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下半年来最严重的雾和霾!重污染天气何时才能消除?

伏波望族 环保圈 2022-07-08

作品来源:环保圈
作者:伏波望族 环保圈特约撰稿人


“戴好口罩!华北黄淮#下半年来最严重的雾和霾#来了”。
11月14日晚,都10点多了,人民日报微博还是发了一条信息。内容是:

中央气象台预计,14日夜间至15日上午,山东中南部、江苏中北部、河北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雾天气,局地有能见度不足200米的强浓雾。14日夜间至17日白天,华北中南部、黄淮中西部、汾渭平原等地有轻至中度霾,其中天津南部、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等地将有重度霾。



果然,14日、15日恰逢周末,本来想带孩子出去溜溜的,结果早上一睁眼,就看到窗外灰蒙蒙的天。拿手机一查,PM2.5又蹦到了100多,轻度污染。
印象中上一次这么严重的雾霾天,还要追溯到2月份疫情期间,当时还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怎么大家都放假了,工厂都停工了,雾霾还是这么严重?
不得不说,现在大家都越来越“娇气”了,对于雾霾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样了。
记得2013年的时候,PM2.5还时不时地“爆表”,就是超过了检测仪器的测量范围,那肯定是大于500微克/立方米。不过那时候好像还都不当成什么事,雾霾天大街上不戴口罩的人还很多。
2014年的北马,正逢大雾霾天,结果上千人带着口罩或者不戴口罩从天安门跑到鸟巢,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大家都在争论,这种极端天气,大型体育活动还要不要举行?结论是大型体育活动涉及面非常广,日期极难协调,一旦确定,基本上就改不了了。
再往后,北马好像就改日子了,以前都是11月,后来改在了9月。9月份还没入冬,雾霾发生的概率要小得多。
这几年,随着天蓝白云越来越多,大家对雾霾的容忍度也越来越低了。以前一个月来2-3场也没啥事,现在偶尔发生一次,就惊呼“下半年来最严重的雾和霾”了。
回到11月这次雾霾,还是先回顾一下这次污染过程,按照官方的分析,这次雾霾其实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1月11-12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一次污染过程,在13日略有缓解第二阶段:14-17日,再次出现一次污染过程,然后伴随着17日夜间-18日的降雨过程而逐步结束
雾霾发生的区域,主要是以下几个城市:北京、郑州、开封、廊坊、保定、石家庄、安阳、唐山、邢台等
原因上讲,主要有3个:
工业、供暖、气象。
先说工业,随着复工复产的不断推进,钢铁、水泥、焦炭、有色金属、汽车、橡胶、塑料、涂料等重点行业产品产量及原油加工量不断增加,都超过了往年同期水平,有的同比增速还达到了两位数。
相应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也就达到了年度峰值。
这方面是有明确数字支撑的。
就在昨天,国家统计局刚刚发布了10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今年10月,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等同比增速统统都在上升,经济延续了稳定恢复的态势。
具体来讲,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增速与9月份持平。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4%,比9月份上升2.0个百分点。

