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嫁女婚恋】我和老陶(十八、中国式晚宴)

2016-10-12 德国华商

亲爱的商家:您可以在这个位置插入您的广告。广告投入可以是一次的,也可以是多次的。具体情况请联系微信号:weiyun0103。

点击德国华商”关注:



作者简介


贾力群(德文名:Li Qun Taubert),出生于上海,1982年大学电力工程专业毕业后从事技术及技术情报资料整理及英语翻译工作,1986年到德国曼海姆歌德学院学习德语,之后在中国与德国间从事中德文化交流、构建经贸往来。1995年,应聘美国摩托罗拉大学(中国培训中心)任教,同时在中国高等学院培训翻译人才。1998年年底后在德国柏林和墨西哥居住。个人兴趣爱好广泛,积极从事社会活动,现担任欧洲华侨华人妇女联合总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德国柏林中国妇女联谊会名誉会长等。


本书已经完稿,希望能正式出版发行。有兴趣出版或者能推荐出版的人士请联系作者。邮箱:taubertdlq@hotmail.com



上期说到:

迪特求婚未果,我爱上了黑森林蛋糕

【外嫁女婚恋】我和老陶(十七、求婚)



如果错过了之前的章节,请点击:

【外嫁女婚恋】我和老陶(十六、伴游柏林)

【外嫁女婚恋】我和老陶(十五、迪特来了)

【外嫁女婚恋】我和老陶(十四、初到德国)

【外嫁女婚恋】我和老陶(十三、香江生活)

【外嫁女婚恋】我和老陶(十二、抵达香港)

……



基本只有一个颜色的中国式晚宴


18

中国式晚宴

 

第七天的晚上我们听完歌剧回家的路上,迪特告诉我他请了十四个朋友明天晚上来家吃饭。我听了很兴奋,马上拍手叫好,觉得一下子见上十四个迪特的朋友真不错。

“明天你做中国饭菜给十六个人吃有问题吗?我想每个人的胃口会很好很大。”迪特问我。

我大叫一声:“我的天哪,我可做不了那么人的饭菜。”

我以为迪特和克劳斯会张罗明天的饭菜,没想到竟然是让我掌勺。

迪特说他告诉朋友他有了个中国女朋友,每个朋友都想见见我,都指望吃顿地道的中国餐。于是他自作主张给安排了。这下可轮到我暗暗叫苦,别说是地道的中国餐了,能不能在电炉用平底锅煮出一堆能填饱肚子的东西来还是个问题。我毫无把握地、硬着头皮接下这个差事。

    

第二天一早,我宣布停止一切娱乐活动,集中所有精力准备“地道的”中国餐。

我们买回一大堆鱼、虾、肉、菜,又在一家亚洲超市里买了酱油和麻油,一小袋很多德国人不认识的味精、一把小葱、一块生姜、一包粉丝。我记不起来中国菜里还需要加什么佐料,即使有我也不会用。

第一次在德国做中国菜是一次灾难性的经历。

迪特找出几十把大刀小刀刨刀剔刀就没中国式的切菜刀;大锅小锅张张平底;电炉灶要热热不起来,要凉凉不下去。几乎折腾到客人到齐我才将饭菜做熟了,而且,厨房里已经是一片惨不忍睹的场景:烟雾腾腾,油迹片片,地上到处可见踩烂了的虾壳、鱼鳞、菜叶、肉丝!

将饭菜端上桌时,才发现大碗大盘不够用,于是就将各类大小锅子连汤带水一起上了。客人们似乎并不计较食文化的差异与形式,上了桌的东西一概欢天喜地地接受。大家吃得很认真很投入,很少有人放下刀叉讲话。迪特又过来在我耳边悄悄告诉我,吃饭时少有人讲话是好现象,说明没有人想错过好吃的东西。我坐在用三张桌子拚起来的长餐桌的一头,看着别人又吃又喝的,自己却一点胃口都没有。

