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小我”,你的人生会丰富精彩得多
在《人生必修课:学会随时“重新开始”》这篇文章中,我有提到说,我最近这段时间重拾了冥想习惯。
事实上,我已很久没有进行过冥想练习了,主要原因是我认为自己不太需要。在我的理解中,正念冥想主要是用于改善情绪和缓解压力。而我已经有较好的情绪调节和压力管理能力,所以觉得冥想对我而言似乎没有那么必要。
然而,前段时间,各种机缘巧合重新点燃了我对冥想的兴趣。与此同时,我也意识到,冥想真正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科学研究所证实的各种身心好处,而是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冥想真正的目的
冥想真正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Waking Up(冥想App)创始人、神经科学家兼哲学家Sam Harris用了一个特别好的比喻来解释。
他说,冥想的最终的目的其实是让我们从所谓“不幸福的生活”和“不够好的自己”这场梦中彻底醒来。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噩梦。在梦中,我们遭遇各种令人恐惧或不安的场景:被追赶、坠落,或面对可怕的怪物。这些梦境虽然只是虚幻的想象,但它却能引发真实的恐慌和焦虑。
我们往往无法意识到自己正在做梦,因此被困在这些不愉快的体验中,无法摆脱。
直到我们醒来,才恍然意识到那只是一场梦。顿时如释重负,刚才所感知的危险和问题瞬间烟消云散。我们意识到自己正安然地躺在床上,一切都安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在生活中所体验到的各种焦虑、恐惧和忧虑,与做梦并无本质区别。这些情绪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我们感知到了某种危险或威胁。然而,这些危险或威胁其实不真实存在——它们是我们大脑想象的产物。
具体而言,这种感知到的威胁主要源于我们的自我概念受到了威胁。可问题是,这个所谓的“我”其实并不真实存在——它只是我们大脑中的一个虚构概念,源自我们头脑中不断重复的“我是谁”的内部叙述。
假如我们去深入探究一下自己日常生活中各种焦虑、不快和痛苦背后的原因,问问自己:“我究竟在恐惧、担忧或抗拒什么?如果这些我担忧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会怎样?”
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的答案都指向“我”,都与我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有关。
比如,这些答案可能是:害怕“我”不够优秀、“我”没有价值、“我”不被喜欢和认可、“我”被嫌弃或抛弃;或者是因为“我”不喜欢、“我”不想要,事情不如“我”所愿等等。
随着探究进一步的深入,我们最终可能会发现,我们的安全感和快乐主要依赖于这两个关键条件:第一,“我”足够好——有足够多的外部认可和正反馈,感觉自己不逊于他人;第二,事事皆如“我”所愿。
然而,只要稍加理性思考,我们就能意识到这两个条件不可能持续得到满足,甚至大多数时候都无非满足。这便是我们时常感到焦虑、担忧、痛苦和不快乐的根源所在。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追求安全感和快乐的方式往往是逼迫自己不断努力,试图达到所谓的“好”的标准。当生活不如意,感到自己不够好或很糟糕时,借助食物、娱乐等外部刺激来暂时逃避现实,随后又继续逼迫自己努力。
如果回到前面提到的梦境比喻,我们就不难发现,这种寻求安全感的方式无异于在噩梦中拼命奔跑,试图逃避怪兽或伤害我们的人。这种努力本质上是徒劳无功的。
要从这种“不安”中获得解脱,最佳方式是让自己“醒过来”,也就是要意识到我们竭力保护和满足的“我”只是一个虚构概念(是我们的小我)。而真正的我,其实是那个拥有无限性和开放性的大我(也称为真我)。
我们的“真我”充满智慧、力量和爱,并能够与更高的精神世界连接。当我们进入“真我”状态时,就会感觉到自在和安全。这种感觉就像从噩梦中醒来,恍然发现自己其实一直安然无恙地躺在床上一样。
一旦我们觉醒过来,现实就会回到其原本真实的样子,不再被想象所扭曲:一切不过是意识中的画面、念头、声音,以及各种身体感受。仅此而已,根本不存在什么威胁。
这便是冥想真正的目的——让自己“醒过来”。这也正是Sam Harris将他创办的冥想App命名为“Waking Up”的原因(waking up翻译成中文就是“醒来”)。
放下小我,臣服生命
假如我们能深刻领悟“醒过来”的含义,放下头脑中那个狭隘的、将我们与他人分离、置于对立和比较位置的“我”的概念;不再受控于“我”的恐惧和欲望,不再执着于让生活如“我”所愿,而是臣服于生命的安排,全身心地投入当下,那么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关于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有人给出了答案。这个人就是迈克尓·A·辛格(Michael A. Singer )。
