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63年前的今天,青山干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

从这里看青山 美丽青山 2023-03-10


2021年9月13日

星期一

天气晴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今天就是一个普通的星期一

但对于武钢人而言

“9·13”有着特别的意义

这一天不仅被视为武钢厂庆日

就连每月发放工资也选在13日


这是因为,63年前的9月13日(即为1958年9月13日),武钢的第一炉铁水喷薄而出,炼出这炉铁水的,便是武钢第一高炉。伴随武钢一号高炉成功炼出新中国第一炉铁水,武汉,一跃成为新中国独立自主工业体系建设的重要落子之地。


武钢第一高炉,承载着钢铁报国的初心,伴随着一代代武钢人的成长。2019年10月,这座历经大半个世纪的高炉宣布永久停产,被作为工业遗产整体保存下来。它如同一位沧桑老人,见证着我国钢铁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转变。


如今,一号高炉仍将继续发挥社会功能,通过工业旅游开发,让更多的人身临其境,体验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武汉钢铁有限公司接待中心的展厅里,写有这样一句话:新中国钢铁长子从诞生之日起,就集全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于一身。


时间的光晕落在了1955年。那年10月,一支支建设大军从天南海北奔赴武汉,拉开了十万大军建设武钢的历史大幕。18个省,45个城市,1000多家厂矿企业,为新中国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武钢建设开足马力。




1957年7月1日,武钢一号高炉破土动工。然而,世界对中国的钢铁生产能力并不看好,英国《泰晤士报》曾这样预言:武钢一号高炉出铁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武钢建设者不信这个邪,誓要炼出新中国自己高炉生产的铁水,向世界证明中国的钢铁底气。




1958年9月13日,武钢一号高炉炼出了第一炉铁水。 长江日报记者郭雷震 摄


武钢一号高炉诞生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了改变我国“北重南轻”的钢铁工业布局,党中央提出“钢铁要过江,钢铁要过关”的思路。决定在湖北兴建新中国第一个钢铁基地,新钢厂被列为苏联援建项目之一。


1954年春,中苏专家在沿着长江反复勘测选址后,最终选择在武汉东郊的一片开阔地,即后来的青山区。新厂正式命名为“武汉钢铁公司”。


据悉,毛主席当年也亲自参与了武钢厂区选址。“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至今武钢博物馆仍记录着他的这句话。


武钢高炉(资料图)


1955年,一张关于在武汉附近建设钢铁工业基地的蓝图被铺开。今年70多岁的徐桂斌从鞍钢调到武钢工作。他说:“当年武钢的建设者来自祖国各地,在一片荒滩原野上,住草棚、喝浑水,手拉肩扛,条件十分艰苦。”


毛主席亲眼见证一号炉出铁


1958年9月10日,正在湖北视察的毛主席在武汉约见武钢负责人李一清,当他得知武钢可在国庆节前出铁,高兴地说:“到出铁的那一天,我一定要去看看。”


1958年9月13日,毛主席从武汉汉阳门上船,去看武钢出铁。船到江心,他说:“我要游到武钢去。”说完便下了水,游了半个小时他才上船。


1958年9月13日毛主席视察武钢(资料图)


据时人回忆,毛主席问时任武钢副经理兼总工程师的韩宁夫:“今天什么时候出铁?”“下午三点半左右。”韩答。 “有没有把握?”主席又问。 “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把握,也可能有预料不到的百分之一。”韩答。 “好呀,今天看不到,我明天再来,明天看不到,我以后还来,总之,三顾茅庐也要看到你们出铁。”主席幽默地说。 


武钢当时是我国最大的钢铁基地之一,而一号高炉则是这个基地投产的第一个高炉,是一个完全自动化、现代化、年产75万吨的大高炉,当时无论在规模上、技术上都是世界一流的。


武钢第一炉铁水流出情景(资料图)


当武钢一号炉出铁之时,只见一条粗壮的火龙由炉口喷涌而出,蜿蜒伸展,顿时金星飞舞,热浪冲天。毛主席站在高台上聚精会神地观看。


 “炉前高温,铁灰飘落,汗水浸湿了主席身上的衬衣;铁水奔腾,钢花绽放,主席挥手,掌声雷动。”武钢退休工人徐正州至今仍记忆犹新。


毛泽东视察武钢一号高炉时向工人们挥手


当年

长江日报记录下

这一历史性时刻

1958年9月14日长江日报头版版面



在2019年10月14日停产前,武钢一号高炉年产量180万吨左右,燃料比领先全国水平,是国内同类型高炉安全生产、低耗长寿的典范。投产61年来,已累计生产生铁5420万吨。



