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的童年噩梦停播了?不!!
《行走的尸体》、《八肢婴儿》、《捉鬼:夜半鬼剃头》、《捉鬼:诈尸》、《谁在背我飞行》、《发怒的「鬼火」》、《半夜「鬼」拉灯》、《殡仪馆离奇事件》…… 讲真,如果光看到这些标题,会让人有种恍然走入B级恐怖片电影资料馆的错觉,但其实,这是央视第一个大型科普节目《走近科学》的「日常」。
论及这档节目起来,其原创性和娱乐精神指数,恐怕可以列入中国大陆所有电视节目的前五,从2004年改版开始,其彪悍诡异的节目气质,神乎其技的揭示过程,让人瞠目结舌的结尾,甚至包括节目主持人张腾岳一惊一乍的主持风格,都深深吸引住曾经看过这档节目的85后、90后。
But,它即使是曾经这样的出色,还是迎来了停播的结果,9月30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国家动物博物馆团队策划总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张劲硕在微博向媒体宣称: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最知名的科普节目《走近科学》将于兹日即将播出最后的一期收官节目《治理水花生》,《走近科学》至此不再制作新的节目。
网上流传的说法是:据说是因为节目整顿后带来的收视率不佳直接导致其被叫停,为此,颇有影响力的大众文化层面传播科学的非营利机构「科学松鼠会」直接在微博上为其「叫屈」:「所以这到底是收视率的沦丧还是经费的缺失?」
但即使严肃的科学松鼠会也万万没想到,这个帖子一贴出,就有无数搞怪的跟帖纷纷沓至——
「《走近科学》节目从此再不播出,这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让我们一起走近今天的《今日说法》。」
「不应该分上中下三期,科学又悬疑地说一下为什么会停播吗?」
网络上的无数跟帖更是像某个大型行为艺术的现场。每个童年曾经看过这档节目的观众或在追忆,或在打趣,或在吐槽。
「看完《八肢婴儿》后,这辈子都忘不了,一家人看完后连着小半个月我和我弟一人搂着我妈一只胳膊睡觉(我妈也怕,互相取暖)我爸当然很无语。」
「有期节目里,被采访者说他们家的儿子总说能看见有两个小孩在他家空调上面坐着,即使到了晚上,这孩子也一直指着空调,说那两个小孩怎么还在。家长们都吓坏了,最后的结论是:那两个小孩是海尔兄弟。」
「我到现在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人说他家不管是墙还是哪里到处都带电,也就是拿电笔测量会显示有电,各路专家研究了好久,这个事情播了两期,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个电笔坏了,测哪都带电。」
可以说,《走近科学》的停播在网上激起了万千涟漪,有人称它绝不是中国最好的科普节目,却是中国最神奇的恐怖搞笑节目。有人则说它是中国搞怪节目的先锋:「恐怖片的开头,纪录片的过程,喜剧片的结尾。」还有的观者强烈表示不满:「童年阴影、至今的噩梦」、「并没有起到科普应有的作用,而是一个神经病节目」。
《走近科学》最开始开播是为「科教兴国」这一目的创办的,在1991年,武汉电视台自创推出《科技之光》这一科普栏目后,反响很大。央视自然不能示弱,于是当时的几位台领导拍板,一定要推出央视自己的科普栏目品牌。
值此际遇下,《走近科学》栏目1998年6月1日开播,是中央电视台第一个自创的大型科普栏目。2001年7月9日央视科教频道开播后,《走近科学》作为主打栏目进入十套在晚间黄金时段播出。
但到了2003年,这个栏目最开始定位太过于阳春白雪的作风,甚至请来诺贝尔奖得主来提高收视率的做法都惨遭失败,面临夭折的现状迫使节目组重新改版,其节目表现形式从报道科学问题,解释科学事件转变为:关注和报道日常生活中的推理故事;热点、疑点的科学解析。」
其后每期节目由一条新闻线索引出,讲述新闻热点背后的科学问题和科学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节目通过影像和声音增加紧张感,渲染悬疑气氛,也成为很多人童年的「恐怖片」。
于是,从严肃到神经喜剧恐怖片,加上脑洞大开,画风突变,变成了以下种种——
一栋死过人的单元楼,狗进去时总会疯狂惨叫!「什么!」,答案揭晓:因电线漏电……电得狗疼,疼它能不叫吗……
被采访者皮肤没有任何伤口,但用嘴吸哪都能吸出血?观众惊呼:「中国也出没吸血鬼了?」谜底揭开:原来是这哥们牙龈出血……
一农民回家路上,路过一片树林时,莫名诡异下起雨来,而树林外面却晴空万里!观众:「变种人侵入?」摄制组镜头一晃,原来是树上虫子撒尿……
最好笑的是,一块天降神冰掉到地上,村民惊呼是无根之水,抱回去每天舔两口,可以包治百病。观众疾呼:「包不包邮?给我也来两块」。结果,专家组入驻后,最后发现是飞机掉下来的蓝冰——化学处理后的排泄物……
画面是不是很香?
