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听女建筑师讲与冬奥相随的故事


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美丽的延庆赛区博得了运动员和大众的一致称赞。在这些出彩的场馆设施背后,有许多建筑师、工程师的付出。尤其是在全员参与冬奥项目的李兴钢建筑工作室,每个项目团队中都有女建筑师干练而繁忙的身影。

在这个女性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听听,她们与冬奥相随的故事。


张音玄

延庆冬奥村、延庆山地新闻中心 设计主持人


李兴钢工作室2017年初正式中标延庆赛区规划和场馆设计,工作室按照几个主要场馆分成几个设计小组,轰轰烈烈投入这长达五年的“冬奥周期”。我既要协助李兴钢总建筑师做项目总协调,也负责了两个非竞赛场馆的设计。

五年的“冬奥周期”,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冬奥场馆完全不同于我们之前做过的项目,一切从零开始,我们甚至完全不了解这些冰雪运动。但能非常强烈的感受到项目组同事们在这种压力下的兴奋。

▲ 和冬奥村设计团队在一起

实际工作中,不仅所有工程都会面临的设计难题、法规要求、造价控制、施工挑战一样都不少,还有冬奥项目特有的场地条件复杂、需求不确定、建设周期短、环保压力大的困扰。五年里,我们按照奥运实施手册的需求一遍遍地出图,上百次的现场配合,无数的会议、改图、变更……真有一种“谁干谁知道”的“酸爽”。
必须感谢团队的伙伴们,特别是我们的姑娘们,真是很了不起,不仅咬牙坚持住了,而且可以说“活干得漂亮”!


 在施工现场

 从2018年12月开工到2021年12月竣工,我见证了我职业生涯中最大尺度的项目从图纸变成现实,从荒山变身冬奥园的奇迹。


▲ 和李兴钢总建筑师在建成后的延庆新闻中心屋顶
冬奥项目也是我第一个“科研工程同步走”的项目,打开了科研领域的大门。三年的收获绝不仅仅是课题的顺利结题,而是从“科研小白”成长为国家级课题的负责人,在巨大压力下,我也完成了从“工程思维”到“科研思维”的转变。
2018年的3月,我们前往平昌考察冬残奥会,第一次感受冬奥气氛;2019年在因斯布鲁克,第一次亲自乘坐雪车体验了赛道的刺激;2022年,终于能在鸟巢的闭幕式中沉浸在这欢乐的氛围里。最为让人快乐和欣慰就是,看着电视的时候,和我的孩子们说:“你们看,延庆冬奥村是妈妈设计的呢!”


▲ 在冬奥会闭幕式上


张玉婷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设计主持人

 

历经2099天,成就中国第一个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我们一路蜿蜒,终将到达终点,北京2022冬奥会16天的精彩绝伦,此梦已圆。

 我用自己画的雪游龙留言纸让国际雪车联合会秘书长海克给我留了一句对场馆的评价

在冬奥会开幕倒数15天的日子,我做出了有生以来最明智的决定,我向领导主动请缨参与场馆保障工作,在业主的协调下,我赶上了最后一批申请进入冬奥场馆保障人员的注册名单。

▲ 暴雪比赛日察看屋顶情况

▲ 夜间比赛值守赛道挡板

在2022年1月29日正式进入闭环,参与场馆保障工作,同时负责科技冬奥在延庆场馆群的部署和落实;保障永建设施设备正常运转;协调国际奥委会、国际雪车及雪橇联合会赛道运行、转播等需求落实工作。赛事期间重点保障赛道岔口挡板落位安装,保证赛事顺利进行。保障赛事的同时,还负责接待国际奥委会场馆考察,春节期间每天早上6点前往场馆,晚上11点回闭环酒店休息。闭环生活,累并快乐着,凡是来到“雪游龙”的人们,无不对其赞誉有加。

 

▲ 国际雪车联合会主席伊沃先生颁发赛道认证证书

 与中国雪橇队一起庆祝完赛


 

张哲

延庆冬奥村 设计主持人

 

我很喜欢玉婷在正月十五团圆之日从现场发来的这张照片,仿佛那一刻在月夜下点亮了我内心的那座小山村,她延绵错落,生动迷人、安静祥和,一时间让我欣慰无比又感慨万千。


 月色笼罩下的延庆冬奥村

五年前的春天,山里蒙着薄薄的雾气,繁茂的树木伸展着灰褐色的腰肢四处张望,努力探着嫩绿的新芽。我们顺着坡地上下攀爬,寻找灵感,穿过荆棘、跨过河流、登上高地、觅到古村,那一刻让我坚信,心中的那座冬奥小山村应当是对话古村,生长于此的。随后,低矮的体量、跌落的布局、咬合的院落,原始的材料逐一随着满满的激情跃然纸上,又不断地优化生长。几经波折,如今心中的小村实打实坐在山脚下了,仿佛梦境一般,何等不易。