晚饭总算对付过去了,没有人在吃饭时打过恶、皱过眉头摇过脑袋。从张张见底的锅盘来看,我认为饭菜还是很合乎客人们的口味。

送走客人,我得意洋洋地坐在沙发上指挥迪特收拾杯盘狼藉的餐桌和惨不忍睹的厨房。我忽然间开始崇拜自己了,能折腾出一顿供十六个人吃的中国餐来。再看迪特,将所有的门窗大开特开;厨房里吸油烟机洗碗机轰轰作响;浴室里的洗衣机已开清洗印迹斑斑的餐桌布和餐巾。

那天晚上我们忙到很晚。迪特对我做的饭菜的评价是:可吃,差不多是一个味,酱油味、麻油味、鲜味,荤的加葱姜,素的加粉丝;可看,差不多是一个色,白菜、萝卜和鸡、虾、鱼、肉全为闪亮的酱麻油色。结论:只可以对付不常吃中国菜的外国人。我听了迪特的意见很不以为然,心想麻油酱油味精加进菜里就出中国菜的味,至于颜色,吃到肚里什么颜色都看不见了。

 

在柏林我们共同生活了九天。在这九天里我们试着向对方展示自己积极的一面,试着去体谅和容忍对方的缺点或弱点,也试着用自己的观念去影响或改造对方。我们认识到,如果将来在一起生活,双方会经历一场需要付出努力的磨合。迪特是个独立意识很强的人,事事有他自己的准则,这些准则不管正确与否都很难被改变;迪特又是一个对自己,对外界很多事物追求完美的的人,所以做事特别认真。和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我必须要有个适应过程,也要在很大程度上改造自己。

 

在机场和迪特告别时,我们难舍难分,迪特一直将我紧紧地搂在他的怀中并不时在我的额上轻轻地吻一下。

检完票我们在一家咖啡厅里坐下。

迪特突然对我说:“力群,我爱你,我非常爱你。我现在敢大胆地说这句话了。”

我有点委屈地问道:“我觉得你能早点说这句话会更好,为什么要等到现在?”

我想起了父亲去世前的遗憾,想起了两个多月前上海虹桥机场告别时的情景。我不知道当时的迪特在想些什么,不知道他是否想过几个月后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迪特对我的问题似乎早有准备,他接着说道:“我认识你不久就爱上了你并一直在观察你。你和你家人,尤其是在你父亲生病的那段时间里的血肉相连的关系给我心灵上很大的震动。你的表现和你的思维方式是传统的中国式。我想你出国留学只是一种短暂的过渡行为,很难想象你能长期离开你的家人和我在一起生活。再者,我担心你是否能在德国快乐地生活,是否能主动地融入这个社会,是否能接受这个国家作为你的家乡。在没弄清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不想做进一步的感情尝试。”

迪特继续说:“通过两个多月来你在歌德学院的学习情况,以及这九天我们在柏林的生活来看,我觉得你会喜欢德国,能在德国生活下去。你能否在德国快乐生活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因为......”

迪特似乎是在做了慎重考虑后才说出下面几句话:“在完成上海的工作后我想马上就回来。柏林是我的家也将是你的家。”最后他又加了一句:“我不会在中国退休,这是我们结婚的重要条件之一。”

就像九天前离开曼海姆那样, 我不假思索地对他说:“只要和你在一起,不管你去那里,我都跟你去。”

 

未完待续 →





 








感谢您关注德国《华商报》

公众号“德国华商”



“德国华商”是德国《华商报》的微信公众号,旨在传递德国主流社会和华人社会的各种资讯,解读德国官方对华人生活有重要意义的政策、法律,提供华商在德国创业和经营的广告信息,涵盖餐饮、贸易、房地产、旅游、移民、保险、交通、留学等各个行业,推动中德的友谊与经济交往。

 《华商报》创刊于1997年初,是德国第一大华文报纸,华人在德经商的指南,生活的宝典。《华商报》是连接德国社会与华人社会、德国企业和中国企业的桥梁。

   “德国华商”公众号目前有直接订户超过两万人,且每天在增加之中。凡在“德国华商”微信公众号刊发的广告和文章,通过本报主编的私人微信号再次转发到5000多个联系人的朋友圈中,通过反复转发,可以快速到达德国华人的手机微信里,并能扩散到全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