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又一个从神坛坠落的,这个时代还会有神作吗?

吴泽源 虹膜 2021-05-31


吴泽源


《爱,死亡和机器人》第二季的口碑崩了?
 
《爱,死亡和机器人》(2021)

至少从数据上看是这样。与这部网飞出品的科幻动画短片集第一季首播时9.4分的盛况相比,第二季的豆瓣评分在首播后两天后就跌到了6.9分,这显然对不住剧迷们超高的期待。
 
本剧目前豆瓣评分为6.9分

其实这一季《爱死机》也没外间说的那么糟,它仍具备当今业内第一流的技术水准,其中几个故事对未来世界的呈现,也具有警醒作用。
 
《爱,死亡和机器人》(2019)

但这个水平不足以赢回剧迷的心,海内外剧迷的统一观点是——《爱死机》第一季的大部分故事都不仅令人难忘,还让人有反复重看的兴趣;而这一季的大部分故事,看一遍就够了。
 
是什么让《爱死机》第二季变得那么不耐看?它跟第一季相比真的一无是处吗?
 
第二季与第一季的落差

《爱死机》的第一季胜在制作层面。它所引发的效应,可以用「横空出世」来形容。在它出现之前,没人想到会有酷得如此极致的成人向动画存在。更没人想到会有一部动画选集以如此包容的态度,将多元的画风和故事汇聚在一起,既成就一个品牌和整体,又丝毫不折损每个主创团队的个性。
 
《爱,死亡和机器人》(2019)

《爱死机》第一季的风格,多元到令人眼花缭乱:在故事层面,它包含了奇幻、战争、惊悚、动作、环保等题材;在类型层面,它使用着太空歌剧、赛博朋克、狼人、吸血鬼、爱伦坡式神秘、黑色喜剧、平行历史等类型元素;在故事设定方面,每个故事的时代背景有未来也有过去,地域背景则包含西伯利亚、香港、阿富汗、美国、古代中国和仙后座星团。
 
《爱,死亡和机器人》(2019)

至于《爱死机》第一季的画风就更多元了。在全部18集中,有传统的2D画风(《噬魂者》),也有几可乱真的3D动作捕捉风格(《裂缝之外》《变形者》);有温和朴拙的儿童动画风(《垃圾场》),也有粗犷刚劲的手绘风(《齐马蓝》)。


至于第一集《桑尼的优势》里的大卫·芬奇式冷硬金属风,和第三集《目击者》粗野又写实的漫画风格,更是让人过目难忘。这两集的每一次剪辑和每一格画幅,都值得大家反复回味。

《爱,死亡和机器人》(2019) 

《爱死机》中每个故事之间的联系非常松散。剧名里的三个关键字「爱」「死亡」「机器人」,似乎只是随机定下的主题,并不会强加在每个故事之上。但在本剧的品牌特性方面,两位监制大卫·芬奇和蒂姆·米勒想得很清楚——至少他们在制作第一季时想得很清楚。
 
正如首集《桑尼的优势》(Sonnie’s Edge)中一语双关的「edge」一词一样,《爱死机》的优势,正在于它犀利的边缘气质。若要用一个字来形容《爱死机》的品牌特性,那就是「酷」:冷峻的叙事风格,鲜明的画面性格,利落的人物对白,硬桥硬马、毫不吝惜血浆的动作场面,以及在面对世界时近乎反人类的玩世不恭态度。
 
《爱,死亡和机器人》(2019) 

至于《爱死机》的大尺度,则是冷饮上附带的樱桃。它或许不是全剧的重点,但无数观众就是奔着这片秀色而来。《爱死机》第一季里充斥着裸露镜头、性爱场面、地下情色场所,和只有亚文化组玩家才会懂得的高端术语。二次元消费者与宅男群体本身就有很大重叠,《爱死机》第一季附带的大尺度属性,对他们来说无疑是福音。
 
《爱,死亡和机器人》(2019) 

说了那么多第一季的特性后,反观第二季,我们就能看到二者的落差在哪儿了。
 
《爱,死亡和机器人》(2021) 

第二季的内容缩水严重。由18集减到8集,削去了比一半还多。即便在这有限格局中,第二季的故事风格依然显得单调。

仅在8个故事里,就有两个功能重叠的「机器人发狂」故事(第1集《自动化客服》和第7集《生命之笼》),两个功能重叠的鬼故事/妖怪故事(第5集《高草丛》和第6集《房内屋外》)。这已经占去了整季的一半篇幅。
 

而那些功能与其他故事不交叠的单集,无论在画风还是叙事上都没有体现出太大新意。第3集《灭杀小队》的完成度很高,但故事设定实在老套:在一个人类能够实现永生的年代禁止生育,以保持现有人口的生存舒适度。我们已经在很多科幻作品中见过类似设定了,这不是作者的错:本集的原著小说首发于2006年。如果非要说谁有错,那也只能怪剧集统筹者和改编编剧。
 

《灭杀小队》还不是最无新意的单集。《生命之笼》更夸张。这个讲述战机飞行员在外太空求生室里遇上发狂机器人的故事,改编自哈兰·埃利森首发于1956年的短篇小说。所以它的老套更不足为奇。
 

但以上落差还不是最致命的。在第二季里,《爱死机》似乎丢掉了它的「edge」。或许是出于上一季播出时的舆论压力(指责本剧暴力、厌女),第二季《爱死机》收敛了它的尺度:裸露镜头几乎绝迹,数码血浆被节约着用,亚文化梗变得越来越少,而女性角色也不再被单纯处理为激起观众性欲的符号。
 