图为2019、2020年分月全社会用电量及其增速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从10月份的情况来看,国民经济继续延续了稳定恢复的态势。经济的增长面在拓展,恢复过程中的不平衡状况在改善,增长的势头进一步巩固。
典型的行业是餐饮,今年10月,我国餐饮业收入4372亿元,同比增长0.8%,增速年内首次“转正”。
引用这个数据的目的,不是说餐饮油烟是雾霾的主要来源,而是讲它作为典型的行业,代表了经济复苏的趋势。
大家都知道,今年疫情期间,餐饮业是受打击比较严重的“重灾区”,好多餐馆关门,整个行业元气大伤。如今,连餐饮业增速也由负转正了,说明经济确实是从疫情打击中走出来了。
再说供暖,11月15日前后,正好是北方供暖点火的日子。
听专家说过,供暖污染,或者说所有的锅炉污染吧,最严重的都是点火的那一下子,要把炉子着起来,瞬间释放的污染物是最多的。等到平稳运行之后,污染物反而会有所减少。
这也是为什么,往年很多地方冬季供暖,都要“等风来”。
原本都是11月15日的“死日子”,到了那天才开始供暖。后来发现,万一那两天赶上气象条件不好,叠加供暖影响,特别容易造成雾霾,所以后来就改成了11月15日“前后”,哪天风大,哪天点火。
风大的时候,气象条件较好,污染物就算多了点,也比较容易扩散。
不幸的是,今年11月15日前后,一直都没有风大的时候,全都是“静稳天气”。
可到了11月15日,供暖季已经到来,再不点火也不行了。于是锅炉启动,污染物增加,雾霾也就来了。
第三,说说气象。
气象原因,是雾霾的老原因了。特别是在前两年,那些容易做的减排措施都做完,而结构性矛盾又一时半会降不下去的时候,每逢雾霾,气象因素的“必提”的原因。
这次雾霾,从气象条件看,9-12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受高压系统后部影响,近地面以偏南风为主,污染物持续向山前平原地区汇聚,此外,区域有较强逆温过程,且凌晨湿度较高,有利于污染物转化。
直到17日夜间,预计会有较强的降水过程自西向东过境华北地区。据说,本次降水过程过境时间相对较长,雨量相对较大,预计会对累积于太行山前地区的污染物进行有效清除。
届时,京津冀及周边区域空气质量将得到显著改善,污染过程结束,北京市空气质量也将恢复到优良。
也就是说,真正要结束这场雾霾,还是得等“天帮忙”,刮风下雨,把大气中的颗粒物、细颗粒物清除掉,雾霾天才会结束。
好了,这次雾霾的3大原因全部说完了。接下来,我想说说“人努力”的因素。
“人努力”,对于秋冬季重污染天气来说,主要是指应急的联防联控。
这也好理解,眼瞅着明后天就要发生雾霾了,现在再去调整产业结构根本来不及了,只有采取点应急措施,比如工厂停产限产等,才能够应付了眼前的这一波。
前两年,特别是“大气十条”收官之前的2017年,应急措施力度还是相当大的,那么大的钢厂,说停就停了,一度甚至到了不考虑经济损失的地步。
正因为如此,所以那两年的环保措施也激起了很大的反弹,很多人说环保部门是“蛮干”、“一刀切”。
所以,这两年,进入秋冬季,环保部门的措施已经越来越温和了,“一刀切”越来越少了,讲究的是“分级管控”,就是提前按照环保水平把企业分成A、B、C等不同的级别,等雾霾来了,按照不同的级别,实施不同程度的停限产措施。环保水平高的,停限产就少。
11月的这轮雾霾,生态环境部也提前向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的人民政府印送了区域预警提示信息,要求各地按照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结果,根据当地应急预案,及时采取相应减排措施,开展区域联防联控。
按照环境部的要求,各预警城市要按照最新修订的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根据各企业绩效分级水平,采取差异化减排措施,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做到“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
同时,环境部派驻各城市的强化监督定点帮扶工作组也会重点督促检查各地应急减排措施落实情况,跟踪评估各地应急减排措施效果,支撑各地科学应对重污染天气过程。
应该说,这样的措施,还是受到企业欢迎的,比过去那种“一刀切”的措施要好。
不过,在如今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明显偏重,结构性不合理的情况下,这种比较温和的减排措施,显然还不足以达到去除雾霾的目的。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小曳所说,以京津冀地区来说,其污染排放强度仍然数倍于全国平均水平,污染物排放量尚没有削减到足以跟不利气象条件“脱钩”的地步。
所以,未来,京津冀区域要做的还是结构性调整,这个区域的产业结构还是太“重”了,不需要这么多钢厂,有一些要关,要搬。
而且,这个关停和搬迁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按照上周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的发言,“十四五”时期,空气质量的目的之一就是“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参照这个目标,过去的那个冬天,2019-2020年秋冬季,京津冀区域的重污染天气仍然还有395天次,要想“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差距还是很大的。
可以预见,“十四五”期间,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将会加大,可能有更多的钢厂实现搬迁、关停。
希望到那时,我们的重污染天气将会真正“消灭”。到了冬天,孩子们不必再因为雾霾天而宅在家里。大家可以继续走出户外,享受蓝天白云。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保圈" 的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环保圈,任何单位及个人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百家号等公开传播平台上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需经本平台授权,并注明"来源:环保圈"。违反上述声明者,平台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商务合作请联系:021-23521171

3、欢迎更多思想者加入环保圈特约撰稿人队伍,申请请添加微信:maweihui00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