10年,做不出来再说”。



既然是研发难度大,难有实质性产出的项目,那就组建最顶尖的技术团队,请来最优秀的行业大牛牵头。每年拨出10个亿全力发展,不计亏损,发力科研。


2015年,是阿里云的一次质变开始。阿里集团宣布向阿里云战略增资10亿美元用于在全球加速部署数据中心。而对比起来,阿里云的收入只有12.71亿元人民币。


正是这种前期发力的巨大投入,奠定了阿里云实现了云计算赛道一骑绝尘的先发优势。


在阿里上市之初,有1.02亿美元的收入来自云服务和基础设施销售。而根据阿里巴巴2022财年第三季度业绩数据,三季度阿里云总收入264.31亿元,同比增长达20%。


去年阿里巴巴发布了自研CPU芯片倚天710。这是业界性能最强的ARM服务器芯片之一。根据“一云多芯”策略,倚天710将在阿里云数据中心部署应用。


得益于阿里云全方位的技术进步,去年12月权威机构Gartner发布的报告显示,阿里云的IaaS基础设施能力为全球第一,在计算、存储、网络和安全四个核心评比类目中都斩得了最高分。


这也是中国的云计算厂商首次超越了亚马逊、微软、谷歌等国际大厂。



而从规模上看,在全球建立了数百个云数据中心,覆盖超过200个国家的阿里云,已是全球规模第三、亚太第一的云服务商。这也难怪,严苛的国际奥组委会在2017年将阿里云选为全球奥运唯一云服务商。


云计算的意义


停留在数据层面分析阿里云的技术实力,有时候太过枯燥。


技术要真正改变生活,才能实现其意义。



这一点阿里云的创始人王坚院士深有体会。他分享过一个听上去非常基础的问题:“杭州每天24小时,每时每刻路上到底有多少车?”


按道理这是躺在数据库里最基本的一个数字。结果他发现杭州的市民不知道,杭州的交警也不知道,就连中国两个国营大汽车厂的董事长,造车的行家也不知道。


甚至全世界都没人知道。


数据库里只登记了机动车保有量,却没有机动车在途量。


王坚院士从两位董事长那里得知了一个经验判断——二八原则。平峰的时候道路上是20%的车,高峰的时候道路上是80%的车。


以杭州当时300万辆的机动车保有量来看,这说明平峰时路上是60万辆车,高峰时路上有240万辆车。


阿里云结合政府数据,最后给出了真实答案。在杭州的道路上。平峰时路上只有20万辆车,高峰时路上也不过30万辆车。畅通无阻和水泄不通之间,只隔了10万辆车。


数据一出,没人相信。交警都觉得大数据搞错了。


王坚院士把这个计算推广到了其他省会城市,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在途车辆数,总是机动车保有量的10%。


数据不会骗人。


更重要的是,科技能够改变世界。根据王坚的后续测算,即使在路上有25万辆机动车时,杭州也不会发生拥堵。而在25万迈向30万辆时,拥堵才开始逐渐发生。



“杭州有将近2000公里的市政道路,在2000公里的道路上多了5万辆车,就把交通搞垮了。由此可见,我们城市运营的效率之低,实际上是超出大家想象的。”


而要优化现代城市的运营效率,减少资源的极大浪费,旧有的思维已经行不通了。传统的城市规划办法,已经跟不上日益复杂精细的城市建构。要解决城市治理的诸多难点痛点,必须通过云计算手段的深度参与。


事实上,从直播看奥运,到下单购物,从医疗健康,再到城市治理,云技术总是润物无声,悄然改变我们的时代样貌,帮助社会朝向更宜居、更便捷、更绿色的方向发展。


用王坚院士的话来说,“未来,你消耗掉的每一个资源,都会被认真地计算过,这会改变我们对所有事情的认识跟发展。”


铁粉推荐

名创优品,一个隐秘的奇迹

华语乐坛要姓张!字节有个音乐梦

流血的跨国大案,铁打的58同城

另一个张勇,在造车界叱咤风云

从万人排队到门可罗雀,文和友做错了什么



点击关注,跟主编交个朋友 ↓↓↓

商务合作请联系QQ/微信:2881339630

点击在看,下次可以优先收到我的文章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