▲ 冬奥村设计团队的女将们

回想那一个个跟奥组委讨论功能“神仙打架”的日子,那一个个跟业主平衡概算“讨价还价”的日子,那一个个跟酒店管理商讨赛后“玩命改图”的日子,那一个个跟总包厂家落实效果“坚持”与“妥协”的日子,历历在目,一张理想宏图的实现倾注了多少人的心血和努力在里面……

央视采访,问到我参与冬奥的感受,我说,我虽不是参赛运动员,却以一个设计者的身份服务于冬奥赛事,看到各国运动员对冬奥村的建筑与服务盛赞时,我倍感荣幸和自豪,我心中的那座冬奥小山村一直在那里闪啊闪,仿佛在跟天上的星星讲述着说不完的悄悄话呢。

 

 

李欢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 建筑专业负责人

 

我是从赛区规划中后期开始加入场馆的设计工作,担任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两个结束区的建筑专业负责人,直至场馆交付于运行团队,非常幸运地经历了这样一个独特的项目从方案到建成的完整过程,也深刻体会到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面临的复杂挑战。


▲ 在工地

雪上项目场馆不同于常规的室内体育场馆,核心竞赛场地为近乎自然的户外环境,除了赛事运行必要的功能空间外,还需要整合包赛道和技术道路、造雪系统相关设施、山地交通缆车及道路、以及其他支持场馆正常工作的市政设施,设计和施工配合工作中需要面临多方配合统筹协调的难度前所未有。更重要的是,场馆用地独一无二的珍贵自然环境资源,对场馆建设提出了严格的绿色可持续的要求,促使设计提出的策略在兼顾复杂布局与设施条件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场地自然。


▲ 在项目现场

几年间,从最初缺乏经验的茫然焦灼,到见证场馆一步步层台叠置、花团雪簇,焕发体育赛事的蓬勃生机,我感到个人的工作成长与见识体悟,也都是依托科技发展和文化进步的脉络而来的。一个多月的奥运、残奥盛典,来自无数人实实在在的努力,排除万难,如期赴约。

 

 

朱伶俐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建筑专业负责人

 

2016年,我参与到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前期规划阶段中,从场地选址到标书制作,既紧张又兴奋。一年多后项目正式启动,我负责完成两栋相对独立的房子——冰屋和制冷机房。
冰屋是雪车雪橇国家队的训练馆,是赛道的浓缩;制冷机房为整个雪车雪橇中心提供制冷源,是赛道的心脏。两座房子都不大,但功能、使用需求都与常规建筑不同。特别是冰屋,需要将赛道、电力管廊、制冷管廊、跑道、办公、更衣等整合在一个房子内;建筑的外观需要与建筑内部赛道的设计相对应,尽量减小建筑对环境的压力。

▲ 与建成后的雪车雪橇中心在一起
虽然之前也有建成项目经验,但这个项目让我体会更深。好房子的建成,是多方努力的结果。设计师、业主、材料商、施工方需要共同作用,建筑师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引导、协调各方;另一方面是建筑师的团队协作,设总永远支持着我们的工作,时间紧张加人,技术上拿不准给建议。整个过程中虽然有着各种不可预计的突发状况,但经过多番努力都一一解决了。
转眼间就是2022年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上周五,我作为工作人员在鸟巢现场观看了冬残奥会开幕式。当残奥会主席用中文说“谢谢”,当中国运动员入场,观众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和掌声时,我切身体会到这几年辛苦工作的意义——我是我们的一员,我为自己感到骄傲。

 


梁艺晓

延庆冬奥村 建筑专业负责人

 

四年前刚毕业的我完全没有想到,进入工作室的第一天,就被派到延庆冬奥村这样国家级项目的设计中。初出茅庐的我惊讶和感激于领导的信任,也为自己缺乏施工图经验而承受着巨大压力。

冬奥项目条件复杂多变,新问题迭出不穷,设计调整持续不断。在前辈的指导下,我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力争做到对自己图纸中的每一笔都心中有数,顺利地完成了施工图任务。


▲ 与李兴钢、张音玄讨论设计

施工阶段,延庆冬奥村的项目团队成了名副其实的“娘子军”——两个当妈妈的设计主持和我这个“小白菜”。大家每周轮流到施工现场处理问题,半年里,光我自己就去了50多次现场。每次六点前起床奔赴现场,晚上11点返回住所整理当日资料,反馈问题,及时完成驻场记录,然后在焦虑和紧张中翻来覆去,到天色微亮才能睡着。

初到现场,年轻没经验的我得不到工地人员的信任,甚至被连番质疑,好在团队给了我力量,前辈们的耐心开导让我能够坚持下去,同时也逐渐学习到她们沟通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加成熟、更加专业的我赢得了总包和业主的信任和尊重,也实现了自我成长和突破。

 

▲ 工地的脚手架治好了我的恐高症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

“不一样的设计”——北京冬奥及冬残奥场馆运行设计

八达岭希尔顿逸林酒店助力北京冬奥
冰晶雪影:北京城市微更新之轻建筑改造实践探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