概括《走近科学》的玩法,看多了也觉得套路,在叙事走向最开始故弄玄虚,利用现场晃动的纪实感和阴暗的打光,后期辅以诡秘的音乐和奇怪的音效,用悬念吊足人们的胃口,却在最后一分钟里,全然不顾前面的铺垫,得出一个并不相关的结论。因此也有人认为,《走近科学》打着科学的幌子演绎着人为闹剧。
所以,节目收视率虽然在其后十年间大增,同时也迎来一片质疑之声:「做为国家级的科普节目,是秉持初心,做一个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知识的栏目,还是向收视率妥协而故弄玄虚。」
争论一直持续到近几年,节目组最后顶不住观众的压力,同时迎合国家科教战略的调整——从「科普科学技术原理」到「技术创新,大众创新」,《走近科学》慢慢又调整成为广大下沉市场和农村用户服务的科教专题片形式,包括生物废渣变能源的原理与应用、神奇的液态金属及其市场前程、科学发酵制色素等等。
只是节目组玩心犹存,很多节目还是充分凸显了旧有风格,包括这期收官之作《治理水花生》,本来主题围绕「治理水花生」,但节目里仍然透露出一股「搞怪风」,在节目进行到剖析水花生泛滥原理的时刻,村民却补充一句:水花生太顽强,都不敢给牲畜吃,因为他们吃了之后粪便回归到田里,这种外来物种又会开始泛滥……
在我看来,这点其实可以做为未来《走近科学》改头换面的契机——在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的同时把久违已久的地气和烟火气放回去,其实这点,国外的科普节目可以给我们很多提示。
《走近科学》2004年后改版的节目风格本就仿效于美国Discovery和Science频道创办于2003年的《流言终结者》。
《流言终结者》
我们来看下数据,《流言终结者》每周约有上千万观众收看,迅速成为探索频道收视率最高的节目。而且,它一般每集都会有一个专题,解决2~4个相关的流言。《流言终结者》还有一些主题节目,注重跟流行文化和热门话题的结合,举个例子,比如和热门电影相关的流言:《加勒比海盗》秀——究竟有没有美人鱼?飞翔的荷兰人号是否真的存在?之类。另外,观众在节目网站推荐的流言也择机选择出,以达到互动的效果。
这档节目被艾美奖提名6次,可以说是大众关注度颇高的一档科普节目,它用科学的方法融入百分之百的专业性,再加上朴实无华而不失精巧的实验,为观众揭示了一个又一个广为流传的谣言和都市传奇背后的真相,从而被业内同行和观众誉为「最佳电视科普节目」。
它之所以受到如此推崇,原因在于「寓教于乐」,而不是「华而不实,故弄玄虚」,把科学技术原理和娱乐有趣结合起来,但又不偏离主题方向,噱头并没有抢走真相背后的原理风采。
《流言终结者》
在这点比较上,可以看出《走近科学》为何吃力不讨好了,首先,这个栏目名字就很严肃,但节目内容很多时刻变成了《走近玄学》,「科学」两字凸显的分量不足,很多时候沦为「无厘头」风格的小题大做,以及鸡毛蒜皮的琐碎。
比如那期《谁在背我飞行》,被称为中国UFO三大悬案之一的神秘事件,结果最后通过心理医生宣布,这一切都是黄延秋的幻觉,从家里失踪也只是梦游。
又比如《中国水怪调查》,节目花了一个星期来讲各个地方的水怪:四川猎塔湖、新疆喀纳斯湖和长白山天池的水怪。结果到了最后这三处的水怪被分别揭示是:水獭,乌龟,和朝鲜人开的汽艇。
这类处理手法,虽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但却让打着科普旗号的严肃电视节目正在逐步失去它的科普意义,丢掉了初衷,实际上来看,对节目是种慢性伤害。
其次,《走近科学》节目组为了撑时长,注水过量,导致整个节目节奏感丢失,原本一分钟能说清楚的硬是能和观众唠嗑一个小时。
反观国外的类似科普节目,是短小精干,信息量巨大,绝不为了结局的反转而让观众丧失智识上的乐趣,探索真相的过程尽量做到有趣且深入。
最后,《走近科学》的最新改版在打着科学的幌子演绎着人为闹剧之后,又走向了另外一个反面,调整过犹不及,立把原本充满「Cult奇趣」的节目变成了枯燥的技术手段原理揭示的过程了。
故事化与虚构通常是科普电视纪录片的通行手法,即便是BBC的古生物节目,也多采用这样的拍摄方式,目的,无非是增加节目的娱乐性。
科普节目,丢掉娱乐性,无疑是自寻死路。
所以,希望接下来若能凤凰涅槃的《走近科学》,无论它再叫哪个名字,但请不要忽视这三点,真正培养其一代又一代观众科学思考的习惯,真正担起开启科学启蒙的重任。
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电影日子·2020电影历
双版本预售中
365天 365个电影日子
预售开启
10月20日后开始发货
长按扫描二维码
进入虹膜微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