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料产品检测“歧路”之忧
“寻租”或者“被寻租”,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文 | 《涂料经》记者 黎佰深
编辑 |梁华婵
当各种各样的环境检测以及产品环保性能检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网络上的时候,由此引发的乱象也呈现增长之势,并终于引起各方的注意。
近日,国内知名财经媒体《财新周刊》就在最新一期(2019年第1期)发表题为“环境检测乱象调查”的报道(以下称《调查》),对存在于市场上的种种环境检测乱象进行了揭露与批判。
尽管《调查》一文更多的是呈现环评数据领域的造假现象,然而对于涂料行业而言,该文依然有折射意义。正如文章中引用的一位环保官员的话那样,“检测行业是与公众息息相关的领域,大到大型项目的环评检测,小到新装修房屋的甲醛检测,都会涉及。”而装修房屋的甲醛检测,大多数情况下都与涂料产品有关。
也因此,近几年发生在涂料产品身上的检测也明显呈现爆发性增长之势——今天这个品牌的产品被检出甲醛超标,明天那个企业的产品又被检出有害物质——尽管这样的检测对于消费者而言有了更多消费指引,也鞭笞了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助力消费升级;然而,当各类产品检测呈泛滥之势之时,也难免存在“误伤”的情况,从而引发争议。
尽管目前我们并没有发现有关涂料产品的检测存在造假或者恶意中伤的现象,然而在“环境检测乱象”众生的当下,在鼓励真实、必要的产品检测的同时,我们依然需要警惕这股产品检测的“潮流”偏离应有的轨道。
越来越多的检测
1月上旬,消费者报道在其网站连续发布了两篇针对涂料产品的文章——
一篇称之为“全国乳胶漆抽检报告”,整理了国家、省、市工商局和质监局自2016年初至今近3年发布的关于内墙漆、外墙漆、木器漆、防水涂料、腻子粉、仿石型涂料、其他涂料等7种涂料的质量监督抽检数据,结果发现223批次不合格。另一篇则是“7款乳胶漆对比测评”结果发布,尽管并无不合格产品的出现,但文章特别点出立邦一款乳胶漆产品检出游离甲醛。
从“全国乳胶漆抽检报告”不难看出,近3年来有关涂料产品的各类检测数量不可谓不多。如果按照一次检测出现1批次不合格产品的频率计算(有的检测可能同时存在多批次不合格产品,但有的检测可能全部合格),那就意味着发生了223次检测,相当于每5天就有一次。
对于企业而言,这些产品检测存在着极高的不确定性——它们几乎都是抽检,样本随机,甚至不排除抽到假冒伪劣产品的情况;而且企业无法提前得知自己的产品是否会进入抽检的行列。也因此,企业在这种产品抽检面前就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能够促使它们通过提高出厂产品的品质把控,来防止产品检测事故的发生。
但“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在越来越频繁的产品检测面前,就连一些大企业、大品牌的产品也难以幸免。近几年,企业的日子过得如履薄冰。
一次事故的发生对企业和品牌影响有多大?这个因企业/品牌而异。对于具备足够品牌知名度、拥有丰厚的市场底蕴的企业,一次检测事故还不至于产生多大的影响,最终会被市场吸收与消化;但对于一些中小企业以及正处在上升期的品牌,一次产品检测的污点就有可能承包全年甚至多年的“黑点”。
2018年8月,某地消费者协会就发布了内墙涂料比较试验报告,其中某品牌的一款儿童黑板漆“不幸”被检出禁用物质,引起业界关注。而到了年底,有媒体对“质量黑榜”进行盘点时,又一次将其置于突出位置。
无处辩解的“争议”
产品检测的爆发性增长或与环境监测向市场开放有关。根据《调查》一文,2015年2月,原环保部印发《关于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的指导意见》,将本来主要由各地环保部门下属环境监测站主导的环境监测领域放给市场。
全面放开服务性市场后,检测公司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但问题也接踵而来。《财新周刊》援引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周柯锦等人发表的论文指出,在环境检测市场化推进过程中,对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缺乏统一的规范和监管制度,环境检测市场处于无系统性规则的运行状态。
反应到在涂料行业,尽管产品检测市场开放的弊端还未完全出现,围绕产品检测的争议却也与日俱增;但截至目前,这些争议还缺乏公开讨论的机会。这是因为,遭遇产品检测事故的涂料企业甚至没有辩解的机会。在涂料产品环保化的大趋势下,任何的辩解都难以真正得到市场的谅解,甚至可能因为辩解而进一步放大了产品质量问题的传播。
但这并不代表企业就承认了种种检测结果。事实上,大多数企业对所谓的不合格的检测结果有自己的解释,或者至少保留争议意见。以前述被检出禁用物质的品牌为例,其负责人就曾私下解释称,报告所指向的目标产品为儿童内墙涂料,但其被抽检产品为儿童黑板漆,两者之间并不具备可比性,也不能用同样的标准的去衡量产品质量。
最终这样的解释并没有公开发表。
而在消费者报告发布“7款乳胶漆对比测评”结果中,尽管强调了立邦一款乳胶漆被检出游离甲醛,但有刻意隐藏“游离甲醛含量在标准允许范围内”这样的表述的嫌疑。而且,哪怕是这种没有出现不合格产品的检测结果,仍有业内人士表示“不服”:
“立邦金装五合一本来就是低端产品,要检测拜托检测中端一点的产品。另外多乐士二代五合一有很多种的,拜托给准确型号。”
寻租空间若隐若现
“现有制度对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的监管存在盲区和缺位,无法深入监督其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对质量事故不能判断和评估;对于低价恶性竞争、抢占市场的现象,缺乏有力的打击和惩罚机制。”周柯锦等人发表的论文如此表达了对环境检测机构监管的担忧。
而在涂料产品领域,如果说此前的产品检测还由质监部门或者消费者协会等官方或半官方的机构主导的话,那么现在市场化的检测机构也有迫近之势。2018年底,一场以“共建品质消费”为名的峰会在深圳举行,众多民间产品检测机构(部分涉及甲醛、苯、VOC等污染物的检测)纷纷出席;而涂料产品领域也进入这场峰会的组织者的视野——有少数几家涂料企业获邀参加。
目前,涉及涂料产品的检测是否存在造假的行为还不得而知,但迅速增长的针对涂料产品的检测也已经让“不合格率”呈现多发之势,搞得企业人心惶惶;而各种检测机构跃跃欲试,两相对比之下,涂料产品检测寻租机会已经若隐若现。
如何控制产品检测乱象向涂料领域蔓延成为当前必须面对的现实以及未来难点,一旦失控将给涂料经济的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但是,从涂料行业既往的市场地位来看,在这种形势面前难以掌握主动权——涂料产品检测最终陷入灰色地带或许只剩时间问题。
对于涂料企业来说,目前能够做的事依然没有改变,即尽可能地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不要授人以柄。但涂料产品“半成品”的属性,让这一点的实现也变得困难重重。因为很多时候,所谓的产品质量问题都出现在涂料从半成品变为成品的过程中,而涂料企业还很难做到对这一过程的完全把控。
这显示出涂料企业的无奈。在前述那场峰会的晚宴上,参会的几家涂料企业的代表被安排在同一桌就餐,而同桌的其他人都来自各类甲醛、苯、VOC等家居建材污染物检测机构或公司,“气氛颇为诡异”。
。END 。
值班编辑:梁华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