迈克尓·A·辛格是世俗意义上极其成功的企业家和商人,同时也是备受尊敬的瑜伽与冥想大师,以及畅销书作家。他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辛格在佛罗里达密林深处创建了“宇宙寺庙”,一个占地600英亩的静修社区。
这个始于40多年前的项目如今已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瑜伽和冥想中心,吸引了全球各地寻求内心平静的人们。
在商业领域,辛格同样取得了显著成就。他创立的首个公司是名为“Built with Love”的建筑公司。随后,他担任 Medical Manager Corporation 的创始 CEO 和董事长,开发了革新医疗管理行业的先进软件系统。
该公司于1997年上市,到1999年估值已超过10亿美元,其成就更被史密森学会收录。
作为作家,辛格的影响力同样广泛。他的著作《清醒地活》和《臣服实验》均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在全球发行。
这些作品不仅赢得了包括奥普拉在内的名人青睐,更让辛格成为无数读者心目中的心灵导师。
在《臣服实验》这本书中,辛格讲述了这一切是怎么来的。
辛格的旅程始于二十出头时。当时,他正在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却被冥想的力量深深吸引,因而开始投入大量时间进行冥想练习。
出于对内省和自我发现的强烈渴望,辛格毅然辍学,搬进树林里的一间自己盖的小木屋,日复一日地练习瑜伽和冥想,试图寻找生命的意义。
起初,他只想独自修行,甚至对打扰他追求觉醒的人感到烦躁和恼怒。然而,在一次深刻的灵性觉醒后,他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活动都围绕着“我”的爱恨。
于是,他决定开展一项名为“臣服实验”的尝试,放下“自我”的偏见和喜好,放弃控制欲,让生命之流来引导一切。
这种对生命流动的全新态度引领辛格踏上了一段不可思议的旅程。在接下来的40年里,他经历了非凡的人生体验,逐步走向生命的圆满境界。这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条核心主线——服务他人。
这一切是当初那个只想在树林中独自修行的辛格所无法想象的。
很多人在刚接触到“臣服”这个词时,可能会对它产生误解,将其等同于消极地“躺平”或完全放弃选择和努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臣服的本质其实是“无我”,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无小我”。它意味着放下“事事必须如我所愿”的期望和执着。当我们执着于某个特定结果,或者事情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想法时,我们会制造紧张和抵触。放下这些期望后,我们便能体验到更大的和谐与喜悦。
臣服还意味着完全接纳自己的内在体验,放下抵抗。这包括允许自己充分感受内心的恐惧和伤痛。通过这种接纳,我们能够转化这些体验,发展出更大的自我意识和接纳。
所以,臣服绝非消极地“躺平”或放弃,而是一种积极且谦卑的生活态度。它意味着放下“小我”的执念和对现状的抵抗,转而信任生命的智慧,允许生活做我们的指引者,以开放、接纳和利他之心面对那些与“我”意愿和兴趣不符,或是“我”不敢、不信自己能做的事。
当我们放下杂念并臣服于生命时,我们会向新的可能性和体验敞开心扉——这些是我们原本可能错过的。
我们越是臣服,就越能培养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这种状态反过来又会吸引更多积极的体验和机会进入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丰盈、有意义。
正如辛格所言:“当我们放下自我的欲望,简单地让生活自然展开时,我们总会被引导至我们真正需要去的地方。”
内外兼修的成长之路
以上内容可以说这代表了我近期最重要的改变和突破。这些领悟也让我对自我成长这件事情有了全新的认知。
过去十年,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帮助更多人过上蓬勃(flourishing)的人生。然而,无论采用何种策略,改变之路始终充满持续的、难以突破的阻力。
直到最近我才意识到,改变之所以如此艰难,其根源在于我们努力的方向是错误的。大多数人寻求改变是因为对自己和现状不满——认为自己不够好,生活不如意,过得不开心。他们追求的是让自己变得更好、让生活更为满意的方法。
当我们带着这种动机去寻求改变时,我们实际上是在尝试解决一个无法被解决的问题。
只要我们认同那个狭隘的“小我”——将自己与他人置于对立和比较的位置,我们内心就会持续被恐惧所困扰:恐惧自己不够优秀,恐惧无法获得他人的认可,恐惧失去自我价值。同时,我们也永远无法对生活感到满意,因为现实总有不如“我”所愿的地方。
即便有些方法看似能带来积极变化,但实际上它们只是暂时满足了我们的“小我”需求。这些方法可能帮助我们实现某些短期目标,取得一些表面成就,赢得外界认可,或给“我”带来短暂的愉悦感和优越感。然而,这些并不能真正解决内心深处的不安。
从本质上讲,这些方法不过是另一种保持“沉睡”的方式。一旦外在环境发生变化,那些支撑“我”感到快乐、满足和有价值的条件消失,我们就会再次陷入自我怀疑和存在危机。
