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内这么多人悼念金斯伯格,跟这部纪录片有很大关系

漠一 虹膜 2020-10-14

漠一


前天,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鲁斯·巴德·金斯伯格去世了,享受年87岁。
 
白宫降下半旗悼念她的离开,特朗普、希拉里也都发文怀念,无数民众自发聚集在法庭外,为她唱挽歌。国内的社交网络上,也有许多人不断谈及这个名字,让你觉得她离我们的现实生活,这么远那么近。

 
同为女性的希拉里,对金斯伯格的去世或许有着更深的感触,甚至于说,她能站到今天的位置上,都与金斯伯格奋斗了一生的事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就像她说的那样——
 
金斯伯格大法官为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女性铺平了道路。再也不会有像她一样的人了。谢谢金斯伯格。

或许还有很多人不太熟悉她,但作为继桑德拉·戴·欧康纳后,美国最高法院的第二位女性大法官,金斯伯格可以说全程见证并推进了近几十年来的美国女性权益进程。

 
如果要总结,她这一生,其实一直在做同一件事,就像她在自己的纪录片《鲁斯·巴德·金斯伯格》中表明的——
 
我所求的仅是,让男人们把他们的脚从我们的脖子上挪开。


这部纪录片拍在2018年,拿下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也在豆瓣有9.2的高分,在这个时候再去看它,就有了一种回溯她一生的意味。


影片的英文名很简单:RBG,其实是人们借用名字缩写,给金斯伯格起的昵称。这种颇有力量的大写字母,似乎也成为某种符号,象征了金斯伯格给人们带来的力量。
 
在美国文化界,金斯伯格早就已经跨越了一位法律人士的职业身份,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社会偶像。
 
大家会在脱口秀上,找演员模仿她,借她之口针砭时弊。


也会在网络上模仿她的穿衣风格,学着她带起大法官的领结,把她P成神奇女侠的样子。


已经八十多岁的她,也还会在健身房努力训练,希望多长一些肌肉,健身教练说她简直就是一个机械人。

 
人们以追星一般的态度追随她,「只是想到我或许能和她有一瞬间的眼神接触,我就已经无比激动」。
 
这种力量,就编织在她的整个职业生涯里。


《鲁斯·巴德·金斯伯格》以金斯伯格经手过的那些重大案件串起了整部影片。

你既可以说它是金斯伯格的职业生涯编年史,也可以从中看出美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女性权益演进史。
 
而这种抗争,甚至在金斯伯格真正开始职业生涯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年轻时候的金斯伯格

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早期,才有女性被允许进入哈佛法学院就读,女学生比例约为2%;在法学院,金斯伯格是当时500人班级中仅有的9名女生之一;直到她的孙女从哈佛大学毕业时,才有了第一届男女比例平等的班级。
 
光是实现学习上的平等,就花了差不多200年。


金斯伯格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接手过数个性别不平等的著名案件,比如1973年,带来阶段性变革的弗朗蒂罗诉理德森案。
 
七十年代的美国,政府正向社会大量征兵,橄榄枝也抛向了女性,当军人被视为荣誉。就像八十年代,他们会依靠《壮志凌云》这样的电影,借助汤姆·克鲁斯的明星形象来做空军招募宣传一样。

 《壮志凌云》

但现实却没那么乐观。
 
空军少尉弗朗蒂罗发现,自己的男性同事只要结婚,就能获得住房津贴,但新婚的自己却没有。原因只是:自己是一个女人。


在七十年代的美国,虽然女性已经进入职场,但绝大部分的观念依然是,男性才是养家支柱,女性就是来挣点零花钱的。
 
当时还只是律师的金斯伯格接下了这个案子,打赢了自己在最高法院的第一场诉讼。


关于这场战斗,她还有个沉重的回忆:在最高法院的墙上,挂着历年来法律界领军人物的画像。
 
每个人,都是男性。


金斯伯格也不仅仅是保护女性,或者换个角度说,她从来都不是要为女性争取更多权益,而是在要求两性平等。因为性别歧视,同样也会波及到男性身上。
 
在1975年的温伯格诉维森菲尔德案里,金斯伯格就为单亲爸爸温伯格打了一仗,妻子去世后,决定全职抚养孩子的他,因为自己不是「母亲」,而无法拿到政府的单亲家庭保障金。
 