这些选择在政治层面无可挑剔:作为对第一季整体态度比较路人的观众,我对许多无端出现的性爱场景并不太热衷,而一些刻意加入的身体部位特写则让我觉得没什么必要。但我能理解,这是让剧集变「酷」的一些品牌特征。而且我也需要承认,一些看似离题的地下元素并非只是以噱头身份存在,它们对整个剧集的推进是有帮助的——至少,它们让故事走向变得更加不可预料了。
 

而尺度收敛的第二季,丢掉的正是这股酷劲儿和不可预料性。你看到每个故事的一半,就能料到它会怎样结束。这几乎等同于让剧集丢掉了魂。毕竟,《爱死机》的体裁——每集十几分钟——决定了它其实无法触及广阔的格局和深刻的人性内核。在这种体裁中,风格与气质就是一切。丢掉核心气质后,《爱死机》也就不再成其为《爱死机》了。
 
第二季的「挽尊」之处
 
那么第二季与第一季相比是否有可取之处呢?
 
多少也有,虽然它们弥补不了前面所讲的落差。
 
第一季的最大缺点在于,为了攒起这个集合体的多元性,整季的故事数量多,拿来充数的也不少。其中很多个单集,在故事层面毫无价值可言,存在的意义似乎仅仅是让创作它的动画工作室炫耀技术实力,以便成为重头游戏项目的乙方。
 
《爱,死亡和机器人》(2019)

而在第二季中,故事本身虽缺乏新意,但主创们讲故事的态度却踏实了一些。譬如《沙漠中的斯诺》一集对主人公的设定,虽说看上去只是回收自《X战警》中的金刚狼:一个能够无限自我复原的特异人,成为了黑市大亨与人类情报机构争夺的珍贵标本。
 

但与上一季那些让人过目即忘的故事不同,这个故事为主人公提供了一个立得住的情感维度:特异人/合成人的孤独,以及他们寻求与同类产生情感联结的欲望。这些设计或许在科幻故事中是老生常谈,但并不代表抛弃它们单独追逐技术效果,会让作品变得更好。
 
《灭杀小队》也是一样,它的设定也是老生常谈。但这一集制造的《银翼杀手》式黑色电影氛围很出色。至于它对生育这件事情较为正面的态度,则遭受了部分观众的诟病。


但在我看来,这类对它的诟病立不住,因为它们抽离了故事的语境:与我们的现实世界不同,这集表现的是一个人类出于自私自利,对所有新生儿和选择生育的成年人(多数是下层阶级民众)进行迫害的世界。拿现实世界标准衡量它,多少有点上纲上线。
 
而且该集所表现的情感不可谓不生动。你怎能不被孩子们观察世界时的好奇眼神打动?你又怎能保持对不公不义的麻木不仁,哪怕自己是维护体制运转的一颗螺钉。《灭杀小队》有它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不包含其「三观」的正确与否,及其对角色情感的还原度。

 
本季有一些立意不深,却略有趣味的小品。《自动化客服》用皮克斯画风,讲述了一个老太太被发狂的扫地机器人追杀的荒唐故事。此故事的亮点在于,扫地机器人即便在暴走模式中,都不会忘记其天职:将途经之处散落的杂物清理干净。这是一种高级的反讽。
 

另一个有特点的单集是《冰》。单单是前几个镜头呈现出的粗线条手绘风,就注定让人过目难忘。它的导演曾执导过第一季中广受好评的单集《齐马蓝》,而这次,他再次奉献了令人瞠目的视觉奇观:外星球的鲸鱼在冲破冰层后跃起,用皮肤上的荧光照亮极地夜空。
 

但整季的最佳单集无疑是最后一集。在《溺亡的巨人》中,一位记者用琐碎却诗意的旁白,讲述着在一位巨人溺亡于海滩后,一个海边小镇上人们生活因此发生的变化。躺在岸边的巨人由奇观变为日常,由完好变得腐败,由整体变为碎片。而人们对他的态度也由敬畏转向轻浮,最终他只能在人们的梦中,才能重新变完整。
 

《溺亡的巨人》改编自名家J·G·巴拉德(《欲望号快车》《太阳帝国》原著作者)的小说,文本的优秀自然无需多言。而本集导演蒂姆·米勒对巨人处境的平静展现,也与巴拉德的文字相得益彰。这集具有沉静内省的气质。或许这是本剧主创们在所有26集中,第一次深刻探讨剧名中的「死亡」主题。
 

《溺亡的巨人》其实为《爱死机》提供了一个开辟新方向的可能:与挖空心思追求「酷」相比,寻求思想深度,提高故事本身的耐看性,也不失为一个路子。毕竟如果要追求拟真的感官体验,我们已经有游戏和VR,局限在二维平面中的动画短片无法提供它们能提供的东西,但听一个好故事的需求,是人类的长久需求,也是影视作品的专长。
 

人们需要好的科幻故事。因为科幻故事不只是沉浸,同时也是反思。好的科幻故事不是关于未来或过去的,它是映照当下世界的一面扭曲镜子,提醒着我们世界的缺陷,却不负责预言的准确性。


正如科幻故事中的机器人,永远是对人的扭曲映照。这也是我对未来的《爱死机》的期待:能从其中看到更多人性特征。

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我终于专访了最热爱的一位华语导演,他谈自己也谈了许多香港导演
并不是所有8.5分的都是神剧,也可能很幼稚
所有人都推荐这部古装法医剧,我信你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