因此,真正的自我成长与突破必须跳脱出这个无解的循环。我们需要从“梦境”中醒来,不再认同和保护那个狭隘的小我,而是意识到真正的自己是那个充满力量和智慧的大我。我们无需寻求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快乐的方法,因为真正的我本就具足。
当然,认识到“本自具足”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停止努力了。我们仍然需要努力,只是我们努力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获得更多“自我”成就,或赢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
相反,我们努力是为了把生命交给我们的事情做好,在过程中磨练心性,精进能力,让真我所具备的品质和潜能得以展现出来。
由此可见,真正的自我成长必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向内成长,放下小我的恐惧和欲望,连接真我(这是内在力量与智慧的源泉);二是向外成长,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磨练品质,活出真我。这两个方面需要同步进行,并贯穿终生。
如果你熟悉王阳明心学,你会发现这其实就是王阳明所提倡的“致良知”、“事上磨练”和“知行合一”。
当我们以这种方式生活时,我们的生命自然会蓬勃绽放。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不仅内心更加宁静和稳定,反而还更容易成事,更容易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毫无疑问,这条成长之路绝不轻松,需要付出持续的努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练习。但这是从我们小我之苦中获得解脱的唯一方式,也是找到并活出真正的自己的唯一途径。所以,在这条道路上所付出的所有努力都无比值得。
写在最后:
这段时间,经历了这些思想上的转变后,我开始认识到科学(包括心理学)和理性在提升人类幸福方面的局限性,以及精神信仰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和不可或缺性。
科学和理性思维无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揭示客观规律,深入认识和有效改造世界,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物质进步。
然而,在追求幸福和人生意义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上,科学和理性思维却显得力不从心。它们无法为我们提供内在的精神力量,也难以回答“我们为何而活”这样的终极问题。恰恰是在这些领域,精神信仰和哲学思考才能发挥其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学习了那么多的知识,接触了各种各样的工具和方法,听了无数道理,却仍然无法过好这一生?
因为真正的问题不在于缺乏更好的工具和方法,而在于缺乏内在力量。当一个人内心能量匮乏,被恐惧驱使,不知人生意义为何时,任何方法都难以真正奏效。
正如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安娜·伦布克在《成瘾》一书中所言:没有绝对“有效”或“无效”的方法。真正起作用的是我们自己,而非某种外部的“方法”。
源源不断的内在力量必须源于某种超越“自我”的事物,并与更高的精神世界相连。我们所连接的范围越广阔,越能包容宇宙万物,我们就越无所畏惧。我们越无所畏惧,就越感到安全和自由。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连接真我。这实际上也正是心灵成长的本质和意义所在。
只有当我们拥有内在力量和安全感时,我们才能真正专注于事情本身,专注于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而非总是关注“自我”或陷入自我防御。此时,知识、理性和各种方法才能发挥其作用,帮助我们把要做的事情做得越来越好。
——
这段时间的领悟也让我有了一个新计划:我打算补充之前缺失的内在心灵成长部分,并结合今年在其他领域的学习和积累,重新构建一套更全面的成长体系和人生管理系统。这将是明年成长行动营的主要学习内容。
作为这个项目的前期工作,我会先在今年的ACT成长行动营发起一项为期两个月的读书会和冥想营。在这里,我们会一起阅读迈克尔·A·辛格的《清醒地活》和《臣服实验》这两本书,并完成21天的冥想学习和练习(每天约10分钟)。
欢迎感兴趣的小伙伴报名参加。你可以直接报名ACT成长行动营(点击了解)。现在报名可以依然享受不限期的福利,明年可以继续学习(行动营明年将改为年费制)。
你也可以单独报名接下来的读书会和冥想营。费用为499元,9月22号前报名可享受50元早鸟优惠。
具体介绍请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或者加微信kuangshidian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