金斯伯格让我们意识到,性别歧视会伤害到每一个人,而不仅仅是女性。这桩案子的胜利,也就成为了男性和女性并肩作战的胜利。


在1996年,她也为那些想要接受公平教育的女性打了一仗。美国最好的军校之一,弗吉尼亚军事学院长年以来都是一所男校,拒绝接收女性学员。
 
这也是金斯伯格在被克林顿提名为最高法院大法官之后,接手的第一桩女性权益案件。
 
她赢了。


这个案子的意义远远超过让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接收女性那么简单,它让我们意识到,「你不能因为性别原因就将女性排除在外。」
 
《鲁斯·巴德·金斯伯格》在过去的影像素材、金斯伯格本人的采访,以及她身边人的采访里来回切换。
 
在这种时空的挪移下,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在这几十年的时间流逝中,因为金斯伯格的努力,世界在发生着的那些变化。


如今的金斯伯格已经白发苍苍,当她看着一张弗吉尼亚军事学院的女学生合照时,过去、当下与未来的女性命运,就构成了某种难以形容的、相互支撑的存在。
 
这些因为金斯伯格而改变命运的女孩,想要成为科学家、工程师、军人,女性与女性间互助的连锁反应,也将由她们向下一代传递。


但案子不是每次都能打赢的,不过在美国的法律中,如果案子没有理想的结果,持不同意见的法官便可以提出「异议」。
 
而金斯伯格,便是大法官中提出异议最多的之一,几乎每次她的异议,都会在社交网站上掀起传媒风暴,包括但不仅限于生育权、堕胎权、有色族裔投票权。
 
不管处在舆论场的任何位置,她一直在坚持着发出声音。

 
有意思的是,在这样的一部纪录片里,却把不少的笔墨,留给了金斯伯格的丈夫马丁。

他们在念书时相识,在与金斯伯格相识后的全部时间里,马丁都一直在全力支持着妻子的事业,做金斯伯格背后的男人。
 
但当他们讲到一些细节的时候,你还是会感受到那种复杂的意味。


当年从法学院毕业后,身为女性的金斯伯格很难找到工作,马丁提供了很大帮助;在提名大法官这件事上,也是马丁极尽所能帮她游说。

在别人问起时,马丁丝毫不会因为妻子太优秀而有压力,反而会开玩笑说:「正如她不会给我如何做饭的建议,我也不会给她如何做一个律师的建议。」


金斯伯格和马丁令人羡慕的婚姻,看起来像一个特例,但当你把它放到金斯伯格的法律抗争史,以及整个美国社会的女性权益演进史中去看时,就会发现,其实这种「特例」,刚好是一种常规的「必然」。
 
这是一种因为社会环境而拥有特权的性别,在意识到这样的倾斜后,对另一种性别伸出的援手。
 
印象很深的是,在众多对金斯伯格的模仿秀中,有一种,是模仿她的法官着装,在黑色的袍子上,套上繁复精美的领结。
 
打开金斯伯格的衣柜,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领结,里面有不少各色人士的赠物,蕾丝的、镶嵌工艺的,都是金斯伯格的「藏品」。

 
领结是金斯伯格的标志。也是女性努力多年以后,才在大法官这样的位置上争取到一点点位置的,某种象征意义上的「奖杯」。
 
因为最高法大法官长年以来都是男性,法官袍也是专为男性设计的,留下了佩戴领结的领口。于是金斯伯格也才开始仔细选择搭配法官袍、并彰显女性特性的配饰。
 
他们,从未从女性穿戴审美的角度,考虑过一件袍子的剪裁。

所以你也知道,袍子和领结,不仅仅是袍子和领结而已。

戴上属于女性的大法官领结,和让男人把他们的脚从女性的脖子上挪开,背后都是系统性的性别排斥。

金斯伯格的一生都在做这件事。我们也不该在这部纪录片的中文译名前面,加上「女大法官」的限定词。

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做到极致的悬疑片,是不怕剧透的
因为它,我对香港电影就不止是热爱,还有尊敬
《沉默的真相》压轴,进击的迷雾剧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