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末,环保产业“混改潮”仍在继续,大消息不断。进入12月,先是上实控股近30亿入股康恒环境,然后广州环投又成为博世科的实控人。最新一则消息是,中持股份拟引入长江环保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12月29日,中持股份股东中持(北京)环保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中持环保”)和实控人许国栋与长江环保集团签署的《股份转让协议》,拟分别将其持有的中持股份986.73万股和24.995万股股份转让给长江环保集团。此外,长江环保集团还与中持股份签署《附条件生效的股份认购协议》,拟以现金认购52,609,700股本次非公开发行的股票。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前,公司控股股东为中持环保,实际控制人为许国栋。非公开发行完成后,长江环保集团持股比例为24.61%,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许国栋和中持环保合计持股比例为18.85%。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成为“无实际控制人”状态。今年以来,中持股份是环保产业为数不多表现亮眼的民企之一,经营性现金流增长超过600%,首次当选中国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为何如此“不差钱”的企业也要进行混改?原因之一就是“长江大保护”。中持控股表示,2017年上市后,公司就开始实施“业务南移”战略。长江环保集团在沿江省市拥有领先市场和渠道资源,通过引入长江环保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借助与它的战略协同效应,公司将完成区域布局战略,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提升盈利能力和技术水平,实现快速健康增长。上周五,中持股份就发布了停牌公告,由于中持环保和许国栋拟将部分公司股份进行协议转让,可能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所以申请停牌两个交易日。中间隔了一个周末,本周一、周二,中持停牌两天。到了周二晚间,果然,大公告来了。中持股份公告称,公司股东中持环保和实控人许国栋已于当天(12月29日)与长江环保集团签署的《股份转让协议》,拟分别将其持有的中持股份986.73万股和24.995万股股份(共计10,117,250股股份)转让给长江环保集团,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5%。转让的价格,是9.25元/股。转让总价款,为93,584,562.50元,不到1个亿。本次权益变动前,许国栋直接及通过中持环保合计控制中持股份28.75%的股权,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权益变动后,许国栋持有中持股份总股本的23.75%,仍为公司实际控制人。不过,除了这份《股份转让协议》,长江环保集团还与中持股份签署了一份《附条件生效的股份认购协议》,拟以现金认购52,609,700股本次非公开发行的股票。如果股份过户实施完毕,且非公开发行股份完成,长江环保集团将成为中持股份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24.61%,中持环保和许国栋合计持股比例则为18.85%。交易完成后,公司将成为“无实际控制人”的状态。因为公司股东比例不高且较为分散,股东中无任何一方能够实际支配30%以上的股份表决权;同时长江环保集团、许国栋和中持环保提名董事在公司董事会中各占3席,保持均衡状态。此外,根据双方协议,未来公司董事会的9名董事中,长江环保集团提名3名董事,推荐总经理及1名副总经理(分管财务、资源业务对接等),中持环保及许国栋提名3名董事(含董事长),并推荐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从公司治理架构和管理层安排看,无任何一方能够单方面支配或者决定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重要人事任命等事项。与其他引入战略投资者的企业一样,本次合作也还存在变数。中持股份表示,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及引入战略投资者事项,尚需获得长江环保集团所属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或国家出资企业)的批准、公司股东大会批准,以及中国证监会核准,能否获得批准通过以及最终获得批准的时间均存在不确定性。
与其他很多发生混改的环保民企不一样的是,中持股份混改,并不是因为资金链危机。相反,它的现金流情况还挺好。10月31日,中持股份发布三季报。公告显示,今年1-9月,公司实现营收8.76亿元,同比增长27.1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070.7万元,同比增长26.89%。其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53亿元,同比更是增加了123.75%。事实上,今年以来,中持的每一份业绩报成绩都很亮眼。8月份发布的半年报,营收是4.98亿元,同比增长13.13%;归母净利润5739.22万元,同比增长26.5%;现金流净额为8457.41万元,同比增长近100%。5月份发布的一季报,实现营收1.84亿元,同比增长21.53%;归母净利润2305.44万元,同比增长150%,实现了疫情大环境下的“逆势而升”。4月份发布的2019年年报,实现营收13.4亿,同比增长29.3%,增幅连续4年保持在23%以上;实现归母净利润1.1亿,同比增长19.9%。更加亮眼的数字则是这个——经营性现金流大幅上升620.7%。中持方面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公司重视获取项目质量,并且加强了应收账款的专项管理,销售回款情况好于去年同期。券商研报给出的投资建议也都是“增持”评级。安信证券表示,公司多业务齐头并进助推高增长,稳健经营现金流显著改善。国海证券也表示,公司经营状况有所改善,订单充足业绩稳增长有保障。可能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底气,所以早在今年2月疫情期间,中持股份总经理邵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疫情对公司全年的业绩没有影响,通过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公司有信心能够实现全年的业绩目标。今年5月,一年一度的中国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榜单揭晓,中持股份首次当选,也算是对中持近两年来发展成绩的肯定。