现任五号高炉炉长的帅照,是一号高炉最后一任炉长。对于一号高炉的每个接口、每个角落,他几乎了如指掌。“自投产后,一号高炉经过两次改造升级,年产生铁量由75万吨增长到169万多吨。”第一次大修是1978年,一代炉龄高达20年;2001年第二次大修,炉容扩大到2200立方米。直到2018年,该高炉在大修后连续生产18年、单位炉容生产量刷新纪录的情况下,获得中国钢铁协会“冠军炉”荣誉称号。


“相处时间长了,感觉这个‘老伙计’就跟人一样,年龄越大,越需要细心呵护。”帅照说,由于一号高炉年限长、稳定性差,常常会出现一些大大小小的毛病,也正因为这样,这里成为“黄埔军校”,武钢绝大多数炉长都有过在一号高炉工作的经历。厂里摸索出来的新材料、新工艺,也要在一号高炉先行试验。


图片来源:长江云 侵删


今年77岁的王水枝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从1969年开始,王水枝便在一号高炉工作,在炉子上一干就是一辈子。“算起来,从我退休离厂,也快20年了,但我还是时常会梦到炉子。”


据王水枝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一号高炉还没有大修,冷却壁情况不好。有一年夏天,为了快速换风口,减少休风时间、恢复炉况,他和同事下班后自愿留在厂里加班。吃在炉子畔,睡在炉子旁,硬是干了一个多月才把炉子盘顺。“那时条件不好,大家开玩笑说,要是媳妇上炉子找爱人都找不到,只看到一张黑脸,一口白牙。”


“就是这么苦,大家的干劲却蛮足。这是毛主席来过的炉子啊,只能添光,不能丢脸。”谈到一号高炉,炼铁厂总技师杨波显得十分动情:“毫不夸张地说,一号高炉就是我们武钢人的根。”


2019年10月14日武钢一号高炉流出最后一滴铁水 图片来源:中国钢铁新闻网 侵删


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武钢凝聚领袖的心血、汇聚人民的厚爱,红色基因与生俱来。红色是武钢永恒的主题,红,是铁水出炉的色彩;红,是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号角;红,是满腔热血的青春!


60多年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几代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武钢,对武钢寄予殷切期望。武钢人牢记嘱托,始终肩负“钢铁长子”重任,截至目前累计产钢4亿吨,精品钢材用于北京“鸟巢”、长江三峡、港珠澳大桥、乌东德白鹤滩、京广高铁等大国重器,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2019年10月14日上午10时9分,伴随着最后一炉铁水成功出炉,服役长达61年的武钢一号高炉圆满完成历史使命,永久退出生产。


当日,一些老职工闻讯而来,挤满了一号高炉主操控室。几代炼铁人的代表上到高炉,找到当年的岗位,与老伙计深情告别,合影留念。



从1958年9月13日第一炉铁水,到2019年10月14日最后一炉铁水,一共61年。武钢人动情地比喻,这13日和14日,预示着一生一世。


沿着斑驳的铁楼梯拾级而上,在一号高炉的东出铁口,地上的铁水沟已被填平。当时第一炉铁水就是从这里流出,毛主席就站在护栏旁,鼓励工人们“高炉炼铁又炼人”。


从那以后的61年里,一号高炉累计生产生铁逾半亿吨,为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武钢一号高炉改造效果图


5G时代,传统钢铁业转型升级,智慧、环保制造是方向。


如今,在紧临一号高炉的位置,一座现代化的炼铁集控中心已经建成,所有高炉都在此进行操控,实现“无人化”生产。一号高炉被作为工业遗产整体保存下来,当年毛泽东主席登临的炉台也将被复原。


2021年,武钢推进厂区景观提升综合整治,将一号高炉工业遗址作为重点项目,按照“修旧如旧、传承历史”原则,投入8000万元对一号高炉周边区域和高炉本体进行改造。届时,武钢一号高炉将以国家工业遗产的身份,为武钢员工和广大市民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精神。


武钢一号高炉改造效果图

 

 

从挺起共和国的钢铁脊梁

到累计产铁5420万吨

再到高炉工业遗址公园

武钢一号高炉

63载的风雨奋斗历程

彰显着青山人

钢铁报国的赤诚初心

不甘人后的创业精神

奋勇争先的昂扬斗志

坚韧不拔的铮铮脊梁

 

岁月悠长

青山不老






















sdfsdf















sdfsdf








sdfsdf
















精彩推荐

3+3=? 4600 ! 不信,你点开看

哎呀,我们校园变了样~~

开学啦!青山学子这样迎新

接下来学什么?青山这场宣讲会透露了……

十一届青山区委巡察“回头看”正式启动

骄傲!青山人入围“中国网事·感动2021”!请为她投票

保民生 护民利:作风巡查解决青山区居民用水问题


出品:中共青山区委宣传部  青山区融媒体中心

来源:综合极目新闻、长江日报、湖北日报等

编辑:毕可  熊然然

投稿:qsmtzx@126.com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表明来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