既然如此“不差钱”,那中持股份为啥还要引入战略投资者?本次中持引入的战略投资者,是长江环保集团,而长江环保集团又是三峡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基于中央工作部署,三峡集团是担任“长江大保护”工作的牵头方,与地方政府拥有良好的沟通渠道。截至2020年9月底,三峡集团在“长江大保护”工作中累计落地投资达到1,053亿元,已与近40个市(区)县签订合作协议,形成了三峡牵头、政府主导、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共抓长江大保护格局,在长江区域内拥有的领先的市场资源及渠道资源。而长江环保集团,则是应习近平总书记“共抓长江大保护”的指示精神而成立,是三峡集团开展长江大保护工作的实施平台。长江环保集团依托长江经济带建设,以十一个沿江省市为对象,负责与生态、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相关的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技术研发、产品和服务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从中持的角度看,2017年公司上市后,就开始逐步实施“业务南移”战略,相继在安徽、上海、江苏等省市完成布局。这样一来,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完成后,通过引入长江环保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中持股份就可以借助与长江环保集团的战略协同效应,完成区域布局战略,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提升盈利能力和技术水平,实现快速健康增长。根据双方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长江环保集团将把中持股份定位为长江大保护事业的重要参与方,支持公司参与长江大保护工作并发挥积极重要作用,包括发挥上市公司技术优势,参与长江环保集团业务发展,持续为长江环保集团打造示范项目,提供技术服务、技术产品、运营管理服务及综合解决方案。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战略投资者相关管理制度的前提下,长江环保集团也愿意优先支持中持股份参与由其主导的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新增项目。双方将共同致力于将中持股份打造成为环境科技的研发和创新平台,充分发掘并进一步强化其内外部科研资源,为长江大保护事业提供坚实有力的科研创新支撑,实现中持股份成为环境技术领军企业的战略目标。此外,长江环保集团还将利用自身在资金、授信、品牌及行业影响力等诸多方面的优势资源,积极协助中持股份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融资结构,以促进其业务做大做强。
其实,早在今年6月,《环保圈》就曾经专访过中持股份总经理邵凯。在谈到对环保产业“混改”的看法时,邵凯表示,“混改”是中国特色,而且在环保行业已经形成了大趋势。“有些混改是不得不改,企业已经活不下去了,别人来救你一把。这种混改可能是被动的,不是长效、持久的思考,可能也不会有好的结果。”他说。不过,另外一种混改则是有准备的,结合双方优势、长处、各自定位,给双方带来价值。这种混改如果做得好是非常有价值的,可以把国企央企的资源和民企的创新服务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很好的模式。相信此次中持与长江环保集团的合作,在他看来一定是属于第二种。采访当天,其实是借着E20举办的2020(第十八届)水业战略论坛的机会,邵凯作为发言嘉宾,上台讲解了中持技术驱动的思考。而在他之前,长江环保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峰也作了题为“共抓长江大保护工作实践与思考”的演讲。赵峰表示,长江环保集团进入这个行业,更多的是探索模式机制,推动整个行业生态的重构,让大家有一个良好的经营发展环境,实现大家的合作共赢,从而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我们发挥的作用就是组织协调、带动引领各方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我们来并不是跟大家抢利益、抢蛋糕的,希望大家不要把我们当做‘野蛮人’对待。”赵峰说。
借鉴“互联网+”的概念,长江环保集团提出了“资本+”的概念,其中之一就是“资本+专业技术型企业”。“所谓的‘专业技术型企业’,就是指在座各位参加2020(第十八届)水业战略论坛的专业公司,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从而确保质量。”赵峰说。
彼时,邵凯正坐在台下,不知赵峰的这一席话,有没有在他的心里留下印象。或许,碧水源董事长文剑平的话可以代表很多民营环保企业在现在这个时代的心声。他说:我自己在那里扛着,感觉就像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前后左右都是航空母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能逆历史潮流而动,所以才会寻求机会与国资合作,来改善一下生存的环境。
在文剑平看来,如果把环保行业比作一个生态系统,国企央企是乔木,民企是灌木,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则是草本。未来乔木可能会越来越大,把更多的土壤、水分和阳光吸收走。灌木就会发生转化,要么成为乔木上的一根枝条,要么向草本转化,而草本则会死去。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保圈" 的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环保圈,任何单位及个人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百家号等公开传播平台上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需经本平台授权,并注明"来源:环保圈"。违反上述声明者,平台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商务合作请联系:021-23521171
3、欢迎更多思想者加入环保圈特约撰稿人队伍,申请请添加微信:maweihui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